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六卷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彌勒內院去參觀參觀,好不好?”那彌勒菩薩一定說:“好,沒有問題,你跟我一道去。”這就去了嘛!這就講你不必去費那麼多腦筋,去修唯識,也不必費那麼長的時間去修唯心識定,一樣可以到彌勒內院去觀光觀光。這個是最穩當的一條道路。所以,你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十方諸佛菩薩的淨土,可以說,你完全都得到了。這樣殊勝的所在,你要是不去的話;那你實在是個愚人,你不算是聰明人。聰明人那一個不希望往生極樂世界?生到極樂世界,十方諸佛菩薩國土,你天天自由自在,喜歡到那裏去,就可以到那裏去,沒有一切障礙。換一句話說,十方世界,你全都得到了。這個才是真正聰明人。

  下面經文,就是佛勸我們往生。這是本師苦口婆心。請看經文。

  “舍利弗,衆生聞者,應當發願,”

  這一句話是本師苦口婆心,勸我們應當發願。這個衆生聞者,就是這一切人有這個緣份,聽到釋迦牟尼佛說這一部經。我們今天有這個緣份,我們也是聞者之一。現在佛勸我們應當發願。發什麼願呢?要發願,

  “願生彼國”,爲什麼?

  “所以者何?得與如是諸上善人,俱會一處。”

  好處就是在此地,像剛才跟大家講的彌勒菩薩,十方諸佛菩薩都在西方極樂世界,你只要能往生了,這些上善之人,諸佛與這些補處菩薩,你可以跟他們聚會在一起。跟他們在一起,你怎麼不開智慧呢?你怎麼不長學問呢?你怎麼不成佛道呢?所以說,這是本師迫切、苦口婆心勸勉我們,應當要發真正的大願,這個大願就是願生西方淨土,是發這個願。我們看應當這兩個字,才能夠深深體會到,釋迦牟尼佛對我們苦口叮咛,惟恐我們聽了之後,像耳邊風一樣,聽過就算了,而沒有能夠從聽聞而生起信心,由信心生起往生的大願;由願力,我們認真地來修行。所以,本經這是以信、願、行爲叁資糧。所謂叁資糧,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叁個條件。也可以說是往生的叁要素,這是講到叁資糧。那麼,這是我們要記住,信願行—淨土資糧。資,好像是資本、本錢;糧是講的道糧。在從前,出門旅行,身上總要帶一點錢,旅費,還得要帶糧食,因爲,以前旅行不見得到處都有旅館可以住,都有飯店可以吃飯。如果遇不到旅館,遇不到飯店,你自己帶著有幹糧,所以才能夠維持,這個旅途上不至于有什麼飲食上的欠缺,所以要帶水,帶幹糧。那麼,在此地用這個比喻,如果,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那麼,上面這叁個條件,缺一個都不行。所以,這個信願行,這叁個條件一定要具足。

  何況,古大德常說:“臨終的往生,全仗願力。”完全依靠願力,願力實在是不可思議。那麼,從本經上來看,佛,首先是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用意是勸信。到這一段文,這是勸我們發願。願,這個力,實在是不可思議。世出世間法,我們常講:“有願必成”。只要你這個願力不退轉,一定會滿願的。所以這個願力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。極樂世界,所以有這樣的莊嚴,大家想一想,還不是阿彌陀佛自己在因地裏頭,對世自在王所發的四十八願。所以,那個世界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的啊!當然,也是衆生淨業所感。衆生的淨業與阿彌陀佛願力集合而成西方世界依正莊嚴。

  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裏面說,他說,一個人到臨命終的時候,一切諸根皆悉敗壞。人到死了,沒有幾天,我們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這個五根都爛掉了,都壞了。這個身體漸漸變成枯骨,骨頭變成灰,灰再化成泥土消失了,沒有了。所以,我們的身根是假的、是虛妄的、是幻有而不是真有。是無常,不是常常存在的啊!不是真金剛不壞身啊!身且無常,身外之物,那一樣你能保持得住呢?你的名聞利養,你在世間種種的地位,你的這個多大的這些財富,你的産業、你的眷屬,沒有一樣你能夠帶得走啊!到後來都要散掉的啊!這一點你要覺悟啊!菩薩給我們講:“唯有願王,不相舍離”這個願王,當然是指的十大願王。你要是能夠像普賢菩薩發這個十大願王,到你臨命終時,什麼都帶不走,願王跟著你。就像阿彌陀佛在因地裏面所發的這個四十八願,他生生世世沒有一樣東西會常跟著他的,唯有這四十八願;四十八願也是願王啊!生生世世不相舍離。所以,今天有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果報。由此證明,這個願力不可思議。願力是修行的先導啊!好比它在那裏引路,我們出外面去旅行,對于那個地方不太熟悉,我們請一個向導。願力仿佛是向導,導引著我們往前精進。那麼,極樂世界,不要說別人,等覺菩薩尚且發願往生,我們想一想,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?等覺菩薩裏面,只要一提起來,那一個不知道,文殊、普賢?我們看看,文殊、普賢,他所發的願。普賢菩薩,有一首頌,這一首頌就是他發願往生的,他說:“願我臨欲命終時,盡除一切諸障礙;面見彼佛阿彌陀,即得往生安樂刹。”安樂刹就是西方極樂世界。文殊菩薩求生偈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偈子,與普賢菩薩,可以說完全相同,就是簡略了一點,它是五言頌:“願我命終時,盡除諸煩惱;面見阿彌陀,往生安樂刹。”那麼,我們看了這兩位大菩薩,這兩位都是等覺菩薩。他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話。我們自己想一想,我們是什麼樣的人?在道業上、在學問上、在德行上、在福報上,那一樣能夠比得上,文殊、普賢?文殊、普賢,尚且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們如果還要麻木不仁,還要不願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那不是太愚昧了嗎?

