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希望诸位在这些地方要特别留意,要好好地学习。还有一点,这很重要的,修学的“态度”,我们修学成败的枢纽就在这个地方。
记得在十年前,我初到台北来讲经,有不少的同修来请教,希望我教给他们讲经的方法。我当时告诉他们,学佛态度重于方法。方法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,实在说充其量只占百分之十,而态度是成败关键,它要占百分之九十。那么由此可知,这个求学的态度是成败之枢纽,决定我们修学成功与失败。良好的态度自然产生良好的方法,所以诸位如果一昧只求方法,不明了修学态度,这是迷失了方向,很难谈得上成就。
那么在方法里面第一条“至诚感通”,这是我过去求学,老师教给我的。因为老师问我的志愿,我的愿望是希望能够像历代的祖师大德弘法利生。老师点点头,而后告诉我,这一桩事情不容易。因为弘法利生必须要通达佛法,那就是三藏经典。诸位想一想,中文所翻译的经典,当时大正藏的书本在台湾影印流通;这一部藏经,正藏所收集的,九千零六卷,有这样多的分量。一个人一生去研修,能不能通达,都不敢说。可是如果你只通达佛法,而不能够通达世间法,还是枉然。换一句话说,世间法也得要通达。
世间法,外国的学术,我们暂时不谈,以我们中国的学术作一个比喻,四库全书,这个分量大大地超过了大藏经。这一些年来,蔡念生老居士们几个人编辑的中华大藏经,所收集的经典已经有好几万卷了。诸位想想,世出世间都要通达才能够弘法利生;这一些典籍,等于说这一些教科书,是不是我们一生当中能够念得完的?因此老师就告诉我,不通达无法担当弘法利生的责任,通达又不是一生时间能够做得到的,那这个事情难啊!那我们应当怎么办呢?所以老师讲,如果要通达世出世间法,唯一的办法,就是诚。不仅仅是要诚,要诚到极处—至诚,这就是求感应。要求感应才能够通达,我们俗话讲,求佛菩萨保佑,感应就是保佑。
没有佛菩萨神力加持,没有佛菩萨真正保佑,没有办法通达的。那么你求佛菩萨保佑,怎么个求法呢?以诚敬来求,正是印祖所说的“一分诚敬,得一分利益;两分诚敬得两分利益。”那么你有十分诚敬,当然得十分利益。所以老师教给我至诚感通。
那么我在此地,不敢自己居有,今天在这个地方贡献给诸位,这个是态度里头,比什么都重要。通是通达世出世间法,这是要求感应的,求佛菩萨保佑的。求的方法,是用至诚心。至诚心就是直心,菩提心里的直心。在无量寿经里面,佛说的至诚心、深心、发愿回向心,这是比什么都可贵,比什么都重要。这个是态度里头大根大本,实际上这四个字,最重要就是这两个字“至诚”,他自然就感通了。
那么另一个,就是助缘,那就是师友,这是一个修学人绝对不能缺少的。你要以礼去“事师”,要以礼去“亲友”,“友”是同志,“师”是我们的旨v,有老师有同学。而这个同学,乃是同志,志趣完全相投的同学。老师指导我们,同学帮助我们,互相在一起切磋琢磨,我们才会有成就。老师这个教导,也是相当不容易,也是很难。
古人亲近一个老师,老师确实负责任来指导。那么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;老子有一句话说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”这个就说明了世间的学问,为学,求学,你这个学术知识是要一天一天增长,这是你有进步,你有成就。可是修道,就完全不相同了。修道是要日损,损就是一天一天减少,减少的什么?知见减少,烦恼减少。老子这两句话,与佛法所讲的根本原理完全相同。佛法在原理上讲,断烦恼障,断所知障,岂不是完全相同吗?所以为道,是要日损。
那么一个善知识,一个好老师来教导,他不希望学生天天增长知见,每一天读经听经,他知道了很多很多事,这个就坏了。为什么呢?如果他要是读这些经,读这些理论,读这些方法,他都记住了,一天一天地脑子里面道理多了、方法多了,在世间法讲,好事啊!在佛法里讲,坏事。这正是清凉大师所说的“增长邪见”,那有什么好事?
