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四卷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生,那就是刚刚证得“理一心不乱”的这个境界。要是到四十一品“无明”统统“断尽”了,那就是“寂光”净土,是上上品实报土,是圆满的常寂光土。“功夫成片”,我们讲到最低级的功夫成片,诸位要知道“伏而未断”,就是见思烦恼,这个见惑思惑并没有断掉,但是什么呢?有能力伏住,伏惑没有断惑,这个叫“带业往生”,净土法门讲带业往生,这是说的这一个境界。

  那么再讲到不退,这个不退转是很难得的;如果我们修行要“不退”的话,诸位想想,成佛那里要三大阿僧只劫呢?麻烦是退得多、进得少,这才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,如果不退转,那多好呢!当然退有退的因缘,换一句话说,他有退的环境;不退一定要具备不退的条件。在我们娑婆世界,这个退的缘太多太多了。自己身体疲乏了,兴趣失掉了,会退心。或者有亲朋好友,他们喜欢玩乐的时候,邀到你一道去玩了,你在盛情难却之下,也退了心。有种种退的因缘,自己无法把持,所以退的多,进的少。西方极乐世界,因缘太好了,换一句话说,它具有不退转的种种条件存在,只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些条件个个具足,这个实实在在讲,太难得了。

  经里面讲三不退,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四种不退,那么我们来看看那四种?第一个是“念不退”。这四种不退,前面的意思境界都深,往后面渐渐说得浅显。念不退,这是最深的,“念念流入如来果海”。换句话说,念念都向著成佛大道。这一点我们得想想,我们二六时中,一天到晚,我们这个念头是不是念念都是成佛的念头?很难很难啊!我们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,有几个念头流入如来果海?你就想到这个事情之难!所以念会退,退到哪里去?退到六道,退到恶道。念人天,这就退到人天道;念贪嗔痴就退到三恶道去了。你不想不晓得,你要一想这个问题,真是严重,真是可怕!

  第二,行不退,“精进度生不堕二乘。”二乘人怎么样呢?二乘人不度众生,因为度众生很麻烦,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。你诚心诚意发心去教导他,他未必肯接受。所以二乘人,声闻、缘觉跟阿罗汉、辟支佛,只度自己不顾别人。至少说,他不主动去教人,他是被动的,你去求他,他教你,你不去求他,他不教你。就跟世间老师一样,“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。”他这个老师是有相当架子的,不像菩萨,菩萨怎么样?主动来教你,菩萨作“不请之友”,你不请他,他自己就来了。所以这是行不退,精进度生不堕二乘。

  第三讲“位不退”。为什么他这个地位,譬如讲从圆教初住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他这个位子不退,因为“上善聚会,永离退缘”。西方世界都是最善的这个善人,大家聚会在一块,没有恶缘,没有坏人,所以你不会退转的。

  第四讲“毕竟不退”。经里面只讲这个三不退,这一条是蔼益大师给我们加的,非常有道理。“佛号经名”,不仅是阿弥陀佛、阿弥陀经,当然直接是指这两个,一切佛的名号,一切经的经名,“功德”都“不可思议,一历耳根,永为道种,毕竟因斯得度。”这是说明,所以佛法这是金刚种子啊!我们今天对众生,帮大家的忙;前面这三种,我们帮不上,这一种帮上忙。我们印经、印佛像,叫你见闻到佛号,见闻到经名。我们用录影、录音,使你闻到了佛法,“一历耳根,永为道种。”这一生不能得度,将来必定会因这一个因缘而得度,这个是佛法真正不可思议的功德。

  那么再说到这一部经它的重要之处,“华严奥藏”,这是大经奥秘的宝藏,“法华秘髓,一切诸佛之心要,菩萨万行之司南,皆不出于此矣。”那么你就想到这个弥陀经的重要性,它要不重要;在这一个地方可以看到,整个佛法可以说是归纳在这一部小本的弥陀经里面。

  “佛”为了度一切“众生”,“随机施化”,“机”是众生的机感,施舍教化的方法,善巧方便。“归元无二,方便多门。”八万四千法门,方便法门,指归的一条路。在方便多门里面,讲到最“直捷”、最“圆融”、最“顿入”的,无过于“念佛往生”。这是我们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所看到的,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大方广佛的结论,提倡的念佛往生。善财童子表演的就是念佛往生,这个方法“简”单、容“易”、“稳当”,八万四千法门算是第一;第一简单、第一容易、第一稳当,“稳当”是可靠啊!决定不落空。要领是“信愿持名”,这是本经的三大纲领。莲池大师讲:“但见弥陀,何虑不悟?”这个“悟”是明心见性,是证得理一心不乱,是入一真法界。“法门尊重”,不管是那一宗那一派,对于阿弥陀经,对于持名念佛,无不尊重。“独以此经”法门尊重,独以此经。因为无论那一宗那一派,早晚课诵里面,晚课都是以弥陀经,念弥陀经,念阿弥陀佛。就连达摩祖师传来的禅宗,都不例外。你要是不信,你去看看禅门日诵,那就是禅宗里面的课诵本。禅门日诵就是早晚功课里面,它是以两种东西为主要的功课,早课里面是以楞严神咒为主,晚课里面就是以弥陀经为主。那么诸位由此可知,连禅宗都这么重视,何况其余呢?这一点意思,我们一定要了解。

