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七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沒有悭貪心了,“自無悭貪心起”,這個就是布施度啊!就是布施波羅密。如果,你還有貪心、還有悭吝心,你的布施度沒有圓滿,你沒有得一心。我們要問問我們自己有沒有得到一心不亂,拿這個來檢點自己,就是檢查檢查自己。在世間法裏、在出世間法裏面,都是一樣的。我們在世間法裏面,五欲六塵,我不悭貪了;如果,你在佛法裏面還有悭貪,那不行,你還是沒有得一心。必須世出世間法裏面,悭吝貪求的這個心統統斷掉了;這個心不會再起了;這布施波羅密圓滿了。你念到一心不亂了,自然沒有一切諸惡。你的心,不動念則已,一動念都是純善。不動念的時候,你的心是清淨的,深心,是在大定當中;一動念呢?則大慈大悲,大悲心;不動是深心,動就是大悲心,這是持戒波羅密圓滿。念到一心不亂,當然再也沒有嗔恚之心了。無論什麼樣逆境裏面,決定不起煩惱,不會有一點點,有一絲毫不高興,不會有這種現象,這個就是忍辱度圓滿。“一心”真精進,爲什麼呢?裏面決定沒有懈怠之念。“無有懈怠之念”,這個就是精進度。那麼,懈怠這個煩惱也是很重,不容易斷除,假如,我們修學都不懈怠了,諸位想一想,還要什麼叁大阿僧只劫呢?一生當中,當然成就。在一生當中,之所以不能成就,虧吃在懈怠。換一句話就是說,不能精進。不懈怠就是精進,所以這一點,我們自己如果發現有這個毛病,你就要想方法來對治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你譬如一般學生,我們圖書館也有幾十位在家出家的同修。在我們館裏頭成立一個小型的研究班,他們發心來學講經。可是,這個懈怠的病就叫他們不能成就。在理論上講,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。那麼,我們的智慧,不能現前;我們的德相,也無法顯示。毛病在那裏呢?毛病可以說,懈怠是占了一大半。所以,我要求學生,初學講經的時候,當然,你要充份的預備;甚至于,你要寫講稿,要做筆記;那麼上臺去練講,這一遍講下來了,你自己也很歡喜,你也有了成就了。可是,我要求學生學一部經,至少要把它講十遍,這是不能再少了。可是講十遍,你比如第一遍講的這個講稿材料,統統都預備好了,第一遍很辛苦,那到第二遍,我拿這個現成的講稿出去講,行不行呢?如果,這個辦法呢?這就是懈怠了。那你永遠不能進步。譬如,學校裏頭,有一些較懶散一點的老師。譬如,它教初中一年級,教國文。它這一本筆記,一本資料就教一輩子。爲什麼?年年都一樣,沒有新的進展,這個可不可以呢?教學可以。爲什麼呢?他每一年所教的都是一年級的學生,都是那樣的程度,所以,他不必再提升了。但是,你在佛法上,不一樣。你講經,這些聽衆,固然常常有新面孔來,老同修也占一半。譬如說,你講彌陀經,這一部講完了,我再從頭講;如果是同樣的一個講稿,那聽過一次之後,誰還願意聽第二次呢?因此,在學講經的時候,就必須要養成精進、勤奮的態度。我講第二遍的時候,我還是要從頭再准備,不要用第一次的講稿。每講一次,都要從頭預備起,這樣,你次次都有進步。在佛法裏面講,你每講一遍都有悟處,這樣你自己才能夠法喜充滿;才能夠把你無始劫以來,懈怠的毛病、習氣改除掉,這才是精進波羅密啊!那麼,我們持名念佛,念到一心不亂,自自然然心裏面就不會再起一個妄念了。妄念不起這就是禅定。所以,諸位要明了,正如同六祖大師在壇經裏面開導我們,我們六根識境,對境心不起,這是真正的禅定。六根識境,心裏面一句阿彌陀佛,別無二念,這就是真正的禅定。禅定波羅密,“自無心念妄動”,這個禅定波羅密。念到一心不亂,“自無愚癡昏昧”這是般若波羅密。你們想一想,前面悭貪、諸惡、嗔恚、懈怠、妄念,全都沒有了,你的這個心,自然就生智慧啊!就像六祖見五祖的時候所說:“惠能心中常生智慧”,我們聽了很羨慕,而我們的心生什麼東西呢?生悭貪、生諸惡、生嗔恚、生懈怠、生妄念,這總而名之,就叫愚癡。沒有這些東西,他怎麼不生智慧?那麼,由此可知,大乘菩薩修福,就是修六度;而持名念佛,這個一心不亂是六度具足;所以叫福中福,這才是名符其實的多福德。

  那麼,這個地方有幾點,諸位要特別注意到。“但持名號,不住于相”這一種修行的方法,是非常之妙。那麼,著相念佛,這是事念;不著相念佛,理事具足。所以,這一點很重要。也許,有人會提出問題來問,持名念佛,就是多善根,多福德,在經典裏面,能不能找到根據?經典裏面有說,那我們當然可以相信。我們,佛滅度之後的人,一定要以四依法爲依據。大乘經典裏頭,確實說過。大悲經裏面講:“一稱佛名,以是善根,入涅槃界,不可窮盡。”可見得,念佛名是善根,是大善根。大莊嚴論裏面也說,記載著一段公案。佛陀在世的時候,有一個老年人,來求出家。那麼,諸位要曉得,這個出家必得有善根、有福德,正是像經裏面所講的:“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”,這個出家才是無量功德。如果善根福德因緣沒有,或者是少,最好不要出家。爲什麼?出家的時候,你要是犯了戒了,犯了過失了,你的罪業更重,破壞佛門,這個都是阿鼻地獄的罪業。