..續本文上一頁了之後,我的心行就清淨。清淨是寂。寂不是不動。如果不動叫做“寂”,那就是死的“寂”,不能叫“非寂非照”。一切動態裏有寂,叫真寂。
什麼是“寂”?我們身體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這叫“動”。眼也看,耳也聽,鼻也嗅,舌也嘗,身也動;心沒動。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。這叫做“寂”。外面眼見耳聽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那叫“照”。“照而恒寂”、“寂而恒照”,這兩句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可惜我們不會。我們是照而不寂,寂而不照。我們跟它正好相反。什麼時候我們照寂合成一呢?
“照而寂,強名常寂光土。”
爲什麼說是常寂光土?常寂光土就是這樣,“照而寂”。“照”就是起作用。眼見耳聽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我看得清清楚楚,聽得明明白白。我們今天所照爲什麼不寂?看到的境界,心裏喜歡就貪愛,不喜歡就嗔恨,心裏起了分別執著就不寂了。阿羅漢心很寂,不動心,但它不照,不起作用。佛菩薩,六根照樣起作用,只是心裏一塵不染。心清淨,六根的作用就清淨,身就清淨。身心清淨,則一切外境也清淨了,所以叫做“常寂光土”。
“寂而照,強名清淨法身。”
“寂”是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”。雖然心清淨,他還跟一切衆生和光同塵,還去幫助一切衆生,教化一切衆生,故“強名清淨法身”。
或問,常寂光土在那裏?無時無處而不在。清淨法身在那裏?就是這個身體。《六祖壇經》中,大師講“一體叁身”,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,就在這一身中。我們這麼解釋,你就曉得,清淨法身、常寂光土,原來就是自己的身心世界。
故知身土不二,皆屬強名。
“強名”是不得已,爲了說法方便起見,假設一個名詞。這個名詞,你不要執著。你要執著,就錯了,要曉得“名可名,非常名”。般若經教人離名字、離言說、離心緣。一切不執著就開悟了,執著就錯了。
寂照同時,非思量境。
“境”是境界。“非思量境”就是不可思、不可量的境界。“量”是較量、比較。沒得比較的,也沒有辦法思惟的,沒有辦法想像的。爲什麼?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整體。兩樣東西才可以較量,一個東西怎麼較量?盡虛空遍法界是一,怎麼比較?所以這裏沒有真、妄,沒有邪、正,沒有是、非,沒有善、惡,沒有大、小,也沒有方、圓。一切都沒有,這個心才真正清淨到極處。若不入這個境界,就沒有法子。他有分別、計較、思量,都是妄念,不是真性起用。真性起用,沒有妄念,一切平等,一切自然。《無量壽經》裏講了八個自然,都是這個境界。自然,多快樂!真實受用,不須一點勉強。換句話說,一切的苦難都是不知隨順自然。自然就是性德。
常—法身德,法身常住故。
常、寂、光叁個字就是本性的德能。本性是本來具足的,不是修來的。我們現在因爲有妄想、執著,不能證得,非不存在。妄想、執著就是障礙,就是業障、罪障。障什麼?把性德障住了,法身不能透出來。“法身常住”,它是不生、不滅,不來、不去,不垢、不淨,萬象之理體。
寂—解脫德,塵勞永寂故。
“解脫”是自由自在。我們現在覺得不自由、不自在。自由自在是本性裏本來具足的,現在爲什麼不自由?爲什麼不自在?成天打妄想,怎麼會自由。自由自在從那裏得來?從清淨心裏得來的,從“寂”得來的。“寂”是心裏一念不生,就自在了,就自由了,解脫了。
“塵勞永寂故”。塵是染汙。五欲是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六塵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六根所對的境界都染不上。你的心清淨,五欲六塵就跟你絕緣了。雖然天天接觸它,而不染著,這就高明。十二因緣裏,“愛、取、有”,他心裏沒有“有”,幹幹淨淨的,這是“塵勞永寂”。日常生活中,處世、待人、接物,一塵不染。不染,也沒有勞苦,也沒有勞累。
世間人稍微做了一點工作,很疲倦,很勞累,因爲心不清淨。心要是清淨,再多的工作量也不累。他是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所以他不累。他身在做,心裏沒有做,就好像機械在做一樣。現在用機器人廿四小時不間斷,他不會累,因爲他沒有妄念。我們人身也是個機械,本來也可以跟機械一樣廿四小時不中斷的工作。他爲什麼會累?因爲他有妄念。有妄念就累了,就老了。所以,你的心要是真正清淨,就不疲、不厭、不倦,身體就健康強壯。這是本能,不需要用藥物,也不要練氣功,都不需要。這是從根本修。運氣、練氣功,或者用藥物來幫助,都是借外面的力量來刺激身體的反應,有效時間很短,而且有副作用。不要說別的,就是連氣功都有副作用,只是程度大小不相同。真正修清淨心的人,沒有副作用,他是恢複自然。所以,心到清淨時,身體也可以常住世間,那是你的願力。
