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叁千年,如果說整個銀河系在太空當中的運行,這個叁千年,角度變化才一點點,微不足道,大體的方位還是很正確。所以要講是娑婆世界西方,沒有問題,這個方位是很正確的。
在十六觀經裏面,是隨著我們世俗的觀念來作觀,日落玄谷,大海結冰,這個就是我們世俗所講這個西方,用這個來作觀。這個是善巧方便,幫助你得到一心不亂。如果諸位再要懷疑,我也可以提供諸位一點消息,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就是一個信號,這個就是一個指引。這一個信號,就譬如我們這個無線電報一樣,你在這個地方念,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那裏他就接收到了,他就有感應。當你臨命終時,經上說得很清楚,阿彌陀佛來接引你。換一句話說,你決定不會迷失了方向,你就照經典裏面所說這個辦法去做,毫無懷疑地去相信去做,到臨命終時,佛來接引你,你跟佛一道去,太空雖然大,你也不會把路走錯了,這個多穩當,所以說千萬不要懷疑啊!要相信這個事實啊!
信理,深信十萬億佛國度之外的極樂世界,實實在在不出自己一心之外,所謂是“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。”前面說過了,十方虛空,無邊的國度,都是自己真心所現的境界,就好像作夢一樣;夢境的時候,整個的心,真心,所現的相,就是夢境。我們今天真如本性所現的相,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,可見得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離開我們?沒有離開,是我們一心所現,這叫信理。那麼還要相信西方極樂世界,教主釋迦牟尼佛,諸菩薩,諸上善人,都是自己一念所現的影像。整個的依正莊嚴的相,就是自己心;整個自己一心,就化成境界相,你要問你那個心是什麼樣子?十法界依正莊嚴所呈現的就是你心的樣子,好像作夢中,你心什麼樣子?夢境就是你的心的樣子,因爲心就是夢境,夢境就是心;古德的比喻,“以經作契,契契皆經。”那麼這個叫信理。
理既然如是了,整個境界就是唯心所變,我們何必要求往生呢?這個話說起來,不是沒有道理;但是這個裏頭就是有迷、悟之分,果然證悟、徹悟了,那有生不生?如果你迷惑顛倒,業障未除,娑婆世界是我們自心染汙所現之物;極樂世界是我們自心清淨所現的境界。試問問,我們要不要離染汙,恢複我們自己的清淨?這是應該的。離染汙,就是“厭離娑婆”;希望恢複到清淨,那就是“欣求極樂”,可見得這個事情是一而二,二而一。不但我們應該,十方世界諸佛菩薩都不例外,也是用這個方法斷盡無明,恢複我們究竟大覺。那麼這個是說的信。
那麼再講到“願”,“厭離娑婆,欣求極樂。”這個意思、這個道理,我們都要認識清楚,這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必須具備的條件。厭離是即說他放下,能夠放得下。欣求,也是形容他真正地期望著到極樂世界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學,快快成就自己。所以這個欣求與厭離,在此地都是形容詞。
這個法門的行門,講到修“行”,“執持名號,一心不亂。”執是執著,持是保持,繼續不斷地執著名號。這個意思實在就是孔老夫子給我們所講的,“擇善固執”。那麼佛這個佛法,諸位曉得,它是破執著的;這個法門裏面叫我們要執著,我們對于娑婆世界不可以執著,因爲什麼呢?娑婆世界你要執著,就放不下了,你要厭離就是不執著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就要執持名號。那麼執持名號,給諸位說,這個是擇善固執,善中至善啊!大學裏面所講的止于至善。
那麼執持名號也就是止于至善,擇善固執,這是真善。這個方法,這是方法,它的目的則是一心不亂,那麼這是諸位一定要記住的,這個是一心不亂。如果我們執持名號,要是不能夠達到一心不亂;當然也有帶業往生,到後來會跟諸位說明,但是總不如達到佛在本經裏面要求我們的目標。所以講到修行,是要以一心不亂爲目的,那麼這個“一心”有“事一心”有“理一心”。
“信願持名”,有信,有願,持名,你看看這個叁種條件全都具足了,這在行門裏面“爲一乘真因”,一乘佛法裏面,真正的修因;“四種淨土”是一乘佛法最妙的果報,真因妙果。一乘法,比大乘還要高,你們看看這是什麼法門,與六祖壇經有什麼樣的差別?六祖大師,他是一乘教學,他所接引的大衆,上上乘人,他自己說上上乘就是一乘。壇經裏面教學的理論跟方法,是一乘真因,成就的是“一乘妙果”。如果跟這個法門來比較比較,這一個法門比六祖壇經還要殊勝,還要真實。
六祖的法門所接引的大衆不廣,僅限于某些具足他那個條件的可以修;而這一個法門,信,願,持名,叁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因此這一個法門在十方諸佛教學、度生裏面,是一個最主要的法門,道裏就在此地。你們看華嚴經裏面,善財童子五十叁參。第一位善知識,吉祥雲比丘,就是教他信願持名,念佛法門;最後一位普賢菩薩教給他的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那麼一個開端,一個終極,就是代表行門裏面主流,我們講修行的正修。當中五十一位善知識,所教給善財那些修學的理論與方法,都叫做助修,正助雙修,一生成就。這是真正值得我們深深地去反省,應該好好地去覺悟,千萬不要辜負了自己,不可以當面錯過。
