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九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  那么这个方法我们要晓得,天台大师三止三观的方法在当年,这是他发明的,他自己造成《摩诃止观》,那个书就他自己著作的。他的著作教给人修行的原理原则方法。当时有印度的高僧到中国来去拜访大师,看到天台山所用的修学方法三止三观,赞不绝口,称扬他。这种修法与佛在楞严会里面所讲的大致相同。楞严会里面所说的奢摩他三摩禅那,这个名词是梵语,的确相当于空观、假观、中观。

  那个时候,楞严经没有到中国来,中国人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经名,于是乎经过这些外国的法师一介绍,晓得有这么一部经。但是诸位晓得这个经在那个时候,中国到印度相去甚远,要想取得这部经书,谈何容易!所以智者大师他老人家的精神实在是可佩,他就在寺院旁边建一个台,每一天向西方礼拜,希望三宝加持,这一部经能够早一天流传到中国来,这叫拜经台。就是拜这一部楞严经,希望这个经典到中国来。一直到智者大师圆寂,这个经还没有到中国来,那么他拜了多久呢?他拜了十八年,这个精神可佩。一直到般剌蜜帝法师,唐朝武则天的那个时候,中宗皇帝的时候,他从广州登陆到中国来,把这一部经带到中国。所以这一部经虽然不是我们中国人到西方去求取,智者大师这个十八年礼拜的功德不可以埋没。由于他老人家有这个心愿,这一部经后来流传在中国,而且为中国无论是那一个宗派,那一个法门,几乎是必读的一部经典,那么于天台这个三止三观当然有很大的宣传作用。

  那么再看这是假观,第二我们讲假观。“假观—假者,无法不备。”“备”就是具备,一心当中,没有一法不具备。华严经说得好,“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”唯识里面讲“万法唯识”;“识”是能变,万法是所变,所以无法不备。这种修法教我们“观一念之心,具足一切诸法,名之为假。”世出世间,十法界依正庄严,就叫做一切诸法,这一切诸法是我们自己一念之心圆圆满满具足了。要是“观一念假故,一假一切假。”连那个空、中都是假,“无空无中而不假。”空、中都是假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个三观都有建立诸法的这个意思在,“三观皆能立法故”“立”是建立,他能够建立诸法,何以见得呢?底下就说“盖空立真谛之法,假立俗谛之法,中立中谛之法。三法皆立,即为妙假。”“假”是什么呢?假有,“妙”是妙有,为什么叫做妙有?无中生有叫妙有;“有”即是空,这是妙,空有不二,这个叫妙。这就是“是名假观”。

  那么诸位从这个地方你就了解了,空观是教你一切不执著,假观是教你一切都不必离开,真是不即不离啊!而“中观—中即中正”什么叫中正呢?“绝二边对待之谓也。”二边是空有二边,或者拿我们此地来讲,空假二边。“空”是真空,“假”是假有,就是妙有,这两边都离开,这两边是相对的,绝二边对待就是把这个两边通通离掉,这就是“中”。“观一念之心,非空非假,”不能说他是空,为什么呢?他能现一切相;又不能说他假,因为他毕竟空。他虽现这个相,这个相是虚妄相,不是真实的“即空即假,名之为中。”这是“中”的定义。“由观一念中故”观一念之心是中故,“一中一切中”连那个前面讲的空,讲的假,无不中,皆是中道。因为“以三观当处,皆能绝待故也。”这一句很重要。“盖言空则空外无法,言假则假外无法,言中则中外无法。三皆绝待,即为圆中”圆融中道啊!“是名中观”。

  这些意思,诸位必定要好好地记住,这个在佛教,教义上来讲,叫根本教义。你不研究佛学则罢,你要是研究佛学,这些基本的道理必须要懂得,一定要记住,因为将来你在经论里头常常会遇到。那么我们这个地方写得很清楚,诸位仔细去看,最好能够用个笔记本把它抄下去,常常温习。那么下面呢,这是给诸位说明这三种三观,这就是讲这三观的修法,所谓有次第的三观,有一心的三观,要跟诸位讲这个方法。那么“三种三观”这个“观心”这是讲你用这个三观来观心,“不出次第、圆融之义。”从次第圆融这个里面就“有三种不同”,这三种不同的方法,我们要修学得要看自己的根性,要看自己的环境,你看用那一种方便就采取那一种方法。

  你看那一种方便就采取那一种方法。那么这个方法可以用一样,也可以用两样,也可以同时都用,这是没有一定的。希望诸位在这个地方细心地去体会。到熟透了,在生活上、日常生活当中,你自然会得心应手,知道如何地修行。这个三种方法:第一种是别相三观,第二种,通相三观,第三种是一心三观。当然是以一心三观为究竟。要是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讲,一心三观能够帮助我们得一心不乱。我们在前面看过,方便土以上都是用的一心三观,那么他只是功夫有浅深不相同,全是圆教一心三观。那么在此地我们要把三种三观简略地介绍给诸位。

