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定慧,那儒家講“知”。所以他這個教學,可以說對我們整個無論在精神,無論在生活上講,他全都顧到了。這個裏頭有次第,也有圓融。實際上生活來講呢?按照我們年齡,按照我們的程度,按照我們的環境,是有次第來教學的。同時他又講求圓融。
譬如在教學,這個方式上來說,我們中國古代的小學,是從兒童七歲,我們禮記裏頭所記載的,就外赴,七歲就外赴。中國從前的家庭,是大家庭的組織,不像現在的小家庭,是大家庭的組織,所以每一個家都是幾代同堂,差不多都是叁代、四代,甚至于五代同堂,這是一個大家族。人口一般都是幾十人,到一百多人。諸位看小說,看紅樓夢,那就是我們中國一個模範的家庭。紅樓夢這一家上上下下,有一百多人,所以他這個家庭,這個建築—房屋的建築,是有內有外。眷屬,女人、小孩都在內,像客堂上招待接見外賓的,招待外客的,外客不進裏面去,除非是自己的親戚,至親好友,內眷才可以接見。一般都是不接見的。
那麼小孩到了七歲了,就不跟母親了,就要他到外面來了,外面什麼呢?客堂、廂房,這些地方一般都是請老師來教學。從前這個教學,私塾製度,每一個家裏請一個好老師,聘請一個老師,那麼在家裏教自己的子弟;所以就外傅,傅是師傅,就是老師。不跟母親了,跟老師,所以學生要跟老師生活在一起,就接受生活教育,七歲的時候,要接受生活教育。
那麼生活教育學什麼呢?學待人接物、學禮節、學說話,那麼這一種構想也是遵照孔夫子的教學。孔子教學四科,第一科:德行,德行就是禮貌,就是一種道德教育、做人的教育。我們應該如何去敬重父母?如何去尊敬長輩?教禮節、教灑掃應對,教這些。那麼換句話說,要伺候老師,實際的生活教育,他不是跟你講解的,要給你做到的。尊師重道,老師喝茶了,學生給他端茶來;老師要吃什麼東西了,學生要給他做。年歲大一點的學生,老師出門了,他要給他駕車,所以實際上要做到的。因爲你能夠侍奉老師,能夠服侍老師,你將來畢業之後,回到家裏,你才能夠服侍父母,所以這是屬于生活教育,就是禮的教育、戒的教育;那麼這個是此地,按照你年齡,按照你的聰明、智慧來教導。
那麼其次,還有一種圓融的教育,那就是背誦經典。我們曉得,童年記憶力是最好的時候,黃金時代。所以這個時候,老師要督促學生,這叫蒙學,就是小學,叫他背書。聰明的小孩,一遍就可以背。當然老師教學,也看這個學生的天賦,很聰明的小孩,一天可以背一千字,這是我們稱爲是天才兒童,那很少的。一般中等的天賦,大概是五百字到七百字,能夠背這麼多。那麼五百字以下的,這都是聰明才智比較上低一點,或者背叁百字,或者背兩百字,按照這個進度,叫他背誦的。可是背誦要不吃力,譬如這個學生,他聰明才智高的,他一遍就會背了;譬如說給他七百字,這個文章,他念一遍就會背,那麼老師就增加,把他增加到一千字,他要背個五遍到十遍,就能夠背得出來了,這就是他的程度,他有這種能力,就是十遍他能夠承受。十遍背不出來,那麼這個字數要減少,爲什麼呢?不是他能力能夠負擔得了的,所以減少,這就是背的長短,是每一個學生不一樣。那麼他十遍能夠背出來了,老師要督促他,就背遍數,在一般講,總是一百遍以上,叫他念;要背一百遍以上。天賦高的,背個一百遍,差不多了,可以了,他能夠記得住。程度要是差一點的,根性要是愚一點的、笨一點的,要背兩百遍,遍數要加一倍。爲什麼要背這麼多遍數呢?諸位要曉得,這個遍數背下來,熟透了,他將來一生都不會忘記。
臺中李老師,諸位曉得,他今年九十叁歲,他寫文章,不要去找參考資料,引經據典,隨手拈來,他爲什麼記得那麼多?他什麼時候念的?小孩時候念的,所以他一生都不會忘掉,這是我們中國古時候的教學法。四書五經、諸子百家,把它挑選出來,精采的,重要的,大概都在十二、叁歲以前,全部把它背完。諸位要曉得,就是背一百遍到兩百遍背完。
這個階段裏面,所背的這些經書,沒有講解的,不會告訴你這個怎麼講法,這裏頭什麼道理,不講。只叫你背,就是叫東西背熟。諸位要曉得,這個裏頭有很深的意思,這是訓練什麼呢?訓練根本智。爲什麼呢?他要不背書,那個小頭腦也會胡思亂想,也會增長邪見。你們不相信,你看看現在這些兒童,他的小頭腦裏頭,他想些什麼?一樣的呀!他要背那麼多書了,一天到晚,他要背,他要記,所以他就沒有妄念了。所以背書這個方法,就是戒定慧一次完成,是圓融的,它不是屬于行布的,就是不是屬于次第。
