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一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佛人常講的“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”

  末後一行經文,這是這一段的總結。“舍利弗,極樂國度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”這個看得很清楚了。這一段經文裏面有兩樁事情,一個是大願莊嚴,一個是大行莊嚴。所謂成就,就這一段經來講,前面所說的天樂、天花,這個神足,這個飯食經行。這些,當然還有很多很多,這是略舉幾樁事情來說,無非都是阿彌陀佛他老人家功德之所莊嚴。

  那麼說到“願”莊嚴的,這就是佛在因地所發四十八願當中,有一願他這麼說:我做佛的時候,我佛國度當中的菩薩們,以香花,種種供養具,要想去供養他方諸佛;佛就講,他在一頓飯的時間,這是很短,吃一頓飯的時間,他就可以遍至,就都達到了。這個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。那麼還有一願說:我國中之人,想吃的時候,百味的飲食自然化現在面前。吃完之後,自然就化去了。如果不到這樣一個境界,他就誓不成佛。那麼阿彌陀佛現在成佛了,他成了佛,當然他的願都滿了。那麼他說他這個國度裏頭,種種莊嚴,必定如他願中所說的,不折不扣啊!這個就是願力莊嚴世界。

  那麼講行莊嚴,也是說阿彌陀佛既然發願之後,經上告訴我們,天雨妙花而散其土,所以果上;發願的時候是修因,當時諸天都供養,都贊歎。那麼現在佛已經成佛了,當然諸天的供養贊歎比以前修因的時候,一定更爲殊勝,這是我們可以能夠想像得到的。何況阿彌陀佛發願之後,在這麼長的時間當中,他不斷地修行,實踐他的大願。他曾經參訪過兩百一十億的佛國度,這也是了不起的一種成就,他成事供養。所以他成佛之後,他的國度當中有這樣殊勝不思議的莊嚴境界。細說諸位可以參看彌陀經疏鈔,疏鈔演義,可以參看淨土的經論,也可以參看大方廣佛華嚴經。那麼華嚴經,毗盧遮那佛的境界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,沒有兩樣。

  底下一段經文,是就耳根對聲塵上的享受來講的,前面是五根五塵,我們可以說總說。現在細說。經文“又舍利弗,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,白鶴、孔雀、鹦鹉、舍利、迦陵頻伽、共命之鳥,是諸衆鳥,晝夜六時,出和雅音,其音演暢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如是等法,其土衆生聞是音已,皆悉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”到這個地方這是經文裏面的一段,諸位多看看。那麼這一段是說明阿彌陀佛以他的神力,變化這一些鳥類。底下經文會給我們說明極樂世界沒有叁惡道,那來這些鳥?鳥是畜生,這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。那麼這些鳥不但是我們娑婆世界這些衆生所喜愛的;最難得的,它會說法,這個是太不可思議了。

  那麼也許有人要問了,阿彌陀佛自己現身給我們說法不好嗎?爲什麼變個鳥來給我們說法呢?諸位想想,佛要來給你說法了,你一定坐在那裏恭恭敬敬地聽,時間久了,你還會覺得很累,覺得佛在此地,我什麼都不太方便。那佛變一個鳥,那你就很方便了,你躺在那兒聽也可以,你坐著、站著、走著,一面欣賞一面聽,這是得大自在啊!所以佛恒順衆生的喜愛,叫你無拘無束,二六時中,不住地,就是不停止地薰習大乘妙法,這個是這個意思。

  那麼種種奇妙雜色,這是說種類之多,而且很美,叫你看不厭,叫你看不倦。經上所舉出這個幾種,是我們這個世界也有的,一說我們就明了。還有許許多多這些珍奇的,變化這些珍奇的鳥類,我們這個世界沒有;沒有,說出來,我們也不曉得,所以只舉出幾種我們常見的來說說。

  “舍利”,是梵語,中國的意思叫“鹙鹭”,那麼也有人說是“春莺”,或者就是的,那麼也未可知。“迦陵頻伽”翻成中國的意思,叫“妙音”。那麼講到白鶴,鶴有很多種,那麼是以白色的,純白的,最爲可貴。所以我們講到鶴,大家都會想到白鶴。的確是很少見,在我們這個世間也是珍禽之一。那孔雀,大家看到比較上多,像一些大的動物園裏面都有,色彩非常之美。尤其是孔雀開屏,羽毛展開來的時候,的確非常之美。鹦鹉是以紅嘴、綠色的羽毛,爲最珍貴。那麼它很靈巧,能夠學人的語言,會說話。那麼,迦陵頻伽,佛經裏面講,它的音聲特別地好聽,縱然是天人,這個音聲都比不上它。更妙的是這個小鳥,還沒有出殼,因爲它是卵生的,還沒有出殼的時候,叫的聲音已經就非常之美了。所以在大論裏面講,迦陵頻伽,這個它叫的聲音超出一切的鳥音。那麼它産在雪山,就是喜馬拉雅山,這種鳥,我們很少見到。那麼還有一種,那就是“共命之鳥”,也是産在雪山,喜馬拉雅山,那麼這個鳥也是珍禽之一,它是一個身體兩個頭,連體的。經上說,它是兩個神識,但是它共一個身體,兩個神識共一個身體。那麼在動物裏頭,像這種情形,除鳥之外,其他的也有;大家曉得兩頭蛇,它也是兩頭共一個身。

