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七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壽大師說過,所謂是“有禅無淨土”這是講修禅的人;他老人家那時候提倡的,禅淨雙修。他是在禅宗大徹大悟之後,回過頭來,專修淨土,成爲淨土宗的第六代祖師;淨土宗的六祖—永明延壽禅師。他有一首偈子很有名,說:有禅無淨土,十個人有九個人走錯了路;到臨命終時,陰境現前了;自己還是被境界所轉啊!還是又去投胎輪回去了。我們可以這樣說,如果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決定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回。這是我們要認真的去想一想。我們如何去抉擇自己的行門?

  底下這個經文呢?是教給我們正式修行的方法。請看經文。

  “舍利弗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叁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,一心不亂。”

  這一段經文很重要,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。“聞”,這個聞字很重要,大家要記住;聞、執、持,這一段裏頭,這叁個字是關鍵。“聞”說阿彌陀佛,你就能夠“執”“持”佛的名號。一日到七日,是克期取證,證什麼呢?證一心不亂。那麼,在這個地方,我要跟諸位說明一點。古時候襄陽石經,六朝人,書于一心不亂的底下有這樣的二十一個字,有

  “專持名號,以稱名故,諸罪銷滅,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。”它有這麼二十一個字;這二十一個字文義很明顯。但是,現在我們這個經本子裏頭,沒有這二十一個字。它這二十一個字接著一心不亂的。襄陽石經,就是在那個石刻,刻在石頭上的阿彌陀經,它這個經文,比我們現在這個經本多這個二十一個字;不知道這二十一個字是不是原來經文,後來流通的人,把它抄寫漏掉了。如果有這二十一個自在這裏頭,這個意思就太明顯了。那直截了當告訴我們這個稱名,諸罪銷滅,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。這是寫在這個地方供給諸位做參考。就是六朝人寫經,那時候手寫的彌陀經,它裏頭有多出這二十一個字。

  那麼,再給諸位說明;持名,這是正解。行就是修行,正的修行。持名就是多善根、多福德、多因緣;具足淨業成就。這個幾句話,要以這個襄陽石經,這二十一個字來說,那就完全相應。那麼,當然往生西方佛國度,是絕沒有問題,決定沒有問題。

  這個男子女人,稱爲善;這一個字很重要。怎樣才叫作善男子、善女人?那麼,這個在佛經裏面,這樣的字樣,我們常常看到。在此地,必須跟諸位說明。男子、女人都稱善者,悉稱善者;皆昔植善根,若無善根,不聞佛名。那麼,你們現在想想,你們是不是善男子、善女人啊?當然是。爲什麼呢?你們聽到阿彌陀佛了。不但聽到阿彌陀佛了,而且你還能聽到這一部阿彌陀經。這是過去世中,你是多生多世所種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;才有這個福報,能夠聞得佛名號,讀到佛的經典。如果說是沒有善根,決定沒有這個機會、沒有這個因緣,聞得佛名、聽到佛經。如果,善根要少,他縱然聽到,他也不相信,他也不會發心去受持。譬如,經典裏面所說的,釋迦牟尼佛,當時在世的時候,就是在舍衛大城;本經,就是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講的。佛在這個地方住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。在這個只園精舍講了不少的大乘經典。那麼,當時舍衛大城是憍薩羅國的首都,是一個相當繁華,文化水准很高的地方。這一個都市裏面的人,有叁分之一跟釋迦牟尼佛見過面,曾經聽佛說過法,有叁分之一的人。另外有叁分之一的人跟釋迦牟尼佛沒有見過面,只是聞名而已。曉得舍衛城裏面,有這麼一位了不起的人,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;但是,他就是沒有去聽一次,沒有去見見佛。另外,還有叁分之一的人,根本就不曉得,這一個城市裏頭還有一個釋迦牟尼佛,不知道!諸位想想,所以說是,沒有善根的人,佛住在那裏那麼多年,住在一個城裏頭,一個都市裏面,幾十年都不曉得有個釋迦牟尼佛。真正沒有善根,沒有福德啊!大本無量壽經裏頭也說得很好,它說:世間之人,前世修得有善行,也就是前面講的善根,在這一生當中,他才有這個因緣,聞得阿彌陀佛名號;一聞佛名,他就能生歡喜心,他就能生慈悲心;這個就證明了,他的善根深厚。善根要不深厚的話,不會有這種情形。我們也曾見到有人聞到佛名之後,心裏生歡喜,甚至于流眼淚。也有人聽到這個佛名的時候,這個心裏感受到毛發悚然,敬畏之至。這都是有深厚善根的證明。這一個法門攝受的範圍非常之廣大,無論是在家,是出家,都可以修學,都有同樣殊勝的成就。所謂是“叁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”上輩之人,就是上等人,也就是善根福德特別深厚的人,發心舍俗出家。那麼,講到出家,要跟諸位說明白。出家重要的是在心裏面不執著,這叫真出家。如果,身出家了,這個心還留戀在家庭裏面,那反而不如在家修行。所以,蓮池大師有四料簡,講出家人有四種;第一種呢?心出身出,身心俱出的,這是第一種;第二種是身出心不出;第叁種是心出家,身不出家;第四種是身心俱不出。身出家了,心不出家,和那個身心俱不出,這兩種人,都不能成就。心出家,身在家跟那個身心俱出的人,有同樣的成就。所以,這一點,我們要曉得。那麼,由此可知,出家著重在心之出家;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就是出家,不一定在形式上。不但是一切人道得這個法門的利益無量無邊;就是畜生道,聞說阿彌陀佛,念佛往生者也很多。你看,佛門裏頭,有個小冊子叫物猶如是,那個裏面全是記載著畜生念佛往生的,真正是不可思議!像八哥、鹦鹉,它們會念佛;還有寺廟裏頭,領養這個去放生的,有放生的豬、牛、羊,還有的是這一些禽獸之類的;常常在寺院裏面,聽到這個暮鼓晨鍾,聽到這個念佛、念經的音聲,它跟著聽;它聽久了,它不會人言,但是,它心裏面有感受;所以往生,也有往生的瑞相;那麼,這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;所以,古人才說,“上上根不能踰其坤,下下根一口證其踰。”這兩句話前面講過。所以,確確實實是不可思議、最圓滿、最玄妙的法門。

