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五卷

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五卷

  淨空法師講述

  今天我們可以正式地講到經文了,在講經文之前,先要講佛經的體例,作一個簡單的介紹。這就是所謂的“經開叁分”,第一是“序分”,第二是“正宗分”,第叁是“流通分”。那麼這個體例的分法,起源于東晉道安法師。東晉道安法師也是與鸠摩羅什大師同時代的人,那麼他與羅什大師也有相當深的淵源,與淨土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,都是很好的同修道友。那麼當年他將一切經,作這麼一個分法,有許多人不太贊同,認爲佛所說的一切經文都是一個整體的,不可以將它任意的分裂。那麼到後來,玄奘大師譯出佛的經論,之後,佛的經論也有這叁種分法,于是乎大家對于道安法師這樣一個分判,尊稱之爲彌天高判,以後無論是注解,講經都采取這個叁分的分法。

  那麼至于應當從什麼地方分起,這些曆代講著的大師們,個人的看法也並不完全相同。就以本經而論,蓮池大師的疏鈔、圓中鈔,與蕅益大師的要解,他們這個叁分,經文起止就不相同。我們這一次跟諸位介紹的,是依據蕅益大師的要解,雖然不能將科判一一地標示出來,但是在大段落一定會交代的。我們先看一看經開叁分,那麼“親光菩薩”,這是“佛地經論”就是玄奘大師所翻譯的。那麼“晉”朝“道安”,“彌天高判”。這個叁分,序分相當于親光菩薩的“教起因緣分”。正宗分相當于“聖教所說分”。流通分相當于“依教奉行分”。那麼這是一切經都不例外,都是這個叁種分法。

  那麼再看看“本經”,本經的叁分,“序”分,蕅益大師所說的,是“提”一部“經”的“綱”領。“正”宗分裏面,這是主要的內容,本經分叁個大段落。第一大段落是“陳”說西方世界“依”報“正”報,種種“莊嚴”,目的是“啓”發我們的“信”心。第二個大段是“勸”勉我們“應”當發願,“求(往)生”淨土,這個是第二大段,主要的是勸我們“發願”。第叁個部分是指示“執持名號以立行”,建立修行的法門。那麼這個地方我們很明顯地看出,信、願、行,這是淨土法門的叁資糧,也就是求生淨土叁個必須具備的條件。那麼“流”通分,是“流傳萬古,通達十方”,那麼經文目的是在此地。“蕅益大師”在要解裏面這麼樣的說,“誰堪倡募流通,唯佛與佛。”這個裏頭說明了這一部經流通不簡單,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到的,唯有佛與佛。那麼在此地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,與十方無量恒沙諸佛,“乃能究竟諸法實相”這是說明得有這樣的功夫,有這樣的境界,才有資格流通這一部大經。“此經唯佛境界”,所以“唯佛”與諸“佛可與流通耳”。蕅益大師這幾句話說得並不過分。

  那麼現在在此地,我們要特別說明的第一個“依教修證流通”,那麼這是講“淨”土“宗”的“道場”。如果沒有修證,這個法門就算是斷絕了,這個法門存不存在這個世間,要看修證。並不是講這一部經典在世間,還有這麼許多人在讀誦,還有這麼許多人在念佛,那麼這是形式上的流通。實際上的流通,要真正發心修行,要真正能夠證得一心不亂,確實往生西方世界,這個是流通裏面最重要的一個部門,那麼就證明了這個法門確切是流通在我們世間,這個是淨土宗的真正道場。像當年慧遠大師在廬山建立中國第一個蓮社,提倡念佛法門,當時有一百多人隨著遠公念佛求生淨土,個個成就,這是淨土宗真正的道場,是我們要曉得、要效法的。

  那麼第二種呢?這是“印送經疏流通”或者是印經,這個“疏”就是有注解的,像我們法施會,印的有彌陀經,有彌陀經疏鈔,有彌陀經講義,有彌陀經要解,那麼這個就印送經書流通,普遍是贈送給十方道友。希望這些經書能夠啓發他,能夠誘導他,使他知道這個法門,理解這個法門,依教修行這個法門,那麼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流通方法。

  第叁,就是“弘講”,弘揚宣講,這非常的重要,因爲縱然是有注解的經文,一般對佛法沒有研究的人,看到這個注子,也未必能夠看得懂,所以一定要講解。佛當年在世的時候,每一天都在講解;佛滅度之後,那一些弟子們也是每一天都像佛一樣地在講經說法。建立道場的目的就是弘揚佛法,講經的一個場所,講席之所在。那麼現在隨著科學進步,除了弘講之外,像我們用的“錄影、錄音流通”,便利一些遠道的同修,沒有機會能夠到講堂裏面來聽講,所以這兩種方法,在今日之下,的確是一些學佛同修的福音,可以利用這個工具傳達到遠方。那麼在錄影方面,我們是盡可能便利于大衆同修。那麼從這次起我們,將經文、注解都寫在字幕當中,即使你沒有經本,也都能夠看清楚,也都能夠聽明白,這是更爲方便了。所以只要你有這一套錄影帶,你就可以得到完完整整的弘講的記錄了。那麼這個錄影帶在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流通,如果諸位須要的話,我們這裏可以代你拷貝。圖書館所流通的錄影帶和錄音帶,以及印送的經書都沒有版權,歡迎翻印,歡迎拷貝流通,這是“佛弟子本分之事”,佛弟子應當幫助佛弘法利生,應當幫助佛流通經書,現在更加上流通錄影帶和錄音帶。

