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八卷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分,都應當救度啊!佛門裏常說,“佛不度無緣之人”。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的衆生與我們有緣,我們要成就自己的本事,然後再救度他。這一個事情,我們要曉得其中之義理。

  “欲拔衆生之苦”這個叁行,大家要特別留意到,爲什麼呢?關系我們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事情,這太大了。救拔衆生之苦,暫時地舍離娑婆,這個真是大悲心啊!不是說娑婆世界這裏苦難衆生,我們不顧了,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享福去了,這種心是自私自利的心,不會往生的。所以你舍離娑婆,求生淨土,你是大悲心,你是爲了要救度衆生而到那邊去,所以離開娑婆世界是暫時的。

  “欲與衆生以樂”拔苦與樂啊!我們要給衆生最大的安樂,真正的幸福,“亟求往生淨土”,這是大慈啊!那麼由此可知,我們求生淨土是什麼心,大慈大悲,是這種心去往生淨土,絕不是到西方淨土去避難,去貪圖那邊的富貴,去享受,如果是用這個心,那就錯了,“此往生之意,不可不知。”如果說是,啊!我們這個地方太苦,那個地方太樂了,我們貪圖享受而去往生,這個與佛的願力不相應,與大乘佛法不相應,與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的悲願也不相應,那你去不成,那邊沒人收留你的。所以這一點意思,大家要特別注意到。那麼上面,我們所講的都是同居土。同居土已經這樣地殊勝了,除同居土之外,還有上叁土,這個上叁土,也要跟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。

  這個方便土,跟他方世界當然也有方便土,可是不一樣,蕅益大師在要解裏面告訴我們,說方便土是秉圓教體色皆空而證入,可見得他與小乘阿羅漢的境界是不一樣的。小乘人,他的思想不出藏教,他沒有圓教菩薩的弘願,當然所感的淨土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了。我們在表解裏面來看,諸位要特別記住,這個地方全是講的圓教。

  “方便土中,皆以圓教觀,體色即空。”體是當體就證得,像心經裏面所講的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”這樣子證入的。所以他不滯于空寂,這個空寂就像楞嚴經裏面,佛說小乘人的境界,所謂是內守幽閑,猶爲法塵分別影事。他這個內守,“滯”就是守的意思,他停在這個空寂的境界,這個空寂的境界也就是小乘人的偏真涅槃,他停在這個地方。那麼停多久呢?佛在經上一般講說是兩萬大劫,這個就是滯于這個地方,不能再精進。圓教這個西方極樂世界方便土,它不一樣,斷證跟工夫雖然是差不多,可是境界不相同。“即能從真出假”,“真”就是真空,他能超越,他不停在那個地方,立刻他就從真空之理就超越了,超越到假,這是講的幻有,“遊戲神通,淨佛國土,成熟衆生。”不墮在偏真涅槃,立刻他就回小向大,與大乘菩薩一樣示現在九法界,以遊戲神通,莊嚴諸佛國土,這個清淨就是莊嚴,莊嚴諸佛國土,幫助佛教化一切衆生,來度化一切衆生,成熟衆生。可見得方便土這是講事一心,小乘的境界,與一般小乘大大的不相同,殊勝得太多了。

  “實報土中,皆以首楞嚴叁昧證入”楞嚴大定證入,“觀智圓融,無隔別不融之苦。”沒有這個現象,這個都是最高最圓的智慧,觀智圓融啊!不會有達不到的地方,或者是有超越的地方,過與不及都是不融之苦,所以他能夠“受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之樂”這實報土裏就跟華嚴經裏面講的一真法界完全相同。這個隔別呢?理事有礙,事事有礙,這是隔別。一般圓頓菩薩還不免有這些障礙,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土,這些障礙完全沒有了,換句話說,他這個享受與諸佛如來是相等,都能夠得到事無礙之樂的。

  “常寂光土,由始覺覺至心源。”“心源”就是真如本性。“本始”本覺跟始覺“合一,成究竟覺。”“究竟覺”就是佛,沒有比這個更圓滿了,沒有比這個更高了,究竟覺我們也稱之爲無上正等正覺。“佛之住處,理智不二,身土一如,無有法身滲漏,真常流注之苦。”這個兩句話怎麼說呢?譬如別教,別教的初地菩薩等于圓教初住,那麼別教十地菩薩等于圓教十住,別教的等覺菩薩等于圓教的初行,別教的佛位只等于圓教的二行,那麼別教的佛,他的法身就滲漏了。爲什麼呢?四十一品無明,他才破十二品,還有一大半都還在啊!這就叫法身滲漏,真常流注。這個地方,西方極樂世界常寂光土,這個佛是圓教佛,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了,所以沒有法身滲漏,真常流注之苦,“但受圓滿無上菩提,覺法之樂”這是無上菩提的樂。“究竟無余涅槃之樂”,這種境界實實在在不可思議。但是更不可思議的,那就是“同居土的衆生,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。”這個是真正不可思議。圓滿清淨四土,圓受諸樂。這四種淨土,同居土的衆生,他都受用得到,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,“圓淨四土,圓受諸樂,方是極樂淨宗。”佛講這部經,真正的目標是在此地。所以這個地方,這個表非常非常重要。

