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把命送了。邪鬼邪神附身,他找到我這裏,問我怎麼辦?我說作一場佛事爲他調解,有沒有效很難說。若對方接受了調解,邪神就離開了。他要是不接受,那還是麻煩。佛事是屬于調解,多數都會接受。不接受的,仇恨太深了,過去世的冤家債主碰上了。所以,學佛的人要守本分,要老實念佛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。
(十一)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?因能念所念,皆是實相故。
慈雲灌頂大師在佛教裏,也是很有名望的一位大德。他是前清乾隆時人,留傳到後世的著作很多,著有《楞嚴經灌頂疏》。其他的各種《楞嚴》注解裏都沒有解釋楞嚴咒的,唯獨他的注解裏有。在臺灣有楞嚴咒注解的單行本流通,就是從《灌頂疏》裏抽出來的。灌頂法師有《觀無量壽佛經直指》,注得非常好。他在《觀經直指》裏說,念佛求生是解冤結、消業障、滅罪的第一法門。故說此經是“解冤釋結之要訣,超生脫死之良方”,即是所有的法門都失效了,念佛還是有效。這是他贊歎念佛法門的功德利益。實在講,一切功德利益,念佛第一,沒有超過念佛的。所以,解冤釋結、超度,確實是“叁時系念”好。爲什麼?叁時系念完全念《阿彌陀經》,念“阿彌陀佛”的聖號,的確是第一功德,最殊勝的利益。
從理論上說,“因能念所念,皆是實相故”。能念是心,所念是境,境隨心轉。心真實,所念的佛號就真實。心不真實,所念的佛號也不真實,口善而已,比罵人、說閑話好一點。爲什麼此地講,能念所念皆是實相?因爲他是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。菩提心是真心,一向專念是真念,真心、真念當然是實相。
《要解》雲:“無量光則橫遍十方,無量壽則豎窮叁際,橫豎交徹皆法界體。”
阿彌陀佛的名號,就是法界全體。你想想看,那個名號能是法界全體?所有一切法門、經論、諸佛菩薩,都是法界的一部分;阿彌陀佛是法界全體。好像我們說臺灣是臺灣的全體。臺北、高雄,或一城、一鎮、一鄉、一裏、一街,全都是部分,不是全體。阿彌陀佛是法界全體,所以佛用“光”、“壽”來表示。
“光”代表空間,光明遍照十方。“壽”是壽命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,“豎窮叁際”。“叁際”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“橫豎交徹”,就是我們今天講“時空”,是整個法界的全體。
“舉此體作彌陀身土。”
阿彌陀佛就是法界全體。彌陀的身是法界全體。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國土,也是法界全體。大家在課誦本裏念到,八十八佛後面,有“法界藏身阿彌陀佛”,把阿彌陀佛的身分顯示出來,他是法界藏身,不是普通身。明白這個事實,慈雲灌頂大師在《觀經直指》裏,說明“念佛求生”功德利益那麼大,我們才沒有懷疑。所以,念佛消不了的業障,就沒有別的方法能消。
這部經的功德,一直到釋迦牟尼佛法運的最後,一切經都失掉效果,這部經最後還能留一百年,能度一切衆生。你就想到,這部經典的功德利益,不是任何經典能比的。我們才曉得,千經萬論,那部經第一。不取第一法門,取第二、第叁、第四,那是愚癡。所以這部經典、這個法門,在一切法門中確屬第一。
“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。”
阿彌陀佛名號,就是阿彌陀佛之身,就是阿彌陀佛的國土,就是法界全體。所以,稱念這名號,一切都念到了。念這部經,也是一切經都念到了。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,你都念到了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無量劫所講的經,你也都念到了。沒有一部經超越法界,所以沒有一部經超越本經。本經是法界全體,一切經都是這部經的一部分。一切諸佛菩薩的名號、一切咒語,都是阿彌陀佛的一部分。阿彌陀佛是全體。所以“阿彌陀佛”是“大神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”。我過去講《心經》,講到後面,我就知道什麼是大神咒,什麼是無上咒,什麼是無等等咒。“南無阿彌陀佛”就是!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
“是故彌陀名號,即衆生本覺理性。”
前面說阿彌陀佛是法界,沒有說到我自己。原來這句“阿彌陀佛”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,就是自己的法身理體。是一不是二。法界是自己,彌陀身是自己,彌陀土也是自己。我們現在一身的毛病,用這付靈丹把所有的毛病都徹底治好了。最近這一、二年來,念《無量壽經》、念《阿彌陀經》的同修,確實消業障、滅罪業有非常顯著的效果。每一位念佛的人,自己感覺到。你現在還沒有做到一向專念。你要做到一向專念,效果比現在又不知道要超越多少。現在一邊念,還有妄想,還有摻雜,沒有做到一向專念。雖然發菩提心,菩提心裏還雜著世法妄想。如果純淨的話,功德利益真正是不可思議。
“持名即始覺合本,始本不二,生佛不二。故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也。”
