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圓是頓,修學不容易、不簡單,沒有到極處。念佛法門簡單、容易,人人能修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禅宗,必須具備修學條件,不夠條件還不能修。這個法門是任何一個人都能修,所以是圓頓到極處了,簡單容易也到了極處。
故知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,不但爲本經之綱宗,實亦爲一大藏教之指歸也。
這是真的。整個《大藏經》要歸到那裏?歸到本經;本經歸到“阿彌陀佛”名號。所以,阿彌陀佛是法界體,是法界名號。一切經、一切法門都包在其中,沒有超過的。我們今天把總體抓到了,真正值得慶幸。
四、明趣
前面一大段介紹本經之“宗”。以下要講本經之“趣”。“趣”是歸趣,是趣向。
(一)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之所歸,在于往生極樂淨土,證叁不退。故本經以“圓生四土,迳登不退”爲趣。
這一小節是總說。前面宗旨裏提示我們修行的方法。什麼叫菩提心,怎樣發菩提心,前面都詳細的報告過。“一向專念”是行法。心發了之後,要怎樣修,非常重要。果能如理如法的修學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念佛法門是叁根普被,利鈍全收,所以十方諸佛贊歎。確確實實如經所說,它是究竟、方便、了義、一乘。
像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“究竟”它具足了,但是“方便”並不具足。它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中下根性的人沒有分,這就是不方便。小乘方等,方便具足,但是不究竟。一個法門能教我們證阿羅漢果、證辟支佛果、證菩薩果,都是不究竟。
“究竟”,一定要令我們證到圓教佛果,無上正等正覺。“方便”,一定要令一切衆生,人人在一生中也可以做到。我們做不到,就不能稱方便。甚至于比我們程度差的、業障重的人也行。像本經所講的造五逆十惡罪,要墮地獄的衆生,臨終忏悔,一念、十念也能往生;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也是圓成佛道。
講到究竟方便,在一切經裏,唯獨此經。除此經之外,找不到了。不是說別的法門不好,但是要如此圓滿究竟方便,只有這一個持名念佛的法門。我們能夠遇到,是多生多劫善根福德因緣成熟,也是十方如來威神的加持。
我們遇到,要能理解,要能堅定的相信,發願求生,依教奉行,才不辜負佛祖,才不辜負自己。這一生永脫輪回,圓成佛道。要真正認識,真正的努力修學,對世間一切法,不要再牽挂了。
佛教我們隨緣而不攀緣,一切時、一切處,求身心清淨,這就是修學淨宗的秘訣。處世、待人、接物,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。以此功德回向淨土,沒有不得往生的了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功德利益,在這一段就能看得出來。
諸佛都有“四土”,西方極樂世界也不例外。但是十方諸佛刹土,四土不是“圓生”。憑你自己修學的功夫,見思煩惱沒有斷,只能生“凡聖同居土”。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無明沒有斷,生“方便有余土”。見思、塵沙都斷了,無明也破一分,才能生“實報土”。完全看自己斷證的功夫。
唯獨西方極樂世界,一生一切生。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煩惱一品也沒有斷,當然是生“凡聖同居土”。雖然生凡聖同居土,同時也生方便土、實報土、寂光土。像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是生實報土,他也同時生方便土、寂光土。于是西方極樂世界四土就變成一家了。四土雖有,沒有階級,沒有間隔,合在一起。除了淨宗經典“淨土叁經”之外,其余的經典裏,找不出有這樣的經文,所以這個法門稱爲難信之法—一生一切生。
更不可思議的是“圓證叁不退”。爲什麼他方世界學佛,成佛要叁大阿僧祇劫?原因就是進得少,退得多。在娑婆世界修行,我們就看這一個星期當中、一個月當中,自己反省,我在這一星期進步多少,退步多少,就會發現一星期、一月中,進得很少,退得很多!你把時間拉長,還不是一樣嗎!在娑婆世界,我們的進展非常有限,可是退步是大幅度的往下墮落,所以不能成就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,是只有進步,沒有退步。進步的多少,每個人不一定,總是進步就是了。這個因緣在他方諸佛刹土裏見不到,所以我們要珍惜這個法門,要認真的修學,不能把它當成兒戲,那就太可惜了。
下面詳細介紹四土往生的相狀。四土分別介紹,說明兩個世界的不同。
(二)略明四土往生之相:
1、凡聖同居土—《要解》雲,此土凡聖之同居,遜于極樂者有四。
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要解》裏說,“此土”就是我們現在住的地球。地球是娑婆世界的一部分。這個地方是凡聖同居土,但是要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比較,差得很遠很遠,不能比。大師給我們舉出四種,也不過是略說而已;細說是說不盡的。
(1)暫同。二乘證果便入滅,大權菩薩機盡則不示現。