那麼再講到本經的作用,大師告訴我們,“本經是以往生不退爲力用”。那麼在表解裏面,我們也簡單地跟大家列出來,本經以往生不退爲力用。那麼經典給我們講的是“四土”,就是這個四土,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、實報莊嚴土跟常寂光土,這個是西方世界的四土。四土裏頭,“各有叁輩九品”,同居土裏面有叁輩九品,方便土裏頭也有叁輩九品,實報、寂光,都不例外,這是大家要記住的。
所謂“同居”土,是“見思”煩惱“未斷”,什麼叫見思煩惱,這個地方簡單跟大家介紹,不能細說,一細說很耽誤時間。
那麼這個見惑呢?這個見思,“見”就是見惑,“惑”就是迷惑。如果我們用現在俗語來說,就是錯誤的見解;思惑就是錯誤的思想。想法錯了,見解錯了。這個裏頭包括有五類,第一個就是身見,執著身體是自己,這個見解是錯誤的。第二種類叫邊見,邊見實在講就是我們現在科學家所講的相對,相對論就是邊見;兩邊,空與有兩邊,善惡兩邊,真假兩邊,凡是相對的都是屬于邊見。見取見跟戒取見,我們俗話稱之爲成見,某人成見很深,這兩種都是成見。執著因,錯誤的原因,以爲是真實的,這個叫見取見。執著錯誤的果報,以爲是真實的,這個叫戒取見。
我們舉個比喻說,印度婆羅門教裏面,他們修禅定,有的時候禅定功夫相當之深,他在定中看到了牛死了,死了那個牛的魂升天;于是乎他就奇怪了,牛死了以後,它這個神識會升天。于是乎他就學牛,持牛戒,他不吃飯了,吃草了,他跟農夫去耕田去了,他就學牛。爲什麼呢?他看到牛死了,神識升天了,他認爲學牛,將來一樣就可以升天,這是錯誤的見解。
升天是要修十善業道,他不知道這個牛前世修的十善業道;牛是業報,它這個報盡了,它十善業道那個因成熟了,它升天了,與它做牛這一生,決定沒有關系。那麼這一類,叫戒取見,這是講因的。見取見是講果報,譬如說有很多宗教家,他們認爲生天就是究竟,天堂就是永生了,這是錯誤的見解,這叫見取,果報上的成見。他不曉得天也有生死,天死了以後還要墮落。天的福報比人大,不錯;天的壽命比人長不錯,雖長壽,他還是要死的。果報是假的當作是真的,見取見。這個修因不是真正的因,他認爲這個是真正的因,執著是正因這個叫戒取見,錯了。
那麼從外道很顯著地能夠看到見取見跟戒取見,但是這個佛門裏頭也不例外。就拿我們念佛人來說,如果認爲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是戒取見,爲什麼呢?未必。你要不相信,你可以看看灌頂法師,清朝灌頂法師,大勢至圓通章疏鈔裏面所講的,念阿彌陀佛的人一樣念到地獄裏去了,他在疏鈔裏頭講念佛的一百種果報。所以這個念佛,你要懂理論,要懂方法,如理如法地是正修行,是正因。不懂理論,不懂方法,以爲念阿彌陀佛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戒取見。以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哎呀,我一切都成就了,到這裏黃金爲地,我什麼享受都有了,我從此以後不要再受苦了,這個是見取見。往生西方,那個地方是學校,不是你的老家。學校當然不錯,比你的家的時候建築範圍要大;臺灣大學,校園那麼大,建築那麼好,你一考取這個學校,這個學校就是我老家,我一生永遠不要離開了,那錯誤了。到那裏是念書,是成就你自己智慧、德能,是這個意思,不是叫你到那裏去享樂的,極樂世界不是叫你去享樂的,所以這是見解上的錯誤。
邪見不是上面四種,凡是屬于不正確的見解,都叫邪見。所以這個五類是見解上的錯誤。
另外五類思惑,思想上的錯誤。貪心,你在這個世間,名聞利養,你起貪心;五欲六塵起貪心,是貪心。你在佛法裏面起了貪心還是貪心。貪心是錯誤的,嗔恚是錯誤的,愚癡是錯誤的,貢高我慢是錯誤的,對于佛菩薩這個教學懷疑是錯誤的,所以這是五種錯誤的思想、錯誤的想法、錯誤的見解。那麼這個錯誤的見解與錯誤的想法,你沒有根除,沒有能夠斷得了,你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生什麼?凡聖同居土,所以叫做帶業往生。
那麼你要是念到事一心不亂了,那你就生“方便”有余土,念到“事一心不亂”。那麼由此可知,事一心不亂,見思斷了,錯誤的見解跟錯誤的思想,通通沒有,這是事一心不亂。如果你念到理一心不亂了,你生實報莊嚴土,也能夠分證寂光淨土。事一心,見思煩惱斷了,沒有見性,換句話就是,沒有入不二法門,沒有入一真法界,這是事一心。等于小乘阿羅漢、辟支佛的境界。理一心,這是圓教大乘菩薩,圓教初住以上的,不但見思煩惱斷了,也破了一分無明了,無明煩惱。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這是生“實報”土。淨土法門裏頭所說的,花開見佛悟無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