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要有堅定清淨的信心。

  淨土法門在我們中國,差不多有將近兩千年的曆史,從東晉慧遠大師建立第一個蓮社,在江西廬山建立第一個蓮社。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,當時在家、出家都是社會知名的學者,他們在一起修學這個法門,一百叁十多人,個個成就。所以這個法門曆久彌新,代代相傳,成就的人不可思議,太多太多了,難道那些人都是冤?那些人都是被釋迦牟尼佛欺騙了?我們跟那些人比一比,如何呢?我們在道德上、在學問上、在那一方面,我們也比不上人家。遠者我們不說了,我們拿近代的印光大師來比比,圓瑛法師來比比,我們能比得上人家嗎?這一些人都是死心塌地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,他們成就了,他們沒有欺騙我們啊!下獄的,業障深重者;前面跟諸位講到,唐朝的張善和—業障深重者;恒州的王打鐵—愚癡者,也都能往生,可見得這個事情不假啦!

  古人常說,在求學這一方面,修道這一方面來講,真正是:“唯上智與下愚,不移。”這兩種人最容易成就。有第一流智慧的人,一說他就通達了,他一生必定成就。另外一種,下愚之人,他什麼都不懂,但是他有信心,你告訴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,這一種人也好教,也能有成就。唯有一種,自以爲聰明,俗語是半吊子。說他不懂吧!他懂很多;說他真懂吧!他一樣也不通,這樣的人最難度呀!但是當中這一級的人是占最大多數。那麼換句話說,我們也就是占當中大多數人當中之一,智不可及,愚也不可及呀!我們既然不能學上智,就應當要學下愚,求一生有真實的成就。

  經裏面講的四色光明,蓮有光,身當然有光,所以蓮苞也有光。同樣地,我們要曉得,光色無量無邊,絕不止四種,四種都是略說而已。而微妙香潔,這是談蓮的四種德行。“微”這是講它是“質而無形”所以叫做“微”。“微”也就是精微的意思,同時也有幽微的意思。因爲蓮花的根是纏生在金沙裏面,花浮在八功德水上。剛才說過了,形量不定,各隨念力,這是幽微的意思。那麼講精微,這是講它是七寶所成,光色相襯啊!這是精微之易。

  蕅益大師跟我們講,“質”是七寶之體質,跟我們此地這個花的體質,完全不相同。爲什麼說質而非形呢?就是它的形狀、大小、光色,並不一樣,是隨衆生願力、念力而顯示的,這個是“微”的意思。那麼說到“妙”,“無礙”這才叫妙;自在無礙,不可思議。同時我們講到叁輩九品,真真實實地各隨自家功行,乘座自己這個花輪,絕對不會搞錯。不要以爲極樂世界花那麼多,也許會搞錯了,不會的,一點差誤都沒有,這是妙啊!太奇妙了。那麼香與潔不必說了,我們這邊蓮花有清香,西方極樂世界的花,當然這個“香”比我們要殊勝,比我們更要清潔。我們這邊的蓮,所謂是出汙泥而不染,西方極樂世界是出自于金沙啦!可見得比我們這邊要潔淨得不知道多少倍。

  下面經文,這是“結示佛力”“舍利弗,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”這一段的總結,說明以上“住處”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諸上善人他們的住處。“生處”你所出生的處所,“種種莊嚴,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,稱性功德之所成就。故能遍嚴四種淨土,普攝十方叁世一切凡聖,令往生也。”這是“結示佛力”。這一段是講阿彌陀佛的力量來成就的。

  在大本經裏頭,佛四十八願裏頭,有這麼說法,就是第叁十二願,阿彌陀佛說:假設我要成了佛了,自地面以上一直到達虛空、宮殿、樓觀、池流、花樹,國中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、百千種香,而共合成;嚴飾奇妙,超諸天人,其香普薰十方世界,菩薩聞者皆修佛行。如果要不是這樣的,我就不成佛。他有這麼個願,願力所成。

  那麼講到大行,阿彌陀佛畢竟不是普通人,是一個說到做到的人。他從發了願之後,勇猛精進,阿僧祇劫當中修菩薩行。大經裏面講,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所攝取二百一十億佛刹清淨之行。由此可知這個攝取二百一十億,就是參學。我們在華嚴經裏面所看到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他參學的是五十叁個處所啊!當然他這是表法的,五十叁是表五十叁個位次,我們曉得菩薩有五十一個位次,到等覺。等覺上面是妙覺,妙覺上面才成佛,有人說妙覺就是佛,所以五十叁參是代表參學的圓滿,不可以呆在看作五十叁個善知識,五十叁個處所,如果我們這樣看那就錯了。五十叁實在是無量無邊啊!那麼法藏比丘這個參學,這個是的確是個數字,他參了多少處所呢?兩百一十億,真真是不可思議呀!兩百一十億個處所不是普通的處所,是諸佛國度啊!就是大千世界,他參訪了兩百一十億個大千世界。換句話說,他也曾經見過兩百一十億的諸佛如來,看看那些境界,把人家的長處統統采取,所以極樂世界乃是集大成的創造,當然不比尋常。那麼這個都是從事相上說。也是從他這個精進修行上來講,這都是事實,不是誇張。

