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七卷

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七卷

  淨空法師講述

  經文,我們講到第叁大段。在這一大段裏面,世尊教給我們,持名念佛的方法;也就是大乘佛法的修學當中,最殊勝的一種方法。這在前面,都曾經爲諸位介紹過。請看經文:

  “舍利弗,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比國。”

  這一段是簡別其他的行門。在因、緣、果這一段,我們前面給諸位作了一個簡單的介紹。特別要著重的前面這可以說是理。理體上本性具足的十法界。所緣緣、無間緣這一邊呢?是講事造淨土,就是西方極樂世界。“理”是事之理;“事”,是理之事。那麼在此地,性具與事造是一不二。那麼,這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理論與事實。重要的地方,就是教我們要生起敬信心,欽敬的心情。至于往生的方法,那就在增上了,在這個地方。一心持名、持戒修福,這就是本經前面所講的多善根、多福德、多因緣。後面,我們還要跟諸位講到,這是自力法門,自己的力量。必須有自己這一份力量,而後才能夠得到佛力來幫助我們,就是接引往生。佛的力量是永遠存在的,如果我們自己沒有力量,雖有佛力,佛力不能夠加持給我們。這個道理,希望我們特別要留意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在這裏。圓證叁種不退轉,一生圓滿成就。成就最圓滿、最殊勝、最究竟的智慧福德。世間每一個人都在那裏求,有幾個人能夠證得?唯有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一生當中可以圓滿的證得,也就是證得事造理具不二。自力、他力溶成,集合成一個力量。那麼,這是承前面,我們想親近諸上善人。啊,所以,佛跟我們講,必須要具備多善根福德因緣;換一句話說,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。那麼,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:就是,這一樁大事情,必需要因緣具足才能成就。所謂因緣具足,拿今天的話來說,它所需要的種種條件,我們都能夠符合。這樣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才能夠得到圓滿的成就。那麼,這個裏面,不但是本經,所有大乘法門的修學,都是以智慧爲基礎。也就是說,大乘的修學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。本經是大乘法門裏面的特別法門,當然,它也不例外。換一句話說,它也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。所以,智爲先導。它在前面,領導著行人,好比我們走路一樣,前面這個帶隊的,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。發菩提心,精進念佛,這就叫多善根。在此地這個幾句,希望大家要注意到,智爲先導。要記住發菩提心,這一句話很重要。精進念佛。那麼,這個就叫多善根。這個因緣裏面,是屬于親因緣。那麼,我們現在講念佛,講到這個法門的修學,所以大家要特別注意,我們有沒有發菩提心?是不是精進在念佛?假如說,我們已經信了佛法了,我們已經發心修淨土了,天天也在念阿彌陀佛。可是,我們沒發菩提心,雖念佛,沒有精進;那麼,換句話說,你有沒有善根呢?你有善根,不多,善根不多。那麼,換句話說,你這個善根就是少善根,那經上講: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。你的善根少了。所以,這個地方,希望大家特別要注意的,要發菩提心、要精進。那麼,除此之外還要力修五度。“力”就是努力去修學。六度,爲什麼說五度?前面,般若波羅密,已經在“智爲先導”這個“智”就是般若波羅密,六度裏頭的般若波羅蜜。所以,除了那裏已經講過之外,那麼,這個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努力地修這個五度。求極樂世界依正的果報。萬善莊嚴,這個叫多福德。那麼,這個就是助緣。“因”,前面智爲先導是因。這力修五度,講緣;因緣都具足了,必生彼國,那你是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。所以,這個兩條,希望大家要好好的記住。今天,念佛人雖然是多,看起來他好像也很勤快,但是,到了臨命終時,往往不能往生。你要是仔細去追究他的原因;的確,他是善根福得不多啊!換一句話說,不是以般若波羅密爲基礎發的菩提心;從感情裏面發的菩提心,那是不管用的。雖念佛不能精進,雖修五度沒有力量,力不足。所以,他求極樂依正的果報,這一生就不能成就了。所以,這一點希望我們真正念佛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同修們,尤其是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成就的,那你就要特別把這幾句話記住。那麼,這是綱領的綱領。

