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常常喜欢布施孤苦伶仃的老人,他常常照顾他,所以大家就送给这个美称,一个很好的号,叫他“给孤独”,他常常能够救济这些孤独的人。那么在他的邻国,就是“王舍城”,有一个国王叫“瓶沙王”,那么这个地方还有一个人要注意到的,就是删檀那长者,那么我们现在跟诸位简单介绍这个故事。
那么这是有一个时期,须达多长者为他的儿子娶媳妇,去下聘。那么他这个媳妇,亲家是谁呢?就是王舍城的删檀那长者,这是他的亲家公。正好须达多到王舍城去拜访这个亲家下聘,聘媳妇的时候,这个时候,删檀那长者正在迎接释迦牟尼佛,而把他这位亲家冷落在旁边了。那么他就想了,你看两个人都是大臣,删檀那是王舍城的大臣,须达多是舍卫国的大臣,都不是一个普通人物。而且这时候,须达多到删檀那那里去做客,这是贵宾,同时又是亲家,这样重要的人在一般常理来讲,应当亲自要来接待,要来招待他。那么他把他放在旁边,去迎接释迦牟尼佛,而且看到他对释迦牟尼佛那样隆重,那么样的尊重,他感觉到很奇怪。就向他打听,那是什么人,你对待他那么样地尊重,甚至于超过了对于国王的尊重,他到底是个什么人?那么,于是删檀那长者就给他介绍,说明佛的这些功德,度化众生这些事迹。
那么这个须达多听了之后,非常地感动,于是乎就要求删檀那长者给他介绍,引见,他去礼拜释迦牟尼佛。那么这个拜了佛之后,当面就邀请,请佛到舍卫大城去弘法;就请佛,当然他现在在王舍城说法,就请佛您明年到我们国家去弘法利生。那么佛就告诉他说了,他说我明年还是瓶沙王请了我,我没有时间。那么给孤独长者说,那么就后年好不好?佛就答应了,好,后年我一定去,于是须达多长者非常地高兴。那么这一细看看呢,佛的这些弟子们,常随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是一个相当大的团体,那么这些人都是跟到佛的,佛到那里,他们就跟到那里,不想舍去。所以要请佛一个人简单,这一请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那么必须要有相当一个宽大的场所来招待这些人。于是乎回来之后,他就想那个地方能找到这么好的一个所在,看了好多处的地方都不太满意,到最后在城外看到只陀太子的别墅,是个花园,地方也很宽敞,里面的建筑非常的典雅,距离城又不太远,今天来讲交通也相当方便,又离开都市在郊区,非常理想的这个地方。于是乎想,这个地方可以容纳世尊的这一个团体,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的时候,没有问题,可以容纳得下。但是这个地方是太子的地方;一般人的地方,他出面来买很容易;这个太子的花园,要跟他买不太容易。于是乎他又找只陀太子来商量,只陀太子就跟他开玩笑;长者,听说你很有钱,你家的黄金很多,你想要我的花园,行!你用黄金铺地,你把我这个园子铺满了,我就卖给你。须达多长者真的有钱,在舍卫国那是第一有钱的人家。他回去就真的打开他家的仓库,把黄金搬出来铺地。有人就跟只陀太子说,我在开玩笑的,真的啊!结果跑进去一看,果然在黄金铺地。只陀太子这一下子才被感动,啊!释迦牟尼佛到底是什么样的人?你能够这样为他牺牲。于是乎他就说明,释迦牟尼佛智慧、功德。那只陀太子说,这样的,哦!原来是这样的人;这个功德,这个好事,我们两个人做,不能让你一个人做。那个给孤独长者不答应,他说这个功德是我的,我不让给你。他说那不行啊!他说如果要是真的你不答应的话,好,你黄金可以铺我的地,我地卖给你,那我房子要拆掉,我这里有很多花草树木,你不能铺啊!那花草树木,我统统把它砍得干干净净,给一块荒地给你,那这个地方没有意思了。这个是无可奈何的了,所以长者就说好吧!那好,我们两个人做好了。这个花园算是给孤独长者的,里面所有这些树木、建筑物是只陀太子的,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两个人的功德主;只陀太子的树木、庭院,给孤独长者的花园;所以这个地方,因为只陀是太子的身份,那么须达多毕竟是大臣,所以把太子的名字放在前面,他自己的名字列在后面,只树给孤独园。这是黄金铺地,来供养释迦牟尼佛,也就是供养三宝。这个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。
那么由这个地方可以能够看得出,在当时,这一些国王大臣对于释迦牟尼佛的尊重,对于三宝的尊重。这样热心的来护持,帮助佛弘法利生,接引大众,那么这个是这么一段的故事。所以这几个人物,我们都把它写在这个地方,这是“布金买园”,买只陀太子的园林,“供佛及僧”。
那么这个下面,我们要讲到经文里头,就是听众。“只园精舍”的“大讲堂”,“主讲”的呢,“本师释迦牟尼佛”。听众人数相当多,这个地方所列的名字叫上首,“上首”就是,等于说班长一样,领班的“听众”。那么听众里面,经文里头分为三类,“先声闻”,小乘的听众,“次”是“菩萨”,菩萨列在第二,那么最“后”再列“天人大众”。那么这种排列法,它里面有很深的意思。声闻排在第一位,因为这是出家人,全部都是出家的弟子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这是出家弟子,是佛的常随众。佛不在世的时候,出家弟子要担负起续佛慧命,弘法利生的任务。也就是讲传法这个工作,是由他们来负责的,所以把他们列在首先。