“暫”是暫時同居,不是長時期跟你同住。“二乘”是阿羅漢、辟支佛。阿羅漢、辟支佛沒有證得果位的時候,跟我們同居。雖然同居,他不在地球上,而是住在四禅天。四禅天裏有五不還天,是聲聞、緣覺居住的地方,他們在那裏修道,還在六道輪回之內。如果算六道,他跟我們是同居。雖然同居,沒有用處,人家高高在四禅天,我們看都看不到,聽也聽不到,等于不同居。他要是證了阿羅漢果、證了辟支佛果,就超出了六道輪回,不再跟你同居了。
諸佛菩薩常常化身到我們這個世界來度化衆生。他來的時候跟我們同居。在曆史上所知道的,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;傅大士是彌勒菩薩再來的;布袋和尚也是彌勒再來的;寒山、拾得是文殊、普賢再來的;再說近代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。他們應化在我們人間來度化有緣的衆生。“緣”就是機緣。緣要是盡了,他就走了。同居的時間短暫,“暫同”而已。我們再看西方極樂世界。
彼土同居,則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直至成佛。
這才是真正的同居。你到西方極樂世界,和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天天在一起。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,跟這些大菩薩平起平坐,把手同行,一直到成佛還在一起。不是“暫同”,是真正同居土。天天見面,有問題可以提出來研究討論。跟這些人在一起怎麼會, 退轉!我們這個世界惡緣太多了,在一起的朋友都是叫你退轉的,不是叫你精進的。西方極樂世界諸大菩薩,天天幫助你精進,防止你退轉。
(2)難遇。雖有聖者,現居此土,不易見聞親近。彼土則皆如師友,朝夕同聚。
第二個不同的是“難遇”。世間真的有聖人,像唐朝法照禅師,在五臺山遇到文殊菩薩,只是他一個人遇到,別人沒遇過。《叁昧水忏》的悟達國師,得了人面瘡,去求迦諾迦尊者。迦諾迦尊者是阿羅漢。尊者與悟達國師有緣,他才遇到,別的人沒有緣遇不到。地球上確實是有菩薩、阿羅漢住在這裏,但是我們難遇。
西方極樂世界,佛菩薩就是老師、學長,天天在一起,跟我們這個世界不一樣。
(3)希少。聖者如珍如瑞,希有難逢。
住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聖人太少了,雖說同居,數量不多。這一點是不難理解的。衆生愈是有苦難,佛菩薩愈是多照顧。多照顧,是不是就能把我們的災難給免除了呢?不盡然。爲什麼說不盡然?因爲災難不是諸佛菩薩造的,諸佛菩薩沒有能力消除災難。災難是我們自己造的,還得要自己來消除。雖有共業,共業中有別業。這個很合理!大家雖然都遭難,我可以不遭難,這就是別業。所以,佛用什麼方法救度一切衆生,無論是用智慧、道力、神通,就是用來教化你。佛應現在我們這個世間,這是他的慈悲。像《普門品》裏所說的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示現什麼身分。示現身分是慈悲。
像阿彌陀佛在這個世間示現的身分,不知道有多少?身分沒暴露,我們不曉得。永明延壽身分暴露了,豐幹和尚身分暴露了,我們才知道。他能示現人身,在我們這個世間也能住上幾十年,這就是他的神通。在世間幾十年中講經說法教導我們,這就是他的道力;他以智慧加持我們衆生。
有緣的衆生(即使是後世,我們讀到佛祖的經典、語錄、文章,都是有緣),接觸到了、看到了、聽到了,心裏能有感動,有啓發,深信不疑,依教奉行,就得度了。得度,就在共業中建立不共業。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。
自己要反省,知道改過。“反省”就是佛門常講的“開悟”。開悟就是反省。你每天反省,天天覺悟。那些地方有過失,想法錯了,看法錯了,見解錯誤了,話說錯了,事做錯了。你能每天反省,把自己的過失找出來,這個人就開悟了。知道自己的過失,立即把它改過來,明天不犯同樣的過失,這是真正修行,也是真正“忏悔”,業障就忏除了。這是佛教給我們的。
修行不是天天去磕頭,頭磕破了也枉然!念佛,古人講“喊破喉嚨也枉然”。爲什麼?你不曉得過失,就是迷惑顛倒。曉得,不能改過來,也沒用處。你的業障不能消除。所以,絕對不是我們每天拜佛、誦經、念佛就能往生,就能改造我們命運,建立別業。那是不可能的事。你看看誦經、念佛、拜佛的人,遭劫難的還是很多。什麼原因?他沒有覺悟,他沒修行。
修行就是把錯誤的思想、見解、行爲修正過來。你要是不覺悟,你修什麼行?所以我勸同修們,《無量壽經》從叁十二品到叁十七品,這六品經要好好的去念,去反省。依經文啓示,發現自己的過失。發現之後就改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去年我們印的經本,特別把《感應篇》、《陰骘文》附印在後面,也是幫助大家反省,找出自己的毛病。這個很重要。
《了凡四訓》幫助我們建立“因果”的觀念,這是正知正見。一定要知道,十法界的真相,即是刹那九百生滅,因果報應相續的現象。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。俗話說:“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。”你真正體認了,真正明白了,才會認真去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。學佛的人多,真正修行的人不多,所以業力轉不過來,共業還是沒辦法避免。人人能明白這個道理,人…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叁 一經宗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