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一卷
淨空法師講述
在上一次我們講這一節經文,講了一半,因爲時間的關系。今天我們要繼續講,首先我們將這個經文念一遍。經上說:又舍利弗,彼佛國土,常作天樂,黃金爲地,晝夜六時,雨天曼陀羅花。其土衆生,常以清旦,各以衣□,盛衆妙花,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。即以食時還到本國。飯食經行。那麼這一段是就五根五塵的受用,也就是享受而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。
這一節文顯示極樂世界,所謂是“一聲一塵,一刹那,乃至跨步彈指,悉與十方叁寶,貫徹無礙。”取這個意思。前面我們說過神足不可思議。那麼那是講的理。而這個地方,這是說的事,也是華嚴經裏面所說的事事無礙的法界。所以舉出一聲、一塵、一刹那,乃至于舉手彈指,無非都是全體法界。換句話說,極樂國度“隨拈一法,體即法界。”因此他攝盡十方無盡的叁寶。因爲十方叁寶如果從體上講又何嘗不是法界?由此可知,他也攝盡極樂國土的依正果報。因爲這個依正果報也離不開法界,諸位如果體會到這個道理,再回頭來想一想,我們現前依正的果報又何嘗不是法界全體呢?問題是,極樂世界的人,他可以親證得,在我們這個世界雖有而不能夠親證得到。這個原因究竟在那裏?我們應當去找,找出原因,消除原因,娑婆與極樂實在是無二無別。
這個地方說的是,悉與十方叁寶,貫徹無礙。就如同經裏面常舉的比喻,帝釋天的羅網一樣;這個帝釋天的羅網是非常地廣大,網中都結的些寶珠,寶珠也無量,光光互照,光光相攝,所以這個境界是無窮無盡的。一珠光攝千珠,千珠光攝一珠,重重無盡地境界。那麼這是佛在經典裏面常用這個比喻,法界互攝相融的理事。
那麼又說明“在娑婆則濁惡重障,與極樂不隔而隔。”注意這個名詞。那麼“在極樂世界則功德甚深,與娑婆隔而不隔也。”這個意思諸位要把它看清楚。前面跟諸位講,十方世界,不隔毫端啊!娑婆與極樂,經裏面雖然講相去十萬億佛國土,實在這個距離不遠,真是不隔而隔,隔而不隔。問題在那裏呢?就在染淨的差別。經論裏,佛常常告訴我們,娑婆是五濁惡世,換一句話說,人心多惡少善,多染少淨。因此惡業爲障,這是與極樂世界不相同的地方。本來是一樣的,變得不一樣。
譬如這個古德,我在這裏舉一個公案給諸位說說。我們這個世間也是凡聖同居土,有許多佛菩薩、阿羅漢,他們住在我們這個世界,跟我們同在一起,但是我們自己因爲有業障,而沒有辦法見到他們。他們能夠見到我們,我們不能見到他們,怎麼曉得這些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呢?因爲確實有人見到。由此可知,不但佛在經裏面這樣講,真有人見到,而且見到的人不只一位,我們在此地舉出一個比較上著名的。這個事情是唐朝時候“五臺山竹林寺,法照法師”這個竹林寺就是“大聖竹林寺”。
法照法師有一天,他那個時候不是住在五臺山,住在現在的湖南一個寺院裏面。早晨吃粥,這個是叢林裏面,早飯都是吃粥。那麼在那個時候,還是用的鈟,鈟裏頭盛的粥,他在吃的時候,突然之間看到這個粥裏面,現了一個境界,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。他在粥裏面看到這個境界,這個裏面有山有水,這個道路、方向辨別得很清楚。那個裏面有一個很大的寺廟。他這一看,絕不是幻覺,愈看愈真實。當時他也沒說,他看了很久,把這個境界記得很清楚。那麼就請教這些,因爲有人曾經去朝過五臺山,那麼對五臺山附近情形很熟悉,他就把這個境界給人說,別人就告訴他這個是五臺山,是竹林寺,聽說是像你見到的這麼一個境界,于是乎法照就發心去朝五臺山。因爲竹林寺是文殊菩薩的道場。文殊是等覺菩薩,他就住在我們中國五臺山這個地方,在過去有緣的人的確遇到過。法照那麼他感得這個緣分,事先見到這個境界,于是乎他發心朝五臺。那麼到達五臺的時候,他看到這個境界果然和他從前在鈟盂裏面所見到的境界完全一樣。于是乎他還記得這個路徑,就順著這個路走去,走了五十多裏,果然見到這個竹林寺。他也算是個有心人,沿途走沿途就做記號。怕什麼呢?下一次來不要再迷失路了。那麼到竹林寺,竹林寺有兩位法師招待他。到這個講堂見到文殊、普賢兩位大菩薩,這兩位菩薩正在說法,文殊、普賢兩位菩薩正在說法。東面是普賢,西面是文殊,正在說法。那麼他見到的有一萬多菩薩在聽,在聽講經,聽文殊菩薩在講經。那麼他禮拜文殊、普賢之後,特別請教文殊菩薩,請他開示,這個末法時期,我們這個修行要修什麼法門比較上容易成就?文殊菩薩就給他開示說“念佛,供養叁寶,福慧雙修,最爲徑要。”這是最捷徑的路徑,也是最重要的修學法門,最近、最要。