阿彌陀佛就是本覺理體。彌陀名號即衆生本覺理性。彌陀名號就是法界本體,所以是本覺。我們動一個念頭要念佛,這一念是始覺,動別的念頭就是迷。一念是阿彌陀佛,是大澈大悟,是覺而不迷。念阿彌陀佛就是“始覺”合“本覺”,“始本不二,生佛不二”。
當你真正一心念佛的時候,心地清淨,沒有一個妄念,沒有夾雜,沒有間斷,這個時候就是佛。爲什麼?你跟阿彌陀佛相應,你跟法界相應,所以“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”,就是這個境界。如果你能保持著,那你真的成佛了。所以,當你一念相應的時候,那一刹那你是佛。第二刹那,你又變成凡夫了。你不能把佛永遠保持住。其他成佛的人,他能永遠保持。我們偶爾一念變成佛了,第二念又變回凡夫。我們不定,會再變。佛菩薩有定力,不會再變。會變,就是煩惱、習氣、妄想、執著沒有去掉。現在用什麼方法把妄想、習氣、執著去掉?就用念佛的方法把它念掉。這些道理,你沒有疑惑了,才真正肯定這個法門,死心塌地來修學。不需要費很長的時間,就能達到效果。才曉得爲什麼人家往生的時候不生病,曉得什麼時候走,站著走也行,坐著走也行,道理就在此。就是他一念相應作佛了,根本就是佛的境界。
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因證果,這個法門是果、因同時。一切如來親證的境界,是如來的果地,一下手就從果上修,不是因。因在那裏?因在果中,真不可思議。所以,他一念就相應,跟其余的法門完全不相同。真正能徹底明了認識,這是智慧,就是本經講的“住真實慧”。他的念頭不會改動,信心不會動搖,信心清淨。《金剛經》上講的“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”。實相就是“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”。
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
很多人輕視這句名號,認爲這句“阿彌陀佛”,叁歲小孩都會念,這有什麼了不起?不知道這句佛號功德利益之大,世出世間任何一個法門都沒有辦法跟它比。
起心念佛,是爲始覺。
起心不曉得念佛,是“迷”,就開始迷了。你要問,我幾時迷的?把阿彌陀佛忘掉就迷了。你幾時忘掉就幾時迷了。你幾時想起阿彌陀佛,幾時就覺悟。淨宗修學實在是簡單容易。什麼叫迷?什麼叫悟?你一念有阿彌陀佛就悟了,一念沒有阿彌陀佛就迷了。所以,希望你常常覺悟,不要常常迷。一天到晚念念要有阿彌陀佛。
在家裏,應該到處都有阿彌陀佛的佛像,隨時提醒自己。沒有佛像,寫阿彌陀佛的名號,貼在目標顯著的地方,時時能看得見。一看到阿彌陀佛就覺悟了,就不迷了。我們現在印的佛像很多,印的阿彌陀佛名號貼紙也很多,希望供養大家,藉著它時時刻刻提醒你,覺而不迷。現在做得很多,希望將來更進一步做成徽章帶在身上,人家看到你是一句阿彌陀佛,你看到別人也是一句阿彌陀佛,時時覺而不迷。一切時處,起心動念皆是念佛,是爲始覺。
所念之佛,正我本覺。正顯持名功德不可思議也。
這一句名號就是“本覺”。念佛的好處,念佛功德利益之大,沒幾個人知道。在本省念佛的人很多,真正功德利益沒有幾個人能說得出來。他只聽說念阿彌陀佛好,就跟著念幾聲;究竟好在那裏,他不知道。這不行,總得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(十二)一句彌陀,人人能念,個個可行,名召萬德,妙感難思,從有念巧入無念,即凡心頓顯果德。
這是說念佛法門容易簡單。名號功德雖然很少人知道,但感應奇妙不可思議。“有念”就是有妄想。我們現在念佛有妄想,念了幾年之後,妄想沒有了,就“入無念”了。你說,我念了幾十年,還在打妄想;那是你念得不如法。怎麼不如法?你沒有“發菩提心”,你不是“一向專念”。假如真正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,自古以來那些念佛人,大概有一半以上,叁、五年即成就;就曉得這法門快速,確實可以念到把妄想念掉,業障消除。什麼是消業障?妄想就是業障。業障怎麼消掉?妄念少了,佛號多了;不念,佛號也現前,就是業障消除了。心裏常常有佛號,就是善根福德現前。所以,要曉得業障是什麼,怎麼個消法。“從有念巧入無念”,方法的確巧妙。
我們煩惱並沒有斷,確實是凡夫。可是以念佛法門,念到相應的時候,自己的智慧德能,就跟阿彌陀佛相似了。當然不能相等。“頓顯果德”,這果是佛果,不是菩薩果。
如《疏鈔》雲:“齊諸聖于片言,越叁祇于一念。”
“齊”是平等,跟他等齊。“諸聖”是等覺菩薩,像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。“片言”是用一句佛號“阿彌陀佛”,就能跟他們平等。
“越叁祇”。通常菩薩修行成佛要經曆叁大阿僧祇劫。我們只須一念,一句“阿彌陀佛”,就超過了叁大阿僧祇劫,往生不退成佛。
極圓極頓,至簡至易。
世出世間法,這是究竟圓滿。就是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都有缺陷,沒有這麼圓滿,所以這法門是“極圓”。《華嚴》圓、《法華》圓,沒有圓到極點。《華嚴》頓、《法華》頓、禅宗頓,這法門是“極頓”。
“至簡至易”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…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叁 一經宗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