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五卷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常常喜歡布施孤苦伶仃的老人,他常常照顧他,所以大家就送給這個美稱,一個很好的號,叫他“給孤獨”,他常常能夠救濟這些孤獨的人。那麼在他的鄰國,就是“王舍城”,有一個國王叫“瓶沙王”,那麼這個地方還有一個人要注意到的,就是刪檀那長者,那麼我們現在跟諸位簡單介紹這個故事。

  那麼這是有一個時期,須達多長者爲他的兒子娶媳婦,去下聘。那麼他這個媳婦,親家是誰呢?就是王舍城的刪檀那長者,這是他的親家公。正好須達多到王舍城去拜訪這個親家下聘,聘媳婦的時候,這個時候,刪檀那長者正在迎接釋迦牟尼佛,而把他這位親家冷落在旁邊了。那麼他就想了,你看兩個人都是大臣,刪檀那是王舍城的大臣,須達多是舍衛國的大臣,都不是一個普通人物。而且這時候,須達多到刪檀那那裏去做客,這是貴賓,同時又是親家,這樣重要的人在一般常理來講,應當親自要來接待,要來招待他。那麼他把他放在旁邊,去迎接釋迦牟尼佛,而且看到他對釋迦牟尼佛那樣隆重,那麼樣的尊重,他感覺到很奇怪。就向他打聽,那是什麼人,你對待他那麼樣地尊重,甚至于超過了對于國王的尊重,他到底是個什麼人?那麼,于是刪檀那長者就給他介紹,說明佛的這些功德,度化衆生這些事迹。

  那麼這個須達多聽了之後,非常地感動,于是乎就要求刪檀那長者給他介紹,引見,他去禮拜釋迦牟尼佛。那麼這個拜了佛之後,當面就邀請,請佛到舍衛大城去弘法;就請佛,當然他現在在王舍城說法,就請佛您明年到我們國家去弘法利生。那麼佛就告訴他說了,他說我明年還是瓶沙王請了我,我沒有時間。那麼給孤獨長者說,那麼就後年好不好?佛就答應了,好,後年我一定去,于是須達多長者非常地高興。那麼這一細看看呢,佛的這些弟子們,常隨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是一個相當大的團體,那麼這些人都是跟到佛的,佛到那裏,他們就跟到那裏,不想舍去。所以要請佛一個人簡單,這一請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那麼必須要有相當一個寬大的場所來招待這些人。于是乎回來之後,他就想那個地方能找到這麼好的一個所在,看了好多處的地方都不太滿意,到最後在城外看到只陀太子的別墅,是個花園,地方也很寬敞,裏面的建築非常的典雅,距離城又不太遠,今天來講交通也相當方便,又離開都市在郊區,非常理想的這個地方。于是乎想,這個地方可以容納世尊的這一個團體,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的時候,沒有問題,可以容納得下。但是這個地方是太子的地方;一般人的地方,他出面來買很容易;這個太子的花園,要跟他買不太容易。于是乎他又找只陀太子來商量,只陀太子就跟他開玩笑;長者,聽說你很有錢,你家的黃金很多,你想要我的花園,行!你用黃金鋪地,你把我這個園子鋪滿了,我就賣給你。須達多長者真的有錢,在舍衛國那是第一有錢的人家。他回去就真的打開他家的倉庫,把黃金搬出來鋪地。有人就跟只陀太子說,我在開玩笑的,真的啊!結果跑進去一看,果然在黃金鋪地。只陀太子這一下子才被感動,啊!釋迦牟尼佛到底是什麼樣的人?你能夠這樣爲他犧牲。于是乎他就說明,釋迦牟尼佛智慧、功德。那只陀太子說,這樣的,哦!原來是這樣的人;這個功德,這個好事,我們兩個人做,不能讓你一個人做。那個給孤獨長者不答應,他說這個功德是我的,我不讓給你。他說那不行啊!他說如果要是真的你不答應的話,好,你黃金可以鋪我的地,我地賣給你,那我房子要拆掉,我這裏有很多花草樹木,你不能鋪啊!那花草樹木,我統統把它砍得幹幹淨淨,給一塊荒地給你,那這個地方沒有意思了。這個是無可奈何的了,所以長者就說好吧!那好,我們兩個人做好了。這個花園算是給孤獨長者的,裏面所有這些樹木、建築物是只陀太子的,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兩個人的功德主;只陀太子的樹木、庭院,給孤獨長者的花園;所以這個地方,因爲只陀是太子的身份,那麼須達多畢竟是大臣,所以把太子的名字放在前面,他自己的名字列在後面,只樹給孤獨園。這是黃金鋪地,來供養釋迦牟尼佛,也就是供養叁寶。這個典故就是從這兒來的。

  那麼由這個地方可以能夠看得出,在當時,這一些國王大臣對于釋迦牟尼佛的尊重,對于叁寶的尊重。這樣熱心的來護持,幫助佛弘法利生,接引大衆,那麼這個是這麼一段的故事。所以這幾個人物,我們都把它寫在這個地方,這是“布金買園”,買只陀太子的園林,“供佛及僧”。

