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四卷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生,那就是剛剛證得“理一心不亂”的這個境界。要是到四十一品“無明”統統“斷盡”了,那就是“寂光”淨土,是上上品實報土,是圓滿的常寂光土。“功夫成片”,我們講到最低級的功夫成片,諸位要知道“伏而未斷”,就是見思煩惱,這個見惑思惑並沒有斷掉,但是什麼呢?有能力伏住,伏惑沒有斷惑,這個叫“帶業往生”,淨土法門講帶業往生,這是說的這一個境界。

  那麼再講到不退,這個不退轉是很難得的;如果我們修行要“不退”的話,諸位想想,成佛那裏要叁大阿僧只劫呢?麻煩是退得多、進得少,這才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,如果不退轉,那多好呢!當然退有退的因緣,換一句話說,他有退的環境;不退一定要具備不退的條件。在我們娑婆世界,這個退的緣太多太多了。自己身體疲乏了,興趣失掉了,會退心。或者有親朋好友,他們喜歡玩樂的時候,邀到你一道去玩了,你在盛情難卻之下,也退了心。有種種退的因緣,自己無法把持,所以退的多,進的少。西方極樂世界,因緣太好了,換一句話說,它具有不退轉的種種條件存在,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些條件個個具足,這個實實在在講,太難得了。

  經裏面講叁不退,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解釋四種不退,那麼我們來看看那四種?第一個是“念不退”。這四種不退,前面的意思境界都深,往後面漸漸說得淺顯。念不退,這是最深的,“念念流入如來果海”。換句話說,念念都向著成佛大道。這一點我們得想想,我們二六時中,一天到晚,我們這個念頭是不是念念都是成佛的念頭?很難很難啊!我們在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,有幾個念頭流入如來果海?你就想到這個事情之難!所以念會退,退到哪裏去?退到六道,退到惡道。念人天,這就退到人天道;念貪嗔癡就退到叁惡道去了。你不想不曉得,你要一想這個問題,真是嚴重,真是可怕!

  第二,行不退,“精進度生不墮二乘。”二乘人怎麼樣呢?二乘人不度衆生,因爲度衆生很麻煩,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。你誠心誠意發心去教導他,他未必肯接受。所以二乘人,聲聞、緣覺跟阿羅漢、辟支佛,只度自己不顧別人。至少說,他不主動去教人,他是被動的,你去求他,他教你,你不去求他,他不教你。就跟世間老師一樣,“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。”他這個老師是有相當架子的,不像菩薩,菩薩怎麼樣?主動來教你,菩薩作“不請之友”,你不請他,他自己就來了。所以這是行不退,精進度生不墮二乘。

  第叁講“位不退”。爲什麼他這個地位,譬如講從圓教初住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,他這個位子不退,因爲“上善聚會,永離退緣”。西方世界都是最善的這個善人,大家聚會在一塊,沒有惡緣,沒有壞人,所以你不會退轉的。

  第四講“畢竟不退”。經裏面只講這個叁不退,這一條是藹益大師給我們加的,非常有道理。“佛號經名”,不僅是阿彌陀佛、阿彌陀經,當然直接是指這兩個,一切佛的名號,一切經的經名,“功德”都“不可思議,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,畢竟因斯得度。”這是說明,所以佛法這是金剛種子啊!我們今天對衆生,幫大家的忙;前面這叁種,我們幫不上,這一種幫上忙。我們印經、印佛像,叫你見聞到佛號,見聞到經名。我們用錄影、錄音,使你聞到了佛法,“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。”這一生不能得度,將來必定會因這一個因緣而得度,這個是佛法真正不可思議的功德。

  那麼再說到這一部經它的重要之處,“華嚴奧藏”,這是大經奧秘的寶藏,“法華秘髓,一切諸佛之心要,菩薩萬行之司南,皆不出于此矣。”那麼你就想到這個彌陀經的重要性,它要不重要;在這一個地方可以看到,整個佛法可以說是歸納在這一部小本的彌陀經裏面。

  “佛”爲了度一切“衆生”,“隨機施化”,“機”是衆生的機感,施舍教化的方法,善巧方便。“歸元無二,方便多門。”八萬四千法門,方便法門,指歸的一條路。在方便多門裏面,講到最“直捷”、最“圓融”、最“頓入”的,無過于“念佛往生”。這是我們在大方廣佛華嚴經裏面所看到的,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是大方廣佛的結論,提倡的念佛往生。善財童子表演的就是念佛往生,這個方法“簡”單、容“易”、“穩當”,八萬四千法門算是第一;第一簡單、第一容易、第一穩當,“穩當”是可靠啊!決定不落空。要領是“信願持名”,這是本經的叁大綱領。蓮池大師講:“但見彌陀,何慮不悟?”這個“悟”是明心見性,是證得理一心不亂,是入一真法界。“法門尊重”,不管是那一宗那一派,對于阿彌陀經,對于持名念佛,無不尊重。“獨以此經”法門尊重,獨以此經。因爲無論那一宗那一派,早晚課誦裏面,晚課都是以彌陀經,念彌陀經,念阿彌陀佛。就連達摩祖師傳來的禅宗,都不例外。你要是不信,你去看看禅門日誦,那就是禅宗裏面的課誦本。禅門日誦就是早晚功課裏面,它是以兩種東西爲主要的功課,早課裏面是以楞嚴神咒爲主,晚課裏面就是以彌陀經爲主。那麼諸位由此可知,連禅宗都這麼重視,何況其余呢?這一點意思,我們一定要了解。

