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三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说的就是经这一个字。佛说阿弥陀是本经的别题,五个字。“经”这一字是通题,凡是佛所说的都称之为经,所以这个经是通题。这一个字在梵语称之为“修多罗”,修多罗的本意是“线”的意思,所以它有贯穿的意思。而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这些理论与方法,教导我们,我们都尊称它为经,因此佛所说的,到中国来之后也用这一个字来翻译,翻成“修多罗”,然后我们再加以注解。

  佛经通常称之为“契经”,契是契合的意思,“上契诸佛所说之理”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他所证的真理。佛说法,无论是深说、浅说,长说、短说,决定不能够违背他所证的理体,所以说一定要契合诸佛所说之理,这是不能够违背的。同时呢,“下契众生可度之机”,这指教学,教学一定要能够契合众生的根性、程度。这个众生他程度高,你就可以给他讲高深的理论;他程度很浅,你就给他讲浅显的道理。换一句话说,不管众生是什么样的根性,不管众生是什么样的程度,要叫人人都听得懂,人人听得懂又不违背这个真理,这个经就不太容易了,所以称之为契经。

  而经的内涵,则有教有理有行,必须具备这个三个条件,这才能称得上是契经。“教”是什么呢?就像我们现在所谓的教科书,所有这个经本都是教科书。“教谓能诠—音声文字”。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,没有用文字记载,佛也没有写过书,没有著作留给后人,佛当年以音声说法。佛灭度之后,这弟子们才以文字把佛所说的这些理论跟方法,把他记录下来。那么这个我们留在经文里面再跟诸位介绍,这是结集经的时候,态度相当地精严,有高度的可信性。

  “所诠”我们就本经来说,是“信愿行”这“三”种重要的“法”门,这个是教科书的内涵。什么叫“理”教呢?“教经”,教科书里“所依实相自性之理”,这是大乘经。大乘经之体,也就是说,大乘经的教学理论的依据,是实相自性,实相就是自性理体。换一句话说,佛的这些言说是从什么地方流露出来的呢?是从自性实相里头流出来的,那么这个是大乘经,这是这一部经所依据的理体。

  所谓“行经”,“行”就是修行,就是讲修行的方法。这个是理论的依据,这个是文字的课本,这是理论的依据,这是修行的方法。本经教给我们修行方法是“持名”念佛,“持”是保持,“名”是佛的名号,就是阿弥陀佛。用这个方法达到“一心不乱”,这是必须要记住的,不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,将来就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,那你就错了。那正如同你误会了好像我们在学校念书,我只要念书,我将来就可以得到学位了,那这个观念也错误。为什么呢?你念书还要经过考试,考试及格了之后,你才能够拿到学位。这个一样的,持名就好像念书一样,也得经过考试,考试及格了,一心不乱;一心不乱就是考试及格,然后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因此持名是手段,目的是一心不乱,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的,千万不可以疏忽,这是就本经来说的。

  那么经在通常讲,就一般讲法,它又有四个意思,“贯、摄、常、法”,诸位将来在一切佛经里头,这些古来法师解释这一个字,大多数用这四个字来解释。这四个字,“贯”,所谓是“贯穿应知之义”,这个义是讲义理,你应该晓得的一些道理,这个经是来贯穿你应当晓得的道理。“摄”是摄受,“摄受应度之生”,所谓应度,就是他的机缘成熟了,他能够接受了,他能够相信了,能够依照这个方法修行,而且能够得一心不乱,这就是说他应该得度这个机会到了,这个摄有这个意思。“常”的意思,“常则三世不易”,超越了空间,超越了时间,这叫常,我们今天所谓真理。三千年前这种理论方法可以成就,三千年之后的今天还是这个理论,还是这个方法,还会成就,超越时间。古时候在印度这些方法,印度人成就了;传到中国来,中国人用这个理论方法,中国人成就了,超越了空间。换一句话说,它不受时间的限制,它也不受空间的限制,这才叫真理,它有这个意思在。“法”是法则,“法则十界同遵”,这种方法,这个原则,十法界共同遵守的,这个称之为经。所以这四个意思是佛法里的意思。

  另外还有许多的解释,我们在这里举了两条。“经—径也”,这个经,径路;“径中捷径也”,径路里头最直接这个径路。我们一般讲大成佛法是成佛的径路,禅宗是径路当中的径路,又超了一条径路,比那个大乘法还要捷径。净土这个法门,又更捷径、更快速。所以净土法门古德称之为径中径又径,就是成佛最捷径的一条道路、最快速的一条道路,再没有比这个道路更快,它有这个意思。另外有一个意思当作镜来说,这个“经”就是一面“镜”子,照了修正我们的心行,所以读经就是“照”,修“正心行”,那么经有这么多意思在。

  合起来讲,释迦牟尼佛看到我们这一个世界众生机缘成熟了,可以接受这一种圆顿大法,为我们说出阿弥陀佛这样一个特别的法门,这么样的一部经典,称之为佛说阿弥陀经。经题就给诸位介绍到此地。