  那麼這個下面,我們要講到經文裏頭,就是聽衆。“只園精舍”的“大講堂”,“主講”的呢,“本師釋迦牟尼佛”。聽衆人數相當多,這個地方所列的名字叫上首,“上首”就是,等于說班長一樣,領班的“聽衆”。那麼聽衆裏面,經文裏頭分爲叁類,“先聲聞”,小乘的聽衆,“次”是“菩薩”,菩薩列在第二,那麼最“後”再列“天人大衆”。那麼這種排列法,它裏面有很深的意思。聲聞排在第一位,因爲這是出家人,全部都是出家的弟子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這是出家弟子,是佛的常隨衆。佛不在世的時候,出家弟子要擔負起續佛慧命,弘法利生的任務。也就是講傳法這個工作,是由他們來負責的,所以把他們列在首先。

  那麼菩薩衆呢?他這個相不定,爲什麼呢?有在家、有出家,不像聲聞完全是出家相。菩薩的時候,在家的多,在家菩薩多。那麼擺在當中,也表中道的意思;先後,他在當中,所以菩薩代表中道。菩薩不是佛的常隨衆,不常隨佛;因爲菩薩是大乘真正覺悟之人,他在佛在世的時候,就要幫助佛去教化一方,也等于是佛的分身說法。只有在每年夏安居,“自治”法會的時候,這個時候,他要來見佛,參加一年一度的進修教育。就是每年的時候,有這叁個月進修教育,其余九個月,他在外面代佛教化衆生。他擺在第二個。

  最後,這是有諸天,有國王大臣這些人,人衆,這些大衆,也是在法會當中。這一些人擺在最後,因爲他們是,也是當機,同時也是護法。佛法如果沒有這些人來護持,是無法流通的;所以佛法的護持流通,佛在世的時候,把這個工作、這個任務,交代各國的國王大臣。國王大臣來護持,佛法必定興旺;佛法興旺一定是國泰民安,天下太平,這是一定道理的。因爲佛法是最完善的教學,我們中國古人懂得這個道理。所謂是建國君民,教學爲先,那麼佛法是最完善的教學,所以在從前,國家施政裏面,都列入第一個施政的項目。像我們中國過去行政組織裏面,第一個就是禮部,這個禮部相當于現在的教育部,它是施政最重要的一個部門。

  那麼經文裏說,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。那麼什麼叫做比丘?“比丘”是印度話,“佛門出家受具足戒之稱”,具足就是圓滿。出家的男子,一共是二百五十條戒;二百五十條戒,每一條都受了,這個叫具足戒,稱爲比丘。女子出家要受叁百條戒,稱爲比丘尼,“尼”就是女子的意思,這是出家人的稱呼。比丘是梵語,這個字含多義不翻,因爲它裏面含有叁個意思。

  那麼第一個意思,“乞士”,諸位要曉得,“士”是念書人,在我們中國從前社會的士農工商,“士”是讀書人,是有學問,有道德之人,爲社會所尊重之人。但是他是個乞丐,這個念書人是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乞丐。因爲佛在世的時候,這個製度是托缽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是托缽製度。在中國人就是討飯。那麼佛這個製度裏面含義很深,因爲衆生無始以來,就具有傲慢的習氣,行乞食的製度,可以斷除我們無始劫的貢高我慢的習氣,所以它有這個意思在。上乞法滋養自己的法身慧命,上面要向佛來求法。那麼下呢?則要向一切齋主乞食,乞食養自己這個身體,我們有這個身體在,當然須要飲食,那沒有飲食怎麼行呢?所以這個飲食要靠施主來供養,來滋養生命;求法,則是滋養我們的法身慧命,所以稱之爲乞士。正如同佛在世佛吉凶經裏面所講的,修道之人,叁衣一缽,決定不能夠儲蓄財物,爲什麼呢?積財則喪道,修道的人什麼都要舍棄,“心”,一心一意在道上,所以說無所適藏,一心一意在修道,在弘化。

  那麼第二個意思,“破惡”,這個“惡”,是指的煩惱,一切不善之法,統統要斷除,斷惡修善啊!絕不墮在愛見上,決定不會墮落。

  第叁個意思是“怖魔”,這個魔是指魔王,指天魔。天魔總希望他所統治的人口愈多,好像他這個威望也就愈大;這一出家了,要超越叁界了,他就苦惱了,我這個人口減少,人口都往外流了,他心裏就難過,就不高興了。所以當你要是成道的時候,魔就來擾亂,就想來破壞你,叫你退轉,那個用意也就在此地。你這個功夫不到家,魔不會來找你,你雖然有這個想法,有這個念頭,你沒本事,你出去不了,他不幹涉你。所以到你真正有這個功夫有這個能力了,他就會來幹涉你。因此,真正發心出家的比丘,登壇受戒的時候,這個時候有地行羅刹會把這個情形報告天行羅刹,天行羅刹輾轉就會告訴魔王,魔王一聽就很不高興,這是真正發心。如果不是真正發心的,魔聽到之後,一笑了之,不把你放在眼睛裏頭;所以你要是真正發心的時候,魔他真恐怖。所以有這麼叁個意思稱爲比丘。

