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一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要成就智慧。唯有智慧才能够破除迷惑,才能够相信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。那么这样子,我们现前智慧没有开,我们今天接受佛陀的教育,对佛教产生了信仰,当然这个信仰在初期是不成熟的,所以初期的信仰叫强信,勉强的信,为什么呢?因为这不是完全迷信,他是有条件的。

  诸佛菩萨是正人君子,是圣人,是贤人,我们相信他的人格,他不欺骗我们,他的言行决定不是虚伪的,没有夸张的。像佛在金刚经里面所说的“如来是实语者、真语者、如语者、不妄语者、不诳语者。”我们相信这个。佛的基本戒条里面,五戒,不妄语,佛教我们不妄语,他自己当然没有一句假话,我们是基于这一个观点来信仰。可是信了以后,佛要我们去研究,去理解,可见得佛并不迷信。佛不会说,我这么说,你就这么信,佛没有说过这个话,那么这种态度太武断了,那是迷信。佛讲的,我说的这些,你们去证实,这是智信。到你证实了,你就完全了解了,所以这个时候这个信才叫做真信。

  诸位看这个表解“智信”是讲的“明心见性”,是“统系学问”,就是有系统的学问,这个是属于智信。明心见性是智信最高的境界,统系学问是智信的开端。我们现在研究佛学,佛学它有体系,它有很精密的结构、组织,所以这个学问是属于有系统的。统系的学问,我们今天称之为科学。那么“迷信”,恰恰与这个相反,“未究其理”就相信他,对于他这个所以然的道理,莫名其妙,他就相信了。因此这种信免不了“偏见”,不正确的见解。“陋执”,执是执著,浅陋的执著。那么在古今,求学的态度上“古人尊重圣贤”。在佛法里面,尊重佛菩萨,尊重历代的祖师大德。他们所说的,当然是有道理,为什么呢?人家是有修有证,他们是过来人。所以初学的人不敢违背,这是个指路的人。世间法里面,在我们中国,没有一个不尊重孔子、孟子;孔子是圣人,孟子是贤人,他们也是有修有证,过来人啊!

  今天这个时代,科学昌明,于是乎大家不尊重圣贤了。对于圣贤的话,圣贤所讲的理论,教给我们做人做事的态度、方法,现代人用科学的精神,科学的方法来观察,来批评,甚至于说来批判。所以“今日之下,崇尚科学”,跟古时候崇尚圣贤,在修学态度上,的确有了很大的转变。这种转变对我们来讲,是有利还是有害?这个问题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,值得我们去思考的。尊重圣贤,这个办法流行了几千年。这几千年当中,成就的人确实不少,特别是在佛门。那么现在我们把这个态度、观点转变了,完全以科学的眼光来看,试问问会不会有像从前那么殊胜的成就?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大问题,是我们必须要认真地、冷静地来探讨,不能有成见,我们才能够看出这两者利害的真相。

  那么下面,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,这是讲到“信佛教”,首先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解释。信佛教是“信仰佛陀教育的目的、理论、方法。”这叫信佛教。为什么要这样说明呢?怕的是诸位误会了信佛教,把佛教看成一般宗教,那么这个信佛教是一种迷信。不晓得信佛教这个三个字,它是讲信仰佛陀教育的目的、理论、方法。那么在这个地方给诸位作个简单的说明。

  “佛教”,“佛”这是指释迦牟尼佛,释迦牟尼佛在我们中国人称,这是圣人,“圣贤被下之言行”,这个“被”就是加被,或者有人念加被ㄅㄟˋ,实际上应当念加被ㄆㄧ,也就是俗话说保佑,“佑”当作助讲,帮助。圣贤帮助后一代的人,这个“下”就是下一代,帮助后一代爸本y、行为。他的言语、行为指导我们,是指导我们修行的原理原则。是“超凡入圣之轨范”,他走的这一条路是一条标准的道路、轨范的道路。这个教就是这个意思,言行、轨范。圣贤是超凡入圣的。

  那么诸位要真正懂得这个意思了,你想一想佛陀的教学,我们要不要接受呢?如果是宗教,的确可以学,可以不学;如果是教育,这个就不能不学了。世间人家说,说你没有受过教育,你听到难不难过?如果说,某人他不信宗教,你听到并不难过,也许很得意,为什么,表示什么?你不迷信。如果你说没受过教育,这个心里很难过,没有受过教育是野蛮人,是愚痴之人。特别是佛陀的教育。

  佛陀的教育是正觉的教育、是理智的教育、大觉的教育,那要是没有去接受,这个的确是不应当的、不应该的。所以信仰宗教与信仰佛陀教育,并没有冲突。无论信仰任何宗教,都可以接受佛陀教育、修学佛陀教育。这是应该的。

  佛教的理论、方法,在这个内容里,“内容三藏”,“藏”就是库藏的意思,像仓库。佛经翻到中国来之后,分为这个三大类,称之为三藏经典,就是“经藏、律藏、论藏。”分为这个三大类。

  在前清,康熙、乾隆,所编辑的四库全书;这个四库全书,就是从三藏这个地方所启发的,将我们中国所有的这些书分为四大类,经、史、子、集,四藏。佛经的三藏在前,四库全书在后,四库是模仿三藏的形式来编的。