那么菩萨众呢?他这个相不定,为什么呢?有在家、有出家,不像声闻完全是出家相。菩萨的时候,在家的多,在家菩萨多。那么摆在当中,也表中道的意思;先后,他在当中,所以菩萨代表中道。菩萨不是佛的常随众,不常随佛;因为菩萨是大乘真正觉悟之人,他在佛在世的时候,就要帮助佛去教化一方,也等于是佛的分身说法。只有在每年夏安居,“自治”法会的时候,这个时候,他要来见佛,参加一年一度的进修教育。就是每年的时候,有这三个月进修教育,其余九个月,他在外面代佛教化众生。他摆在第二个。
最后,这是有诸天,有国王大臣这些人,人众,这些大众,也是在法会当中。这一些人摆在最后,因为他们是,也是当机,同时也是护法。佛法如果没有这些人来护持,是无法流通的;所以佛法的护持流通,佛在世的时候,把这个工作、这个任务,交代各国的国王大臣。国王大臣来护持,佛法必定兴旺;佛法兴旺一定是国泰民安,天下太平,这是一定道理的。因为佛法是最完善的教学,我们中国古人懂得这个道理。所谓是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,那么佛法是最完善的教学,所以在从前,国家施政里面,都列入第一个施政的项目。像我们中国过去行政组织里面,第一个就是礼部,这个礼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,它是施政最重要的一个部门。
那么经文里说,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。那么什么叫做比丘?“比丘”是印度话,“佛门出家受具足戒之称”,具足就是圆满。出家的男子,一共是二百五十条戒;二百五十条戒,每一条都受了,这个叫具足戒,称为比丘。女子出家要受三百条戒,称为比丘尼,“尼”就是女子的意思,这是出家人的称呼。比丘是梵语,这个字含多义不翻,因为它里面含有三个意思。
那么第一个意思,“乞士”,诸位要晓得,“士”是念书人,在我们中国从前社会的士农工商,“士”是读书人,是有学问,有道德之人,为社会所尊重之人。但是他是个乞丐,这个念书人是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乞丐。因为佛在世的时候,这个制度是托钵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是托钵制度。在中国人就是讨饭。那么佛这个制度里面含义很深,因为众生无始以来,就具有傲慢的习气,行乞食的制度,可以断除我们无始劫的贡高我慢的习气,所以它有这个意思在。上乞法滋养自己的法身慧命,上面要向佛来求法。那么下呢?则要向一切斋主乞食,乞食养自己这个身体,我们有这个身体在,当然须要饮食,那没有饮食怎么行呢?所以这个饮食要靠施主来供养,来滋养生命;求法,则是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,所以称之为乞士。正如同佛在世佛吉凶经里面所讲的,修道之人,三衣一钵,决定不能够储蓄财物,为什么呢?积财则丧道,修道的人什么都要舍弃,“心”,一心一意在道上,所以说无所适藏,一心一意在修道,在弘化。
那么第二个意思,“破恶”,这个“恶”,是指的烦恼,一切不善之法,统统要断除,断恶修善啊!绝不堕在爱见上,决定不会堕落。
第三个意思是“怖魔”,这个魔是指魔王,指天魔。天魔总希望他所统治的人口愈多,好像他这个威望也就愈大;这一出家了,要超越三界了,他就苦恼了,我这个人口减少,人口都往外流了,他心里就难过,就不高兴了。所以当你要是成道的时候,魔就来扰乱,就想来破坏你,叫你退转,那个用意也就在此地。你这个功夫不到家,魔不会来找你,你虽然有这个想法,有这个念头,你没本事,你出去不了,他不干涉你。所以到你真正有这个功夫有这个能力了,他就会来干涉你。因此,真正发心出家的比丘,登坛受戒的时候,这个时候有地行罗刹会把这个情形报告天行罗刹,天行罗刹辗转就会告诉魔王,魔王一听就很不高兴,这是真正发心。如果不是真正发心的,魔听到之后,一笑了之,不把你放在眼睛里头;所以你要是真正发心的时候,魔他真恐怖。所以有这么三个意思称为比丘。
那么称为大比丘,这讲大乘的比丘,不同于小乘,那就不一样了,就是回小向大的比丘。底下有“僧”这个意思,僧是“僧伽耶的略称”,僧伽耶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是“和合众”。那么这个意思,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,僧的意思,它是有理有事,一共是七种和合。“理”呢?大家是“同证无为解脱”。无为是真理,像六祖大师所讲的,本来无一物,是无为;何处惹尘埃,是解脱。本经所讲的一心不乱,一心是无为,不乱是解脱。这个都是讲的我们出家,或者是在家,学佛,为佛弟子,我们干的什么事情?就是要证无为解脱,要证一心不乱,这个是学佛目标之所在啊!