戒律的精神,是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。那麼諸位想想,他一心一意在那邊背書,他什麼妄想都沒有了,當然就諸惡莫作了。經書是聖人的言教,智慧的結晶,念這個東西,背這個東西,豈不是衆善奉行嗎?你看戒律有了,背書裏頭戒律有了。背書要專心,專心就是修定,所以你專心背書,定學有了。背書從頭到尾,一個字不錯,一句不顛倒,這叫做慧學。所以背書,它的目的;你說是,東西完全記得,那是第二個目標。第一個目標,成就戒定慧,是一次完成,這個方法妙絕。所以這是根本智的修學法,而且是一次完成的修學法。那麼根本智有了之後了,再求後得智。所以他小學念完了之後了到了十叁、四歲了,所有的書統統都背完了,這個時候怎麼樣呢?出去參學。那個地方有學問的人,達汝他講的東西講得非常好,到那裏去聽。到那裏去聽怎麼樣呢?不必帶書。老師講課,決定不用課本,爲什麼呢?老師從小也是背得滾瓜爛熟。學生去聽課也不帶書,你要是帶書去,人家笑話你,那你沒資格來聽,不帶書的。所以這個教學,樂啊!
老師帶著這學生,做了好酒、好茶、好菜,叫學生挑著擔子,到野外去出旅行。那個地方風景好,席地而坐,鋪起來,有吃的,有說有笑。講什麼,講經論當中的道理,讀書真樂啊!老師一高興,出去玩,出遠門去玩,郊遊去了,玩了兩、叁個月回來,回來怎麼樣?大家畢業了。一路走著,一路玩著,一路來把這個經論道理統統發揮完了,這樣的教學法,這一種教學的藝術,今天全世界,可以說除了中國有,其他的國家沒有。教學的藝術啊!教學在那裏?在詩情畫意之中,中國人的確懂得享受。在教學裏面,叫你身心領會到真善美的境界,這是我們中國古人的教學。現在我們看不到了,這樣美好的教學方法,現在失掉了。
在佛法裏面,過去也是這個辦法。所以諸位學佛一定會聽到,從前學佛五年學戒。這五年學戒,學個什麼啊?就是五年的生活教育,小學教育,跟世間這個小學教育一樣,但是年齡不一樣。因爲從前世間小學教育,年齡是七歲到十二、叁歲,是這個年齡。佛門裏面出家,有十幾歲,二十幾歲,大多數世間教育都有相當的基礎,這個是入佛門,五年學戒,就是五年的生活教育,就是小學教育。
這個五年當中,寺院裏面有講堂,他沒有資格聽講;有念佛堂、有禅堂,他沒有資格進去修學,那他怎麼辦呢?他這個五年當中,就是伺候大衆,照顧大衆,等于說做大衆的侍者。要伺候老師,要伺候學長,所以他修學的是生活教育。
除了生活教育之外,還有一個,也就是小學教育很重視的,要背誦經論。這個經律論,叁藏經典。你自己發心,所主修的那些經論,要背誦。不但經論要背誦,甚至于有很多重要的注解,要背誦。
譬如說天臺宗,天臺宗一定要背天臺叁大部,這是它的根本教典。這個叁大部就是法華經,不但背經,背注解,法華玄義釋簽,這是法華經注解,智者大師所講的,要背誦。法華文句記,這個法華經的注解,這是第二部。第叁部,摩诃止觀,那是他們的修行方法。這個叁大部是它的根本經典,一定要背誦,那麼都在這個五年當中完成。所以佛法裏面的五年學戒,跟我們世間法的小學,意思完全相同,也是著重在生活教育,著重在戒定慧一次完成。那麼由此可知,古人這個教學,真是費盡了心思,力求盡善盡美。
那麼這個五年基礎奠定下來之後,根本智得到了,這才有資格去參學,有資格進講堂聽經,進念佛堂,或者禅堂裏面去修學,才有資格。
我們今日之下,有很多,不管是在家、出家,學了很多很多年,一無所成,原因在那裏?沒有基礎教育啊!沒有根本的修學啊!所以一直學到老,前途還是一片黑暗,一片渺茫。因此我在此地特別提示出來,諸位要認真,要好好地想一想。修學態度方法,古今比較比較,那一種對我們真正有利,我們如何來抉擇?來選擇?這是我們應當關心。因爲與我們自己修學,關系太大了,太密切了。
