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二卷

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二卷

  淨空法師講述

  還是繼續地給諸位介紹淨土科學觀的第叁段。在第叁段裏面,要給諸位介紹的是“通途斷惑”。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佛法的概略以及修學的態度、要領。從前面結論上來看,我們曉得佛法的教學、修學,都是合乎科學的統系,合乎科學的精神,合乎科學的方法,佛法實在可以說得上,是博大精深。在一般教學,過程上來講,也就是說到了斷惑證真。所謂的真,都是講的真如本性。衆生迷失了真如本性,佛法的教學無非是教一切衆生如何恢複他的真性。

  那麼我們看表解上所說到,我們用這兩個圓圈來代表“本性”。這個兩個圈是不得已而畫出的,那麼諸位一定要曉得,實際上它是一個圈,不是兩個圈。那麼今天第叁段,我們討論通途斷惑之原理。我們用這一個圈來代表真如本性,代表的真如本性。在“有情”衆生來說,就叫做“佛性”。所謂有情就是有感情的,我們今天學說裏面所講的,動,凡是動物,都是有“情識”的,所以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有本性。那麼在“無情”上來說,無情就是包括現在所謂的植物與礦物,那麼這叫無情,無情的分上,我們叫它做“法性”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,並不是有兩個性,因此情與無情,它的關系,我們已經明白了。華嚴經裏面說,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,道理就是在此地。經裏面給我們說,像楞嚴經裏面講的,“性一切心”,“性“就是指這個性,真如本性。“一切”就是有情、。“心”當作本體講。

  真如本性是一切有情無情衆生的本體,那麼拿今天這個學術界的話來說,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,在佛法裏面稱之爲真如本性。華嚴經裏面講的“一真法界”都是說的這一個境界,說的這個事實。那麼現在問題是,發現真如本性怎麼變成了情識,變成這個東西。

  那麼在這個圖裏面,我們把它放大來看,這個圖把它放大來看,那麼我在這個圖裏頭畫的,這個裏頭有白的圈圈,有黑的圈圈。白的圈圈,我們把它比喻善的種子,黑的圈圈把它比喻惡的種子。這就是原本是很清淨的,現在裏面爲什麼會有善惡?那麼諸位要曉得,這個就是經論裏面所講的真如本性一變爲阿賴耶識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這個阿賴耶識,這個圓圈就是這個圓圈,並不是兩個圓圈,實際上是一個,爲了我們辨別一個清淨,一個染汙,爲了區分這個染淨,我們把它畫成兩個圓圈,實際上是一個圓圈。原來是這個樣子,現在變成這個情形,裏面有善惡種子了;那麼這個我們叫情識,在唯識裏面稱之爲阿賴耶識,那麼這種情形就是阿賴耶識,那麼像這種情形就稱之爲真如本性。

  那麼今天我們雖然不談唯識,可是這一段與唯識有密切的關系。變成這種情形之後了,這個裏頭就有善惡的種子了。白的代表善,黑的代表惡,于是它就變現出見相兩分。什麼叫見分?什麼叫相分?“見分”這是“精神”,所謂這“相分”呢?就是“物質”。那麼這個諸位一看就曉得了,我們這個世界不外乎是精神與物質之結合。說到物質,包括我們這個身體,我們這個肉體是物質,外面這個六塵境界是物質。精神,屬于心理;物質屬于生理的。生理的,這是心理的。精神與物質,也是同源,同發生在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就是真如本性,所以說,性一切心。精神迷的時候,自己束縛了自己,“迷縛爲二執”,這個二執就是我執與法執,就變成這兩種執著,那麼這是有情衆生生死的根本。人我執,我執是叁界之內,所謂分段生死根本。法執是叁界之外的變易生死根本。所以迷了佛性、法性,變成兩種執著。如果把這兩種執著打破了,“解脫”了,那麼這個我們就,在這裏,這是佛學上沒有的名詞,我們在此地假定給它定個名詞,這是“心能”,因爲這是對這邊來講的,這個就是心的能力。這個心能是什麼呢?在佛法裏面講,就是般若智慧,無量無邊的智慧。

  那麼再從這邊來看這個相分,就是物質。物質“收縮爲原子”,這是今天科學家所講的。“分解”的時候,“爲質能”,分解爲能量了,質量、能量,質量跟能量是一不是二,所以這個質量可以化爲能量,能量可以化爲質量。今天科學裏頭所發現這個方法,變的方法,這是以“動”,是以極大的速度,可以把這個物質變成能量。現在科學家懂得,在原理上已經肯定、承認了,質與能可以互相轉變,換句話說,能量可以變爲物質,物質可以變爲能量,可以互相轉變。那麼現在科學家已經接近轉變這個邊緣。雖然這麼說,是把質變成能,就是現在所謂原子彈原理,就是這麼發明的。可是如何能夠將能量變爲物質?現在科學家曉得有可能,但是依然做不到,沒有辦法,不曉得怎麼變法?知道是能變,可是不知道是怎麼個變法。那麼諸位要曉得,宇宙之間這個能量是無量無邊的,如果要有一天,有辦法將能量變爲物質,那麼諸位想想,我們的資源、我們的物質,還會有缺乏嗎?不會了。

  今天全世界,每一個國家政府,都感覺得人口的壓力,想方法來節製人口。那麼諸位想想,爲什麼要節製人口呢?那就是大家覺得,我們這個地球上資源是有限的,如果人口無限地膨脹,總有一天我們的資源會枯竭,怕這一點啊!那麼要想控製人口增加率,諸位曉得,這是一個很笨,一種消極的方法。聰明、積極的辦法,應該怎麼做法呢?應該去研究怎麼樣使這個能,能源、能量,把它變成物質。那世界上人口再多,我們不怕了。爲什麼呢?有的是資源。真的,要是把這個能量變成物質的話,確實是“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。”那還怕什麼呢?

