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这次仗打败了。这个晋,晋朝胜了,秦朝败了,在那个时候秦比晋要强,那么这个事在历史上很著名的一次战役。姚苌是苻秦的大将,乘这一次兵败,他发动了政变,把苻坚杀了,自己做了秦王。那么这个消息,吕光在凉洲听说了,他就不敢回来了。因为吕光跟姚苌都是苻坚的大将。那么吕光他也不服气,因此他就在凉洲那个地方割据一方,自己也称王了叫做“三河王”,他自己也霸占一块地盘,在那边称王。所以可见得那个时候国家之乱,每一个人霸占一个地方,自己就称王,自己就建了一个国。那么这个是在凉洲,我们称之为“西凉”,三河王。
那么这个时候,罗什大师等于说是被他俘虏了。那么他,刚才说过了,他是一个武将,是个粗人,对于罗什大师也不怎么尊重,但是他也不放他回到中原。因为什么呢?他晓得鸠摩罗什大师有智慧、有才干,自己不能用他,也不让别人用他,罗什大师很苦啊!这个地方十几年简直是无用武之地,就像六祖大师在猎人队里十五年一样,他的才干没有办法发挥。
一直到吕光死了,他的侄子吕隆即位;吕隆即位的时候,在秦国姚苌也死了。姚苌的儿子姚兴,姚兴即位。姚兴即位秦的势力还是强大,那么凉国力比较上弱了,那么这个时候姚兴还是念念不忘罗什大师,于是乎就向吕隆要人。吕隆不肯,于是乎在这个时候打了一仗。西凉打败了,那么吕隆没有办法才把鸠摩罗什大师交给姚兴。
“姚兴”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,所以鸠摩罗什“大师到长安”的时候;兴就是姚兴,当时秦国的国王,“待以国师之礼,延居西明阁”,这个西明阁是宫殿之一,把这个地方让出来,就是这一座宫殿让出来供养法师。这个姚兴很聪明,因为看到罗什大师这么大的学问,这么好的学问、道德,不能让他失传,所以就等于说请他来教学。“集”合国内的“义学沙门”这是有学问、有道德的出家人“八百人,从师学。”跟鸠摩罗什大师来学习。这个眼光实在是非常之远大。所以罗什大师到中国来,才能够一展他的大才,对于中国佛教影响非常非常的深远。“什师”所“译出”的“经论”,一共有“九十八部,三百九十余卷”。
我们再看看前面,我把这个年代跟诸位交代清楚。“姚兴”时候,“弘始三年”,公元“四百零一”年,“十二月二十日”,这个时间记载得很清楚,鸠摩罗什“大师入长安”,是在这一年。“四年”,就是第二年,弘始三年,鸠摩罗什大师到长安来,弘始四年,第二年“二月八日”,你看十二月二十日,这时没多久,大师“译此经于草堂寺”,他在草堂寺翻译这一部佛说阿弥陀经。所以这个翻经的人、年代、地点,都非常的清楚,那磨这是年代给诸位说出来。
那么再看底下,这个是“三藏法师”,跟诸位介绍三藏法师。三藏法师是“显”示译经人的道“德”、学问,要拿今天的话来说,就是学历,实在说唯有三藏这样的学历,才有资格翻经。“三藏”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,是讲的“经律论”,也就是说的“戒定慧”。法师必须“通达世出世间”的学问,才有资格称三藏法师。所以这个称号在佛门里面等于是说最高的学位,好像我们世间称博士学位,佛门里头的博士学位就是三藏法师,通达经律论三藏,当然也就通达世间“一切法门”。
“法师”这是佛门里面几种称呼,我在此地也附带地给诸位介绍。这个是三藏,经律论。经藏,定学;律藏,戒学;论藏,慧学,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门,那么这个称三藏法师。法师的意思,就是“以三藏之法”,“自”己修“行”,教“化”众生,这个是称之为法师。那么这个法师是通称,在佛门是通称,只要是以三藏之法自行化“他”的,都称法师;出家称法师,在家也可以称法师;男子称法师,女子也可以称法师。所以法师不分在家出家,也不分男女老幼,都可以称的,这是共同的称呼。