  現在對這個善:善根、福德。我們怎麼樣具體的來修學,這當然是我們真正發心想,了脫生死輪回超越叁界,往生佛國的人,對于善根福德具體的修學,這是我們目前最重要的課程。在此地我也要將這個問題,提出來給諸位同修作一個簡單的說明。善中之善,這是多善根;經論裏頭常常講,具足五種菩提心,我們來修這個善根。第一:發心菩提。每一條,我這個地方寫得很簡單、很扼要,希望大家要牢牢地記住,決定不能夠忘掉。什麼叫發心菩提?菩提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意思是“覺”。“于生死中起大覺悟”這是發心菩提。這個在菩提心裏面,這是第一。諸位記著,這是第一。真正有這個覺悟,這才叫正覺,這個是大覺的開始。那麼這個就是古德常講“生死大事”啊!今天有幾個人能夠把叁界、六道輪回,這個生死,看之爲第一樁大事?所以,所有的疏忽,都是在這個地方。我學佛這麼多年,也親近、遇到不少的善知識,真正于生死大事覺悟,有這一個發心菩提的人就不多。一般人學佛,爲什麼?求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、榮華富貴;諸位想一想,他沒離生死。所謂是,不修今生修來生,唉!今生沒有辦法了,修修來生,希望來生做個大富大貴之人,來生還要生死輪回。這種人雖修行,沒發心啦!沒有菩提心啊!那麼,換句話說,他沒有善根。菩提心發了之後,要繼續不斷的增長,不能夠老停在這個地方。爲什麼呢?停在那個地方,解決不了問題。你譬如說,你已經覺悟了生死大事,已經真正覺悟到生死的痛苦。生死是我們一切禍患的根源,你能夠覺悟到這一層,那麼,你想要斷了生死,要想修學大乘佛法,要想超越叁界,那麼,你必須將菩提心再提升一級,就是到第二個:伏心菩提。這是把菩提心提升了一步了。伏是什麼呢?伏是,這個心事妄心,“斷諸煩惱,正念現前”,這是伏心菩提。這一句話實在講,就是金剛經,須菩提尊者請教釋迦牟尼佛,有一個問題,說:“雲何降伏其心?”這個雲何降伏其心,就是伏心菩提;就是問的伏心菩提。斷煩惱,這個煩惱裏面包含的範圍很多,我們一般講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。煩惱斷一分,正念就現前一分。這個樣子,才能夠把煩惱斷掉。那麼,在我們這個法門裏面,妙極了,都是用的念佛法門。一句阿彌陀佛,諸位想一想,我們從前面這個因緣果裏頭想,這個阿彌陀佛,你們想一想,在六道裏頭,有那一道相應呢?人道,是五戒;天道,是十善;餓鬼道是悭貪;畜生道,是愚癡;地獄道,是嗔恚;所以,六道裏頭找不到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是那一道呢?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。你要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要出生死,念阿彌陀佛就行啦!真正恍然大悟,這一句阿彌陀佛,能夠幫助我們了生死出叁界;你發這個心;所以,你發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就是具足了發心菩提。用一句阿彌陀佛,斷一切煩惱;這一句阿彌陀佛,就是正念;那麼,換一句話說,你有其他的念叫邪念。你這個心裏頭有阿彌陀佛,有觀世音菩薩,這叫正念。有正念,當然邪念就沒有了,所以,這個叫伏心菩提。煩惱能夠控製得住了,漸漸平息了,我們的菩提心還要提升,提升到明心菩提。這個明心菩提就是我們一般講,開悟了。伏心是得定,得念佛叁昧;明心是開悟了;“明了一心即諸法實相”所以,你念佛一定念到一心不亂。一心就是諸法實相啊!所以,這個位次上,是從事一心而到理一心不亂。我們禅宗裏面常講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到這個時候,自己因爲煩惱伏住之後,心地清淨;清淨心中起觀照智慧,照了一切諸法,我外一心,一心所現。而持名正是就這一句佛號,與一心完全相應;所以,他能夠明了諸法實相。那麼,這是剛剛開悟,我們也不能在這個地方中止住,繼續不斷地要往上提升。再升一級就是出到菩提,“出”是出離,“到”是到達;這是出到。出離什麼呢?出離叁界了,到彼岸了,“得無生忍,到一切種智”一切種智是如來的智慧;如來果地上的智慧,大菩薩果位,這個時候,你得無生忍了,出離叁界,那麼持名就能夠幫助你證得無生法忍;幫助你直截了當的超越六道生死輪回,成就一切種智,那麼,這是大菩薩的果位。從圓教初住,一直到等覺菩薩,他們在這五種菩提裏面,就是第叁種(明心菩提),與第四種(出到菩提)。最後叫無上菩提;無上菩提是成佛;前面,可以說,都是以自己爲重爲主。到成佛了,這個是以利他爲主了,而不是以自利爲主了;是以利他爲主。成佛“成最正覺,直至佛果”這個真正是善,善到無以複加了。那麼,持名念佛前面講,得叁種不退轉地!所以,這個叫真正是善中之善,這真正是多善根!所以,你要問自己善根有多少?你問問,你有沒有具足菩提心?你的菩提心,到什麼樣的程度?在這五個層次當中,你是那一個層次?有第一個,這就是真正發菩提心,這個就是善根,也能算得上,你這是多善根;當然,愈往上面去,這個善根是愈厚,也就是善根愈多;最低限度,要具足發心菩提,才能夠往生。到後面講這個發菩提心,最低限度,要具足發心菩提。有伏心菩提,你的品位就增高了;有明心菩提,你就得一心不亂了。

  那麼,再講到福德;福德跟諸位說,福中之福,你修真正的福報。真正的福報是什麼呢?這是持名念佛,具足六度。我們曉得,修福這就修六度!就念佛這個方法,六度統統具足了,這是真正不可思議。這個話,決定不是假話;但是,你要記住這一點,你念佛就是執持名號,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。要以這個爲我們念佛的目標;我們爲一心不亂而念矣!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,爲什麼?念到一心不亂裏面,你們想一想看,你,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七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