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佛學講座裏頭也告訴很多同學,一般人只知道中國的佛法特色是在禅宗,不曉得中國佛法的特色在淨土。爲什麼大家知道在禅宗呢?因爲禅宗影響的這個面很大。譬如說中國的禅,影響了中國的藝術,影響中國的文學。如中國人的畫畫,畫裏面有禅意。中國人作詩,詩裏頭有禅意。中國人寫字、書法,字裏頭有禅意。所以有這麼大的影響力,大家才認爲中國佛法的特色在禅。禅的影響這個面很大,但是他不曉得淨土影響的深度,遠超過禅宗的影響。自從東晉慧遠大師,建立蓮社,提倡專修淨土以來,一直到今天,修淨土的人比參禅的人多。修淨土成就往生的人比禅宗大徹大悟的人不知道要多多少。所以由此可知,中國佛法的特色,如其說是在禅,不如說他是在淨更爲恰當,那麼當然這兩種都是中國佛法的特色。我們今天要想中國佛法發揚光大,能朝禅與淨這個兩方面同時來闡揚,同時來傳播,對于整個世界,世道、人心、世界和平、美滿生活,一定會有很大很大的貢獻。
這個念處裏面,第二條是講的享受—觀受是苦。我們想想,我們的享受;不要自己以爲,我現在很自在,一切都很順利,我很樂啊!實際上,樂是假的,苦是真的。真假的標准在佛法裏面定義,凡是會變質的,這就不是真的。它不變的,那我們就說它是真的。譬如說,你肚子餓了,餓的時候很苦,而你得到很好吃的東西,你吃的時候很樂,這很樂,飲食很樂,飲食是人之大欲。你最喜歡吃的這個,吃了一碗,哎呀!很樂。再吃一碗,啊!很好吃。連續叫你吃個二十碗、叁十碗,你叫苦了。你看樂變成苦,樂極生悲;樂變成苦,樂是假的。打你一鞭,痛,苦啊!打十鞭,更痛。打一百鞭,更痛,不會說打到後來變成樂了,不會變的。苦不會變成樂,只有苦上更加苦,苦是真的。樂會變成苦,樂是假的。你喜歡跳舞,很樂,叫你連上跳上個七天七夜,你受不了,叫苦連天了,苦啊!所以諸位想想,世間事是不是這樣的?何況生老病死,人之大苦,那一個能夠避免得了?前面在叁苦八苦裏頭給諸位說過,求不得、怨憎會、愛別離,古今中外那一個人能夠逃出這個範圍?TAG=NORMAL樂,那是你迷信,爲什麼呢?因爲你那個苦暫時離開了,你把苦忘掉了,你以爲是樂了。其實,你那個苦只是暫時離開而已呀!譬如說飲食,你雖然飲食很自在,你要曉得,飲食是治苦的,你不吃飯,餓得很苦,那飯是什麼?飯就是救你苦的,就好比病人吃藥一樣。他到時候病就發作了,不吃藥,病就會發作,苦不堪言。那麼這個藥下去了,只能夠有效的時間,只能夠幾個小時。幾個小時以後又要吃藥,咱們吃飯就是吃藥啊!所以佛門裏叫這個飯叫藥石,道理在此地。把這個飯當藥吃,這個就是有智慧,曉得什麼呢?這飲食是療我們饑餓之苦,饑餓之苦是真的,你不吃飯,這苦馬上就來;如果這是假的話,那你就可以不吃,他也不餓。穿衣服,這是禦寒冷之苦啊!我們的享受,樂在那裏呀!?沒有樂啊!你以爲你有樂受,那是迷信,你把事實的真相看錯了。
講到真正的大苦,是沒有聞法的機緣。沒有聞法的機緣就沒有開悟的機緣,沒有開悟那裏會能證果呢?我們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,在六道輪回舍身受身,真是佛說的生死疲勞啊!這是衆生的大苦。那一個人覺悟了?那一個人看出這個事實的真相?唯有佛與大菩薩,這些真正有智慧的人,他看出來了。他教給我們脫離苦海,先要覺悟,知道生死輪回是苦海。
脫離這個苦海,當然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最好的辦法。因爲淨土裏面,不說別的,同居國度裏頭的享受,我們在經論裏面看到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的,的確不可思議之樂。那個世界沒有生老病死,沒有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、五陰熾盛,乃至于壞苦、行苦,通通沒有。沒有這些衆苦逼迫我們,所以那個地方叫極樂世界啊!