佛法的修学,天天给你讲经说法,读诵大乘经典,目的在那里?目的是要断你的知见,这个是佛法难处就难在此地,他是要断知见的。他是要在读诵、听经,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?达到像六祖所说的“本来无一物”,达到这个目的。我们本经所提的目的呢,达到什么?“一心不乱”。一心不乱就是本来无一物。那你要是增长许多知见,你怎么能达到一心呢?这一桩事情,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,智常禅师所提出来的问题请教六祖,就恍然大悟啊!才真正明了,佛无法可说。
所以我在讲席当中告诉大众说,你听经,天天听经,不是不听,天天听经没有听得一个字,你就开悟了。天天看经,没有看著一个字,天天听天天看,自己得的是什么?一心不乱。得的是什么?本来无一物,你开悟了。所以佛法的讲演,释迦牟尼佛讲经,佛祖讲经,教你去读诵大乘经典,这个语言、文字是什么东西,是一把扫把,把你心里面无明、邪见,把它扫得干干净净。
你们看金刚经,佛一面说一面否定,把你扫得干干净净。破无明,破邪见,你才能够得到佛法的受用。诸位要明了,如果有这样一个好老师来指点你,这是明师;这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,讲的明师,是真正善知识。如果他要是教你,这个东西要记住,这很重要啊!不要忘掉啊!你要记得多啊!将来你讲的时候才有材料啊!给诸位说,那叫邪见,为什么?增长知见。或者有老师讲,这个修行要得定,这个东西最好统统不要,也不要听,也不要看,把见闻觉知统统堵塞起来,你天天在那边打坐就行了,这个办法,增长无明。什么东西,一无所知啊!这个不行。
真正佛法,又要了了分明,又要没有执著,这是佛法。般若经里面所谓的“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。”金刚经讲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”这是佛法,这才是正觉啊!所以它的确是远离无明,远离知见。中国禅宗,达摩祖师传来的,所标榜“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。”原理就在此地。不立文字,禅宗文字比那一宗都多,可见得它要不要文字?要文字,文字是工具啊!它不执著文字,就是不立文字。我们天天念经,不执著文字,天天念,愈念心愈清净,愈念愈没有妄想,愈念愈是大彻大悟,这是善知识,这是真正的好老师。我们能够得这样的老师来指导我们、来帮助我们,在佛法上那有不成就的道理呢?
所以这个信这一条里面,我们信佛,信我们的根本老师;信法,佛所教给我们这个方法,理论是正确的,我们不要怀疑;信善知识,我们认识这个善知识、好老师,我们相信他。他指给我们的路是正确的,他教给我们这个方法是正确的,我们依照这个路,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,我们一定有所成就。这个成就,得清净心。
那么这个都是修学基本的态度,我们在佛法修学上,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好学生;自己具足好学生的条件,你必定会遇到好老师,自己要是没有具备好学生的条件,纵然遇到真正的善知识、好老师,你也会当面错过。在他会下,没有成就,那是多么可惜!因此这个事师亲友,关系就太大了。因为老师有老师的尊严,不能常常给老师聊天,不能给老师开玩笑;有许多的疑难,不是重要的,在老师面前不敢提起,所以老师有尊严。那么这个,就需要同学了。同学在一起,互相切磋琢磨,可以在一起抬摃,可以在一起辩论得面红耳赤,没有关系,同学嘛!彼此不服气。可是辩论完了之后,回去再想一想,某人说的话是有的道理。实在不服气,想不通,问老师,请老师作最后决定。所以在修学过程当中,同学帮忙,那个帮助的力量确实不亚于老师。所以师与友对于我们的帮助,对于我们的恩德,都是十分之厚。那么这是在态度上,我们必须要具备的,就是要懂得的。
那么底下讲“善财典型”,华严经里面,善财童子,他给我们作了一个模范,作了一个示范。换句话说,我们不晓得怎么个修学,也不知道应该以什么态度、什么样的礼节、什么样的言语、什么样的方式来承师老师,那么善财都做出一个样子给我们看。这是从前方东美先生对于华严经特别赞叹。他老人家说,不但经典里面有非常好的理论、方法,而且善财童子还表演给我们看。这个书实在是太圆满了,带表演的,真正是一部非常完美的智慧的教学。他认为是最理想,最好的教科书,就是华严经。
那么在修学上面来说,前面也说过离不开戒定慧,这是佛法根本的学问—三学。初期是以三学为根本,到后来,则是以三慧为主修的,到什么时候才以三慧为主修呢?到慧成就了,戒定开了智慧。以我们本经来说,因戒生定,这个定,初级的定“功夫成片”;中级的定是“事一心不乱”;高级的定是“理一心不乱”。必须在高级定里面,慧发生了。那就是说理一心不乱而后开慧了,明心见性,大彻大悟,与禅宗里头的明心见性没有两样,事一心不乱。到这个时候,这是以“闻思修”三慧为修学的主要的科目了。所以说“初三学,后三慧。”这就是小乘,可以说是人天、小乘、权教菩萨,都是三学。到大乘实教的菩萨了,三慧。以我们本经来说,事一心以前,是三学;理一心,这是后,这是以三慧。“终大觉”终极就是成佛了,成就大觉。
那么在佛法的修学,跟世间法也不相同,它在方法上说,“有行布”,有“圆融。”所谓行步就是次第,按部就班的,有顺序,有个程序。圆融是顿超,不要按次序,那么这是讲圆融。这个两种在大乘法里,可以同时地修学。譬如说“生活教育”,以“戒”;儒家则是以“礼”,这是生活教育。私生活,小乘戒;大众在一块,团体生活,菩萨戒;比丘戒是私生活的生活规范,菩萨戒是团体生活的生活规范;像我们今天政府所订的国民须知,那就是一种生活规范。
在“心理教育”上,讲求的是“定”学,儒家讲“静”,讲静定;在“精神教育”上,佛法讲“慧”,戒…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