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四卷
净空法师讲述
前面曾经将本经的经题给诸位介绍完了。至于玄谈的部分,我们读了蕅益大师的要解,感觉到玄义里面有很多重要的意思,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。这一次虽然没有讲要解,可是我们跟诸位介绍这一部弥陀经,主要的参考资料就是要解、疏钞与圆中钞。那么这个里面三种注子里头,我们以要解为主,其中重要的道理,还是要跟诸位作一个简略的介绍。
那么本经是以实相为正体,这个意思要跟诸位详细的来解释。“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。”这一句是说明了佛说这一些大乘经,是依什么而说的?也就是说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?祖师指示我们,是以实相为体。换一句话说,一切大乘经典,都是以实相而说出来。那么什么叫做“实相”?经论里头说得非常之多,我们在这个地方简单给诸位介绍。第一个,讲“无相”,这是说实相之“体”,佛法里面讲的“本空”,所谓是万法皆空,是从无相的实相,从体上说的。那么体虽然是无相,它起作用的时候,则有相。无相它能够现相,它现这个一切相,我们在这里叫“无不相”。无不相这是有相,这个是“常住”的意思,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讲“诸法实相”,是讲一切法的真实相,可是诸位一定要明白,这个从“用”上讲,体与用是一,不是二,是一如的。那么由此可知,所谓有,就是一切有相,是依无相理体而生的;所以叫相即非相,非相即相,相与无相一如。空有不二,这个地方讲空,这是讲有,空有不二,空有一如,是一桩事情,不是两桩事情。这一个道理很深,的确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,所能够体会得到的。
蕅益大师说:“觅之了不可得,不可言其无。”那么这个就讲无相的实相,从体上讲,不能说它没有,因为它没有即相可寻。换一句话说,我们六根都接触不到,眼见不到,耳听不到,甚至于我们连这个心都想不到,正是经论里面常讲,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。可是它的确有,它不是无,这个就是讲的本空义,本空不是无,这是诸位一定要把它记住的。佛法里面讲的空,空不是无,空是有,不能说它无。那么它起作用的时候,是“具造百界千如”,十法界依正庄严,都是它变现出来之物。我们今天讲大而宇宙,小而微尘,谁造的呢?无相实相所造的。千如这是天台大师所说的,依照法华经里面十如是;每一个法界皆有十如是,一法界具足十法界,所以十法界总共是一百个法界,每一界里头都有十如是,百界千如,那么这个就是讲整个的宇宙人生,都是它变现之物。所以“不可言其有”,虽然变现这一切相,森罗万象,不能说这个森罗万象是有,为什么呢?它这个有是无中生有,有即同无,实在讲,有即是无,心经上说得好啊!“色即是空”,这个地方是色,有是色,色即是空,这是空;“空即是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。”就是说的无相实相与无不相的实相。
那么这一个道理明白了之后,才晓得“寂照不二”,寂是从体上说的,照是从作用上说的。寂照不二,这是体用不二,体用不二则“身土”当然也“不二”。身是讲我们的庚身,土是我们依存的国度,就是世界,为什么说它不二呢?因为是实相揭示实相变现之物,因此修性也不二;这是讲性具,本性里头原本具足的。修是讲一切修为,本性所具,跟一切修为也是不二,这个里面含的意思都有相当的深度。“真应不二”,真是讲诸佛法身、报身,应是讲的应化身。三身即是一身,一身即是三身,这个道理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。这些“无非实相”,所以真正觉悟了,那个境界,凡所有相无非实相,或者说皆是实相,都可以。迷了的时候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那是众生的境界;诸佛菩萨的境界,凡所有相皆是实相。可是诸位一定要明了,皆是虚妄,这个意思不可言其有;皆是实相,是这个意思不可言其无。那诸位想想这两句话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凡所有相皆是实相,这两句话意思是一还是二呢?这个意思是不二啊!皆是虚妄跟皆是实相,是一个意思,不是两个意思,“实相无二”,不但无二,“亦无不二”。道这个两句,你才真正体会到实相。佛所说的一切经论,都是依这个道理所说出来的。换一句话说,佛所说的一切经论无非是教我们悟入这一个道理,到你几时悟入了,那佛就无法可说了;没有悟入的时候,佛有法可说。悟入不二之后,那像禅宗里面讲,口挂墙壁;这个墙壁上钉个钉子,把嘴巴挂在那个上面,这就表示什么呢?没有话说了,无话可说了,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。
诸法实相,佛在般若经里,这个意思说得很多,也讲得很清楚。一切经里面可以说般若经是最不好懂的,因为般若就是讲的实相,就是说这个问题。这一个问题因为在本质上讲,它是非有非无。如果说有,我们也好懂,说无也好懂。说有即是无,无即是有,这个事情难懂,但是事实的真相如此,我们不可以不明白,不能够不晓得。理明了了,这个是解悟,解悟固然算是不错了,但是还是得不到受用,要讲到真正受用,一定要证悟。那么说到证悟,就是亲证这一个境界—空有不二的境界,亲证空有不二的境界。证得这个境界,在净土门里面讲,得理一心不乱;在禅宗里面讲,大彻大悟;在教下讲就叫做大开圆解,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。