  那麼稱爲大比丘,這講大乘的比丘,不同于小乘,那就不一樣了,就是回小向大的比丘。底下有“僧”這個意思,僧是“僧伽耶的略稱”,僧伽耶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“和合衆”。那麼這個意思,佛在經典裏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僧的意思,它是有理有事,一共是七種和合。“理”呢?大家是“同證無爲解脫”。無爲是真理,像六祖大師所講的,本來無一物,是無爲;何處惹塵埃,是解脫。本經所講的一心不亂,一心是無爲,不亂是解脫。這個都是講的我們出家,或者是在家,學佛,爲佛弟子,我們幹的什麼事情?就是要證無爲解脫,要證一心不亂,這個是學佛目標之所在啊!

  我們大衆在一起生活,這不是個人,是個團體。既然是個團體,在佛法這個僧,叫僧團,團體,四個人以上叫僧。那麼團體當然要有團體生活的公約,這樣才是一個真正和合的團體。衆就是現在講團體。那麼必須要守住六條共同的生活規範。這個六條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訂的,所以這個也是,可以算是基本的戒律。

  第一,“見同解”,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,就是見解、思想要相同。如果大家的見解不相同,怎麼能夠同住呢?怎麼能夠共同生活呢?所以說一定要見解相同,志趣是一樣的。那麼這個見同解,與理相應,我們大家都是這麼一個見解,都是這一個目標,都是這個想法,都是向這個方向去走,這見解相同,也就是說我們這個思想統一的。

  第二,“戒同修”,戒是佛給我們製定的戒,是生活規範,我們必須要遵守的。小乘戒律是自律,是你私生活的規範。大乘戒律是菩薩戒,是團體大衆共同的生活規範。所以戒律是這兩大類,一個就是你個人的生活,一個是團體的生活,這是大小乘兩種戒律;生活規範,我們要遵守。

  第叁,“身同住”我們住在一個寺院,一個精舍。

  “口無诤”,互相在一塊的時候沒有爭執。

  “意同悅”,心裏面每一個人都法喜充滿;正如同孔老夫子所說的,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。”心裏面有喜悅。

  第六,“利同均”,“利”是利養,十方的供養,大家是均等,人人都有份;沒有厚薄,不是說那個住持當家的,它要得的多一點,沒有,這個是大家平均的,利同均。那麼這個樣子才稱之爲僧團,這個就叫“六和敬”。

  那麼由此可知,這個“僧”之一字,不是出家人的尊稱,在家人也能稱。因爲什麼呢?它的意思是遵守這七種,這七條和合的條件。你的家庭如果要是遵守佛所說的這七條去做,那麼你一家,就是個僧團,就能夠稱之爲僧;如果你是一個公司行號,你這個公司行號裏面,從老板到夥計,也能夠遵守這個六條,見解相同,都能夠遵守五戒十善,身同住,口無诤,意同悅,利同均,那麼你這個公司行號,這是僧團。如果運用在學校裏面,學校僧團。如果運用在一個國家,這個國家就是僧團。所以僧不一定是出家人,這個諸位一定要記住。唯獨比丘是出家人的尊稱,前面跟大家講過,稱和尚,稱法師,稱僧,在家出家都可以稱的,連阿阇黎,在家出家都可以稱。唯獨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彌、沙彌尼,這是決定出家人,在家人不能稱。那麼這個也是一點的佛學常識。

  那麼這個,大比丘僧,這個是僧團,人數有多少呢?有一千二百五十人,實際上還有五個人,因爲它這裏是算一個整數,那五個人就包括在裏面了。那麼這個是佛的常隨地子這個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是一生都跟佛的,佛走到那裏,他們就跟到那裏。因此在一切經裏面,佛講這個聽衆,都是把他們列在前面,他們等于說是固定的聽衆,一個人也不會少,一次也不會缺席,這是佛的基本聽衆,所以把他們這個人數表出來。至于這個裏面列名字,前面講過了,都是代表這一次講經的目的、目標,以及它裏頭的意趣。並不是說這一部經那些人聽了,那一部怎麼沒看到他的名字,不是的,這些人統統都在,而是爲了表法才列名。因爲這些上首弟子,各有各的特長,標那一個人,這個經裏頭有什麼意思在。譬如舍利佛,智慧第一,這個經上有他,那這一部經代表智慧的意思。目犍連,神通第一,這個經上有他,那這個經裏頭有神通的這個意思在。所以諸位讀金剛經,金剛經裏頭有須菩提,須菩提是解空第一,那你曉得金剛經所講的道理,空的道理,是用解空第一來說的。所以一看到經上列的這個名字,就曉得這個經的性質,他是代表這個經的性質。那麼本經列的聲聞衆有十六位,它所代表的意思,叁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今天就跟諸位介紹到此地,上首中,下次再給諸位詳細的介紹。

  

  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五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