  佛经里面这个三藏是经藏,经是“定”学,在这个地方特别跟诸位介绍的。经律论没有办法很严谨的把它分开,为什么呢?佛当年讲经说法的时候,并没有一定的法则,因此每一次所说的,戒定慧统统都具足,换句话,都有。现在我们这个经律论如何来分呢?只看这一部经典这三个意思,那一个占得多,在篇幅上占得重。譬如说,这本经书,里面讲定的这个事情,占得篇幅多,我们就把它编在经里;讲戒律的,篇幅占得多,把它归到律藏;慧的分量占得多,就把它归在论藏。其实一部书里头,往往戒定慧,它统统都有,只能够看,这一次讲演,偏重在那一方面,这个来分类。所以诸位讲那部经,读到经里头,也有说戒,也有说慧的。譬如说楞严经,四种清净明晦,就是讲戒律。阿难与富楼那尊者跟释迦牟尼佛讨论的,那都属于慧学。但是它总是以楞严大定为主,因此这个把它编在经藏里。诸如这种情形太多太多了。所以佛法的根本学问就是戒定慧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,这是佛学就是觉悟之学、智慧之学。

  在我们中国古人教学里头,也提出了三个纲领,那就是“智仁勇”,与佛法“戒定慧”的确是有相应之处。也许正如古人所说“英雄所见,大略相同。”这是不谋而合的。

  佛法的教学,是以经,以论,来印证我们的知见;就是我们的常识、我们的见解,是不是正确?有没有错误?拿经与论作标准,来印证。

  初学的人,以这个为修学知见的标准,到你自己证果的时候,拿这个来对照一下,来印证一下,我们知见对不对,为什么呢?如果凡是达到智慧圆满的人,他的知见一定相同的;所谓是“英雄所见,大略相同。”因为英雄还不一定成就圆满的智慧,所以说大略相同。而佛与佛是圆满的智慧,所以说“佛佛道同”,他这个知见一定相同,因此经论可以给我们作印证。

  而“戒”律呢,则是修正我们行为上行持,行为的标准,我们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,都要以戒律来作为标准。

  戒律里头有小乘戒、有大乘戒。小乘的戒律就是我们自律的生活规范,而大乘戒律则是我们入众的生活规范。那么由此可知,生活规范是很重要的,这个是世间的秩序。如果我们失去了规范,那么这个世界就乱了。佛家的戒律,跟我们儒家的礼,它的精神,它的用意,完全相同。所以有礼,人就安了,身心安稳。无礼,身心就危险了,这个社会就不安定了。

  学佛也是如此,大家都遵守戒律,每个人身心安稳,身安则道隆啊!才能入道啊!如果身心不能够安稳,诸位想想,禅定从那里得到?没有定,智慧怎么能够现前?所以佛法教学的内容,不外乎戒定慧三学,从初发心一直到无上道,初发心是我们初学,无上道是成佛,绝没有违背戒律。因为戒律的,这个是正行,正确的行为,是从定慧当中,自自然然显露的。因此它是属于性德,修德与性德相应;不是佛菩萨制作的,不是他的意思,不是佛菩萨要范围我们,不是的。这个是一切人的天性,那么我们今天觉得我们自己的思想行为与戒律相违背,那是我们失去了天性,迷失了本性,本性里面的行为就是戒律,因此戒律,我们焉能够不守呢?守戒律就是恢复我们的本性。

  那么佛法修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?这是很重要的,我们要晓得佛法修学的目的之所在,从正信开始,及至正确的理解,可见得这个信就不是迷信。如果只叫你相信,不叫你去理解,这个信是迷信。信了之后,一定要去研究,要去理解它,所以这个信是正信;正解这是正信。事理都正确地明了了,你的行为自然就正了,所以行也正。最终的目标是正觉,正觉这是讲成佛,成佛就是成正觉。

  我们讲这个信,是信这个。正信是信自己有佛性,信自己知见行持与十方诸佛本来无二无别。解,解的是经律论,信的是经律论,行的是戒定慧,是智仁勇,这样才能够成就大智大觉,这是我们讲到这个信的一点意思。

  第二段,要跟诸位说明“佛陀教育之修学”,佛陀教育的修学以今天这个观点来看,确实属于“科学方法”,前面讲了,它是统系的学问。因为它的精神,修学精神,它著重在“慧解”,智慧正确的理解,“破迷启悟”,启是开启,打破迷惑,大彻大悟。

  释迦牟尼佛鼓励这些学佛的,就是修学这个教育这些人,要立定“志”愿,“取大道”,大道就是前面所讲正信、正解、正行、正觉之道,成佛之道。如是的理解、如是的发心,而后起行,“践行”,践是实践,行是行为,我们要去做到。解了以后,我们要行,解是知见,知行合一,行解相应。怎么去行呢?“师法佛祖”,佛是我们的根本老师—释迦牟尼佛;祖是代代承传这一个教育的大师。这一些人都是我们的榜样,我们看,他是怎么自己修行?他们是如何教化众生的?我们要学“自行化他”。自行化他的榜样,一切大小乘经典里面都有,不但是华严里面具足佛祖自行化他的榜样,我们这本弥陀经里面,也说得详详细细。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