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說的就是經這一個字。佛說阿彌陀是本經的別題,五個字。“經”這一字是通題,凡是佛所說的都稱之爲經,所以這個經是通題。這一個字在梵語稱之爲“修多羅”,修多羅的本意是“線”的意思,所以它有貫穿的意思。而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所說的這些理論與方法,教導我們,我們都尊稱它爲經,因此佛所說的,到中國來之後也用這一個字來翻譯,翻成“修多羅”,然後我們再加以注解。
佛經通常稱之爲“契經”,契是契合的意思,“上契諸佛所說之理”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,他所證的真理。佛說法,無論是深說、淺說,長說、短說,決定不能夠違背他所證的理體,所以說一定要契合諸佛所說之理,這是不能夠違背的。同時呢,“下契衆生可度之機”,這指教學,教學一定要能夠契合衆生的根性、程度。這個衆生他程度高,你就可以給他講高深的理論;他程度很淺,你就給他講淺顯的道理。換一句話說,不管衆生是什麼樣的根性,不管衆生是什麼樣的程度,要叫人人都聽得懂,人人聽得懂又不違背這個真理,這個經就不太容易了,所以稱之爲契經。
而經的內涵,則有教有理有行,必須具備這個叁個條件,這才能稱得上是契經。“教”是什麼呢?就像我們現在所謂的教科書,所有這個經本都是教科書。“教謂能诠—音聲文字”。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沒有用文字記載,佛也沒有寫過書,沒有著作留給後人,佛當年以音聲說法。佛滅度之後,這弟子們才以文字把佛所說的這些理論跟方法,把他記錄下來。那麼這個我們留在經文裏面再跟諸位介紹,這是結集經的時候,態度相當地精嚴,有高度的可信性。
“所诠”我們就本經來說,是“信願行”這“叁”種重要的“法”門,這個是教科書的內涵。什麼叫“理”教呢?“教經”,教科書裏“所依實相自性之理”,這是大乘經。大乘經之體,也就是說,大乘經的教學理論的依據,是實相自性,實相就是自性理體。換一句話說,佛的這些言說是從什麼地方流露出來的呢?是從自性實相裏頭流出來的,那麼這個是大乘經,這是這一部經所依據的理體。
所謂“行經”,“行”就是修行,就是講修行的方法。這個是理論的依據,這個是文字的課本,這是理論的依據,這是修行的方法。本經教給我們修行方法是“持名”念佛,“持”是保持,“名”是佛的名號,就是阿彌陀佛。用這個方法達到“一心不亂”,這是必須要記住的,不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將來就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,那你就錯了。那正如同你誤會了好像我們在學校念書,我只要念書,我將來就可以得到學位了,那這個觀念也錯誤。爲什麼呢?你念書還要經過考試,考試及格了之後,你才能夠拿到學位。這個一樣的,持名就好像念書一樣,也得經過考試,考試及格了,一心不亂;一心不亂就是考試及格,然後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因此持名是手段,目的是一心不亂,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的,千萬不可以疏忽,這是就本經來說的。
那麼經在通常講,就一般講法,它又有四個意思,“貫、攝、常、法”,諸位將來在一切佛經裏頭,這些古來法師解釋這一個字,大多數用這四個字來解釋。這四個字,“貫”,所謂是“貫穿應知之義”,這個義是講義理,你應該曉得的一些道理,這個經是來貫穿你應當曉得的道理。“攝”是攝受,“攝受應度之生”,所謂應度,就是他的機緣成熟了,他能夠接受了,他能夠相信了,能夠依照這個方法修行,而且能夠得一心不亂,這就是說他應該得度這個機會到了,這個攝有這個意思。“常”的意思,“常則叁世不易”,超越了空間,超越了時間,這叫常,我們今天所謂真理。叁千年前這種理論方法可以成就,叁千年之後的今天還是這個理論,還是這個方法,還會成就,超越時間。古時候在印度這些方法,印度人成就了;傳到中國來,中國人用這個理論方法,中國人成就了,超越了空間。換一句話說,它不受時間的限製,它也不受空間的限製,這才叫真理,它有這個意思在。“法”是法則,“法則十界同遵”,這種方法,這個原則,十法界共同遵守的,這個稱之爲經。所以這四個意思是佛法裏的意思。
另外還有許多的解釋,我們在這裏舉了兩條。“經—徑也”,這個經,徑路;“徑中捷徑也”,徑路裏頭最直接這個徑路。我們一般講大成佛法是成佛的徑路,禅宗是徑路當中的徑路,又超了一條徑路,比那個大乘法還要捷徑。淨土這個法門,又更捷徑、更快速。所以淨土法門古德稱之爲徑中徑又徑,就是成佛最捷徑的一條道路、最快速的一條道路,再沒有比這個道路更快,它有這個意思。另外有一個意思當作鏡來說,這個“經”就是一面“鏡”子,照了修正我們的心行,所以讀經就是“照”,修“正心行”,那麼經有這麼多意思在。