  除了这个理论方法,概略的我们晓得了一点之外,在此地我们跟诸位举出几个往生的人,可以作为我们的榜样。“文殊、普贤”,这是每一位学佛的同修都知道,华严三圣之二。文殊菩萨代表的是大智慧,普贤菩萨代表的是大修行,这两个人都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。华严经里面,文殊菩萨有一首偈子说:“愿我临终时,尽除诸障碍,面见阿弥陀,往生安乐利。”那普贤不必说了,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,那还用得著讲吗?这是讲的补处菩萨、等觉菩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我们的智慧,我们的功夫,能比得上文殊、普贤吗?文殊、普贤尚且求生,我们自己想想是什么样的人,怎么敢不求生净土呢?这是往上看,上面的榜样。

  往下看,如说我们自己业障深重,恐怕阿弥陀佛不要我们,念也枉然,你这个想法错了。唐朝时候,有一个“张善和”,是一个杀牛的人,屠夫,杀了一生的牛,杀业太重啊!真正是罪业深重啊!到临命终的时候,许多牛头人来问他要命,这个是地狱相现前。他这一叫救命,不得了!牛头人统统来问我讨命来的了,这个不得了!他叫他太太赶快给我请法师来帮助我,给我解决问题。他太太请了法师来,法师就告诉他,这个时候,你这是地狱相现前,没有别的办法,赶快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他太太给他点了一把香,他拿著香,大声念阿弥陀佛,念了几声之后,他告诉法师、告诉他太太,牛头人不见了,阿弥陀佛现前来接引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他走了。那么诸位想想,我们说,你一生造深重罪业,你造的罪业有张善和那么重吗?他一生杀牛,不知道杀多少牛?他能往生。我们想我们虽然造罪业,还不至于像张善和;张善和能往生,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往生?

  还有一个榜样,清朝末年,恒州“王打铁”,那么我们讲愚痴或者家境困难。王打铁一家四口,靠打铁维持清苦的生活,一天不干活,一天就没饭吃,他才尝到人生之苦。有一天,有一个法师,化缘的法师,从他门口经过,他请法师到家里来坐坐。请教法师,我太苦了,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救救我?法师就教他学佛啊!唯有佛,佛法,才能真正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。但是他想想,我那有时间?第一要不耽误工作,第二要不花钱,因为什么呢?他没有钱。你要能够救我。法师就告诉他,你念佛号就行,不耽误你工作;你打铁,铁锤下去,阿弥陀佛,提起来,阿弥陀佛。从前拉风箱,风箱推进去阿弥陀佛,拉出来阿弥陀佛,你看既不耽误你工作,又不要花钱。他听了,这个办法好,于是乎天天就念佛。他太太就说了,这个打铁已经很苦了,再念佛不更苦吗?王打铁就说,不,从前我拉风箱拉得手酸,现在我念阿弥陀佛,手不酸了。以前打铁很辛苦,现在一面打一面念阿弥陀佛,也不觉得辛苦了。那么这样念了几年,果然他真成功了。有一天他跟太太说,他说我要回家了。她说这个地方不是你的家,那里是你的家?他笑笑,说这不是我的家。换了一身干净衣服,洗洗澡换了衣服,照样还打铁。打的时候,他不认识字,他念了一首偈子说:“叮叮当当,久炼成钢,太平将近,我往西方。”他一锤下去,他是站著往生,他没有害病。恒州就是现在湖南衡阳,那个地方我在那里住过一段时期,衡阳衡山这一个地带,念佛的风气很盛,都是受王打铁的影响,他是清朝末年时候的人,站著往生的,没有害病。这个示现被大家看在眼里,这个是真的,一点不假。

  凭这么一个人,愚痴的人,没有闻过佛法,不懂得佛法的道理,一个法师教给他这个方法,他就诚心诚意地去修。所以叮叮当当不是形容打铁,形容他念佛,功夫不间断,久炼成钢,他功夫成片了,他念佛功夫成熟了。那么是不是得一心呢?这个我们不敢讲,最低限度,他功夫成片,所以他才有这样的瑞相,预知时至,晓得自己什么时候走,而且站著走,没有病苦。这些人都是我们的榜样。

  我们今天学佛,我们的环境比王打铁要殊胜,我们的业障没有张善和那么重,他们都能往生,何况我们?所以诸位同修不要错过了大好因缘,不要辜负了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机会啊!一切经可以不学,弥陀经不能不学,但是要想真正通达弥陀经的教义,那你得要探讨相当份量的大乘经论;你对于弥陀经的经义,才能够真正了解,才能够真正的相信,死心塌地依著这个方法来修行,一生当中决定成就。

  张善和的成就品位不高,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。王打铁的品位不可思议!我们不敢下断语。举出这四个人的例子,正是古德所说的,“上智与下愚不移”,文殊、普贤,这是上智;张善和、王打铁。这是下愚。你看看,上智之人,他成就没有话说;下愚之人,他也成就,也没有问题。难办的就是像我们这样,上不上,下不下,所谓是半吊子;这个上不上,下不下,亏就吃大了。上智,难,当然不容易;下愚,愚不可及啊!也不容易。

  那么经前面的大意就介绍到此地,向下我们就要讲到经文了,给诸位正式介绍经文。当然我们还是受时间的限制,但是经中精要的义理,重要的修行方法与境界,一定要给诸位介绍出来,总希望诸位在这一会当中,能够得到真实的功德利益。好!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
  

  
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四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