底下也是講,學習精神之所在,我們應當要注意到的,“多聞阙疑”,這個是求學的態度。“明理除疑”,孔子教我們也是如此。多聞,有疑沒有關系,打個問號,放在那邊,准許我們懷疑。你所疑的那個地方,暫時放在那個地方,沒有關系,你慢慢再求答案。明理除疑,到“實證”的時候,就可以“斷疑”—斷疑生信。這是求學非常好的態度。所以有許多疑問,理太深了,不是幾句話能夠講得出來的,甚至于根本就是言語沒有辦法解決的。那麼我們怎麼辦法呢?“疑”一定有,把這個疑問暫時擱在一邊,這就叫阙疑,不要急著去求答案,爲什麼呢?因爲自己功夫不到。換一句話說,你要解答這個答案,條件不具足。條件不具足,換一句話說,根本不可能來解決這個答案。
譬如講,我們講到阿賴耶的叁細相,你要能夠見到它,要能證實它;佛跟我們講,八地菩薩才能見到,我們現在初學。我們一定要見到叁細相,那不可能的事情;一定要想明了叁細相,也不可能的事情。佛怎麼說,說得再清楚,我們還是一樣的不懂,爲什麼呢?程度不到嘛!那我們應當怎麼個學法呢?我們應當退回來,按部就班來。
譬如說,這個問題在大學、研究所,才能夠解答的,而我們今天的程度,只是小學程度,那麼我們就可以把這個問題擺到,留到等到我們念到大學、研究所,再來討論,再去解答。現在我們還是由小學,由初中、高中、大學,我們按部就班地來學習,這個是求學正當的態度啊!
宇宙人生的奧秘,全世界古今中外的那一些學者,哲學家、科學家、宗教家,都在那裏探討;用盡了心思,絞盡了腦汁,有沒有答案呢?依然沒有答案。各說各話,不能叫我們心服口服,我們怎麼不疑惑呢?可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、真理,佛法裏全都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和盤托出。雖然和盤托出,我們肉眼凡夫不識貨;就好像那個珠寶一樣,人家把真正的珠寶,最明貴的珠寶,無價之寶,擺在你面前,我們怎樣呢?看到了金剛鑽,哎呀!這玻璃球,不值錢嘛!把金剛鑽當成玻璃球,不識貨嘛!把黃金當作黃銅,這不識貨啊!不是佛沒有給我們,給我們不認識。到你那一天有慧眼了,能夠辨別,能夠識貨了;一看,佛菩薩的確不吝啬,的確是好,早就擺出來給我們看了,這時候自己有受用。
如何能叫我們不識貨,變成識貨的?經論裏有許多善巧方便的法門來教導我們,把我們的煩惱天天減輕,智慧天天增長,境界天天提升,這是佛法的教學,這個是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。所以佛菩薩的善巧方便,真正是達到了無以複加。拿近代的一句話來說,時髦的話來說,達到了最圓滿、最究竟的藝術化。它不是一個呆呆板板,活活潑潑圓滿究竟的藝術。
那麼這種最高藝術的教學,必須要我們自己具備良好修學的態度,我們才能夠見得到,才能夠感受到,才能夠接受過來,成爲自己的東西。所以在修學上來講,不但講是科學的方法;佛法這個教學、修學,是最科學,最真實的方法,而且可以說是最圓滿,最究竟的藝術化。不僅是科學,而且超越了科學,連科學都達不到。這樣地美滿,如此地充實,如果我們是當面錯過,豈不可惜嗎?
那麼諸位也許要問了,佛法衆多經典,無量法門裏面,那一部經典,那一個法門,是一切經、一切法門裏面第一呢?我告訴諸位,這個第一啦!就是小本彌陀經,我們今天跟諸位在一起來研究、來探討的這一部經典。我說這個話不過分,但是我說這個話的時候,很難叫人相信。那就是不但是你難相信,連經本裏頭講,這個經“難信之法”啦!所以要偏勞十方諸佛來給你作證明。十方諸佛來給你作證明,你還未必相信,真正是難信之法。絕不是說,我修淨土法門,我有偏見,我特別來贊歎這個法門。不是的,我跟諸位說的是,句句是誠實言、句句是老實話,絕不敢違背佛經,絕不敢違背祖師,而是說的千真萬確的真實語。那麼這個講題到這個地方,我們時間快到了,而給諸位介紹的,我們是五個大段,甲乙丙丁戊,五個大段,只跟諸位介紹了兩段。那麼底下一半,是必要下次我們再見了,今天我就講到此地。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一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