所以,古大德爲人剃度,他一定要看這個人是不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?不然的話,不能夠給他剃度。今日之下,那個做師父的人,也沒有這個能力,沒有觀機的能力。剃度,也不像從前那樣謹慎。這也是我們佛門衰敗主要的因素之一。那麼,這個老人來求出家了,佛就叫舍利弗、目犍連,這一些諸大弟子們來。你們大家來看看,這個人可不可以出家?這一些大弟子,都是大阿羅漢,他們有神通,能夠看五百世。他們一看,這個老人,五百世中都沒有修過善根;換一句話說,沒有聽到佛法、沒有聞到佛名,也沒有聽到佛經。不行,沒有善根。所以,那些人都不肯收他,都不肯給他剃度。這個老人就流了眼淚了,我的業障這麼重,自怨自艾,在那裏哭哭啼啼的。佛就告訴大家,他說,這個人,可以給他剃度;他在無量劫以前是個樵夫,就是砍柴的。有一天,在山上砍柴,遇到一只老虎;老虎要吃他,他是恐怖之極,就是害怕極了,爬到一棵樹上,爬到這個樹頂上,念了一聲南無佛。佛就向大家宣布,無量劫前,他念的這一聲南無佛,今天,他有這個殊勝的因緣,到我們這個法會裏面來,我給他剃度,滿他出家的大願。釋迦牟尼佛,收他做徒弟,給他剃度出家了。以後他證得阿羅漢果,果然是如佛所說。那麼,這一段的公案,也就是講,這一段的故事,證明了,念佛是多善根,多福德。他不過在無量劫之前,念那麼一句而已,就有這樣殊勝的成就。那麼,還有在稱揚諸佛功德經上說,如果有人聽得無量壽如來的名號,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,一心相信、愛好,來執持名號,來念這一句名號,這一個人,他將來會得到無量的福報;永離叁塗,命終之後,就能夠往生佛國。那麼這是講念阿彌陀佛,都是經上給我們說的。所以我們自己要念佛,要勸人念佛。勸人的方法非常非常之多。我在這些年,講習上常常告訴大家,使大家明了怎樣去種福?民國六十年,竹林精舍剛剛成立。他請我去講華嚴經。因爲他那個房子是一幢大樓,我一到那裏面去之後,我就在那個樓頂上做了大字的招牌,做了六個大字的招牌。這個招牌寫的是什麼呢?南無阿彌陀佛。滿街上的人一看這個房頂,哦!南無阿彌陀佛,他就念一聲了。他念這麼一聲,就跟前面講的,將來,這一個善根福德成熟了,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種子。所以,念佛的同修,你要懂得這個道理。你自己家裏有公司行號,你曉得,挂你自己的招牌,你爲什麼不把你的招牌上面,挂一個南無阿彌陀佛呢?叫大家都種福呢?你自己的福報就更大了。所以,我們做成電影院裏面的幻燈片,也就是電影廣告:“請念南無阿彌陀佛,請念南無觀世音菩薩。”這個廣告一打出來,所有看電影的人,他一定會念一句;這就給他種了善根,種了福德了。我看到許多的這個大商家,很有錢,你前世修的福。你在電影、電視廣告當中,做你的廣告,你爲什麼不把你那個廣告旁邊,叫他給你打幾個字:請念南無阿彌陀佛呢?我想加了這幾個字,他不會多收你的錢。你已經跟一切衆生結了法緣了,你已經替諸佛如來勸勉一切衆生,修善根福德因緣,爲什麼不做呢?道路上,電線杆的旁邊,我們釘起佛的名號,叫這個駕駛的人、路上的行人,看到了之後,都能夠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。千經萬論、十方叁世,一切諸佛如來,你要問他所弘揚的、他所接引的,無非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而已。大品般若經裏面,說得更好,他說一個人以散亂之心念佛,也能夠離苦,福報還是不淺;如果是一心持名,還用得著說嗎?這都是經論裏面給我們所說的,的的確確有證明,這個念佛確確實實是善中之善、福中之福;就是多善根、多福德、多因緣。我們,應當要相信,不要再懷疑了。

  這是金剛經裏頭的一句話:“菩薩無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”,這都是講,教給我們要離相。禅家所謂是專修禅定,不念佛、不求往生;古德有說,圓人見解雖高,講得很有道理,見解很高,可是怎麼樣呢?後有未盡啊!這個後有,指你生死沒了啊!你死了之後,還要輪回、還要投胎,後有未盡就是你煩惱沒斷;你見解高明,你解得圓,你大開圓解了;大開圓解,你煩惱沒斷,有什麼用處呢?還是要生死輪回,你有真聰明,正宜求生彼國,不可再誤了啊!這一句話,大家要好好記住。我們想,我們大多數的同修,都是犯了這個錯誤。我們的見解都不差,你看一切經論,一聽就明了,講得頭頭是道,可是到今天還是生死凡夫,生死沒有把握。這個就是,後有未盡啊!所以,你這個經論知道得再多,講得天花亂墜,沒用處。我還是在此地勸你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如果,你這一次再錯過了機緣,那又不曉得到那一生,那一劫,你才能夠再遇到淨土法門?從前,永明延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七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