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這次仗打敗了。這個晉,晉朝勝了,秦朝敗了,在那個時候秦比晉要強,那麼這個事在曆史上很著名的一次戰役。姚苌是苻秦的大將,乘這一次兵敗,他發動了政變,把苻堅殺了,自己做了秦王。那麼這個消息,呂光在涼洲聽說了,他就不敢回來了。因爲呂光跟姚苌都是苻堅的大將。那麼呂光他也不服氣,因此他就在涼洲那個地方割據一方,自己也稱王了叫做“叁河王”,他自己也霸占一塊地盤,在那邊稱王。所以可見得那個時候國家之亂,每一個人霸占一個地方,自己就稱王,自己就建了一個國。那麼這個是在涼洲,我們稱之爲“西涼”,叁河王。
那麼這個時候,羅什大師等于說是被他俘虜了。那麼他,剛才說過了,他是一個武將,是個粗人,對于羅什大師也不怎麼尊重,但是他也不放他回到中原。因爲什麼呢?他曉得鸠摩羅什大師有智慧、有才幹,自己不能用他,也不讓別人用他,羅什大師很苦啊!這個地方十幾年簡直是無用武之地,就像六祖大師在獵人隊裏十五年一樣,他的才幹沒有辦法發揮。
一直到呂光死了,他的侄子呂隆即位;呂隆即位的時候,在秦國姚苌也死了。姚苌的兒子姚興,姚興即位。姚興即位秦的勢力還是強大,那麼涼國力比較上弱了,那麼這個時候姚興還是念念不忘羅什大師,于是乎就向呂隆要人。呂隆不肯,于是乎在這個時候打了一仗。西涼打敗了,那麼呂隆沒有辦法才把鸠摩羅什大師交給姚興。
“姚興”是一個很虔誠的佛教徒,所以鸠摩羅什“大師到長安”的時候;興就是姚興,當時秦國的國王,“待以國師之禮,延居西明閣”,這個西明閣是宮殿之一,把這個地方讓出來,就是這一座宮殿讓出來供養法師。這個姚興很聰明,因爲看到羅什大師這麼大的學問,這麼好的學問、道德,不能讓他失傳,所以就等于說請他來教學。“集”合國內的“義學沙門”這是有學問、有道德的出家人“八百人,從師學。”跟鸠摩羅什大師來學習。這個眼光實在是非常之遠大。所以羅什大師到中國來,才能夠一展他的大才,對于中國佛教影響非常非常的深遠。“什師”所“譯出”的“經論”,一共有“九十八部,叁百九十余卷”。
我們再看看前面,我把這個年代跟諸位交代清楚。“姚興”時候,“弘始叁年”,公元“四百零一”年,“十二月二十日”,這個時間記載得很清楚,鸠摩羅什“大師入長安”,是在這一年。“四年”,就是第二年,弘始叁年,鸠摩羅什大師到長安來,弘始四年,第二年“二月八日”,你看十二月二十日,這時沒多久,大師“譯此經于草堂寺”,他在草堂寺翻譯這一部佛說阿彌陀經。所以這個翻經的人、年代、地點,都非常的清楚,那磨這是年代給諸位說出來。
那麼再看底下,這個是“叁藏法師”,跟諸位介紹叁藏法師。叁藏法師是“顯”示譯經人的道“德”、學問,要拿今天的話來說,就是學曆,實在說唯有叁藏這樣的學曆,才有資格翻經。“叁藏”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,是講的“經律論”,也就是說的“戒定慧”。法師必須“通達世出世間”的學問,才有資格稱叁藏法師。所以這個稱號在佛門裏面等于是說最高的學位,好像我們世間稱博士學位,佛門裏頭的博士學位就是叁藏法師,通達經律論叁藏,當然也就通達世間“一切法門”。
“法師”這是佛門裏面幾種稱呼,我在此地也附帶地給諸位介紹。這個是叁藏,經律論。經藏,定學;律藏,戒學;論藏,慧學,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門,那麼這個稱叁藏法師。法師的意思,就是“以叁藏之法”,“自”己修“行”,教“化”衆生,這個是稱之爲法師。那麼這個法師是通稱,在佛門是通稱,只要是以叁藏之法自行化“他”的,都稱法師;出家稱法師,在家也可以稱法師;男子稱法師,女子也可以稱法師。所以法師不分在家出家,也不分男女老幼,都可以稱的,這是共同的稱呼。