  我們念佛,你要問怎麼念才能往生?怎麼樣念才叫正念?這叫持名的妙行,如何才能做到“持名妙行”,當我們念佛的時候,大家要注意,這個時候,“全心是佛”,心就是佛,心就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自己的心,心與佛整個合一不二,這是無量覺啊!一天到晚,二六時中,心佛是一不是二,這是真正之覺。這樣念佛就是多善根,爲什麼呢?你們想佛的善根多不多?把自己心跟佛合一了,佛的善根就是自己的善根,佛的福德就是自己的福德,佛的因緣就是自己的因緣,這真不可思議呀!本來自己沒有善根、沒有福德、沒有因緣,縱有,也不多。現在你能夠如是地持名念佛,真正覺悟到、體會到“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”;使自己與諸佛、與淨土合成了一體,善根、福德、因緣全是自性清淨心裏面本來具足,無量無邊啊!這是真正不可思議啊!

  所以極樂世界最殊勝之處,不在上叁土,也就是說不在寂光土、實報土、方便土,而在凡聖同居土。這一點諸位剛才看到我這個表解裏頭所列的,要好好地記住,千萬不可以忘掉,不可以等閑看過,一定要深信不疑,切願求生,力行念佛,你決定可以得到往生的受用。這個幾句話,我怕大家聽不清楚,記不牢,所以也把它寫出來了,因爲這幾句話實在是太重要了,寫在這個地方“極樂最勝,不在上叁土,而在同居。要人深信不疑,切願求生,力行念佛,即得往生受用。”“古德有雲”這是永明延壽大師所說的話“萬修萬人去”所謂“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?”既然萬修萬人去,“須知自己有分”這四個字千萬不能夠疏忽,要牢牢記住,自己有分,因此你要珍重,你要努力。古人常說,這是佛在經上也這麼講“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。”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能夠得人身,能夠聞佛法,能夠聞到真正的佛法,能夠聞到真正佛法裏面第一個法門;又知道這個法門自己有分,爲什麼不珍重?爲什麼不努力?爲什麼不發願求生?爲什麼不去往生受用呢?

  蓮池大師告訴我們“稱理,則自性無染是無有衆苦義。”這個是完全從真如理體上說,從我們自性清淨心上說,決定沒有染汙。像六祖大師所說“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”那是講的自性清淨心,這個是要證得的。所以這是無有衆苦,可見得無有衆苦,本來無有衆苦。苦從那裏來的?是你自己迷失了自性,迷失了自性無染啊!你把這個迷了,而後才妄生衆苦,虛妄出生這些衆苦,你在這個裏面受苦。不曉得“自性常淨”迷失了常淨,迷失了自性無染才有痛苦,今天叫你覺悟,曉得自性無染,決定沒有苦,又知道自性常淨,才曉得樂是真的,苦是假的;樂是本有的,苦是本空的,這是真理,這個是事實真相啊!希望大家要好好的記住。既然本有、本真,你決定可以求得,那那有求不得的呢?既然曉得本來沒有,本來是虛妄、是假的,你還怕斷不了嗎?

  大師在疏鈔裏面跟我們講的,講彌陀經這個義理,解釋得很透徹,文義非常地豐富,將來有機緣,我一定給大家介紹。這個事情“總須自己親證,方得真實受用”如果不是自己親證,那依然等于“說石數寶”,自己得不到真實的受用。

  如何得到親證呢?也就是剛才跟大家說過,要堅定信心,決定沒有疑惑,要真正發願求生,修取持名的妙行,持名就是念佛的功夫,一定要念到全心是佛,全佛是心,才能夠符合佛在經典裏面所說的,“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得生彼國”,才能符合經典裏面所說的“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。”功夫只要念到這樣的境界,決定得生。縱然不能夠達到理一心不亂,或者是事一心不亂也達不到,但是必定可以符合,就是說把我們見思煩惱能夠控製住,不叫它起現行,這叫做符合,就是能夠降伏住,使我們的功夫成爲一片,我剛才講全心是佛,全佛是心,就是功夫成一片,只要真正不斷地去薰修,這個境界不難達到。達到這個境界了,所謂帶業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,是決定沒有懷疑的。我們自己要有堅定的信心,信這個法門,信佛不欺騙我們,信我們的自性清淨心是本有,本來具足這個法門,相信我們自己念佛可以念到功夫成片,也就是全心是佛,全佛是心。我們可以伏斷煩惱,決定得生西方極樂世界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必定像經典裏面所說的境界一樣,與諸上善人同聚一會,一生成就圓滿菩提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八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