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真的是假的,他搞不清楚。這叁種人譬如這個叁觀,一心叁觀是大通家,既懂識貨又懂藝術。知真不知假就好比那個識貨,他知道這個真假,他不懂藝術。知假不知真的,知有不知空的,就好比他懂得藝術,他能夠欣賞藝術,但是他不曉得這個是真是假。這個叁觀仿佛這樣的比喻。那麼上面跟諸位,把這個天臺這個叁觀大意給諸位介紹出來了。蕅益大師在講解,他的目的是爲了我們容易理解。就是對于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四土,依正莊嚴的因果。理解當然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。
我們看後面這一段話,在後面,後面這一段。這是叫我們容易了解,作此分別。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。實在來說,四土莊嚴,包括常寂光土在內,無非都是因緣生法,這一點大家特別要注意到。不要以爲前叁土是因緣生法,那常寂光大概不是的吧!那裏知道常寂光土也不外乎,你看有因有果嘛!有因有果當然就是因緣生法了。所以他的果是圓妙中谛啊!稱性五塵爲體。我們如果能體會到這個境界,這才叫究竟。我們講覺,究竟覺啊!究竟叁觀啊!這個究竟叁觀是究竟位的一心叁觀,這是一心叁觀功夫到頂頭了。“無不即空假中”,這就說其實四土都是這個樣子。“所以極樂世界,同居淨境”,同居淨土的境界,“真假圓融”,這個真假就代表這個叁谛,叁谛圓融,“不可限量啊!”這才是把四土莊嚴真實的因果一語道破。總結上面這個意思,“同居土是緣生,方便土是即空,實報土是妙假,寂光土是即中”。這個說法是依中觀論一首偈子來說的,偈子是這樣講: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爲假名,亦名中道義。是根據佛這一首偈來說的。那麼我們就要注意到了,這一首偈子裏頭是說了四個境界,但是四個境界其實是一個境界,一而四,四而一。那麼這個地方有一個簡單的說明。前面這個偈子大家仔細看看,這個四土裏頭極樂世界確實有四土。配合這個偈子,緣生、即空、妙假、即中。其實四土,上面這是“四土莊嚴,無不圓融無礙,”這是真正不可思議,“無非因緣所生法”剛才給諸位說明過了,四土無不是因緣所生。“四土唯一同居土”。這個四土全是同居土,什麼人看的呢?極樂世界的那些人衆,就是同居土的人看方便、實報、寂光都是同居。所以同居土的人有方便土的享受,有實報土的享受,有寂光土的享受。這個真真不可思議。無非因緣生,寂光也是因緣生。“無不即空”,方便土的這些人,這些諸上善人,他們看的是一切法即空,所以同居、實報、寂光無不是即空。這是西方極樂世界,諸位要記住那邊沒有聲聞,此地給你寫的聲聞是聲聞的境界,聲聞的程度,不是真正聲聞。因爲小乘,西方極樂世界不生的,那邊沒有小乘人,這就是他們的境界是小乘人的境界,他們用的功夫是小乘人的方法,所以看四土通通是方便土。那麼到大乘菩薩是實報莊嚴土,我們講是理一心不亂的。理一心不亂的菩薩,他們是妙假,“無不即假”,四土都是妙假,“四土唯一實報土”,他看同居土也是實報土,方便、寂光都是實報土。佛的睛眼裏面,“無不即中,四土唯一常寂光土。”這也是寂光,這也是寂光,這個也是寂光,無不是寂光。圓融事理,即一土,無論是那一土,都具足了四土,這叫不可限量。那麼由此可知,西方極樂世界,你要說四土,的確有四土;你要說一土也能講得通,也不是講不通。從上面這個意思看來,諸位多少總要能體會到一點。外面境界是真的嗎?如果是真的話,同居絕不是方便,方便絕不是實報,真的就不能圓融了。你要說是假的吧!假的也不能圓融,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呢?究竟根本都沒有。“相”從那裏來?“相”從心變的呀!所以帶業往生的人看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同居土。斷了見思煩惱得事一心不亂的人,看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方便土。得理一心的,分破無明的,見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土。根本無明斷盡,看西方淨土是常寂光土。西方如是,我們這個地方有什麼兩樣呢?沒有兩樣啊!我們現前這個世間跟這個道理完全相同。所以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天地,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報土。
