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叁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同佛經。

  由此可知,學佛人的胸襟與一般宗教信徒是不相同的。宗教信徒,他是排斥異教的;佛弟子不排斥異教。排斥什麼呢?排斥那些做惡的,就是違背心性,違背戒定慧那種心行,他排斥。所以佛弟子裏面,心中他有正義、有邪正、有善惡、有是非,這一些辨別;決定沒有唯我獨尊。只有我這個才是的,除了我之外,你們都不對,這個不是佛弟子的態度。那麼這是我們從五人說經這一點意思,希望諸位能夠體會到經典的正義。

  其次,我們講到本經,本經乃是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,這一點,太不容易了。“無問自說”“圓頓大法”。我們曉得世出世間的教學,都是由學生來請教的,老師來解答。如果學生不問,老師也不說。所以我們看看佛的經典,你看大多數的經典都是由弟子提出問題,佛一一解答。解答聽了如果還有問題,還可以提出來辯論,反覆地來研究討論。那麼像楞嚴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

  在佛經十二種體裁裏面,有無問自說這一個體裁,那麼這樣的經典不多。沒有人問,佛自己就說,這什麼原因?這就是圓頓大法。弟子們根本他就不懂;根本不懂,他怎麼能問得出來?沒有法子問。那麼佛看到這個機緣成就了,就這些人善跟、福德、因緣成熟了,有能力接受這個法門,所以不等待學生來問,他老人家自己就說了。所以這是一個特別的法門。

  那麼第叁個意思,這個說與喜悅這個“悅”,在古時候是相通的。諸位讀論語,論語一打開第一句,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。”那個字是說,我們念悅,所以這個字在古時候是相通的,因此佛說經,這個說字也有“暢悅本懷”。無上的大法,直接了當成佛的法門,現在這些學生可以接受了,能夠信得過了;這個道理給他講起來,他也能懂,佛這才歡喜。歡喜就把這個法門說出來,暢悅本懷。

  所以這個法門是非常殊勝的法門,是接引最爲廣大徹底究竟的一個法門;唯有這個法門,才能夠普渡一切衆生,皆成佛道。如果沒有這個法門,學佛,成佛的人那就少了,也就很難了。因爲八萬四千法門,那一個法門都要具備相當的條件,而且這些條件都很難,不是普通人能夠辦得到的。所以佛今天說出這一個淨土持名念佛,一心不亂這個法門,實在是太稀有了,他也太高興了,那麼這個是說的意思。

  下面再跟諸位介紹阿彌陀佛。阿彌陀是梵語,就是印度話。梵語“阿”,此翻“無”;此是中國,我們中國翻“無”的意思。梵語“彌陀”我們中國人翻作“量”—無量。“阿彌陀佛”要是把他翻成中國字,“無量覺”。古譯做“無量壽,無量光”,翻成阿彌陀佛,無量壽跟無量光。實在講的是“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。”

  那麼從字面上看,阿彌陀的本意是無所不知,無所不覺,是這個意思。稱爲自性彌陀,就是自性無量覺啊!從這個地方,我們能夠明白、能夠體會到這兩個處所,教化的宗旨不相同。譬如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—本師釋迦牟尼佛,前面跟諸位說過,釋迦的意思是慈悲的意思,能仁。牟尼翻成中國是寂默,就是清淨。換句話說,娑婆世界的衆生,一般來說,缺乏了慈悲心,也就是說缺乏了仁愛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地區教學,就是以仁愛、慈悲爲教學的中心、爲教學的宗旨。換一句話說,是仁愛的教育。這個世界衆生的心一般都是很亂的,不能夠平靜下來,因此他的教學宗旨裏頭。又包含了清淨,所以提出一心不亂。那麼佛的名號就暗示了他在這一個世界,這一個地區,這一個階段,衆生根性;就衆生根性,針對著他的毛病,提出教育的宗旨。

  那麼在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在經典裏面去看,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經上講,諸上善人,不但是善,而且是上善。那麼換句話說,上善之人,一定他具備了大慈悲心,具備了清淨,具足了一心,因此佛在那個地方就不能用慈悲清淨這個宗旨來教育大家了。爲什麼呢?因爲大家慈悲清淨都作到了。所以釋迦牟尼這個名號,在西方極樂世界用不上。那麼西方極樂世界的教學,佛又提出了一個宗旨,叫無量覺。雖然極樂世界的人民普遍都覺悟,但是他還有不覺之處,所以要把這個智覺再要擴充,擴充到無量無邊,所以佛的名號叫阿彌陀佛。也就是說西方教學宗旨,是以無量覺爲教學的宗旨、爲教育的目標。是要叫每一個人都成就無量覺,無量覺就是“佛”。

  那麼經,一般把它譯作無量壽、無量光,是根據本經裏面的兩句話所譯的,當然也是譯得很好。經裏頭,有這麼幾句話說“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只劫”,這是講他的壽命。彼佛就是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他的壽命以及西方極樂世界一般人民的壽命,他跟佛是相同的,壽命是無量無邊。那麼這是阿彌陀的一個意思,無量的意思。經上又說,“彼國光明照十方國,無所障礙,故名阿彌陀。”經文裏面有這麼兩句話,古大德把它翻譯做無量壽、無量光,很好,完全符合經典裏面所講。“光”代表智慧,照十方國這就是含攝了無盡的空間;“壽”是代表福德,同時也含攝了叁世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所以“光”與“壽”實際上就是代表無量的時空,無量時空裏面所包含的一切,真是一法都不漏,圓圓滿滿,這都是西方極樂世界那一些學生們,所應當覺的範圍,應當覺的內容,所以稱之爲無量覺。

