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要成就智慧。唯有智慧才能夠破除迷惑,才能夠相信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。那麼這樣子,我們現前智慧沒有開,我們今天接受佛陀的教育,對佛教産生了信仰,當然這個信仰在初期是不成熟的,所以初期的信仰叫強信,勉強的信,爲什麼呢?因爲這不是完全迷信,他是有條件的。
諸佛菩薩是正人君子,是聖人,是賢人,我們相信他的人格,他不欺騙我們,他的言行決定不是虛僞的,沒有誇張的。像佛在金剛經裏面所說的“如來是實語者、真語者、如語者、不妄語者、不诳語者。”我們相信這個。佛的基本戒條裏面,五戒,不妄語,佛教我們不妄語,他自己當然沒有一句假話,我們是基于這一個觀點來信仰。可是信了以後,佛要我們去研究,去理解,可見得佛並不迷信。佛不會說,我這麼說,你就這麼信,佛沒有說過這個話,那麼這種態度太武斷了,那是迷信。佛講的,我說的這些,你們去證實,這是智信。到你證實了,你就完全了解了,所以這個時候這個信才叫做真信。
諸位看這個表解“智信”是講的“明心見性”,是“統系學問”,就是有系統的學問,這個是屬于智信。明心見性是智信最高的境界,統系學問是智信的開端。我們現在研究佛學,佛學它有體系,它有很精密的結構、組織,所以這個學問是屬于有系統的。統系的學問,我們今天稱之爲科學。那麼“迷信”,恰恰與這個相反,“未究其理”就相信他,對于他這個所以然的道理,莫名其妙,他就相信了。因此這種信免不了“偏見”,不正確的見解。“陋執”,執是執著,淺陋的執著。那麼在古今,求學的態度上“古人尊重聖賢”。在佛法裏面,尊重佛菩薩,尊重曆代的祖師大德。他們所說的,當然是有道理,爲什麼呢?人家是有修有證,他們是過來人。所以初學的人不敢違背,這是個指路的人。世間法裏面,在我們中國,沒有一個不尊重孔子、孟子;孔子是聖人,孟子是賢人,他們也是有修有證,過來人啊!
今天這個時代,科學昌明,于是乎大家不尊重聖賢了。對于聖賢的話,聖賢所講的理論,教給我們做人做事的態度、方法,現代人用科學的精神,科學的方法來觀察,來批評,甚至于說來批判。所以“今日之下,崇尚科學”,跟古時候崇尚聖賢,在修學態度上,的確有了很大的轉變。這種轉變對我們來講,是有利還是有害?這個問題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,值得我們去思考的。尊重聖賢,這個辦法流行了幾千年。這幾千年當中,成就的人確實不少,特別是在佛門。那麼現在我們把這個態度、觀點轉變了,完全以科學的眼光來看,試問問會不會有像從前那麼殊勝的成就?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大問題,是我們必須要認真地、冷靜地來探討,不能有成見,我們才能夠看出這兩者利害的真相。
那麼下面,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,這是講到“信佛教”,首先我們作一個簡單的解釋。信佛教是“信仰佛陀教育的目的、理論、方法。”這叫信佛教。爲什麼要這樣說明呢?怕的是諸位誤會了信佛教,把佛教看成一般宗教,那麼這個信佛教是一種迷信。不曉得信佛教這個叁個字,它是講信仰佛陀教育的目的、理論、方法。那麼在這個地方給諸位作個簡單的說明。
“佛教”,“佛”這是指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在我們中國人稱,這是聖人,“聖賢被下之言行”,這個“被”就是加被,或者有人念加被ㄅㄟˋ,實際上應當念加被ㄆㄧ,也就是俗話說保佑,“佑”當作助講,幫助。聖賢幫助後一代的人,這個“下”就是下一代,幫助後一代爸本y、行爲。他的言語、行爲指導我們,是指導我們修行的原理原則。是“超凡入聖之軌範”,他走的這一條路是一條標准的道路、軌範的道路。這個教就是這個意思,言行、軌範。聖賢是超凡入聖的。
那麼諸位要真正懂得這個意思了,你想一想佛陀的教學,我們要不要接受呢?如果是宗教,的確可以學,可以不學;如果是教育,這個就不能不學了。世間人家說,說你沒有受過教育,你聽到難不難過?如果說,某人他不信宗教,你聽到並不難過,也許很得意,爲什麼,表示什麼?你不迷信。如果你說沒受過教育,這個心裏很難過,沒有受過教育是野蠻人,是愚癡之人。特別是佛陀的教育。
佛陀的教育是正覺的教育、是理智的教育、大覺的教育,那要是沒有去接受,這個的確是不應當的、不應該的。所以信仰宗教與信仰佛陀教育,並沒有沖突。無論信仰任何宗教,都可以接受佛陀教育、修學佛陀教育。這是應該的。
佛教的理論、方法,在這個內容裏,“內容叁藏”,“藏”就是庫藏的意思,像倉庫。佛經翻到中國來之後,分爲這個叁大類,稱之爲叁藏經典,就是“經藏、律藏、論藏。”分爲這個叁大類。
