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九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  那麼這個方法我們要曉得,天臺大師叁止叁觀的方法在當年,這是他發明的,他自己造成《摩诃止觀》,那個書就他自己著作的。他的著作教給人修行的原理原則方法。當時有印度的高僧到中國來去拜訪大師,看到天臺山所用的修學方法叁止叁觀,贊不絕口,稱揚他。這種修法與佛在楞嚴會裏面所講的大致相同。楞嚴會裏面所說的奢摩他叁摩禅那,這個名詞是梵語,的確相當于空觀、假觀、中觀。

  那個時候,楞嚴經沒有到中國來,中國人也從來沒有聽說過這樣的經名,于是乎經過這些外國的法師一介紹,曉得有這麼一部經。但是諸位曉得這個經在那個時候,中國到印度相去甚遠,要想取得這部經書,談何容易!所以智者大師他老人家的精神實在是可佩,他就在寺院旁邊建一個臺,每一天向西方禮拜,希望叁寶加持,這一部經能夠早一天流傳到中國來,這叫拜經臺。就是拜這一部楞嚴經,希望這個經典到中國來。一直到智者大師圓寂,這個經還沒有到中國來,那麼他拜了多久呢?他拜了十八年,這個精神可佩。一直到般剌蜜帝法師,唐朝武則天的那個時候,中宗皇帝的時候,他從廣州登陸到中國來,把這一部經帶到中國。所以這一部經雖然不是我們中國人到西方去求取,智者大師這個十八年禮拜的功德不可以埋沒。由于他老人家有這個心願,這一部經後來流傳在中國,而且爲中國無論是那一個宗派,那一個法門,幾乎是必讀的一部經典,那麼于天臺這個叁止叁觀當然有很大的宣傳作用。

  那麼再看這是假觀,第二我們講假觀。“假觀—假者,無法不備。”“備”就是具備,一心當中,沒有一法不具備。華嚴經說得好,“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”唯識裏面講“萬法唯識”;“識”是能變,萬法是所變,所以無法不備。這種修法教我們“觀一念之心,具足一切諸法,名之爲假。”世出世間,十法界依正莊嚴,就叫做一切諸法,這一切諸法是我們自己一念之心圓圓滿滿具足了。要是“觀一念假故,一假一切假。”連那個空、中都是假,“無空無中而不假。”空、中都是假。爲什麼呢?因爲這個叁觀都有建立諸法的這個意思在,“叁觀皆能立法故”“立”是建立,他能夠建立諸法,何以見得呢?底下就說“蓋空立真谛之法,假立俗谛之法,中立中谛之法。叁法皆立,即爲妙假。”“假”是什麼呢?假有,“妙”是妙有,爲什麼叫做妙有?無中生有叫妙有;“有”即是空,這是妙,空有不二,這個叫妙。這就是“是名假觀”。

  那麼諸位從這個地方你就了解了,空觀是教你一切不執著,假觀是教你一切都不必離開,真是不即不離啊!而“中觀—中即中正”什麼叫中正呢?“絕二邊對待之謂也。”二邊是空有二邊,或者拿我們此地來講,空假二邊。“空”是真空,“假”是假有,就是妙有,這兩邊都離開,這兩邊是相對的,絕二邊對待就是把這個兩邊通通離掉,這就是“中”。“觀一念之心,非空非假,”不能說他是空,爲什麼呢?他能現一切相;又不能說他假,因爲他畢竟空。他雖現這個相,這個相是虛妄相,不是真實的“即空即假,名之爲中。”這是“中”的定義。“由觀一念中故”觀一念之心是中故,“一中一切中”連那個前面講的空,講的假,無不中,皆是中道。因爲“以叁觀當處,皆能絕待故也。”這一句很重要。“蓋言空則空外無法,言假則假外無法,言中則中外無法。叁皆絕待,即爲圓中”圓融中道啊!“是名中觀”。

  這些意思,諸位必定要好好地記住,這個在佛教,教義上來講,叫根本教義。你不研究佛學則罷,你要是研究佛學,這些基本的道理必須要懂得,一定要記住,因爲將來你在經論裏頭常常會遇到。那麼我們這個地方寫得很清楚,諸位仔細去看,最好能夠用個筆記本把它抄下去,常常溫習。那麼下面呢,這是給諸位說明這叁種叁觀,這就是講這叁觀的修法,所謂有次第的叁觀,有一心的叁觀,要跟諸位講這個方法。那麼“叁種叁觀”這個“觀心”這是講你用這個叁觀來觀心,“不出次第、圓融之義。”從次第圓融這個裏面就“有叁種不同”,這叁種不同的方法,我們要修學得要看自己的根性,要看自己的環境,你看用那一種方便就采取那一種方法。

  你看那一種方便就采取那一種方法。那麼這個方法可以用一樣,也可以用兩樣,也可以同時都用,這是沒有一定的。希望諸位在這個地方細心地去體會。到熟透了,在生活上、日常生活當中,你自然會得心應手,知道如何地修行。這個叁種方法:第一種是別相叁觀,第二種,通相叁觀,第叁種是一心叁觀。當然是以一心叁觀爲究竟。要是在念佛法門裏面來講,一心叁觀能夠幫助我們得一心不亂。我們在前面看過,方便土以上都是用的一心叁觀,那麼他只是功夫有淺深不相同,全是圓教一心叁觀。那麼在此地我們要把叁種叁觀簡略地介紹給諸位。