  除了這個理論方法,概略的我們曉得了一點之外,在此地我們跟諸位舉出幾個往生的人,可以作爲我們的榜樣。“文殊、普賢”,這是每一位學佛的同修都知道,華嚴叁聖之二。文殊菩薩代表的是大智慧,普賢菩薩代表的是大修行,這兩個人都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。華嚴經裏面,文殊菩薩有一首偈子說:“願我臨終時,盡除諸障礙,面見阿彌陀,往生安樂利。”那普賢不必說了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,那還用得著講嗎?這是講的補處菩薩、等覺菩薩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們的智慧,我們的功夫,能比得上文殊、普賢嗎?文殊、普賢尚且求生,我們自己想想是什麼樣的人,怎麼敢不求生淨土呢?這是往上看,上面的榜樣。

  往下看,如說我們自己業障深重,恐怕阿彌陀佛不要我們,念也枉然,你這個想法錯了。唐朝時候,有一個“張善和”,是一個殺牛的人,屠夫,殺了一生的牛,殺業太重啊!真正是罪業深重啊!到臨命終的時候,許多牛頭人來問他要命,這個是地獄相現前。他這一叫救命,不得了!牛頭人統統來問我討命來的了,這個不得了!他叫他太太趕快給我請法師來幫助我,給我解決問題。他太太請了法師來,法師就告訴他,這個時候,你這是地獄相現前,沒有別的辦法,趕快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他太太給他點了一把香,他拿著香,大聲念阿彌陀佛,念了幾聲之後,他告訴法師、告訴他太太,牛頭人不見了,阿彌陀佛現前來接引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他走了。那麼諸位想想,我們說,你一生造深重罪業,你造的罪業有張善和那麼重嗎?他一生殺牛,不知道殺多少牛?他能往生。我們想我們雖然造罪業,還不至于像張善和;張善和能往生,我們爲什麼不能夠往生?

  還有一個榜樣,清朝末年,恒州“王打鐵”,那麼我們講愚癡或者家境困難。王打鐵一家四口,靠打鐵維持清苦的生活,一天不幹活,一天就沒飯吃,他才嘗到人生之苦。有一天,有一個法師,化緣的法師,從他門口經過,他請法師到家裏來坐坐。請教法師,我太苦了,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救救我?法師就教他學佛啊!唯有佛,佛法,才能真正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但是他想想,我那有時間?第一要不耽誤工作,第二要不花錢,因爲什麼呢?他沒有錢。你要能夠救我。法師就告訴他,你念佛號就行,不耽誤你工作;你打鐵,鐵錘下去,阿彌陀佛,提起來,阿彌陀佛。從前拉風箱,風箱推進去阿彌陀佛,拉出來阿彌陀佛,你看既不耽誤你工作,又不要花錢。他聽了,這個辦法好,于是乎天天就念佛。他太太就說了,這個打鐵已經很苦了,再念佛不更苦嗎?王打鐵就說,不,從前我拉風箱拉得手酸,現在我念阿彌陀佛,手不酸了。以前打鐵很辛苦,現在一面打一面念阿彌陀佛,也不覺得辛苦了。那麼這樣念了幾年,果然他真成功了。有一天他跟太太說,他說我要回家了。她說這個地方不是你的家,那裏是你的家?他笑笑,說這不是我的家。換了一身幹淨衣服,洗洗澡換了衣服,照樣還打鐵。打的時候,他不認識字,他念了一首偈子說:“叮叮當當,久煉成鋼,太平將近,我往西方。”他一錘下去,他是站著往生,他沒有害病。恒州就是現在湖南衡陽,那個地方我在那裏住過一段時期,衡陽衡山這一個地帶,念佛的風氣很盛,都是受王打鐵的影響,他是清朝末年時候的人,站著往生的,沒有害病。這個示現被大家看在眼裏,這個是真的,一點不假。

  憑這麼一個人,愚癡的人,沒有聞過佛法,不懂得佛法的道理,一個法師教給他這個方法,他就誠心誠意地去修。所以叮叮當當不是形容打鐵,形容他念佛,功夫不間斷,久煉成鋼,他功夫成片了,他念佛功夫成熟了。那麼是不是得一心呢?這個我們不敢講,最低限度,他功夫成片,所以他才有這樣的瑞相,預知時至,曉得自己什麼時候走,而且站著走,沒有病苦。這些人都是我們的榜樣。

  我們今天學佛,我們的環境比王打鐵要殊勝,我們的業障沒有張善和那麼重,他們都能往生,何況我們?所以諸位同修不要錯過了大好因緣,不要辜負了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機會啊!一切經可以不學,彌陀經不能不學,但是要想真正通達彌陀經的教義,那你得要探討相當份量的大乘經論;你對于彌陀經的經義,才能夠真正了解,才能夠真正的相信,死心塌地依著這個方法來修行,一生當中決定成就。

  張善和的成就品位不高,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。王打鐵的品位不可思議!我們不敢下斷語。舉出這四個人的例子,正是古德所說的,“上智與下愚不移”,文殊、普賢,這是上智;張善和、王打鐵。這是下愚。你看看,上智之人,他成就沒有話說;下愚之人,他也成就,也沒有問題。難辦的就是像我們這樣,上不上,下不下,所謂是半吊子;這個上不上,下不下,虧就吃大了。上智,難,當然不容易;下愚,愚不可及啊!也不容易。

  那麼經前面的大意就介紹到此地,向下我們就要講到經文了,給諸位正式介紹經文。當然我們還是受時間的限製,但是經中精要的義理,重要的修行方法與境界,一定要給諸位介紹出來,總希望諸位在這一會當中,能夠得到真實的功德利益。好!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四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