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二 本经体性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枉。这就是迷,迷失了自己。所以,如来的慈悲是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。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,一个心性。这关系多密切!所以佛帮助任何一个人,是没有理由、没有条件的。

  父母帮助儿女还是有条件的,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女。佛帮助众生没有条件,因为是一体的。二体才有条件。诸佛菩萨无条件帮助我们,我们不知道,我们跟他对立,不肯接受,这就是业障,就是迷惑。所以“作自作他”,都是自己的真如本性。除了真如本性之外,无有一法可得。

  佛门常说,“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”。“心”就是无相的实相;“法”就是无不相的实相。它是一,不是二,是自他不二。诸位如果能真正明白这个事实,则你和一切人相处,对立的观念没有了,好恶的观念也没有。你喜欢他就是喜欢自己,讨厌他就是讨厌自己,自他不二。这样心才能清净、平等。我们修清净、平等,很难很难的,因为不晓得事实真相;如果晓得事实真相,清净平等心不难修得。所以,古人修行三、五年,有大澈大悟、明心见性的。念佛人有得一心不乱,上品上生的。他们知道这道理,所以他的念头一下子转过来了。我们为什么转不过来,是不明白这事实真相,所以在境界里、自他里,生起虚妄的执著,不知道是一体。

  “乃至能说所说。”

  “能说”的是释迦牟尼佛;“所说”的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。能说、所说,也是实相流露出来的,是自心本性流露出来的。这很重要。对这四个字深深体会到了,你才晓得我们修清净心的重要。研究经典不重要,因为心地清净,恢复自性,能说所说都是自性。一切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,心清净跟释迦牟尼佛平等,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经,皆是自性流露。这就是“一经通,一切经通”。一经通实在是“一心不乱”,也就是一心清净。心清净之后,万法皆通,没障碍了。所以,古圣先贤的教学法实在高明;我们现在走错了路。

  “能度所度,能信所信,能愿所愿,能持所持,能生所生,能赞所赞,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。”

  “能度”的是诸佛菩萨;“所度”的是众生。

  “能信所信”。“能信”的是心,清净心。“所信”的是这个法门,经典、理论、方法。

  “能愿所愿”。“能愿”就是信愿之心。这是从事相上讲,不从理论上讲。我们愿离娑婆,喜欢往生极乐世界,这信愿之心是能愿。“所愿”的是心心向往的极乐世界。

  “能持所持”。“能持”是身、语、意三业。身礼佛、口念佛、心里想佛,这样才能成功。还想到外面去游山玩水,把能持、所持都放下了,都舍弃了,那就是搞六道轮回。佛门的功夫就是用礼佛、绕佛、经行、静坐,这是调剂身心的。念佛的时候,大声念、小声念、金刚持、默念,都属于调剂身心的。方法很多,不要去逛百货公司、去游山玩水,这些决定造六道之业,决定没有好处。现在还有人提倡到大陆去朝山,到印度去朝山。我看花钱还不少,那些钱拿来印经,来供养大众,比朝山的功德利益好得多了。从前朝山,山上有高僧大德,朝山是去求教的;现在是去看热闹。这些都要清楚。

  三业是“能持”,不可以间断。“所持”的是一句名号—阿弥陀佛。

  “能生所生”。“能生”的条件:信、愿、行三资粮。“所生”的是西方极乐世界四种净土。

  “能赞所赞”。“能赞”的是十方三世诸佛如来。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,没有一尊佛不赞叹极乐世界。“所赞”的是极乐世界依正庄严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,没有一尊佛不讲《阿弥陀经》,没有一尊佛不讲《无量寿经》,所以《无量寿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是一切诸佛共同弘扬的经典。其余的经典,佛不一定说;这部经是必定要说的。所以,这部经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,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经。不仅仅是净宗第一经,是一切如来所说的第一经。我们的福报是真不小,诸佛如来的第一经,这一生中能遇到,是多么大的福报。遇到能相信,能理解,能依照经典的理论、方法修行,果报不可思议!