  那麼這些年來,我們從報紙,從電視廣播裏看到,有所謂連體嬰兒,這小孩、人,也有兩個頭共一個身體。那麼這些都是神識是兩個,他這個果報是一個。在鳥裏面,我們視之爲非常珍貴的,珍禽,我們去欣賞它。實在講,業報不可思議。那麼像這種業報,我們也能夠想像得知。所以一個人,人在這個世界,人與人之相愛要理智,不可以沈迷在這種愛念之中。如果像長恨歌裏面,這個唐明皇所說的,在天願爲比翼鳥,恐怕他跟楊貴妃死了以後,就變成共命鳥了。共命鳥多難過啊!兩個神識共一個身體,這多難過呢?所謂是在地願爲連理枝,連理枝,這植物,還好一點。這個兩個神識共一個身體的時候,誰也不自由,這個雖然是真情,可是他的果報,我們要多去想一想。

  那麼鳥,因爲稀有,所以爲大家所欣賞,爲大家所珍愛。阿彌陀佛隨順衆生的愛好,變化這些珍奇之鳥,一方面可以滿足你欣賞的願望,一方面利用這些來作教學的工具,來教導一切大衆。

  那麼說到六時,這個裏頭有簡單的解釋,這個“六時出音”,六時前面說過,“極樂世界的衆生”,都是“蓮花化生”,所以他不要睡眠,也不需要夜晚躺在床上,一切大衆如此;鳥,阿彌陀佛變化所作,它當然也不要睡覺,也無需要睡眠。那麼由此可知,極樂世界這一些衆鳥說法是不間斷的,六時出音就是不間斷的。換句話說,那個地方的熏習,完全是大乘佛法的熏習,一乘妙法的熏習,所以能成就得快呀!道理就是在此地。

  那麼他的說法可以說是無量無邊的法門。本經裏面只略說了一個綱領,那麼這個綱領,通大小乘的,就是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這是說的什麼呢?說的叁十七道品,叁十七道品通大小乘。換句話說,一切佛法都可以用這個叁十七道品統攝。所以這個叁十七道品並不僅限于小乘法,這一點諸位要特別留意。那就是說大乘法裏面也不外乎叁十七道品。世尊不說四攝六度這些大乘法門,而說這個叁十七道品,這個裏面的用意也很深。那就是告訴我們,學道要從根本法修起。雖然修的是大乘—上上乘,但是千萬不可以疏忽根本法,就是基礎的佛法,他有這麼深的意思在。

  那麼經裏面是從五根五力講起,那麼既然講到叁十七道品了,前面它還有叁科,就是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。經上雖然沒有,但是後面他有一個等字。我們在此地,先將這個叁科給諸位做一個簡單扼要的介紹。

  先看這個四念處。念處是智慧的觀照,它有四條,所以叫四念處。“念”就是能觀的智慧,“處”就是所觀的境界,所以這個四種“觀”就是念,那麼這個底下的就是境界。這個就是念,這就是處。觀這一個字是念,身不淨,這就是處。所以在這個底下,你就看到念是觀照啊!是智慧的觀察。這個在佛法修學,這是屬于根本法。你譬如有許多的同學們,講到這個佛法了,大家都很關心,唉呀!我們這個智慧不開怎麼辦?如何去開智慧呢?這個四種觀法是教我們開智慧的。第一個“觀身不淨”,第二“觀受是苦”,受是享受。第叁“觀心無常”第四“觀法無我”。我們先跟諸位解釋這個四句。

  那麼首先說我們的身,誰不以爲自己的身很幹淨,自己這個身很可愛。天天給他洗得很幹淨,再塗上香水香料,總感覺到這個身很美。其實你要用智慧去一觀察,這個身不可愛。爲什麼呢?要說真話了,這是個臭皮袋。你想想看你外面這像個皮袋一樣,裏面裝的什麼?裏面所裝的,佛在經上講,叁十六種肮髒不幹淨的東西,裝在這裏面。皮袋又不是很好的皮袋,爲什麼呢?裏頭那個髒的東西還往外頭漏。毛細孔裏面漏出的汗,七竅所流出來的,不淨啊!不淨之物啊!所以你要一個星期不洗澡,你的身上就臭了,裏面那個東西都往外頭漏了。天天洗,天天漏。可見得這個不淨之物,這是你要曉得事實的真相。

  如果你一旦發現了這個真相了,的確是肮髒不淨之物,你對這個身就不會愛惜了,不會再珍惜他了。然後你才能夠發心,藉這個身體,這個有漏、不淨之身去修無漏清淨身,這個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啊!如果你要是吝惜—過分地愛惜你這個身體,諸位想想看,這個身體能保存多久呢?這是業報之身,無法長久存在啊!沒辦法保持啊!你怎麼樣珍惜他,到後來還是一場空。那好了,我們現在懂得了一點佛法,我們藉這個有漏不淨之身,怎麼樣去修無漏清淨身呢?

  那麼談到修行,最好的方法就是修淨土。我們仔細去研究研究、觀察觀察西方世界的諸上善人,他們的身是究竟清淨,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有漏不淨,爲什麼呢?因爲我們這個身是染業、不清淨的業所感的,業報之身哪!西方極樂世界,人家修的是淨業,不是染業。縱然是同居土下品下生,他也伏斷煩惱而往生的,這是我們講帶業往生,伏斷煩惱就能夠往生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圓證叁種不退,他絕不退轉,他的境界一天比一天殊勝,他的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,他的業障一天比一天要消除得很多,這個是西方極樂世界殊勝之處。所以我們如果要想得無漏清淨自在之身,在一切修行行門當中,的確無過于求生淨土。

  我在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