除这个之外,那么诸位最熟悉的,佛门称呼称和尚。“和尚”,也是通称,出家人称和尚,在家人也可以称和尚;男子称和尚,女子也可以称和尚,通称。和尚是印度话,翻成中国意思,“亲教师”,所以这一个称呼,在我们佛门是最尊敬的称呼,和尚是最尊敬的称呼,是亲教师。一个寺院里面只有住持称和尚,别的人没有资格称和尚。就好像一个学校,他的校长,亲教师;只有校长有资格称和尚,其他的人没有资格称和尚,其他的人称法师,称阿阇黎。所以和尚只有一个,一个寺院里头只有一个,为什么呢?他是主持教育,法师跟阿阇黎是执行教育,好像教员,这是教员,这是校长,这是我们一定要把他分清楚的。教员虽然直接教我们,但是教学的策划、设计、构想,是和尚的事情,那个教员无非是执行而已,虽然他在讲台上上课,他是执行的。教育政策、教育方针,出自于亲教师,这个才是亲教师。所以在学校念书,谁跟你关系最密切呢?校长。我们学佛的人,谁跟我们关系最密切呢?和尚。
“阿阇黎”也是普通称呼,“轨范师”,他的道德,他的学问,他的言行,可以做我们的模范;“轨”是轨道的意思,“范”是模范的意思,轨范师。那么像这些称呼,我们都要了解,才不致于发生误会。
出家人称比丘,将来我们在经文里头跟诸位说,只有比丘、比丘尼,那是出家人专称,在家人不能称呼的。所以这法师、和尚、阿阇黎,在家人都可以称呼。以前我在台中求学,李炳南那就是我们的和尚,他是我们的亲教师,我跟他十年,他是我的和尚。我跟章嘉大失学,章嘉大师是我的和尚,他教我三年。那么章嘉大师是出家人,而李炳南居士在家人,他是我的亲教师,要用印度话来说,那我就称他做和尚。所以诸位一看到和尚,以为就是出家人,那就错了,那你就根本不懂佛法,你就误会了佛教。那么这是一点佛学常识,附带在此地给诸位介绍。
第三段,“鸠摩罗什”这四个字也是印度话,翻城中国的意思,叫“童寿”。那么这个意思,就是说他很年轻,他是个小孩,但是他的智慧、他的见解、他的风度,就像一个成年人一样。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少年老成,这个名字就含有少年老成,童子好像有成年人这种气概一样。那么也有说罗什大师这个名号,是他父母两个人的名字合起来称的;因为他的父亲叫鸠摩耶,母亲是龟兹国王的妹妹,非常的聪明,以后出家修行证三果罗汉。那么罗什大师他在七岁的时候就出名了,七岁是个小孩,他的智慧、他的能力,就在这一个地方上都知道;像我们中国人所谓是神童;都晓得,他已经能够说是通达佛法甚深的理趣。
那么传记里头记载著,就在七岁的那一年,跟他母亲到寺院里面去拜佛,那么他看到寺院铁钵很大,他就拿著玩,小孩儿嘛!随便拿著顶在头上,很轻很容易地拿下来。这个一想,我这么小,铁钵这么重,我怎么能拿得动呢?再去一拿,拿不动。于是乎他就觉悟到万法唯心,就悟到这个道理。诸位要晓得,七岁的小孩能够悟到甚深的佛法,的确是相当不容易。
那么他长大学佛之后,他的老师告诉他,你的因缘在中国。那么他回去给他妈妈说,他妈妈讲对的,但是你到中国去固然是有法缘,可是对于自己很不利。罗什大师就说了,只要能够弘扬佛法,利益众生,自己无论受多么大的苦难,也在所不辞,他的母亲对他也很敬佩。所以他跟著吕光到中国来,在西凉住了十几年,那个十几年的确是受到吕光的冷落,吕光并不尊重他,等于说把他幽禁了。使他自己的学问、德行,不能够发挥,无法从事于弘法利生的工作,所以受了很多苦难。一直到吕光死了之后,刚才说了,姚兴打败了吕隆,才把他迎回到长安,这个时候他的抱负才展开,可是他到长安来之后,只有短短的七年,他就圆寂了。所以他在中国弘法的时间,只有七年,而受的苦难大概是三倍的时间,总说有二十多年的苦难;被吕光幽禁的时候,有那么长的时间,与他母亲所说的话完全相应。
那么时间虽然短,但是他对于中国佛教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。我们今天讲中文译经的译经史,译经史上最著名的两个人,前面一位就是鸠摩罗什大师,后一位则是玄奘大师,在我们中国译经史上,这两个是了不起的人。但是大师在中国只有七年,七年有这样深远的影响,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到。