  要在理上講呢?這是稱性功德,稱和真如本性,本有的功德。一切莊嚴都是真如本性當中本來具足的。雖然本來具足,如果沒有佛的力量加持,我們不能夠得到受用。所以說是稱性功德之所成就。遍嚴四種淨土,“遍”是普遍,爲什麼呢,因爲真如本性是周遍法界啊!只要稱性了,性是周遍法界,他的功德,那怎麼不周遍法界呢?阿彌陀佛願行圓滿,莊嚴淨土爲衆生作增上緣,這樣才能夠帶起十方叁世一切凡聖自己的清淨心。清淨心就是真正的莊嚴,以此爲所緣緣,所以一切凡聖緣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淨土,生起羨慕之心,景仰之心,發願修學淨業,求生淨土。所以才說普攝十方叁世一切凡聖,都叫他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是就佛的功德來說的。

  如果是就衆生這一方面來講,“佛以大願,作衆生多善根之因,以大行,作衆生多福德之緣。令信願持名者,念念成就如是功德,而皆是已成,”注意這個“已成”,不是現在成的,不是將來成的,是“已成”。這個意思是就衆生誰解誰能承當。句子裏面說得很明白,阿彌陀佛是以在因地裏面所發的大願,能作衆生多善根之因。經裏頭說過,“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得生彼國。”我們唯恐自己的善根少了,唯恐自己的福德不夠,這種想法並沒錯誤。如果我們不曉得經裏面這個道理,那我們的確是望洋興歎啊!一籌莫展。怎麼曉得我們可以藉阿彌陀佛的善根,阿彌陀佛的善根福德太多太多了;怎麼藉他這個因緣來作自己多善根多福德的因緣,這個意思非常非常重要,必須細心體會呀!如果要會得了,自己就充滿了信心;如果是不能體會,對于自己的疑惑很難斷除。

  那麼爲什麼阿彌陀佛的願行能夠作我們的因緣呢?那是因爲佛以他的願行成就了四種淨土,又以他的願行莊嚴在一句佛號上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叫我們對于佛莊嚴的依正;依報與正報;信願持名,真正相信,真正發願,執持名號,以佛之願爲願,以佛之行爲行,就是我前面所講的,全心是佛,全佛是心,無量覺者啊!阿彌陀佛的善根、福德,加持給我們;我們也一變就成爲多善根、多福德之人。念念執持名號,相續無間啊!那麼就是念念以此善根福德,成就如是稱性的功德莊嚴。

  這個就衆生這一方面來說,後面再就生佛不二這一方面來看。這一點呢,如果我們在唯識上有一點基礎,就很好懂。“約生佛不二來說,則以阿彌陀佛種種莊嚴,作增上本質,帶起衆生自心種種莊嚴,全佛即生,全他即自,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”這個一段,意思要深一層了。以彌陀的大願大行,種種稱性的莊嚴,這個是屬于性宗。能爲衆生作增上緣的本質,帶起衆生自心所現的種種莊嚴,這是屬于相宗。性不礙相,相不離性,性相圓明,衆生與佛無二無別,這是把以往性相兩宗的門庭界線打破了,所以才能夠見得這樣的圓融,這樣的自在。

  那麼說到緣,前面也跟諸位講過,有四種,“就是親因緣;無間緣也叫做次第緣,所緣緣,增上緣。”增上緣,它有一種增上的力量來幫助你,在此地就是講阿彌陀佛的願行,稱性所起的種種莊嚴,確實有增上的力用。它幫什麼呢?就是它示現一個“本質境”由于這個本質境就能夠帶起衆生自心的種種莊嚴。這個“帶”,是“變帶”唯識裏面所講的是變帶,我這個地方也給它寫出來了。緣有四種,這是親因緣、所緣緣,無間緣跟增上緣。本質境,“帶質境”,這個帶質境在此地講是變帶,是講這個變帶。這個意思就是說衆生必須要托佛增上緣的本質境,才能夠變其自心種種的莊嚴,那麼這個就叫做帶質境,這叫帶質境。那麼這個帶質境是爲自己所緣的,本質能現帶質,帶質就很像本質,實際與本質好像也沒有兩樣;所以叫全佛即生,全佛的本質就是衆生的帶質,衆生的帶質境與佛的本質境無二無別。換句話說,不能夠離開他的本質境。全他即自,“他”就是講的阿彌陀佛,全以阿彌陀佛的莊嚴就是自己的莊嚴,自己的莊嚴不離開阿彌陀佛的莊嚴,與阿彌陀佛的莊嚴也是無二無別。這兩個意思怎麼說都是一樁事情,成就如是生佛一如,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、要曉得。“生佛一如,自他不二,事事無礙。”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。那麼到這個地方是把所受用的境界,就是住處、生處,介紹完了。

  下面這個經文是就我們這個親切的感受,說西方世界的種種莊嚴。請看經文,這一段經文是“就五根五塵說明受用”,說這享受的作用,那一邊的五根五塵。“又舍利弗,彼佛國土常作天樂,黃金爲地,晝夜六時,雨天曼陀羅華。其土衆生,常以清旦,各以衣□,盛衆妙花,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。即以食時,還到本國。飯食經行。”這一段經文。這個常作天樂,是空中,虛空當中天樂。天樂有兩個意思,一個就是天人在奏樂,在供養你。另外一個意思,天然之樂,不需要人去演奏的,隨心所欲。像我們現在聽這些廣播,但是廣播,它還得有電臺;電臺裏頭播放出來,我們用收音機把它接收過來,才能夠聽得到。西方極樂世界不需要收音機,也沒有廣播電臺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