除這個之外,那麼諸位最熟悉的,佛門稱呼稱和尚。“和尚”,也是通稱,出家人稱和尚,在家人也可以稱和尚;男子稱和尚,女子也可以稱和尚,通稱。和尚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意思,“親教師”,所以這一個稱呼,在我們佛門是最尊敬的稱呼,和尚是最尊敬的稱呼,是親教師。一個寺院裏面只有住持稱和尚,別的人沒有資格稱和尚。就好像一個學校,他的校長,親教師;只有校長有資格稱和尚,其他的人沒有資格稱和尚,其他的人稱法師,稱阿阇黎。所以和尚只有一個,一個寺院裏頭只有一個,爲什麼呢?他是主持教育,法師跟阿阇黎是執行教育,好像教員,這是教員,這是校長,這是我們一定要把他分清楚的。教員雖然直接教我們,但是教學的策劃、設計、構想,是和尚的事情,那個教員無非是執行而已,雖然他在講臺上上課,他是執行的。教育政策、教育方針,出自于親教師,這個才是親教師。所以在學校念書,誰跟你關系最密切呢?校長。我們學佛的人,誰跟我們關系最密切呢?和尚。
“阿阇黎”也是普通稱呼,“軌範師”,他的道德,他的學問,他的言行,可以做我們的模範;“軌”是軌道的意思,“範”是模範的意思,軌範師。那麼像這些稱呼,我們都要了解,才不致于發生誤會。
出家人稱比丘,將來我們在經文裏頭跟諸位說,只有比丘、比丘尼,那是出家人專稱,在家人不能稱呼的。所以這法師、和尚、阿阇黎,在家人都可以稱呼。以前我在臺中求學,李炳南那就是我們的和尚,他是我們的親教師,我跟他十年,他是我的和尚。我跟章嘉大失學,章嘉大師是我的和尚,他教我叁年。那麼章嘉大師是出家人,而李炳南居士在家人,他是我的親教師,要用印度話來說,那我就稱他做和尚。所以諸位一看到和尚,以爲就是出家人,那就錯了,那你就根本不懂佛法,你就誤會了佛教。那麼這是一點佛學常識,附帶在此地給諸位介紹。
第叁段,“鸠摩羅什”這四個字也是印度話,翻城中國的意思,叫“童壽”。那麼這個意思,就是說他很年輕,他是個小孩,但是他的智慧、他的見解、他的風度,就像一個成年人一樣。我們中國人常說的少年老成,這個名字就含有少年老成,童子好像有成年人這種氣概一樣。那麼也有說羅什大師這個名號,是他父母兩個人的名字合起來稱的;因爲他的父親叫鸠摩耶,母親是龜茲國王的妹妹,非常的聰明,以後出家修行證叁果羅漢。那麼羅什大師他在七歲的時候就出名了,七歲是個小孩,他的智慧、他的能力,就在這一個地方上都知道;像我們中國人所謂是神童;都曉得,他已經能夠說是通達佛法甚深的理趣。
那麼傳記裏頭記載著,就在七歲的那一年,跟他母親到寺院裏面去拜佛,那麼他看到寺院鐵缽很大,他就拿著玩,小孩兒嘛!隨便拿著頂在頭上,很輕很容易地拿下來。這個一想,我這麼小,鐵缽這麼重,我怎麼能拿得動呢?再去一拿,拿不動。于是乎他就覺悟到萬法唯心,就悟到這個道理。諸位要曉得,七歲的小孩能夠悟到甚深的佛法,的確是相當不容易。
那麼他長大學佛之後,他的老師告訴他,你的因緣在中國。那麼他回去給他媽媽說,他媽媽講對的,但是你到中國去固然是有法緣,可是對于自己很不利。羅什大師就說了,只要能夠弘揚佛法,利益衆生,自己無論受多麼大的苦難,也在所不辭,他的母親對他也很敬佩。所以他跟著呂光到中國來,在西涼住了十幾年,那個十幾年的確是受到呂光的冷落,呂光並不尊重他,等于說把他幽禁了。使他自己的學問、德行,不能夠發揮,無法從事于弘法利生的工作,所以受了很多苦難。一直到呂光死了之後,剛才說了,姚興打敗了呂隆,才把他迎回到長安,這個時候他的抱負才展開,可是他到長安來之後,只有短短的七年,他就圓寂了。所以他在中國弘法的時間,只有七年,而受的苦難大概是叁倍的時間,總說有二十多年的苦難;被呂光幽禁的時候,有那麼長的時間,與他母親所說的話完全相應。
那麼時間雖然短,但是他對于中國佛教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。我們今天講中文譯經的譯經史,譯經史上最著名的兩個人,前面一位就是鸠摩羅什大師,後一位則是玄奘大師,在我們中國譯經史上,這兩個是了不起的人。但是大師在中國只有七年,七年有這樣深遠的影響,這一點值得我們注意到。