  但是科學家,哲學家今天能夠發現的,能夠理解的,只是佛法相分這一邊。至于見分這一邊,就是精神這一邊,他還沒注意到;不要說他沒發現,他現在還沒注意到。而在佛法裏頭,早就說明了。佛法是著重在見分這一邊,就是在精神這一邊,而不著重在相分,在物質那一邊。爲什麼呢?因爲在原理上,佛告訴我們“相隨心轉”。那麼換句話說,相分是隨著見分轉的。因此只要在見分上,這個心能上解決了,這個物質是不成問題的,是沒有問題的。

  我們看看彌陀經裏面講的西方極樂世界,那他們的科學比我們發達,因爲我們現在只知道這個原理,不知道怎麼變法,西方極樂世界早就知道這個變法,而且這種變的方法,就是能變爲質,質變爲能,不是某幾個科學家,用些儀器才能夠變,不是的。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可以把能轉變成質,質轉變成能,有這個辦法,有這個能力,家家有這個能力,所以說那個地方是科學世界啊!我們這個地方的科學之發展,跟他相比,那差得太遠太遠了。

  我們繼續再往下面看底下解釋。那麼這個轉變呢?這個在佛法裏面,是講“靜”,就是講定的功夫,禅定,甚深的禅定,能夠把我、法二執打破,變成了無量無邊的智慧、光明。那麼這一邊告訴我們是“見相淨”,淨是清淨,見分與相分清淨了,所“現”出來這個相,就是“淨土”。這個西方淨土就是這麼個來的,它見分清淨、相分清淨,裏面只有善法,沒有染法;只有善,沒有惡。“見相”要是“穢”,“現穢土”,穢是不清淨,見分跟相分不清淨,帶著有無明、煩惱、貪嗔癡慢。有這樣的心,他就現惡相,現這個不平等、鬥爭、互相殘害,這種不清淨的相,那麼現這個穢土。

  因此可知“十界心造”,“十”是講十法界。十法界從上面講,這是佛、菩薩、緣覺、聲聞,下面這是六道,有天、修羅、人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。那麼這是大家,熟知的,

  這個十法界是心造的啊!這個心就是見分,就是我們講的見分,是你見分所造的。這個十法界的轉變,既然是你心造,當然是你“心轉”的。所以你今天想成菩薩,想成佛,能不能做到呢?能做到。爲什麼呢?因爲你有心,這個是要心去轉變它。

  佛法的理論是如是,所以在結論上告訴我們“見相同源”,見分、相分,同一個阿賴耶識,同發生在阿賴耶識裏頭。“心物不二”,這是心,精神這部分是心;物質,精神跟物質不二。“染淨一如”,染與淨是一體的。悟了,覺悟了,就清淨;迷惑了,就染汙,所以染淨是一。“質能同體”,這是今天科學所發現的。因此“體”上講,是“一如”。“相”上講,它有“差別”。“用”,那是各有各的用途,因爲它相不一樣,它作用就不一樣。譬如我們講水,水在液體的時候,可以解渴,可以行舟。它在固體結成冰了,那冰有冰的作用,它就有障礙,把它築成一道冰牆,它就變成妨礙。如果把它加熱變成水蒸氣,它可以推動機器。從前的火車是用水蒸氣推動的,輪船也是用蒸氣機來推動的。由此可知,雖然體是一樣東西,你看,它變成氣體,它的相是氣,變成液體,變成固體,這個相不相同了,它作用也就不一樣了。華嚴告訴我們“一切唯心造”。唯識論裏面給我們講“萬法唯識變”。都是說的這個道理。

  通途的成佛,所謂“成佛”,就是“無上正等正覺”,成佛的道理,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道理,必須要“斷二種障”,要“轉識成智”。所以千經萬論,八萬四千法門,全都是發明這個道理。那二種障呢?第一個是煩惱障,要“斷煩惱障”。斷煩惱障,“我執”破了,不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,也不再執著能夠思惟想像的是我的心,不執著這個肉體是我的身,那麼這樣是因而我執就打破了。我執打破了,叁界之內的“分段”生死,就“盡”了,那麼這個我們講“證大涅槃”。涅槃是印度話,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不生不滅。

  這個第二,“斷所知障”。所知障斷了,“法執破”了,那麼界內界外的“變易”生死,這就“盡”了,“證大菩提”。菩提是覺,就是大智大覺,圓滿究竟的大覺悟。那麼這是斷二種障,這兩種障礙了我們無上正等正覺,所以必須要把它斷除。

  斷了二種障,那就轉識成智了,那麼這個多少要懂得一點唯識學,就很容易明了。要“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”,就是眼耳鼻舌身識,眼識、耳識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