第叁,觀心無常,這個心就是念頭。我們自己稍微省察省察就發覺了,我們現在這個念頭,一個念頭起,一個念頭滅,一天當中不曉得有多少萬千的念頭在那裏起滅?這是苦因。這些念頭裏面,你想一想,那一個是自己的念頭?那一個念頭是真實的呢?如果是真的,那就永遠不消失,這是真的。是生滅,會消失的,那叫妄念啊!給你講的一切念頭都是妄念,就是從這個地方來說的。因爲你的念頭,不能保持住,會失掉,而且很快地就失掉了,念頭在那裏起滅,所以這個叫妄心。妄心是無常的,這是苦本,是一切苦的根源。
我們前面講觀身不淨,這個身不淨、受是苦,從那來的?就是從妄想當中來的。那我們再想想西方極樂世界,人家那個心是真心,不用妄心。所以他的心是清淨心,心淨則土淨啊!心淨則身清淨。四念處觀裏面,講到修行,這一條是最重要的。我們把一切這些妄心、妄念,統統把它斷掉,你的真心就現前了。這個話說來容易,做起來不容易。爲什麼呢?你一天到晚還是要打妄想,你知道妄想不好,很想把妄想止住,止不住,只有妄想更多。這怎麼辦?念佛法門裏面教給我們,用一個妄念來對治所有的妄念,這一個妄念什麼呢?阿彌陀佛。換句話說,叫你一天到晚,二六時中,你這個心裏頭不起念則已,這一起念,馬上就轉到阿彌陀佛上去,這是用一念來對治一切妄念的辦法。因爲你要想所有念頭都沒有,這不可能,做不到的。所以就要用一念來對治一切的妄念,何況這一念與清淨心相應。因爲這一念叫無量覺,覺心就是清淨心,覺的境界就是清淨的境界,所以叫提起一念,這一念也可以稱之爲正念,也可以稱之爲無念,怎麼呢?無一切妄念。但是你畢竟還有這一念在,我們帶著這一念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。到那邊去我們的功夫再精進,連這一念也斷除了,那就成了無上正等正覺了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在沒有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前,這一念千萬不要失掉,爲什麼呢?你要失掉這一念,你必定就退轉了,又有妄念現前了。所以這一念是無論如何要把它保持住,絕不能讓它有一刹那的時間失掉了。因爲失念的時候,妄念必定趁這個機會又起現行了。那麼極樂世界的人,都是用的常住真心,遠離生滅無常。
第四條講法念處,這一條是破法執的。所以諸位能夠修這個觀,法執縱然不破,也漸漸淡下來了。它教我們觀五陰之法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因爲五陰前面跟諸位講過,四土都離不開五陰。也就是說,四土都是屬于因緣所生法。這是前面我們引用蕅益大師這個天臺家的講法,跟諸位介紹過。般若心經裏面教這些大菩薩們,修行作觀的原理,也是講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。果然照見五蘊皆空了,四土都清淨了;不但人無我,就是人我執破除了,法我執也能夠斷得掉,這才真正地度一切苦厄啊!所以我們看西方極樂世界,人家都能夠觀五陰之法,自在爲我,不同于我們這個地方有堅固的人我執、法我執。所以就四念處觀來說,我們這一邊這個四種病都有,而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,這四種觀慧都成就了。正因爲這個觀慧成就了,所以佛在經裏面講叁十七道品,把四念處略掉了。就是這個方法在我們這邊必修的功課,在他們那邊已經畢業了,用不著了。
再看第二段講“四正勤”,四正勤容易懂。“勤”是勤奮、勤勞,也是精進的意思。“正”是正而不邪。那麼這個有四條,這是正勤,這兩個字也是勉勵我們,我們要勤學,因爲它是正法,這個四種正法,我們要好好地勤修。在修學入道,它非常重要,如果不修四正勤,給諸位說,世出世間的善法都有障礙。想往生,那只是心裏向往而已,決定做不到。那麼這個四條可以分爲兩類,前面兩條是一類,講的惡法,後面兩條講的善法,就是善惡兩種法。第一,“已生惡法令斷”,這是你自己曉得了,知道自己的毛病,那些地方自己造的是惡,是錯誤的;既然知道了就要下決心把它斷掉,這是真正的忏悔法。“未生的惡法”,曉得那些是惡,但是我還沒有,我並沒做,可是你要認清楚,自己決定不能做。已經做了的立刻當機立斷,要把它斷掉。沒有做的這個惡法,要下定決心,從今之後,我們決定不做,“令不生”。曉得這是善法,未生,還沒有發心去做,善法要發心,不要吝啬的。你知道是善法,現在已經在做了,已經在修善法了,要叫它增長,要將這個善修得更圓滿,更爲廣大。有些積小善爲大善,積大善爲究竟圓滿的善法,這是正勤。這個在佛法裏是根本法,斷惡修善的最基本的原則無論是大小乘的菩薩,必修的課程。我們千萬不要疏忽,不要把這個文念念就算了,念念而做不到,我們這一生什麼都不能成就。如果要想有所成就的話,就要認真地去修學。諸位果然能夠認真地來修四正勤,你縱然這一生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來生是大福德之人,來生的人天果報不可思議呀!
那麼諸位想想,他這個叁十七道品的排列,你看第一個四念處是講智慧,是講修學。這個四正勤是戒學。戒定慧,先把智慧擺在前面,然後再講戒,爲什麼呢?沒有智慧的人不會持戒的。真正肯發心持戒,持戒就是斷惡修善,是要有智慧啊!是要有福報啊!沒有福慧的人怎麼會修真正的善業?怎麼能夠真正地斷惡修善?由此可知修行不簡單、不容易,的確要有深厚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。
第叁段呢,這是講“四如意足”四如意足是屬于定學,就是它偏重在定學上。四如意足也叫四神足,爲什麼呢?因爲修這四種定能夠發神通。我們這個世間有很多人想得神通,想修神通,這四種是修神通的。那麼由此可知神通與定是有關系的。那麼這個地方不講神通,講如意足,“足”是滿足的意思,如意,如你的心願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你能夠修這四種法門,在一切法裏面,你都可以心滿意足。我們佛門裏常說知足常樂,能夠知足,沒有一樣事情不如意。
那麼這個四條呢?就是“欲如意足”、“精進如意足”、“心如意足”、“思惟如意足”。我們一條一條來介紹。這個“欲”就是說的欲望,那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