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而確確實實是有事實的依據,所以有這個六種成就。那麼這個,我們留在後面再說。
說到通序的來由,必須要追溯到釋迦牟尼佛入滅的這個時候,當時阿難尊者還沒有證得阿羅漢。那麼換句話說,它的感情還相當之重,佛將要入滅了,它內心很痛苦,心也就亂了。那麼有一個同學就提示他,他說你是佛傳法之人;阿難尊者在佛的法會裏面,大家曉得,他是多聞第一,他是佛的侍者,佛一生所講的經,他是一次也沒有漏掉,即使他沒有聽到的,佛也重覆再講一遍給他聽。那麼換一句話說,四十九年所講的,唯有阿難聽的最完整,一句都沒有漏掉,阿難的記憶力又非常之好,他全都能夠記得住。所以同學提示他了,佛滅度之後,不住在世間了,以後有幾樁大事,你趕快去請示佛啊!你不能在那裏哭了!那麼阿難就問,我應該問什麼呢?我現在心都亂了,不曉得問什麼了?那麼同學就告訴他,他說你現在第一樁大事情你要問,佛在世我們是以佛爲老師,佛領導我們,佛不在世了,我們要跟誰?誰是我們的老師?那麼這是很大的事情。
那麼還有,同學當中當然也是龍蛇混雜,良莠不齊;那些頑皮搗蛋的學生,佛在世的時候,佛會呵斥他,會管教他;佛不住在世了,我們都是同學的身份,我們去管他,他能聽嗎?那我們對這些調皮搗蛋,不守清規的這些同學,我們怎麼辦?這個事情的確是很大的事情。
那麼再什麼呢?佛一生辛辛苦苦爲我們說了這麼多法,說了這麼多道理,這麼多的法門,我們總不能說佛滅度之後,這些法門也就喪失掉了,所以必須我們要好好地把它記錄下來,寫成書本,流傳給後世,這是我們應當做的工作。弟子對老師,報答老師的恩德,應當做這個流通弘法的工作。那麼在結集經典的時候,這個結集這些經,前面要加什麼字樣?因爲在印度習慣,他這個外道的經典,前面都加一個“阿優”要加這個字樣,那麼這是印度傳統的習慣。他說我們佛經不同于外道,我們應當要加些什麼字樣?那麼這個問題,就是今天我們所講的這個通序了,所以通序是佛的遺教。佛就告訴阿難,將來你們結集佛經,前面要加“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,與那些人在一起”,要加這個字樣。所以今天我們展開佛經,前面都有這種字樣,這是所謂是六種成就,這樣法會才能夠建立。
那麼至于別序,也叫做發起序,那就是這一部經發起的因緣,那麼是不能夠通用別部經典,一部經是一種特別的因緣。通序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都是相同的,所以一切經前面要加上這樣的字;那麼這個也是一點佛學常識,我們應當要曉得的。
在通序裏面,第一句,“如是我聞”,這四個字含義非常之深,蕅益大師簡單地開示我們。如—實相妙理,古今不變。這個叫“如”。“是”的意思,“依實相理,念佛求生淨土,決定無非。”這叫“是”。那麼這兩個字,這是講的“信”與“順”,講的這個“信順”,我們先來說這兩個字。在疏鈔裏面,這是蓮池大師,他老人家給我們說,阿難倡“如是我聞”,這四個字,裏面含有叁個意思。第一個意思是“斷疑故”。第二個意思是“息诤故”。第叁個意思是“揀邪故”。阿難在結集經的時候,他一升座,所現的這個相好就像佛一樣。那麼這種情形,諸位如果要留意會看得到,就是以我們一般法師講經說法這個例子來講,法師平時你看道他這個樣子,到他在講臺上講經的時候,你再去看看,往往相貌不一樣,比他的本來的相要莊嚴,要好得多。那麼這個就是講他相貌會變;他下臺了,他又變回來了,升了臺了,他相會變。這個諸位要留意的話會有這個感覺。
那麼阿難一上臺,把佛當年所講的經重覆再講一遍;在講的時候,他這個相好突然變了,變了跟佛一樣。于是乎有人講,咦?這不是釋迦牟尼佛,怎麼又再來了?!又回來了!佛已經滅度,佛不會回來,那麼是不是他方佛來了呢?那要不是他方佛,那是不是阿難成佛了呢?所以大家有這叁種疑惑,于是乎阿難一說如是我聞,大家哦!這是阿難尊者,所以這種疑惑就斷掉了,那麼這是第一個意思。
那麼阿難是同學,而且在同學當中,他證的果位不算太高,比他高的人多得很;年齡也不是最大,比他年歲大的人也很多。那麼諸位想想,如果是阿難來講經,這些大衆能服氣嗎?不服氣。不服氣,他講的時候就會有爭論;阿難一說是如是我聞,聽佛所說的,大家就沒爭頭了,這不是阿難講的,佛講的啊!息爭論。
第叁個意思,這就是揀別外道,剛才說過,外道經典一開頭用“阿優”,這個“阿優”兩個字,就是有無。那麼換句話說,外道經典裏面所講的理,不是講有,則是講無,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。佛法不如是,佛法是建立在實相的基礎上,尤其是一切大乘經典,都是建立在實相的基礎上。那麼這個在前面,我們在要解、玄義裏面已經跟諸位說明過,那麼在這個地方,就不必多說了。