  那麼也許有人問,爲什麼不翻爲無量時空呢?好像這樣子,我們不是更容易懂嗎?那麼諸位要想想,“時空”這兩個字的意思,比不上“光壽”,光壽的含義比時空的含義要圓滿。換一句話說,光壽可以包含時空,時空不能包含光壽,這個是以人用字的善巧之處,我們不能夠不佩服。

  阿彌陀佛,到底有沒有這個人呢?給諸位說,有這個人,不但有這個人,而且像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樣,名實相符,確有其人。譬如釋迦牟尼佛的確大慈大悲,的確是清靜寂默,他這個名跟他這個人完全相應,實至名歸,這個名號是一點都不誇耀,那麼西方阿彌陀佛也是如此,確實這一位佛,他是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、無所不覺。

  我們在大本經裏面看到這一尊佛,他在因地當中,就是從初發心,像我們現前這個時候一樣發心學佛。那麼在當時,他是國王的身份;他做國王的時候,機緣非常好,正好遇到佛出現在世,這種機緣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。當時世自在王佛住在世間,常常講經說法,他有這個機會去聽經,聽了之後非常歡喜,發心出家,把這個國王的王位讓給別人,自己出家修行去。那麼出家修行就是在世自在王佛的會下,剃度出家,他的法名叫法藏比丘,法藏。

  這個故事在無量壽經裏說得很清楚。這一個出家人非常了不起,當然這是國王身份出家的,他這個度量氣派比一般人就不相同。所以他就在世自在王佛面前發了四十八願,那麼這個四十八願也在無量壽經裏面有記載。他要把這個四十八大願,願願都修滿,莊嚴了極樂世界,無論是在依報或者在正報都不可思議。其中有一願說:如果我要成佛了,我的智慧光明要是有限量,下面不能夠照到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度者,我就不取正覺,我就誓不成佛,有這麼一願。又有一願說:我成了佛之後,我的壽命如果要是有限量,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,那我也不成佛。那麼他現在成佛了,既然成佛了,當然他每一個願他都做到,決定不會有一願是虛假的,不會有一願是落空的,所以行滿果圓了,隨願所成。這是我們在四十八願裏頭,只舉出一個光明壽命來說明阿彌陀佛因地裏面修行,成就光壽無量的意思。

  那麼更應當明了,阿彌陀佛根本識智遍照法界,就是無量光的意思;阿彌陀佛法身理體常住不變,就是無量壽的意思。這兩個意思都是從自性彌陀上來說的。極樂淨土就是衆生唯心淨土,彌陀如來又何嘗不是衆生自性彌陀呢!如果我們能夠體會到這一層的意思,我們與阿彌陀佛距離就拉近了很大很大了,接近阿彌陀佛了。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,正如同經上所說的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,那麼這是說到阿彌陀的意思。說到佛,那麼諸位要曉得,說到佛實在就是說我們自己,我們先解釋這一點。

  “極樂世界”乃是娑婆世“界”以“外”,叁界六道以外的有這麼一個“佛教大學”;“釋迦本師爲我們細說”,“勸我”們往生,往生就是“入學”。要是“得入,則一切法無不成就”,你相信嗎?因爲他那邊的教學宗旨、教學目的,是無量,是阿彌陀,阿彌陀就是無量覺啊!一切無不成就,就是無量覺啊!因此之“故,佛的弟子”,佛的學生,“當如佛教”,應當如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大慈大悲,教導我們的來“修行”,這樣“方不負佛祖宏恩”,不辜負本師釋迦牟尼佛,不辜負曆代祖師輾轉地來相傳,把這個法門一直傳到今天,我們看到了,我們也發心來接受。所以佛、曆代祖師,這種大恩大德。“暢佛本懷”,依照這一個方法來修學,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,才是真正舒暢釋迦牟尼佛的本懷,他到這個世界上來,本意就是這個。

  因此在此地,我們在經題裏面“說佛”,“實”在就是說我們往生之後,就是“入學之後,所得之果位”。阿彌陀是無量覺,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也能夠得無量覺。“以萬德莊嚴無量功德,乃九界衆生同具”,這是更應當相信的,爲什麼呢?無量覺,萬德莊嚴,無量功德是我們自己同具的,本來具足的,與十方諸佛菩薩,一切衆生,無二無別。“然而你要沒有良朋、明師,無足以發啓之”,這個是很難得的一個機緣。雖然與佛同具佛性,同具萬德莊嚴,無量功德,可是我們的智慧德能並不現前,我們現在是迷惑顛倒。所以一定要良友、善知識,好的老師,明心見性,一心不亂的這種老師來教導我們,來啓發我們,使我們覺悟。我們自己也具足了如來智慧德相啊!而“極樂”世界,實在講他“是發啓吾人本覺之所在”,所以就好比一個學校一樣,這是一個最理想的修學場所。如果我們“不能”夠“信”,不能夠依這個教導來奉“行”,“誠爲可惜”,實在是太可惜了。

  下面我們要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