那麼他離開之後,禮拜文殊離開之後,走了不遠,回頭再去看看這道場,道場消失了,不見了。所以才曉得菩薩道場在人間,如果沒有特殊的因緣是見不到的,那麼這是五臺清涼勝境。你看看,跟我們的確是不隔而隔,沒有緣的人見不到,這就隔了;實際上他在我們人間。
大陸上,名山大川裏面,有很多菩薩、羅漢的道場。諸位如果讀過叁昧水忏,你就曉得悟達國師所遇到的阿羅漢,就是迦那迦尊者,他的道場在四川,也是在一個山上,我們平常人一看,那是個荒山,山上什麼也沒有。悟達國師的時候,到那個地方見了迦那迦尊者,把他的人面瘡治好了。這些都是真實之事,不是妄語,不是欺騙人。這一些大聖人跟我們同住在一處。再給諸位說,還有許多鬼神也跟我們同住在一處。可見得隔而不隔,不隔而隔,這個話是有道理的。如果我們把這些業障消除了,那我們就是不隔,如同西方極樂世界一樣,凡夫也能見到佛菩薩的境界,佛菩薩也常常照顧這一些衆生。那麼這個道理我們應當要曉得。
下面再講“飯食經行”,它代表的是什麼意思。西方極樂世界,大經裏面告訴我們,受用自在。我們在玄談裏頭把這個這一樁事情也略爲向大家提示。譬如經裏面告訴我們,帶業凡夫去往生;帶業,帶著習氣。譬如我們娑婆世界的人,我們的生活習慣沒有舍掉,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,到了中午了,想到我要吃午飯了,實際上這是習氣;但是不要緊,你只要想到要吃飯,這個飯菜就現在你的面前。你看,用不著去烹調,你喜歡吃什麼菜,那個菜就現在面前,它就合你的口味。那麼吃完了,吃完了這些碗筷、鈟盂,統統就沒有了,用不著叫你去收拾,也用不著去洗碗、洗碟子,這些麻煩的事情沒有了。這在前面曾經說過,這個就是質能互相轉變,當你想用的時候,能量立刻變成了物質,供給你享受;你不需要了,這個物質立刻又化爲能量,就沒有了。
這種道理,我們世界的科學家在近代才明了,也證實。可是不知道怎麼個變化法?不曉得怎麼變化?極樂世界那邊的衆生,人人都知道變化,不但知道變化,他們統統都能夠隨心所欲地變化,這個是真正不可思議呀!所以說極樂世界那邊的人,這個貪、嗔、癡,很容易斷掉,道理在此地。我們這邊衆生,爲什麼會有貪心呢?因爲許多的物質太少了,太少就變成不容易求得到,愈是難求到的,對那個物質就起這個深重的貪心。
你譬如說,我們這個世界,那一個人不貪財呢?誰不貪黃金,不貪七寶?爲什麼呢?因爲黃金跟七寶太稀有了,所以拿到一點點都非常珍貴,要把它收藏起來。其實,諸位想想,對我們自己這個生命,在一切物質上,最重要的是什麼?少了我們就不能活了,是什麼?第一重要的是空氣呀!誰貪空氣,誰把空氣拿到家裏去儲存到,怕別人偷走了。爲什麼這樣重要的東西,他不貪呢?那就是遍滿了世界,到處都是,所以他不貪,太普遍了。其實這比什麼都重要啊!
極樂世界那個地方,一切的物質無不隨心所欲,所以他不貪。真正做到了,有求必應,他還貪什麼?那個世界這個貪心,只要你往生到那個世界,貪心不斷,自然沒有了。樣樣都如意,沒有一樣不如意的,你那個嗔恚心從什麼地方生?嗔恚心難斷啊!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,嗔恚心不要斷,自然就沒有了。六時聞法,你開智慧啊!諸上善人聚會在一處,你那個愚癡不要斷,自自然然也沒有了,自然就變得聰明伶俐,智慧充滿。所以這個叁毒煩惱在西方極樂世界,要不了多少時間全都給你消除得幹幹淨淨,而且還不要費工夫去修,自自然然就沒有了,這是那一個世界殊勝之處。
從飲食這一點,因爲食色是人之大欲啊!出家修道之人,色斷掉了,但是飲食這個大欲沒有辦法斷掉的,所以經裏面特別提出這一條來給我們說明。那麼還有意思呢?它表法上講說“平常日用事,頭頭是道。”那麼這是我們把它寫在這個地方。這個吃飯,經行就是飯後的散步。這個講求健康長壽,所謂是飯後百步,這個經行就是吃飯之後散步。爲什麼用“經”呢?這個“經”的意思,一個就是“經常”的意思,就是每一餐飯之後,都會去散散步。另外一個意思,這是念念不忘著修行,這是一個很尋常日用之事,頭頭是道。
古人所謂“運水搬柴”,這個運水、挑水、搬柴,像六祖大師在黃梅求學的時候,他每一天的生活,就是挑水、舂米、破柴,就是幹這個,“無非妙用,穿衣吃飯,盡是禅機。”我們懂不懂這個意思?如果能夠體會到,這個裏頭有無量的快樂,有無量的法喜,法喜充滿,無不是道,真正是萬法皆如。
又說,這蓮池大師講的,“拈匙放箸”,“匙”是調羹,吃飯的時候,拿起調羹,放下筷子,“口口不離,舉足動身,步步踏著。”諸位想想,你不離的是什麼?踏著的是什麼?這個裏頭盡是禅機,無非妙用啊!所以這個禅機與妙用都在日常生活之中。由此可知,整個的生活就是什麼?就是禅機。整個的人生就是真如本性的妙用。這個地方如果醒悟了,天臺大師所說的,“百界千如,法法皆如,無有一法不如。”你才能夠得到一點消息,這個是佛法真實的受用,也是學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