所以在整个佛法教学、弘扬、流传,影响力之大的确不在乎时间的长短,而是在他自己本身的道德与学问,这是我们一般说;在佛法来讲,是他修行证果,他是真修实证,所以才有这样深远的影响力,那么这是我们从罗什大师来看。
由罗什大师我们会想到近代印光大师,大家所公认的,民国年间佛法影响最大的,就是印光大师。印光大师在近代弘法时间不长,只有短短的十年,他老人家七十岁才出来,才被人发现,七十岁才被人发现,八十岁圆寂了,所以只有十年的时间。七十岁之前,印光大师不出名,没有人知道,他在定海普陀山,观世音菩萨的道场,在普陀山藏经楼里面,等于闭关;是一个寺庙藏经楼,等于图书馆,图书馆管理员,藏经楼的堂主,实际上就是图书馆的管理员。那么他在普陀山藏经楼三十年,他个人修持啊!这就是古德所谓是厚积勃发,他积得太深厚了,所以他不发出来则已,他一发出来这个力量非常非常之大。他是被几个有学问,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学问的几位学者,到普陀去朝山,去游览名胜,偶然之间在藏经楼看这个老和尚很清高,跟他谈谈,发觉到他很有学问。于是乎常常写信请教他佛法上的问题,那么老法师都很详细地来解答。那么这些人把老和尚这个信件在报纸杂志上一发表,大家才晓得普陀山有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,他是这么出名的。真是像罗什大师一样,时间很短,影响力太大太大了。
那么由此可知,弘法利生,续佛慧命,流传大法,一定要厚积勃发,在自己这个修学要有相当的时间,相当的功力,不是朝夕、三两年、几个月,那一种力量能够办得了的。现代人通病,就是没有耐心,学了一点点就想赶快要出头,要出人头地,这些都是名利心在作祟。他依然是在无明、邪见,那个圈圈里面,自己都没有得度,如何能够度人?罗什、印祖,是我们的模范啊!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。
那么在“唐”朝的时候,“道宣律师”,这是一位有神通的老法师,非常了不起,是我们中国律宗第一代的祖师,终南山律祖。前面跟诸位说他感应得天人供养,他遇到这个“天人陆玄畅”,他就曾经问过他,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这些佛经,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它?那么多人受持?辗转地来流通,这什么原因?天人就告诉它,罗什大师过去曾经为七佛的译经师,他就是翻译好手啊!过去七尊佛,他都为他们来翻经,所以他所译的东西,译得好,深受人欢迎。那么这是历史上有这么一段公案。
最后跟诸位讲“译”这个字。“译”是翻译,在周朝时候,执掌四方言语,就是主持翻译的,那个时候叫“象胥氏”,周朝叫象胥氏。“东”方呢?叫“寄”,这个翻译就叫寄。“南”方叫“象”。“西”方叫“狄鞮”。“北”方叫“译”。名字不一样,都干一种工作。那么佛经最初到中国来,就是摩腾、竺法兰,到中国来,那个时候替他们翻译,北方的象胥官,北方的象胥氏,北方的,所以他们这个都用译。那么到以后,不管是那个地方来翻译,都用这个字了,那么这个译的来源,大致情形是如此。
“作者”是“圣”人,这个经,佛讲的。翻“译者”是菩萨,“贤”人,“了生死之大法,固当如是”。作者圣,译者贤,“非有修证”,要不是真正有修有证,“不可妄传也。”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,这是一个良好的修学,传法的态度,我们必须要把他记住。自己要想弘法利生,要想传扬圣教,必须先在真正的修行证果上用功,到机缘成熟了,再像古圣先贤一样,从事于利他的工作并不迟。今天我们讲经题、人题,都介绍完了,下一次就讲到经文了。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三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