像大迦葉尊者,釋迦牟尼佛告訴他,“別人可以入涅槃,你不能入涅槃,你替我辦一樁事情。”釋迦牟尼佛把袈裟交給他,衣缽交給他。“等彌勒佛下生的時候,你把這些,代表我傳授給他。”大迦葉尊者現在還在人間,叁千年了。彌勒佛要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才下生成佛,他要等到那個時候,他的壽命就那麼長。憑什麼?心清淨,他有寂定。所以,大家要想修長壽,要想修不老,長生不老藥就在《無量壽經》裏。諸位應當牢牢記住,不但長生而且不老。心不清淨就會老,心不清淨就會生病。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那就又會老,又會生病。要想不老、不病,從今以後不要再打妄想。要想就想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都不想,那就成功了。這很要緊,“塵勞永寂故”。
光—般若德,智光遍照故。
“光”是光明,是智慧。智慧也是我們的性德,就是本性裏具足的,不是從外面來的。一切衆生個個具足,沒有一個人欠缺的。不但具足,而且圓滿具足,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,完全是平等的。可惜我們有無明煩惱蓋覆住本性,本性裏雖然有般若智慧,透不出來。雖透出一點點的光明,這小小的光明,我們把它錯用了。我們六根明明覺知,就是般若的現象。眼能見、耳能聽,這能見能聽的是“般若德”。可是我們現在,看也看錯了,聽也把意思會錯了,就是無明、煩惱、邪見摻雜其中。般若雖然透出來,總是錯用了。
由此可知,如果我們沒有無明,沒有邪念,沒有妄想,六根起作用是正智,是般若智慧,就是如來知見,《法華經》中所講的佛知佛見。“佛知佛見”那個人沒有呢!由此可知,清淨心多麼重要。
“智光遍照故”。遍照是沒有障礙。西方世界去我們世界十萬億佛國土。我們坐在此地,睜開眼睛,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在那兒爲諸菩薩講經說法,看得清清楚楚。耳朵很靈,阿彌陀佛講什麼,我們聽得清清楚楚,沒有障礙。所有的障礙就是“妄想、執著”。
《華嚴經》上說:“一切衆生,皆有如來智慧德相”。如來的智慧就是般若德。德相就是法身德、解脫德。圓滿具足,“但因妄想、執著而不能證得”。我們天天還在打妄想,還在執著,就是不聽話,不肯相信佛的教誡,不肯依教奉行。
所有一切法門,都是打破妄想、執著的,其中最方便的就是“念佛法門”。佛號一句接一句,當中就沒有妄想,也就沒有執著。有執著就執著阿彌陀佛,不要執著別的。這句佛號念到純熟之後,“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”,那就行了,佛知佛見就現前了,如來智慧德相就顯現出來了。這個法子好。
一切法門裏,這個法門第一殊勝。所以要曉得,我們六根所起的作用,都是盡虛空遍法界。我們在四十八願看到,西方極樂世界人爲什麼天眼洞視,天耳徹聽?就是“智光遍照”。盡虛空遍法界都看得清楚,都聽得清楚,所以一切衆生起心動念都明了,是因爲本性智光遍照。
涅槃叁德,如來秘藏。
“如來”是自己,不是別人。《金剛經》上有時講“佛”,有時講“如來”。講佛是從“相”上講,講如來是從“性”上講,意義不一樣。如來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。“秘”是深秘。“藏”是含藏。我們真如本性裏藏的有法身、解脫、般若。換句話說,我們真如本性裏藏的有常寂光。
常寂光,法身、解脫、般若,什麼時候才會露出來?涅槃,它就露出來。一看“涅槃”二字,以爲出家人死了就叫涅槃,死了就露出來了。可以這麼講嗎?但是這個死,不是人身的死。人的身體死了,是露不出來的。要煩惱死掉,塵沙惑死掉,無明惑死掉了,它就露出來了。
“涅槃”是梵語,翻成中文是“滅”。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都滅掉,才叫涅槃。所以,小乘的涅槃是滅見思煩惱,大乘的涅槃要滅塵沙、無明。絕對不是說人死了就入涅槃。那是不知道這個名詞的意義,錯用這個名詞。“涅槃叁德,如來秘藏”是我們本身本性具足的,最重要的就是要把這叁種煩惱斷盡。“涅槃”也是斷煩惱的意思。
等覺大士,曆盡四十一品無明,更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。
“等覺大士”是菩薩位次裏最高的。無明總共四十一品,他已經斷了四十品,再斷一品,他就成佛了。什麼是“生相”?我們現在眼睛看到的是相,耳朵聽到也是相,甚至于心裏動個念頭也是相。相從那裏來的?來源就是“生相無明”。這一品無明斷掉之後,相就沒有了,好像一個人睡覺醒了。醒了,夢沒有了。永嘉大師的比喻很好,“夢裏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”。“覺後”就是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,相沒有了。
法身全顯,圓證叁德。
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。無明有四十一品,每破一品就證一分。法身是分分證得。必須無明都斷盡了,法身就圓滿顯現了。“法身全顯,圓證叁德”。諸位要知道,常寂光就是法身、般若、解脫。從圓教初住就證得一分,二住證二分,叁住證叁分,到成佛就圓滿的證得。
徹本心源,究竟清淨,證入常寂光土。
“常寂光”是圓滿的。初住菩薩就證得一分,禅宗講“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”。破一品無明就見性,…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叁 一經宗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