  那麼講到建立道場,在今日之下,應當是以流通佛法爲最主要的一個目的,因爲現在的社會已經進展到相當高度的工業社會,尤其是所謂的資訊時代來臨了。在以往建立寺院,建立講堂,那是農業社會的時代,唯有寺院講堂才能夠建立佛法,才能夠弘傳佛法。今日之下,我們進入到高等的科技的社會,每一個人都忙碌著他本身的工作,所以已經不可能有長期休閑的時間住在寺院叢林裏面來修行了。因此今天的道場,應當建立在每一個人自己的家庭。那麼佛法流通的所在,當然最理想的就是圖書館,也不必要大型的圖書館,有小型的圖書館就夠了。譬如說以我們本省來講,能夠有一個二、叁十坪的這麼一個小的場所,有兩個人負責照顧,建立一個小型的圖書館。這個裏面的經書,可以供給大衆,那麼裏面有錄影帶、錄音帶,可以出借給大家,照顧這一個地區。這一種設施的成本是相當的低廉,如果我們建一個寺院,總得要上幾千萬,甚至于要花幾億萬。可是建立一個這樣小型的流通處,也就是小型的圖書館,所費不多。拿目前來講,有個幾百萬就足夠了,包括全部的設備都夠了。確實可以幫助一方的同修,這一個地方,這一個地區的同修。所以我們今後努力的方向,要從這個地方去發展。

  除此之外,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,那就是培養人才,也可以發展建立小型的佛學研究班,像研究所這樣的性質,來培養弘法利生的人才。同時在那裏錄製一切經的講演的錄音帶和錄影帶,這是現代社會弘揚佛法,無量無邊的真實功德;我們正在做,向著這一個方向去努力,去發展。更希望諸位同修們,希望你們也努力,也向這個方向去發展;在你們自己居住的地區,或者利用你家庭有多余的房子,你自己本身就可以兼事諸佛弘法的事業,就可以修以前人沒有機會修的真正的福報。我們圖書館會盡心盡力地來協助你,來幫助你。

  那麼這是講到今日之下流通的方式,我們要跟著資訊科技來發展,流通佛法,利益衆生。而不是把經文裏面這個流通分念念,回回向就好了,那是無濟于事的,我們要懂得佛陀教導我們真實的用意。

  古人所說這個叁分的作用,中邊皆甜,所謂是如人食蜜,像蜂蜜一樣,中間,旁邊都甜,都是一樣的。序分裏面表法的意思很濃,所以我們一看序分,就曉得這一部經它是屬于大乘,還是屬于小乘;是屬于藏教還是屬于圓教,是什麼樣一種性質,一看就了然了。特別是佛經的序分,它有如一般開會的會議記錄一樣。譬如說我們看到有一個聚會,一個集會,看看那些出席的人,我們就會想到它這個會議的性質,它這個會議的重要性。

  佛經裏面,序分裏面,所列的這些大衆,全都是表法的,所以你一看看這些出席的這些人,就知道這個會議的性質。譬如說我們世間,政府召開一個什麼會議了,如果出席的全是財經這些首長,財經界的要人,那麼你一定就曉得這個會議必然是討論經濟財務上的事情。如果出席的都是教育界的人士,那你一定想這個會議一定是討論在教育上的問題。所以你看它出席的是那些人,就曉得它這個會議的情形。這個佛經裏也是如此,所列的這些人不是隨便列的,那麼這個我們一入序分,都能夠看到。

  諸位請看這個表上,我們先把這個序分,“序分”分爲兩段,一段是“通”序,也就是“證信序”,另外一段是“別”序,“發起序”。我們先把這裏經文,在這裏我們先念一遍。“如是我聞,一時佛在舍衛國,只樹給孤獨園。與大比丘僧,千二百五十人俱。皆是大阿羅漢,衆所知識。長老舍利佛、摩诃目犍連、摩诃迦葉、摩诃迦旃延、摩诃拘絺羅、離婆多、周利槃陀伽、難陀、阿難陀、羅鍭羅、憍梵波提、賓頭盧頗羅墮、迦留陀夷、摩诃劫賓那、薄拘羅、阿逸樓馱,如是等大弟子。”這是一段。

  那麼現在我們就跟諸位介紹這一段的經文,這一段是通序。所謂通序是通一切經,諸位只要展開佛經,你就會看到這樣的字樣,就有這麼一段的這個文字,只是列的這個人名不相同,像“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個地方”,它都會有這個字樣。那麼通序呢?也叫做證信序,也稱爲經後序,這個裏面內容是包括了六樁事情,所以也叫做六種成就。第一個,講我們起信,叫“信”成就。第二個,“聞”成就,因爲經是佛說的,但是佛當年只說,並沒有文字的記錄,那麼結集經典,這是阿難擔任主席,所以阿難說是聞,我聞,他親自聽佛所說的,並非傳言,傳說不可靠,自己親自聽到的,這個可靠。第叁,是講講經的“時”間。第四,這是講經的“主”人,也就是說法主。第五是講,在什麼“處”所講,這是說的處所。第六是當時在會,是那些人,我們在一起同聽,這個“衆”就是聽衆。那麼有這個六種,當然我們就可以相信了。不是某一個人自己在那個地方捏造的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