所以在整個佛法教學、弘揚、流傳,影響力之大的確不在乎時間的長短,而是在他自己本身的道德與學問,這是我們一般說;在佛法來講,是他修行證果,他是真修實證,所以才有這樣深遠的影響力,那麼這是我們從羅什大師來看。
由羅什大師我們會想到近代印光大師,大家所公認的,民國年間佛法影響最大的,就是印光大師。印光大師在近代弘法時間不長,只有短短的十年,他老人家七十歲才出來,才被人發現,七十歲才被人發現,八十歲圓寂了,所以只有十年的時間。七十歲之前,印光大師不出名,沒有人知道,他在定海普陀山,觀世音菩薩的道場,在普陀山藏經樓裏面,等于閉關;是一個寺廟藏經樓,等于圖書館,圖書館管理員,藏經樓的堂主,實際上就是圖書館的管理員。那麼他在普陀山藏經樓叁十年,他個人修持啊!這就是古德所謂是厚積勃發,他積得太深厚了,所以他不發出來則已,他一發出來這個力量非常非常之大。他是被幾個有學問,在社會上有地位有學問的幾位學者,到普陀去朝山,去遊覽名勝,偶然之間在藏經樓看這個老和尚很清高,跟他談談,發覺到他很有學問。于是乎常常寫信請教他佛法上的問題,那麼老法師都很詳細地來解答。那麼這些人把老和尚這個信件在報紙雜志上一發表,大家才曉得普陀山有這麼一位了不起的人,他是這麼出名的。真是像羅什大師一樣,時間很短,影響力太大太大了。
那麼由此可知,弘法利生,續佛慧命,流傳大法,一定要厚積勃發,在自己這個修學要有相當的時間,相當的功力,不是朝夕、叁兩年、幾個月,那一種力量能夠辦得了的。現代人通病,就是沒有耐心,學了一點點就想趕快要出頭,要出人頭地,這些都是名利心在作祟。他依然是在無明、邪見,那個圈圈裏面,自己都沒有得度,如何能夠度人?羅什、印祖,是我們的模範啊!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
那麼在“唐”朝的時候,“道宣律師”,這是一位有神通的老法師,非常了不起,是我們中國律宗第一代的祖師,終南山律祖。前面跟諸位說他感應得天人供養,他遇到這個“天人陸玄暢”,他就曾經問過他,鸠摩羅什大師所譯的這些佛經,爲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它?那麼多人受持?輾轉地來流通,這什麼原因?天人就告訴它,羅什大師過去曾經爲七佛的譯經師,他就是翻譯好手啊!過去七尊佛,他都爲他們來翻經,所以他所譯的東西,譯得好,深受人歡迎。那麼這是曆史上有這麼一段公案。
最後跟諸位講“譯”這個字。“譯”是翻譯,在周朝時候,執掌四方言語,就是主持翻譯的,那個時候叫“象胥氏”,周朝叫象胥氏。“東”方呢?叫“寄”,這個翻譯就叫寄。“南”方叫“象”。“西”方叫“狄鞮”。“北”方叫“譯”。名字不一樣,都幹一種工作。那麼佛經最初到中國來,就是摩騰、竺法蘭,到中國來,那個時候替他們翻譯,北方的象胥官,北方的象胥氏,北方的,所以他們這個都用譯。那麼到以後,不管是那個地方來翻譯,都用這個字了,那麼這個譯的來源,大致情形是如此。
“作者”是“聖”人,這個經,佛講的。翻“譯者”是菩薩,“賢”人,“了生死之大法,固當如是”。作者聖,譯者賢,“非有修證”,要不是真正有修有證,“不可妄傳也。”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,這是一個良好的修學,傳法的態度,我們必須要把他記住。自己要想弘法利生,要想傳揚聖教,必須先在真正的修行證果上用功,到機緣成熟了,再像古聖先賢一樣,從事于利他的工作並不遲。今天我們講經題、人題,都介紹完了,下一次就講到經文了。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叁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