  先看“別相叁觀”,別相叁觀的意思就是“曆別觀于叁谛也。”“曆”是講經曆。大乘行門裏頭常講曆事練心,我們要經曆許許多多的事物來練心,練什麼心呢?就是觀照之心,來練這個。別是講一切差別的境界,從這個地方觀于叁谛。那麼你要會用了,都可以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那麼這是講方法,提示給我們。“謂若從假入空”從假觀再進入到空觀,“但得觀真”這是真谛;從假入空,空是真谛“尚不得觀俗,豈得觀中道。”那麼這就是前面講,這個次第叁觀裏頭有隔別之苦,他不能圓融啊!你看你只能觀得了空,真空。這個妙有不曉得。阿羅漢這就是用的這個境界。這個但得觀真,偏真涅槃。曉得萬法皆空,他住在這個空裏頭,他不知道“有”,不知道“中”,這是二乘人的境界,這是從這個假入空的,他這個成就就是如此。如果他的方法是“從空入假”,是用這種修行的方法,那麼他也只得到“觀俗谛”,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他沒有能夠得中道,“未得觀中道”啊!如果他是從“中道正觀”這像別相叁觀,他用這個方法“方得雙照二谛”所以這個別相叁觀裏面是以中道正觀最爲殊勝。因爲真俗二谛,他能夠雙遮雙照;說雙照當然雙遮的意思都在裏面,遮照是同時的。“遮”是不著相,兩邊不著,“照”是兩邊明了,樣樣明了,樣樣都不執著,這個叫別相叁觀。這都是講的這個修法。

  那麼再講到這個“通相叁觀—即于一觀中圓解叁谛也。”“圓”是圓滿,“解”是了解、理解,曉得這個真、俗、中叁谛。“謂若從假入空,”這個境界比前面要高,“非但知俗假是空,”“俗”就是假,妙有是空,“真谛中道亦通是空。”所以他這個觀慧比前面要深,功夫要深。如果他“從空入假”走的是這個路子,“非但知俗假是假,”這個“有”是妙有,不是真的,是幻有,是假有。他知道“真谛中道亦通是假”,絕不以爲不會去執著分別真谛中道是真的,他不會的,他曉得一假一切假。如果是“入中道正觀,非但知中道是中,”他曉得“俗假真空亦通是中。但以一觀,”不管是空觀也好、假觀也好、中觀也好,以一觀當名,通相叁觀,“當名,解心皆通。”無所不通,這個叫“通相叁觀”。那麼從這個地方,諸位顯然地能夠看得出來,通相叁觀比別相叁觀,功夫是要深一層。最後要跟諸位介紹的是“一心叁觀”,那麼這一條,也就是我們在這個經論上常常講到的。所謂上叁土業因都與一心叁觀有密切的關系。那麼什麼叫一心叁觀?請大家要留意。一心叁觀“即于一念心,而能圓觀叁谛也。”這是一心叁觀的定義。“謂觀一念心,爲從何處來,”這一念心就是一個念頭,心裏面起了一個念頭,這是一種觀心的方法。他不管這個念頭是善是惡,也不管這個念頭是真是假,也不管這一念是淨是染,通通不管,就看這個一念心從那裏來的?你這一觀,這個一念沒有了,沒有之後,你再去觀,它到那裏去了?“去至何所。”

  禅宗最初到中國來,達摩祖師所傳的,就是用觀心的方法。可是這個地方是跟你講要用觀慧;不能夠打妄想,不能夠在那裏想它從那裏來的?你這一想,不就又引起了念頭了嗎。念頭沒有了,唉呀!它到那裏去了?那好了,到那裏去了又是一個念頭。這個地方不許你有前後念,一念何來何去。這樣一觀“畢竟無有淨。”“淨”都沒有了,“染”當然更沒有了。“若虛空名空觀,能觀之觀,所觀之境,曆曆分明,”那麼這個,這叫“假觀”“雖然是曆曆分明,而性常自空,空不定空,假不定假,名中觀。即叁而一,即一而叁,是名一心叁觀。”那麼此地要給諸位說一說,這一個觀法,前面講大前題告訴我們,那就是要用觀慧,而不可以落在第六意識當中。如果要用第六意識,那不叫做作觀,那叫做妄想。妄想畢竟不能夠斷煩惱、不能夠破虛妄,這個境界是虛妄的,煩惱也是虛妄的,起心動念、無明都是虛妄的。我們可以講,見思、塵沙、無明、十法界依正莊嚴,沒有一樣不是虛妄的。虛妄的妄想不能得到事實真相,換句話說,妄不能破妄啊!唯有真才能夠破妄。那麼這個叁觀是要用真正智慧來觀照,像心經所說:“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密多。”那個深般若就是觀照般若。他的功能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叁觀全是般若的觀照,這是我們應當要明了的,都是屬于般若的觀照。那麼這個叁觀的觀法,我們可以舉一個比喻來說,這個裏頭有圓有不圓。一心叁觀是最妙,比如說一個人他有這個鑒別真妄的能力;他認識這個珠寶,他是一個行家。這個金剛鑽拿在手上,到底是真的是假的,他一看就明了了,他有這種能力,他能夠曉得它是真的是假的。而且他又有藝術的眼光,能夠曉得琢磨的功夫,他是真正的行家是通家,他才能夠估得出這一個物品真正的價值,他能夠估得出。那麼另外一個人呢?他也能夠辨別真妄,是真的是假的,他識貨;但是他不懂得藝術,他對藝術外行,沒有評鑒的能力,可是他能夠辨別真假。那麼還有一個人,他有藝術的眼光能評斷藝術,但是他對于這個鑽,這個本質到底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