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四卷
淨空法師講述
前面曾經將本經的經題給諸位介紹完了。至于玄談的部分,我們讀了蕅益大師的要解,感覺到玄義裏面有很多重要的意思,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。這一次雖然沒有講要解,可是我們跟諸位介紹這一部彌陀經,主要的參考資料就是要解、疏鈔與圓中鈔。那麼這個裏面叁種注子裏頭,我們以要解爲主,其中重要的道理,還是要跟諸位作一個簡略的介紹。
那麼本經是以實相爲正體,這個意思要跟諸位詳細的來解釋。“大乘經皆以實相爲體。”這一句是說明了佛說這一些大乘經,是依什麼而說的?也就是說他的理論依據是什麼?祖師指示我們,是以實相爲體。換一句話說,一切大乘經典,都是以實相而說出來。那麼什麼叫做“實相”?經論裏頭說得非常之多,我們在這個地方簡單給諸位介紹。第一個,講“無相”,這是說實相之“體”,佛法裏面講的“本空”,所謂是萬法皆空,是從無相的實相,從體上說的。那麼體雖然是無相,它起作用的時候,則有相。無相它能夠現相,它現這個一切相,我們在這裏叫“無不相”。無不相這是有相,這個是“常住”的意思,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“諸法實相”,是講一切法的真實相,可是諸位一定要明白,這個從“用”上講,體與用是一,不是二,是一如的。那麼由此可知,所謂有,就是一切有相,是依無相理體而生的;所以叫相即非相,非相即相,相與無相一如。空有不二,這個地方講空,這是講有,空有不二,空有一如,是一樁事情,不是兩樁事情。這一個道理很深,的確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,所能夠體會得到的。
蕅益大師說:“覓之了不可得,不可言其無。”那麼這個就講無相的實相,從體上講,不能說它沒有,因爲它沒有即相可尋。換一句話說,我們六根都接觸不到,眼見不到,耳聽不到,甚至于我們連這個心都想不到,正是經論裏面常講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可是它的確有,它不是無,這個就是講的本空義,本空不是無,這是諸位一定要把它記住的。佛法裏面講的空,空不是無,空是有,不能說它無。那麼它起作用的時候,是“具造百界千如”,十法界依正莊嚴,都是它變現出來之物。我們今天講大而宇宙,小而微塵,誰造的呢?無相實相所造的。千如這是天臺大師所說的,依照法華經裏面十如是;每一個法界皆有十如是,一法界具足十法界,所以十法界總共是一百個法界,每一界裏頭都有十如是,百界千如,那麼這個就是講整個的宇宙人生,都是它變現之物。所以“不可言其有”,雖然變現這一切相,森羅萬象,不能說這個森羅萬象是有,爲什麼呢?它這個有是無中生有,有即同無,實在講,有即是無,心經上說得好啊!“色即是空”,這個地方是色,有是色,色即是空,這是空;“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”就是說的無相實相與無不相的實相。
那麼這一個道理明白了之後,才曉得“寂照不二”,寂是從體上說的,照是從作用上說的。寂照不二,這是體用不二,體用不二則“身土”當然也“不二”。身是講我們的庚身,土是我們依存的國度,就是世界,爲什麼說它不二呢?因爲是實相揭示實相變現之物,因此修性也不二;這是講性具,本性裏頭原本具足的。修是講一切修爲,本性所具,跟一切修爲也是不二,這個裏面含的意思都有相當的深度。“真應不二”,真是講諸佛法身、報身,應是講的應化身。叁身即是一身,一身即是叁身,這個道理六祖大師在壇經裏面講得很清楚。這些“無非實相”,所以真正覺悟了,那個境界,凡所有相無非實相,或者說皆是實相,都可以。迷了的時候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那是衆生的境界;諸佛菩薩的境界,凡所有相皆是實相。可是諸位一定要明了,皆是虛妄,這個意思不可言其有;皆是實相,是這個意思不可言其無。那諸位想想這兩句話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凡所有相皆是實相,這兩句話意思是一還是二呢?這個意思是不二啊!皆是虛妄跟皆是實相,是一個意思,不是兩個意思,“實相無二”,不但無二,“亦無不二”。道這個兩句,你才真正體會到實相。佛所說的一切經論,都是依這個道理所說出來的。換一句話說,佛所說的一切經論無非是教我們悟入這一個道理,到你幾時悟入了,那佛就無法可說了;沒有悟入的時候,佛有法可說。悟入不二之後,那像禅宗裏面講,口挂牆壁;這個牆壁上釘個釘子,把嘴巴挂在那個上面,這就表示什麼呢?沒有話說了,無話可說了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
諸法實相,佛在般若經裏,這個意思說得很多,也講得很清楚。一切經裏面可以說般若經是最不好懂的,因爲般若就是講的實相,就是說這個問題。這一個問題因爲在本質上講,它是非有非無。如果說有,我們也好懂,說無也好懂。說有即是無,無即是有,這個事情難懂,但是事實的真相如此,我們不可以不明白,不能夠不曉得。理明了了,這個是解悟,解悟固然算是不錯了,但是還是得不到受用,要講到真正受用,一定要證悟。那麼說到證悟,就是親證這一個境界—空有不二的境界,親證空有不二的境界。證得這個境界,在淨土門裏面講,得理一心不亂;在禅宗裏面講,大徹大悟;在教下講就叫做大開圓解,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。