  經文裏頭說,所以者何?這裏頭有兩點意思。第一:也許有人說,娑婆世界也是佛國嘛!何必舍此求彼呢?兜率內院,也是淨土,距離我們這麼近。西方淨土,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,何必舍近求遠呢?這個話,乍聽起來,好像也很有道理。剛才講了,其實不然。因爲,彌勒淨土雖近,它的條件很高。如果我們自己不能成就爲心識定,那是不得其門而入。西方淨土,看起來好像是遠,實際上容易往生。那就是它的特別之處,是帶業往生。那麼,第二:也許有人問,十方諸佛的刹土,無量無邊,爲什麼要單單叫我們往生西方極樂國土?東方藥師佛琉璃世界,爲什麼我們不往生,要去往生西方?那麼如果說提出這個問題來說。我們看看,釋迦牟尼佛,在一切經裏面給我們講的十方諸佛國土,我們拿來比較比較。的確,西方殊勝。再有一點,如果,佛勸你往生東方,你又說:“那還有西方又何必一定要指東方呢?”由此可知,這個是毫無意義的戲論。如果我們是真正的佛弟子,是佛的好學生,就應當聽佛的教誨。佛教我們求生西方,我們就依照佛的教導,求生西方;這才是佛的好學生。

  後面,我有一句話在此地,奉勸諸位。“發願求生佛國,誠爲今日當務之急,即爲世間第一智人。”千萬不要自己再耽誤了自己。這個真正有智慧的人,才肯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們過去無量劫中,生生世世,曾經聽到過這個法門,曾經在這個法門裏面用過功夫,下過功夫。換一句話說,我們的願力不堅固,爲外境所轉了。所以,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機緣,常常錯過了。希望這一生,我們再也不要錯過了。這是,我在此地勸勉大家。

  下面一段經文,正式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了。你既然發願了,發願要行。前面講過,信願行是這個法門基本的叁個條件。行?怎麼個行法?請看經文。經文裏面,正式指示我們“執持名號”。

  “舍利弗,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。”

  這個意思講,不可,“以”當用講;不可以少善根、少福德、少因緣,得生彼國。換句話說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善根福德因緣,要多啊!少了是不行啊!在此地我們先要把這個因、緣、果,就一般這個因緣果,跟諸位略說一說。諸位請看這一個表解。凡是學過一些佛法的同修,都曉得佛法是講因緣生法。佛法它是將一切法分爲兩大類。一類是心法,一類是色法。心法是四元生;色法是二元生。那麼,這個地方講的四元。這個因呢?就是親因緣;這個裏頭包括叁個緣:所緣緣、無間緣、增上緣;這個四種緣生的心法,結果了。如果,說是色法,像植物與礦物;它有親因緣,它有一個增上緣,它不需要所緣緣、無間緣,這兩種緣。但是它需要它是需要增上緣,有親因、有增上緣,它就結果了。所以,佛法裏面平常講因果,當中這個緣省掉了;實際上,應當怎麼講呢?因、緣、果。“因”加上“緣”,才會結果。“因”如果是沒有“緣”,它就不會結果。所以,佛法裏面,講這個解脫之道、講這個了生死、成佛道,它的緣、這個因就在此地,這個依據的理論就在這個地方。那麼,從因上講,我們本性,就具足十法界依正莊嚴,這從因上說,本來具足的。緣上呢?這所緣緣、無間緣,這是事造的淨土。所緣,就是我們現前這個一念之心,所攀緣的西方極樂世界,這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。無間就是我們所緣的這個緣不能夠間斷。念念,心裏面想著淨土,念念願生淨土,這個就是無間緣。增上緣呢?佛教給我們一心持名,這是正修;持戒修福,這是助修;正助雙修,這是自力。到臨命終時,接引往生,這是阿彌陀佛,他老人家的力量;這叫二力法門。所以,我們具足這個四緣了,將來一定有這個果報。這個果報是往生圓證叁不退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一定是一生圓滿成佛。圓證,“證”是證什麼呢?證性具十法界,證事造淨土;叫你親證這個境界。那麼,這個是四元在此地,簡單說明這個理論的依據。如果,我們真正在這個道理上,能夠體會到一些,對于西方淨土這性具、事造,就不會懷疑了。我們的信心才能夠真正地建立,我們的願、我們的行,都是真切的。往生淨土,在這一生當中,必定成就。

  

  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六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