  “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”。上面所讲的性体,就是真如自性,就是此地讲的实相。这里把它的理论依据,说了一个大概。虽然这一章还没有说完,到此能深信不疑,知道这部经的价值,知道这部经在一切经典里的分量。

  七、本经云:“开化显示真实之际”。“欲拯群萌,惠以真实之利”。“住真实慧,勇猛精进,一向专志庄严妙土”。此即本经之所开示者。弥陀世尊,宣此妙法,欲惠予众生以真实之利也。此三真实,即一即三,方便究竟,不可思议。依正法门,举体皆是“真实之际”。

  本经最重要的三句话,就是三个“真实”。这三句代表本经的实际内容,也表达了本经所依据的理论,就是第一句与末后一句。

  “开”是开示、开导。诸佛如来证得真实的境界,也就是说,他们完全明了、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。虽然这个境界,佛与一切众生共有,可是众生在迷,误解宇宙人生的真相。纵然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破,他所理解的,还不是究竟圆满,依然有缺陷。唯独佛才是真正究竟圆满。佛的大慈大悲就是把他亲证的境界告诉我们。告诉我们有什么好处?我们世间人讲“慈悲”,人家有困难病苦,我们帮助救济他,这种帮助是一时的;最大的慈悲是照顾他一生一世。唯独佛帮助我们开发自性,使我们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,教我们解决宇宙人生一切的问题。这种慈悲,决不是世间的慈悲能相比的。他告诉我们,他亲证的境界,可是众生有迷、有悟,根性不相同,有些人听到佛开示,觉悟了,就是第一句讲的“开化显示真实之际”。

  根利的众生、有智慧的,听佛开示,就契入了。“契入”就是变化气质,化迷成悟,化凡成圣。愚人听了,不能变化;不但不能变化,往往还把佛的意思错解了,增加“所知障”与“烦恼障”。所以,佛教众生的确是不容易,一定要有善巧方便,不要叫大家听了起误会。但是听众那么多,误会的总是在所不免。不但后世这个情形很普遍,即使佛在世,听众里也有少数误会。佛对他们也无可奈何。愚人听佛说法,最大的病根就是分别名相,执著不化,不知道佛说法的义趣。其实佛所说的,都是引导我们悟入真性,“真实之际”就是本性,就是诸法实相。这是佛无比的慈悲。

  “开化显示”,这句话可以广泛应用在大乘经,尤其是一乘了义的经典,像在中国很流行的《华严》、《楞严》,确实是这个标准;特别是《无量寿经》最为圆满。其余的经,也是这个目标、这个标准,但是都比不上《无量寿经》的殊胜、圆满、快速。

  第二句,这是说佛的本愿,“欲拯群萌”。“萌”就是没有觉悟的众生。这些众生太多了,不但六道凡夫没觉悟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里,没有觉悟的还很多。比起我们来,他们好像是觉悟了,跟佛比,他还没有究竟圆满的觉悟。佛还要度他,帮助他。

  “惠以真实之利”。什么是“真实的利益”?古德说,这部经是真实里的真实,第一真实。为什么这样说,如不明了,就免不了怀疑。怀疑是我们修学重大的障碍,所以有疑一定要断,断疑才能生信。

  古人行脚参学,目的在断疑。如果没有疑,他的修行就圆满了。他还有疑问,还要到处请教,一定要把“疑”破除,他的心才能恢复清净。你看,禅宗二祖慧可大师,当年求达摩替他安心,就是心里有疑,不能解决。疑不断,心不能定。心不定就不能见性,烦恼不能断,智慧不能透出来。

  真实之利益,是一而三,三而一。如果我们用三宝来看,真实之际就是真如本性,是“佛宝”。阿弥陀佛代表真实之际。真实的利益是“法宝”;真实的智慧也是“法宝”。此二法,由观音、势至代表,大势至菩萨代表住真实慧;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,惠予众生真实的利益。所以,这三句就是佛法僧三宝,实际上是西方三圣。“真实之际”要是广说,就是十方诸佛无量无边无尽的法藏,略说就是这一本《无量寿经》。这一本《无量寿经》,包括了“真实之际”、“住真实慧”、“真实之利益”。

  这三种真实,就是我们的自性三宝。佛有,我们也有。佛是完全开显了,我们是完全迷惑了。我们跟佛不一样之处就在此。显露出来之后,就是全体的德用。所以我们讲皈依,真正皈依的依据,就是这三句。这三句就是佛、法、僧,就是西方三圣,是一切诸佛法藏,是我们的自性。这是真实到了极处!

  弥陀以及一切诸佛,都以真实利益加惠于一切众生。这个“惠”,是不是真的佛赐给我们的?不是的,是我们本有的。佛在许多经典上说,“佛不度众生”,佛有什么能力度众生,是众生自己觉悟了。这三句都是你自性里本来具足的。不是佛给你的,佛只给你作一个增上缘,使你自己觉悟,使你本有的性德透出来而已。不是佛给你的,这个事实,我们要知道。

  一切诸佛教导众生的,就是这三个真实。三个真实,说到究竟、圆满到了极处的,就是《无量寿经》与《阿弥陀经》。如果就行门上来讲,这三种真实就在一句“南无阿弥陀佛”之中;这句佛号具足三个真实。若不清楚,不明白,对于佛号,欢喜心就生不起来。真正清楚了,对佛号才生欢喜,才真正肯去念。所以,念佛人就是念自己的本性,念佛人就是“住真实慧”。