  经题讲完了,照这个例子,下面还有翻译这部经的人,有个人题,也是不能够少的。佛经是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,印度恒河流域,舍卫国所说的;这是我们指这部经,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所讲的。年代久远了,那个时候记录是梵文撰写的,那么这个经典什么时候传到我们中国来?什么人翻译的?把梵文翻成中国文。在什么地点翻译的?我们都应当明了,然后我们才可以相信,那么这些也都有详细的记载,“人题”就是记载这一桩事情。

  请看经本下面,姚秦三藏法师鸠摹罗什译,我们也在字幕里面给诸位作一个简单的介绍。这个人题,“姚秦”这是“记时也”,这两个字它的作用,是记年代的。在中国历史上以秦为国号的,曾经有过四次。因此在历史上就把这个秦上头要冠一个国王的姓,才能够辨别,否则的话我们单讲“秦”,到底是那一个秦国呢?那么重要的,它有三个,我们在此地把它列出来“周朝平王封非子于陕”,陕西咸阳这个地方,就是现在的长安,这是我们中国以秦为国号的第一个,“嬴秦”,他姓嬴,到他统一中国之后,那就是秦始皇,秦始皇的秦,那个秦国是第一个秦。到后来在“南北朝”的时候,“苻坚”他本来是晋朝的臣子,以后他在“关中”一带,等于他在那里割据了,独霸一方了,他自己称王,不听朝廷的命令了,他自己在那里建了个国家。这个时候是五胡乱华的时候,五胡十六国,中国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。那么他建国号也称秦,为了与前面这个秦有所区别,所以史学家加上一个他的姓,苻坚,称为苻秦。

  在公元“三百八十四年”,“姚苌”是苻坚的将军,他篡了位,把他灭掉了,换句话就是发动了一次政变,他成功了,把苻坚推勫了,那么他,称为秦“王”,那么这个国号名字没有改,实际上这是两个势力改朝换代了,所以在历史上称这一个“秦为姚秦”。鸠摹罗什大师到中国来的时候,是姚秦的时代。可是这个事情要从苻秦讲起,从苻坚讲起。

  那么诸位先看这一条,苻秦“苻秦在建元九年(一说十三年)”究竟那一个说的对呢?很难考证。这个历史上记载说“有异星现于西域分野”,这是在天文上出现了这么一个奇迹,在当时这是国家上一桩大事情,很不平凡的天文现象。那么在那个时候占卜,占卜在卦象当中所显示出这是一定有一个有大智慧的人,贤人,这个贤人在西方,他要到中国来,要来帮助中国。

  古时候,这中国自古以来,在印度也是如此,对于“贤”人“哲”人,都看作“国之大宝”。所以进贤就受上赏,国家第一等的赏赐,这个奖赏颁给谁呢?颁给那个推荐贤人的人。当然秦王苻坚动了心了,西域有大智慧,有贤者,我们要把这个人请到中国来。

  那么诸位想一想,国之大宝,人家国家怎么肯放手呢?当然不肯放。于是乎在“建元十八年”,我们就算十三年说起吧!到十八年,五年。可见得在这一段期间当中,必然有活动,想求罗什大师到中国来,那人家国家不肯放手。不放,这个秦王是实在不得已了,“建元十八年九月遣大将吕光率兵入龟兹,迎什师”。这个在历史上是记载的,吕光带著七万大军,从长安到龟兹。龟兹这个地方是在现在新疆天山南麓,那么在当时,在西域也是一个大国,当然他的国家没有秦那样的强大,也敌不过秦的大军。这两个字念龟兹,念古音,而不念龟兹,要念龟兹就错了,念龟兹。

  那么这个发兵初期的时候,秦王就交代给吕光,这一次的用兵,劳师动众,从长安到龟兹,几千里的路程。在那个时候都是徒步行军,七万人,诸位想一想看,相当不容易,没有交通工具。那么用兵的目的是什么呢?就是求鸠摩罗什大师。他说我不贪图财宝,我也不贪图土地,对龟兹国并不是发兵去侵略他,只要他答应我们把罗什大师请到我们中国来,弘法利生,这个军队去迎请罗什大师。他要不给呢?不给就打仗,把他的兵打败之后,我们再谈判。谈判怎样呢?还是要请罗什大师,不为别的。诸位想想,我们中国人这个求法,为了一个贤人,不惜劳师动众,就为一个人啊!

  那么吕光兵临龟兹城下,龟兹王无可奈何,想打吧!打不过秦国;不打吧!又不忍心把大师给我们中国。这个时候罗什大师就劝龟兹王,他说还是让我到那边去好了,否则的话,一有战争,无故要死多少老百姓。这个军民老百姓一定有死伤,那我们比较比较的时候,国力不如秦国,还是打不过人家,那又何必呢?龟兹王不得不答应,将鸠摩罗什大师交给吕光;吕光是个武将,是个粗人。好!他就迎接罗什大师回来了。

  到了凉洲这个地方,就是现在的甘肃,长安那边传来了一个消息,说姚苌发动了一次政变,把这个苻坚这个政权推勫了。那么这个政变的时候,原因也有,大家在晓得历史上有淝水之战,那就是秦,苻秦,苻坚,跟晋国的谢安,晋朝的谢安,在淝水这个地方打了一次仗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三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