“如是”這兩個字所含的意思,非常的豐富,諸位如果有興趣深究的話,而實在講,是應當要深究的,可以去讀大智度論。大智度論是摩诃般若波羅密經的注解,龍樹菩薩所造的,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;玄奘大師所翻的是瑜珈師地論,這是我們佛門裏面的兩部大論。大智度論一共是有一百卷,原來的梵本有一千卷,羅什大師知道中國人喜歡簡單明了,最怕繁瑣,所以將這個一千卷濃縮爲一百卷,這是供養我們中國這一個地區的衆生,可見得佛祖真正是大慈大悲。
那麼講信順,我們必須要曉得,阿難結集經的時候,開頭說這四個字—如是我聞,這四個字,這個意思是說如我親聞,聞佛所說。那麼我聽佛怎麼講的,我也怎麼講,不增不減,表示信是。正是能夠順一切衆生的心。所謂,“佛法大海,信爲能入。”所以這是“如是”信順的意思。那麼我們要曉得,“聖人”這是指佛,“說法”,所說的一切法,“但顯于如”,這個“如”的意思,就是真如的本性。佛在法華經裏面給我們講十如是,這“如是”講了十種。天臺大師將它擴展爲百界千如。佛講了個十如是,天臺大師把它一演繹成爲一千個如是,實際上講是世出世間一切法,那一法不如是。“唯如爲是”,這才是“如是”兩個字的本義。那麼換一句話說,這一部經所講的就是講個“如是”啊!你要真正懂得“如是”了,那這個經你就全都懂了;不但這一部經講“如是”;佛、十方叁世一切諸佛,所說的經無不是講“如是”而已呀!那麼這個後面我們講到,這個是簡單來說。
“當理爲如”,“當”是什麼?完全恰當,與這個真理完全相應,這個叫“如”。如,如如之理,真理,真理決定無非,“無非爲是”。那麼它佛學名詞上,“如爲真空”,就是法性。性體叫“如”,真如本性的理體,用這個字來代表。真如本性理體所起的作用,這妙有,這叫“是”。“如爲真空,是爲妙有。”真空跟妙有是一樁事情;心經裏面說得好,“色”,妙有是“色”,“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”這就是“如是”兩個字的意思。所以釋迦牟尼佛,“世尊四十九年所說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說,如是而已。”所以諸位只要能夠通達如是,世出世間一切法無不通達,所以這兩個字不能夠輕易的看過去。
“圓瑛老法師”在彌陀經講義裏頭曾經說過“念佛法門,心不異佛”,這是特別就我們這個法門來講,心不異佛,“佛不異心,心佛雖有二名”,名詞上一個叫心,一個叫佛。而實際上呢?“心佛無非一體”,從心佛一體,所以叫“如是”,這是就本門,我們這一個法門來解釋“如是”這兩個字。還有一個解釋,“又萬法俱寂,一心不亂爲如”,這都是就我們念佛法門來講的,可以說佛在一切經,一開頭就把經典的宗旨標示出來。所以這個如在本經裏面來講,萬法俱寂,一心不亂。“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”,這是“是”的意思,那麼從這個意思上來看,你才真正明了心佛不二啊!無非一體不二,這是“如是”,簡單淺顯的解釋。那麼這個實相,前面說過,我們就不必再多講了,這個意思大家都能明了。
再說“我聞”這兩個字,“我”,阿難尊者“隨俗稱我”,那麼諸位要曉得佛法不但是大乘佛法,就是連小乘佛法都不例外;學佛先要破我執,佛法是智慧之法,是覺悟之法。如果我們要破迷開悟,先要把覺悟的障礙,要把它破除掉。而覺悟的障礙,就是執著,就是我執與法執,這兩種執著是一切障礙的根本。所以在小乘法修學,一定要破煩惱障,這個在前面也跟諸位講過,就是見思煩惱。小乘的初果已經斷了叁界八十八品見惑,才能夠證到小乘須陀洹果,換一句話說,小乘入門。那麼阿難尊者,在愣嚴會上來講,他已經證得初果了,那麼換一句話說,他絕對不再執著自己的根身是我,身見破了,所以他懂得。這是大乘裏面講的,“實相無我無不我”,體上講,絕對無我;在相上講,隨俗無不我。所以爲了說話,這就是對衆生,對別人說話方便起見,也要隨俗稱我,稱一個我。
“聞—親聆圓音”,如來以一音而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,所以如來這個音是圓滿之音。下面這四個字很重要,“如空印空”,這四個字很重要,這就說明了真正會聽。會聽的人是不執著,聽了沒有?聽了。聽了沒有執著啊!假如你要是聽法,要是有了執著了,死在句下,所以是念死書的,我們世俗人講,“書呆子”。聽講經要是死在句下,那叫佛呆子。因爲佛說法,諸位曉得,是無說而說,說而無說。所以會聽的人,聽而無聽,無聽而聽,如空印空,這才能真正破一切執著障礙,開發圓滿究竟的智慧,“說聽”皆不可思議。這是我們佛法裏面講的“師承”,意思是在此地。
那麼在這個地方我又要特別提醒諸位同修們,佛法所教、所學、所修、所證的,如果從智慧上來講,不外乎根本智與後得智。根本智是實智,真實的;後得智叫權智,方便智。根本智是無分別智,後得智又何嘗例外呢?這一點是必須要明白的。因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