所謂真實受用,也就是真修行;因爲從此以後,決定不迷。像華嚴經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所住的境界,就是實相的境界。我們在淨土經裏面,就像本經裏所讀的,四土裏面是實報莊嚴土;“實”就是實相,“報”則是果報,實相果報莊嚴之土。初證在圓教講是初住的地位,要到究竟證,則是如來果地上的地位。這個裏面一共有四十二個階級,那麼這個就是證入實相有淺深、次第上的不同。在沒有證入之前,所修的可以說全是預備的工夫,所謂是預課;證得之後,這才叫真正的修行。
那麼說到不二,也就是維摩經裏面所講的不二法門;華嚴所講的一真法界;淨土所講的一心不亂;一就是不二,不二就是一,這個才是真實的境界,也就是真實之相,決定不再是虛妄的了。所以“舉體作依作正”,“體”就是實相,依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,正報是我們的身體,作依作正。“作法作報”,“法”是法身;“報”則是報身。“作自作他”,“自”是自己,“他”是別人,除自己之外,則是他人。那麼諸位在此地一定要看清楚,依報、正報、法身、報身、自己、他人,全是從一個實相變現出來的。不但這些境界,自他依境界,是從實相生的。“乃至能說”,能說之人,或者說能說之理,或者說能說的方法;“所說”,所說這些道理,所說這些方法。“能度所度,能信所信,能願所願,能持所持,能生所生”,乃至于贊佛,“能贊所贊,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。”
這個地方要跟諸位略略地介紹一下,那麼這個道理不但是彌陀經如是,剛才說過了,所有的大乘經論都是這樣的,都是依這個來建立的。那麼能說,在此地是釋迦牟尼佛,就本經來講,佛說阿彌陀經,能說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,所說的是西方世界阿彌陀佛;能度所度,能度衆生的人是佛,所度的是衆生。此地所說的衆生是包括了九法界的有情衆生,除佛之外,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再下面是六道衆生,都是佛所度者。能信所信,能信是我們的心,那麼這個心有真心、有妄心。妄心,我們所說的意識心,意識心也能信,但是它畢竟不是真心;換一句話說,它的信不是真信,不是真信,信裏面總帶著幾分疑惑,因此這個信心,它有進有退。如果是真心來信,這個信心是清淨的、是堅固的,永無退轉,因爲它沒有疑惑。所信的就是佛所講的理論、方法,一般稱之爲法門,就是這一個理論、方法的門徑;能願所願,因爲信願行在本經稱之爲叁資糧,也就是修行淨土叁種必要的條件,少一個都不能成就,所以在本經的正宗分裏面,所說的就是這叁樁事情。這個能願就是能發願的人。第一,對于娑婆世界要厭離,這個厭離是形容他真正能夠放下,決定不再執著了,是取這個意思。對于西方極樂世界,他真的起了向往之心。因爲曉得唯有在西方極樂世界,才能夠真正地成就自己的道業、學業。
不但我們這個世界人應當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在前面我給諸位說過,極樂世界好比一個佛教大學,本師釋迦牟尼佛勸我們入學,往生就是入學,入學之後沒有一個不成就的,這是叫我們要發這個願。我們在一切經裏面看到,十方世界那些菩薩,沒有一個不發願求生淨土的,連華嚴經裏面所說的華藏世界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不例外。那麼所願的,就是極樂世界;對于極樂世界那邊的情況十分地了解,那邊的環境,那邊的師資,那邊教學的課程,沒有一樁不了解;能持所持,能持這是講到修學,念佛不僅僅是口念,那麼諸位要曉得,這一句佛號它的意思是無量覺;蓮池大師在疏鈔裏面給我們解釋阿彌陀佛,“阿”是印度話,意思是“無”,“彌陀”也是印度話,意思是“量”,“佛”是覺的意思。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就是念無量覺,那麼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到底是覺還是迷呢?單單口念阿彌陀佛,我們的心、我們的身,還是迷在五欲六塵裏面,依然不覺,那又怎麼能相應?所以能持是叁業;無量覺,我們口言語覺,我們身的行爲要覺,我們心地更要覺悟。所持的就是指名號,名號要曉得意思,這個無量覺,我們固然是要照這個意思去修,而無量覺,西方極樂世界是導師的名號。導師有願,只要人念他這個名號,念是真有心,這個心是效法之心,取法乎聖賢,這才是真正持名;能生所生,能生就是能生的條件具足,生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信願行這叁個條件統統具足,依照理論,依照方法,一切條件統統具足。所生的西方世界,四土叁輩九品;能贊所贊,這是指本經裏面,能贊的釋迦牟尼佛,與十方一切諸佛;所贊的阿彌陀佛以及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。這是我們不但在本經,在淨土經典,甚至于在許許多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