  先看“别相三观”,别相三观的意思就是“历别观于三谛也。”“历”是讲经历。大乘行门里头常讲历事练心,我们要经历许许多多的事物来练心,练什么心呢?就是观照之心,来练这个。别是讲一切差别的境界,从这个地方观于三谛。那么你要会用了,都可以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,那么这是讲方法,提示给我们。“谓若从假入空”从假观再进入到空观,“但得观真”这是真谛;从假入空,空是真谛“尚不得观俗,岂得观中道。”那么这就是前面讲,这个次第三观里头有隔别之苦,他不能圆融啊!你看你只能观得了空,真空。这个妙有不晓得。阿罗汉这就是用的这个境界。这个但得观真,偏真涅槃。晓得万法皆空,他住在这个空里头,他不知道“有”,不知道“中”,这是二乘人的境界,这是从这个假入空的,他这个成就就是如此。如果他的方法是“从空入假”,是用这种修行的方法,那么他也只得到“观俗谛”,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他没有能够得中道,“未得观中道”啊!如果他是从“中道正观”这像别相三观,他用这个方法“方得双照二谛”所以这个别相三观里面是以中道正观最为殊胜。因为真俗二谛,他能够双遮双照;说双照当然双遮的意思都在里面,遮照是同时的。“遮”是不著相,两边不著,“照”是两边明了,样样明了,样样都不执著,这个叫别相三观。这都是讲的这个修法。

  那么再讲到这个“通相三观—即于一观中圆解三谛也。”“圆”是圆满,“解”是了解、理解,晓得这个真、俗、中三谛。“谓若从假入空,”这个境界比前面要高,“非但知俗假是空,”“俗”就是假,妙有是空,“真谛中道亦通是空。”所以他这个观慧比前面要深,功夫要深。如果他“从空入假”走的是这个路子,“非但知俗假是假,”这个“有”是妙有,不是真的,是幻有,是假有。他知道“真谛中道亦通是假”,绝不以为不会去执著分别真谛中道是真的,他不会的,他晓得一假一切假。如果是“入中道正观,非但知中道是中,”他晓得“俗假真空亦通是中。但以一观,”不管是空观也好、假观也好、中观也好,以一观当名,通相三观,“当名,解心皆通。”无所不通,这个叫“通相三观”。那么从这个地方,诸位显然地能够看得出来,通相三观比别相三观,功夫是要深一层。最后要跟诸位介绍的是“一心三观”,那么这一条,也就是我们在这个经论上常常讲到的。所谓上三土业因都与一心三观有密切的关系。那么什么叫一心三观?请大家要留意。一心三观“即于一念心,而能圆观三谛也。”这是一心三观的定义。“谓观一念心,为从何处来,”这一念心就是一个念头,心里面起了一个念头,这是一种观心的方法。他不管这个念头是善是恶,也不管这个念头是真是假,也不管这一念是净是染,通通不管,就看这个一念心从那里来的?你这一观,这个一念没有了,没有之后,你再去观,它到那里去了?“去至何所。”

  禅宗最初到中国来,达摩祖师所传的,就是用观心的方法。可是这个地方是跟你讲要用观慧;不能够打妄想,不能够在那里想它从那里来的?你这一想,不就又引起了念头了吗。念头没有了,唉呀!它到那里去了?那好了,到那里去了又是一个念头。这个地方不许你有前后念,一念何来何去。这样一观“毕竟无有净。”“净”都没有了,“染”当然更没有了。“若虚空名空观,能观之观,所观之境,历历分明,”那么这个,这叫“假观”“虽然是历历分明,而性常自空,空不定空,假不定假,名中观。即三而一,即一而三,是名一心三观。”那么此地要给诸位说一说,这一个观法,前面讲大前题告诉我们,那就是要用观慧,而不可以落在第六意识当中。如果要用第六意识,那不叫做作观,那叫做妄想。妄想毕竟不能够断烦恼、不能够破虚妄,这个境界是虚妄的,烦恼也是虚妄的,起心动念、无明都是虚妄的。我们可以讲,见思、尘沙、无明、十法界依正庄严,没有一样不是虚妄的。虚妄的妄想不能得到事实真相,换句话说,妄不能破妄啊!唯有真才能够破妄。那么这个三观是要用真正智慧来观照,像心经所说: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密多。”那个深般若就是观照般若。他的功能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三观全是般若的观照,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,都是属于般若的观照。那么这个三观的观法,我们可以举一个比喻来说,这个里头有圆有不圆。一心三观是最妙,比如说一个人他有这个鉴别真妄的能力;他认识这个珠宝,他是一个行家。这个金刚钻拿在手上,到底是真的是假的,他一看就明了了,他有这种能力,他能够晓得它是真的是假的。而且他又有艺术的眼光,能够晓得琢磨的功夫,他是真正的行家是通家,他才能够估得出这一个物品真正的价值,他能够估得出。那么另外一个人呢?他也能够辨别真妄,是真的是假的,他识货;但是他不懂得艺术,他对艺术外行,没有评鉴的能力,可是他能够辨别真假。那么还有一个人,他有艺术的眼光能评断艺术,但是他对于这个钻,这个本质到底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九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