我們今天同在一個地球上,同在一個都市上,每一個人他對于這個依報正報所感受的不相同,這正是佛在經典裏頭常說的呀!依報隨著正報轉。也正是華嚴經裏面所講的,一切唯心造。所以帶業往生的人造的同居土,這個“造”就是現,也就是感受;這個法性自然地顯現,他自己也自然地感受到就是同居的境界。斷了見思在我們這個世界,他也是有這個感受,他也現這個境界,現這個方便土的境界,有方便土的感受。實報、寂光亦複如是啊!這一個原理諸位總得要明了,要細細地去體會。宗門裏面所謂參究啊!要細細地去參究,體會到這個道理。
那麼或許有人也問,這個四土裏頭,寂光是屬于理體,也就是我們所講的本體,他怎麼會有莊嚴之事呢?這個問題,其實十法界依正莊嚴,全體就是一個理性,正如同古人所舉的比喻:以經作契,契契皆經。我們把經比做常寂光,把這個叁土的依正莊嚴比做契,那麼你們諸位想想,同居土離了常寂光沒有?同居即是寂光。方便呢,方便還是寂光。實報呢,實報亦複如是。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,所以一一理性具足莊嚴啊!
我們再一個比喻來說,我們把這個紙張比做寂光理體,我們把書本比做種種莊嚴;你們看到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種書,種類數不清,數量數不清;數不清種類、數量的書籍可以說一個字,都是紙啊!紙做的呀!同是一紙而已嘛!希望大家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到這個意思。所以經上說,諸佛的住處就叫做常寂光。如果佛今天住在我們這個地方,他住處呢?他所感覺的、感到的、感受到的就是寂光淨土。我說這個話諸位很難體會到,爲什麼呢?因爲這不是你自己的境界。可是你如果在學佛這個幾年當中,你把這些道理都明白了,方法也懂了,依照這個方法努力來修學,把你自己的意境一年一年地提升;當你提升到相當一個程度的時候,你就會能夠感覺得到。縱然沒有那麼親切;好像什麼呢?似乎有了消息,這個一般人意識裏頭好像有這個消息,這都是好境界。那麼如果就如來果地分上來說,實報、方便、同居無不是寂光,所謂全叁土而成寂光啊!我們也可以講整個虛空法界無不是寂光,你相信嗎?如果要就我們衆生分上來說,那是全寂光變成了叁土了,爲什麼呢?衆生有分別心,有分別、有執著,所以才有種種差別的境界,這就是全寂光而變成了叁土。那麼由此可知這是自己業力上有差別,與外面境界真的毫無相關啊!外面那個境界有什麼,沒有啊!那是所變的,能變的是你這個妄心,是心意識、心心所,能變的是這些東西,所變的是外面境界。修行人要掌握住能變,不要去理會所變。因爲所變的確非空非假。能變的心是真,所變的境界就真;能變的心是妄,所變的境界就是妄。那麼由此可知,帶業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,只看見同居土,看不到叁土。事一心不亂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他只見方便土,他也見不到其他叁土。理一心不亂的人,同樣地,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只見實報土,其余的他也見不到。唯獨無明斷盡,證得究竟果位,他才能夠圓見四土。如果我們要認爲寂光在叁土之外,不具足叁土甚妙莊嚴的五塵,那與小乘人的偏真涅槃,內守幽閑的境界有什麼差別呢?這是必須要明了的啊!
以上給諸位所講的,是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你所受用的環境上來說的。那麼這些呢?經文上是略說,可是我們講解的時候已經說得相當詳細了。下面經文,這是廣釋,就是要詳細地給我們介紹那一邊的生活環境。那麼這一段我們在理論上講得比較上多一點,但是這些理論是非常重要的,特別是天臺的叁觀,是大家應當要曉得的,以後對于你們學佛,研究經典會有一些幫助。那麼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九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