合起來講,釋迦牟尼佛看到我們這一個世界衆生機緣成熟了,可以接受這一種圓頓大法,爲我們說出阿彌陀佛這樣一個特別的法門,這麼樣的一部經典,稱之爲佛說阿彌陀經。經題就給諸位介紹到此地。
經題講完了,照這個例子,下面還有翻譯這部經的人,有個人題,也是不能夠少的。佛經是釋迦牟尼佛在叁千年前,印度恒河流域,舍衛國所說的;這是我們指這部經,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所講的。年代久遠了,那個時候記錄是梵文撰寫的,那麼這個經典什麼時候傳到我們中國來?什麼人翻譯的?把梵文翻成中國文。在什麼地點翻譯的?我們都應當明了,然後我們才可以相信,那麼這些也都有詳細的記載,“人題”就是記載這一樁事情。
請看經本下面,姚秦叁藏法師鸠摹羅什譯,我們也在字幕裏面給諸位作一個簡單的介紹。這個人題,“姚秦”這是“記時也”,這兩個字它的作用,是記年代的。在中國曆史上以秦爲國號的,曾經有過四次。因此在曆史上就把這個秦上頭要冠一個國王的姓,才能夠辨別,否則的話我們單講“秦”,到底是那一個秦國呢?那麼重要的,它有叁個,我們在此地把它列出來“周朝平王封非子于陝”,陝西鹹陽這個地方,就是現在的長安,這是我們中國以秦爲國號的第一個,“嬴秦”,他姓嬴,到他統一中國之後,那就是秦始皇,秦始皇的秦,那個秦國是第一個秦。到後來在“南北朝”的時候,“苻堅”他本來是晉朝的臣子,以後他在“關中”一帶,等于他在那裏割據了,獨霸一方了,他自己稱王,不聽朝廷的命令了,他自己在那裏建了個國家。這個時候是五胡亂華的時候,五胡十六國,中國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局面。那麼他建國號也稱秦,爲了與前面這個秦有所區別,所以史學家加上一個他的姓,苻堅,稱爲苻秦。
在公元“叁百八十四年”,“姚苌”是苻堅的將軍,他篡了位,把他滅掉了,換句話就是發動了一次政變,他成功了,把苻堅推勫了,那麼他,稱爲秦“王”,那麼這個國號名字沒有改,實際上這是兩個勢力改朝換代了,所以在曆史上稱這一個“秦爲姚秦”。鸠摹羅什大師到中國來的時候,是姚秦的時代。可是這個事情要從苻秦講起,從苻堅講起。
那麼諸位先看這一條,苻秦“苻秦在建元九年(一說十叁年)”究竟那一個說的對呢?很難考證。這個曆史上記載說“有異星現于西域分野”,這是在天文上出現了這麼一個奇迹,在當時這是國家上一樁大事情,很不平凡的天文現象。那麼在那個時候占蔔,占蔔在卦象當中所顯示出這是一定有一個有大智慧的人,賢人,這個賢人在西方,他要到中國來,要來幫助中國。
古時候,這中國自古以來,在印度也是如此,對于“賢”人“哲”人,都看作“國之大寶”。所以進賢就受上賞,國家第一等的賞賜,這個獎賞頒給誰呢?頒給那個推薦賢人的人。當然秦王苻堅動了心了,西域有大智慧,有賢者,我們要把這個人請到中國來。
那麼諸位想一想,國之大寶,人家國家怎麼肯放手呢?當然不肯放。于是乎在“建元十八年”,我們就算十叁年說起吧!到十八年,五年。可見得在這一段期間當中,必然有活動,想求羅什大師到中國來,那人家國家不肯放手。不放,這個秦王是實在不得已了,“建元十八年九月遣大將呂光率兵入龜茲,迎什師”。這個在曆史上是記載的,呂光帶著七萬大軍,從長安到龜茲。龜茲這個地方是在現在新疆天山南麓,那麼在當時,在西域也是一個大國,當然他的國家沒有秦那樣的強大,也敵不過秦的大軍。這兩個字念龜茲,念古音,而不念龜茲,要念龜茲就錯了,念龜茲。
那麼這個發兵初期的時候,秦王就交代給呂光,這一次的用兵,勞師動衆,從長安到龜茲,幾千裏的路程。在那個時候都是徒步行軍,七萬人,諸位想一想看,相當不容易,沒有交通工具。那麼用兵的目的是什麼呢?就是求鸠摩羅什大師。他說我不貪圖財寶,我也不貪圖土地,對龜茲國並不是發兵去侵略他,只要他答應我們把羅什大師請到我們中國來,弘法利生,這個軍隊去迎請羅什大師。他要不給呢?不給就打仗,把他的兵打敗之後,我們再談判。談判怎樣呢?還是要請羅什大師,不爲別的。諸位想想,我們中國人這個求法,爲了一個賢人,不惜勞師動衆,就爲一個人啊!
那麼呂光兵臨龜茲城下,龜茲王無可奈何,想打吧!打不過秦國;不打吧!又不忍心把大師給我們中國。這個時候羅什大師就勸龜茲王,他說還是讓我到那邊去好了,否則的話,一有戰爭,無故要死多少老百姓。這個軍民老百姓一定有死傷,那我們比較比較的時候,國力不如秦國,還是打不過人家,那又何必呢?龜茲王不得不答應,將鸠摩羅什大師交給呂光;呂光是個武將,是個粗人。好!他就迎接羅什大師回來了。
到了涼洲這個地方,就是現在的甘肅,長安那邊傳來了一個消息,說姚苌發動了一次政變,把這個苻堅這個政權推勫了。那麼這個政變的時候,原因也有,大家在曉得曆史上有淝水之戰,那就是秦,苻秦,苻堅,跟晉國的謝安,晉朝的謝安,在淝水這個地方打了一次仗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