  当年慧可就是不晓得心要安住在什么地方,求达摩祖师为他安心。一部《金刚经》有二大主题:第一、“云何降服其心”。心里的妄想烦恼,如何把它伏住?第二、“应云何住”。心要安住在那里?若就此经言,即是住真实慧。真实慧是什么?“南无阿弥陀佛”。你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上,就是真实慧。真实之利是福德,真实慧是智慧,所以念佛是福慧双修。不但双修,是圆修,圆到极处了。要修福、修慧,不需要修别的,老实念这句阿弥陀佛就行了。念到心清净,福慧就现前,这个道理要深信不疑。如果不能深信,现在社会提倡慈善事业,我们多做些好事。随缘修福是对的,著意去修福就错了。为什么?清净心没有了,功夫里夹杂,所修的是有漏之福。念佛念到心清净,所得到的是无漏之福。无漏的福,将来往生净土,依正庄严与诸佛无二无别。有漏福报怎么能比?不是讲学佛的人不要去做善事,善事随缘做,不攀缘,我们的心就清净。攀缘去做,就是古德讲的“好事不如无事”。庞居士付出很大的代价,让我们相信这一句话“好事不如无事”。无事的福报,是无漏的。

  “勇猛精进,一向专志庄严妙土”。妙土在那里?大家一定以为是西方极乐世界。其实不是的;妙土是心地。心净则土净,所以我们庄严妙心,自然就变现妙土。心不妙,土那里会妙?我们今天心不妙,所以环境不妙。庄严妙土,要庄严自性,念念与自性相应。本经的经题,就是念念与觉、正、净相应。自己心里二六时中(就是一天到晚),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,不迷惑,没有邪念,没有邪思,清净无染,这是庄严;果报是无量寿。“无量寿”是“真实之际”。“庄严”就是“真实的利益”。“清净平等觉”是“真实慧”。

  “此即本经之所开示者”。诸位从这个地方,就晓得这部经的好处。虽然一切一乘了义的经典,也是讲这些,但是经典太长,我们抓不到纲领。这部经是一切经的精华,简单明了,句句都是纲要,这就难得。

  “弥陀世尊宣此妙法”。世尊是本师释迦牟尼佛,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。阿弥陀佛是西方世界的教主。两土世尊,同宣妙法。

  “欲惠予众生以真实之利”。利益是当生成就,不必要等来生。在菩萨法里,要到地上菩萨,佛才说这法门;确实佛很少对地前菩萨说这个法门。说了他们不相信,这个法门叫“难信之法”。登地菩萨,你跟他讲这个法门,他相信,能接受。我们凡夫听到这个法门,能信、能愿、能行,这真的不可思议。这是什么道理?我们在讲席中常常提到,这是自己多生多劫的善根成熟。如果不是过去生中,生生世世的善根现前,我们听到这个法门,决定不能接受。因为善根成熟,又得三宝加持,使我们听到这个法门能生欢喜心,能信受奉行。

  佛给我们第一无上殊胜的利益,教我们在这一生中就能成佛。我们如果不能认真的修学,这一生不能往生,就辜负弥陀世尊太多了。要怎样才不辜负?唯有认真去修,要把它当作这一生中最重要的、最大的一桩事情去办。其他事可以放下,这个事不能放下。

  “此三真实,即一即三”,一而三,三而一,是一体的三面。真实之际是本体,利益、智慧是德用。一是智慧,一是福德,方便究竟不可思议。一切经里有方便的,但不一定究竟;究竟的,不一定方便。譬如、一些方等经、小乘经方便但不究竟;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、《楞严》究竟又不方便,我们修起来很难。唯独这部经,既方便又究竟,在一切经里很难找得到的,是真正不可思议。

  “依正法门”是指西方极乐世界,“依报”是环境,“正报”是身体,“法门”是讲修学的方法。

  “举体皆是真实之际”。古德常讲“西方极乐世界”是法性土,跟这个地方不一样,我们能信得过。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和十方世界的国土,皆是秽土,是众生善恶业变现的境界。西方极乐世界,是从真如本性里变出来的境界。怎么能相比!一个是纯净心中变现出来的;一个是从染污的心,善业、恶业变现出来的。所以,西方净土是真正之净。

  这是把本经的体性介绍出来,是这部经理论的依据。我们明了了,才真正对这部经典,对于这个法门生起信心,信心坚固,决定不动摇,所以非常重要。三种真实就是实相。说实相比较笼统,说三种真实就很踏实。

  

《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二 本经体性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