在前清,康熙、乾隆,所編輯的四庫全書;這個四庫全書,就是從叁藏這個地方所啓發的,將我們中國所有的這些書分爲四大類,經、史、子、集,四藏。佛經的叁藏在前,四庫全書在後,四庫是模仿叁藏的形式來編的。
佛經裏面這個叁藏是經藏,經是“定”學,在這個地方特別跟諸位介紹的。經律論沒有辦法很嚴謹的把它分開,爲什麼呢?佛當年講經說法的時候,並沒有一定的法則,因此每一次所說的,戒定慧統統都具足,換句話,都有。現在我們這個經律論如何來分呢?只看這一部經典這叁個意思,那一個占得多,在篇幅上占得重。譬如說,這本經書,裏面講定的這個事情,占得篇幅多,我們就把它編在經裏;講戒律的,篇幅占得多,把它歸到律藏;慧的分量占得多,就把它歸在論藏。其實一部書裏頭,往往戒定慧,它統統都有,只能夠看,這一次講演,偏重在那一方面,這個來分類。所以諸位講那部經,讀到經裏頭,也有說戒,也有說慧的。譬如說楞嚴經,四種清淨明晦,就是講戒律。阿難與富樓那尊者跟釋迦牟尼佛討論的,那都屬于慧學。但是它總是以楞嚴大定爲主,因此這個把它編在經藏裏。諸如這種情形太多太多了。所以佛法的根本學問就是戒定慧,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,這是佛學就是覺悟之學、智慧之學。
在我們中國古人教學裏頭,也提出了叁個綱領,那就是“智仁勇”,與佛法“戒定慧”的確是有相應之處。也許正如古人所說“英雄所見,大略相同。”這是不謀而合的。
佛法的教學,是以經,以論,來印證我們的知見;就是我們的常識、我們的見解,是不是正確?有沒有錯誤?拿經與論作標准,來印證。
初學的人,以這個爲修學知見的標准,到你自己證果的時候,拿這個來對照一下,來印證一下,我們知見對不對,爲什麼呢?如果凡是達到智慧圓滿的人,他的知見一定相同的;所謂是“英雄所見,大略相同。”因爲英雄還不一定成就圓滿的智慧,所以說大略相同。而佛與佛是圓滿的智慧,所以說“佛佛道同”,他這個知見一定相同,因此經論可以給我們作印證。
而“戒”律呢,則是修正我們行爲上行持,行爲的標准,我們一言一行、一舉一動,都要以戒律來作爲標准。
戒律裏頭有小乘戒、有大乘戒。小乘的戒律就是我們自律的生活規範,而大乘戒律則是我們入衆的生活規範。那麼由此可知,生活規範是很重要的,這個是世間的秩序。如果我們失去了規範,那麼這個世界就亂了。佛家的戒律,跟我們儒家的禮,它的精神,它的用意,完全相同。所以有禮,人就安了,身心安穩。無禮,身心就危險了,這個社會就不安定了。
學佛也是如此,大家都遵守戒律,每個人身心安穩,身安則道隆啊!才能入道啊!如果身心不能夠安穩,諸位想想,禅定從那裏得到?沒有定,智慧怎麼能夠現前?所以佛法教學的內容,不外乎戒定慧叁學,從初發心一直到無上道,初發心是我們初學,無上道是成佛,絕沒有違背戒律。因爲戒律的,這個是正行,正確的行爲,是從定慧當中,自自然然顯露的。因此它是屬于性德,修德與性德相應;不是佛菩薩製作的,不是他的意思,不是佛菩薩要範圍我們,不是的。這個是一切人的天性,那麼我們今天覺得我們自己的思想行爲與戒律相違背,那是我們失去了天性,迷失了本性,本性裏面的行爲就是戒律,因此戒律,我們焉能夠不守呢?守戒律就是恢複我們的本性。
那麼佛法修學的目的又是什麼呢?這是很重要的,我們要曉得佛法修學的目的之所在,從正信開始,及至正確的理解,可見得這個信就不是迷信。如果只叫你相信,不叫你去理解,這個信是迷信。信了之後,一定要去研究,要去理解它,所以這個信是正信;正解這是正信。事理都正確地明了了,你的行爲自然就正了,所以行也正。最終的目標是正覺,正覺這是講成佛,成佛就是成正覺。
我們講這個信,是信這個。正信是信自己有佛性,信自己知見行持與十方諸佛本來無二無別。解,解的是經律論,信的是經律論,行的是戒定慧,是智仁勇,這樣才能夠成就大智大覺,這是我們講到這個信的一點意思。
第二段,要跟諸位說明“佛陀教育之修學”,佛陀教育的修學以今天這個觀點來看,確實屬于“科學方法”,前面講了,它是統系的學問。因爲它的精神,修學精神,它著重在“慧解”,智慧正確的理解,“破迷啓悟”,啓是開啓,打破迷惑,大徹大悟。
釋迦牟尼佛鼓勵這些學佛的,就是修學這個教育這些人,要立定“志”願,“取大道”,大道就是前面所講正信、正解、正行、正覺之道,成佛之道。如是的理解、如是的發心,而後起行,“踐行”,踐是實踐,行是行爲,我們要去做到。解了以後,我們要行,解是知見,知行合一,行解相應。怎麼去行呢?“師法佛祖”,佛是我們的根本老師—釋迦牟尼佛;祖是代代承傳這一個教育的大師。這一些人都是我們的榜樣,我們看,他是怎麼自己修行?他們是如何教化衆生的?我們要學“自行化他”。自行化他的榜樣,一切大小乘經典裏面都有,不但是華嚴裏面具足佛祖自行化他的榜樣,我們這本彌陀經裏面,也說得詳詳細細。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