所谓真实受用,也就是真修行;因为从此以后,决定不迷。像华严经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们所住的境界,就是实相的境界。我们在净土经里面,就像本经里所读的,四土里面是实报庄严土;“实”就是实相,“报”则是果报,实相果报庄严之土。初证在圆教讲是初住的地位,要到究竟证,则是如来果地上的地位。这个里面一共有四十二个阶级,那么这个就是证入实相有浅深、次第上的不同。在没有证入之前,所修的可以说全是预备的工夫,所谓是预课;证得之后,这才叫真正的修行。
那么说到不二,也就是维摩经里面所讲的不二法门;华严所讲的一真法界;净土所讲的一心不乱;一就是不二,不二就是一,这个才是真实的境界,也就是真实之相,决定不再是虚妄的了。所以“举体作依作正”,“体”就是实相,依报是我们的生活环境,正报是我们的身体,作依作正。“作法作报”,“法”是法身;“报”则是报身。“作自作他”,“自”是自己,“他”是别人,除自己之外,则是他人。那么诸位在此地一定要看清楚,依报、正报、法身、报身、自己、他人,全是从一个实相变现出来的。不但这些境界,自他依境界,是从实相生的。“乃至能说”,能说之人,或者说能说之理,或者说能说的方法;“所说”,所说这些道理,所说这些方法。“能度所度,能信所信,能愿所愿,能持所持,能生所生”,乃至于赞佛,“能赞所赞,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。”
这个地方要跟诸位略略地介绍一下,那么这个道理不但是弥陀经如是,刚才说过了,所有的大乘经论都是这样的,都是依这个来建立的。那么能说,在此地是释迦牟尼佛,就本经来讲,佛说阿弥陀经,能说的是本师释迦牟尼佛,所说的是西方世界阿弥陀佛;能度所度,能度众生的人是佛,所度的是众生。此地所说的众生是包括了九法界的有情众生,除佛之外,菩萨、声闻、缘觉,再下面是六道众生,都是佛所度者。能信所信,能信是我们的心,那么这个心有真心、有妄心。妄心,我们所说的意识心,意识心也能信,但是它毕竟不是真心;换一句话说,它的信不是真信,不是真信,信里面总带著几分疑惑,因此这个信心,它有进有退。如果是真心来信,这个信心是清净的、是坚固的,永无退转,因为它没有疑惑。所信的就是佛所讲的理论、方法,一般称之为法门,就是这一个理论、方法的门径;能愿所愿,因为信愿行在本经称之为三资粮,也就是修行净土三种必要的条件,少一个都不能成就,所以在本经的正宗分里面,所说的就是这三桩事情。这个能愿就是能发愿的人。第一,对于娑婆世界要厌离,这个厌离是形容他真正能够放下,决定不再执著了,是取这个意思。对于西方极乐世界,他真的起了向往之心。因为晓得唯有在西方极乐世界,才能够真正地成就自己的道业、学业。
不但我们这个世界人应当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在前面我给诸位说过,极乐世界好比一个佛教大学,本师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入学,往生就是入学,入学之后没有一个不成就的,这是叫我们要发这个愿。我们在一切经里面看到,十方世界那些菩萨,没有一个不发愿求生净土的,连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华藏世界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不例外。那么所愿的,就是极乐世界;对于极乐世界那边的情况十分地了解,那边的环境,那边的师资,那边教学的课程,没有一桩不了解;能持所持,能持这是讲到修学,念佛不仅仅是口念,那么诸位要晓得,这一句佛号它的意思是无量觉;莲池大师在疏钞里面给我们解释阿弥陀佛,“阿”是印度话,意思是“无”,“弥陀”也是印度话,意思是“量”,“佛”是觉的意思。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,就是念无量觉,那么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,到底是觉还是迷呢?单单口念阿弥陀佛,我们的心、我们的身,还是迷在五欲六尘里面,依然不觉,那又怎么能相应?所以能持是三业;无量觉,我们口言语觉,我们身的行为要觉,我们心地更要觉悟。所持的就是指名号,名号要晓得意思,这个无量觉,我们固然是要照这个意思去修,而无量觉,西方极乐世界是导师的名号。导师有愿,只要人念他这个名号,念是真有心,这个心是效法之心,取法乎圣贤,这才是真正持名;能生所生,能生就是能生的条件具足,生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信愿行这三个条件统统具足,依照理论,依照方法,一切条件统统具足。所生的西方世界,四土三辈九品;能赞所赞,这是指本经里面,能赞的释迦牟尼佛,与十方一切诸佛;所赞的阿弥陀佛以及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。这是我们不但在本经,在净土经典,甚至于在许许多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四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