  “聞說阿彌陀佛”,阿彌陀佛的功德,確實是說不盡的。十方諸佛都贊歎不盡,我們那有能力,能說得出來?不但沒有能力,就是我們思維想像,也沒有法子,也想不出來。華嚴經裏面有說:“佛法無人說,雖慧不能了。”這是華嚴經上兩句話,那麼,這是我們解釋這一句“聞說阿彌陀佛”。這個“慧”,是說世間的聰明智慧。“了”是明了,或者是了解;佛法則是指一切大乘經典。人是什麼人呢?有修有證的人。換一句話說,他一定要以這個叁學、叁慧;要依這個方法來修學,證得了叁學叁慧。這種人,他才能夠把佛法真正的意思才能說得出來。所以,不是世間聰明才智的人,拿到佛經一看,他就懂了,沒有這個道理,這是我們要記住一個先決的條件。

  叁學,這裏講得很多,因戒生定,因定開慧。這個是一定的層次,決定不會亂的。所以,佛法的修學就是學的戒定慧。戒定慧有許多層次,換句話說,它要依照這個修學人程度淺深,而來說明他的境界;程度高的人,這個戒定慧的境界也高,內涵也深,也廣大。初學的人,這個戒定慧都說得很淺,便于入門。叁學次第與圓融,我們要並進,換一句話說,我們要同時來修學。譬如說,在實際生活環境裏面,我們要次第地來修學。戒律的大意是防非止惡,它的精神也就在此地。戒學的目的,真正的目的是得定,不是說,我是持戒了,這個世間我做個善人、做個好人。那個目的是次目的,不是真正的目的。真正的目的是得一心不亂,就是得定。這個定還是手段,還不是目的。定的目的在開慧,在開智慧。所以,前面給諸位說過,到後面這個一心不亂裏頭,我們還要跟諸位來細講。事一心,就是,這叁學裏頭到這個定的這一個階段,但是,沒有開慧,這個就叫事一心。如果,這個定開了智慧了。那麼,這就屬于理一心不亂了,那個境界要大大地不相同。戒學的修法,當然不是幾句話能夠說得了的。可是,初學的人,必需要依五戒十善來修學。而出家的人,必需從沙彌律儀,就是十條戒律,二十四能威儀去做起,這個在修學裏頭講,這個叫根本法。五戒十善,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大,如果要不細講,的確不容易理解。所以在民國初年,就是清末民初,印光大師爲我們念佛的同修們,選定了了凡四訓、感應篇彙編,以及安士全書,選了這叁樣東西,作爲我們初學佛的人必修的課本。這叁樣東西,都是講戒學。換一句話說,他老人家將這個叁部書來代替戒律。這個意思非常之好。你戒律,沒有人給你講解,的確是不得其門而入;絕不是簡簡單單那幾條條文,我們就可以來修學的,不是的。那麼,有了這叁部書就方便多了。這叁部書,文字淺顯,我們容易看得懂,而且又有很詳細的注解,還有許許多多的事證,叫我們看了不能不信,叫我們看了不敢不做;持戒念佛,它是幫助我們持戒念佛;使我們成就念佛叁昧;這是印光大師的一番苦心。我們循著他的這個道路去走,決定不錯。他老人家的學生,在臺灣的成就,是人所周知的;臨終的瑞相,那就是最好的證明。他的學生有成就。我們也一脈相承,依照祖師的教誨,一心一意來修學持名念佛的法門。一句佛號裏面,就將叁學統統都包括了。我們念佛的時候,心裏面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你心裏頭不會想壞的事情,總不能說,一面念阿彌陀佛,一面還想壞事,沒有這個道理。所以,當你念佛的時候,就是諸惡莫作。這一句佛的名號,前面跟諸位說過了,是多善根、多福德,多因緣。那麼,換一句話,這一句阿彌陀佛,又是衆善奉行。這戒律統統俱足了。小乘的戒律,是諸惡莫作;大乘的戒律,是衆善奉行。你看看,一句阿彌陀佛,是不是把這個戒包括在其中?持名,目的在求一心不亂;一心不亂是禅定;這個定學也俱足了。戒定都有了,這一句佛號,無論是四個字,無論是六個字,字字分明,憶持在心,慧俱足了。所以,你看看,一句佛號,戒定慧叁學俱足了。這個慧裏面,再有大乘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七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