我们大众在一起生活,这不是个人,是个团体。既然是个团体,在佛法这个僧,叫僧团,团体,四个人以上叫僧。那么团体当然要有团体生活的公约,这样才是一个真正和合的团体。众就是现在讲团体。那么必须要守住六条共同的生活规范。这个六条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订的,所以这个也是,可以算是基本的戒律。
第一,“见同解”,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,就是见解、思想要相同。如果大家的见解不相同,怎么能够同住呢?怎么能够共同生活呢?所以说一定要见解相同,志趣是一样的。那么这个见同解,与理相应,我们大家都是这么一个见解,都是这一个目标,都是这个想法,都是向这个方向去走,这见解相同,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思想统一的。
第二,“戒同修”,戒是佛给我们制定的戒,是生活规范,我们必须要遵守的。小乘戒律是自律,是你私生活的规范。大乘戒律是菩萨戒,是团体大众共同的生活规范。所以戒律是这两大类,一个就是你个人的生活,一个是团体的生活,这是大小乘两种戒律;生活规范,我们要遵守。
第三,“身同住”我们住在一个寺院,一个精舍。
“口无诤”,互相在一块的时候没有争执。
“意同悦”,心里面每一个人都法喜充满;正如同孔老夫子所说的,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。”心里面有喜悦。
第六,“利同均”,“利”是利养,十方的供养,大家是均等,人人都有份;没有厚薄,不是说那个住持当家的,它要得的多一点,没有,这个是大家平均的,利同均。那么这个样子才称之为僧团,这个就叫“六和敬”。
那么由此可知,这个“僧”之一字,不是出家人的尊称,在家人也能称。因为什么呢?它的意思是遵守这七种,这七条和合的条件。你的家庭如果要是遵守佛所说的这七条去做,那么你一家,就是个僧团,就能够称之为僧;如果你是一个公司行号,你这个公司行号里面,从老板到伙计,也能够遵守这个六条,见解相同,都能够遵守五戒十善,身同住,口无诤,意同悦,利同均,那么你这个公司行号,这是僧团。如果运用在学校里面,学校僧团。如果运用在一个国家,这个国家就是僧团。所以僧不一定是出家人,这个诸位一定要记住。唯独比丘是出家人的尊称,前面跟大家讲过,称和尚,称法师,称僧,在家出家都可以称的,连阿阇黎,在家出家都可以称。唯独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弥、沙弥尼,这是决定出家人,在家人不能称。那么这个也是一点的佛学常识。
那么这个,大比丘僧,这个是僧团,人数有多少呢?有一千二百五十人,实际上还有五个人,因为它这里是算一个整数,那五个人就包括在里面了。那么这个是佛的常随地子这个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是一生都跟佛的,佛走到那里,他们就跟到那里。因此在一切经里面,佛讲这个听众,都是把他们列在前面,他们等于说是固定的听众,一个人也不会少,一次也不会缺席,这是佛的基本听众,所以把他们这个人数表出来。至于这个里面列名字,前面讲过了,都是代表这一次讲经的目的、目标,以及它里头的意趣。并不是说这一部经那些人听了,那一部怎么没看到他的名字,不是的,这些人统统都在,而是为了表法才列名。因为这些上首弟子,各有各的特长,标那一个人,这个经里头有什么意思在。譬如舍利佛,智慧第一,这个经上有他,那这一部经代表智慧的意思。目犍连,神通第一,这个经上有他,那这个经里头有神通的这个意思在。所以诸位读金刚经,金刚经里头有须菩提,须菩提是解空第一,那你晓得金刚经所讲的道理,空的道理,是用解空第一来说的。所以一看到经上列的这个名字,就晓得这个经的性质,他是代表这个经的性质。那么本经列的声闻众有十六位,它所代表的意思,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。今天就跟诸位介绍到此地,上首中,下次再给诸位详细的介绍。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五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