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一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希望諸位在這些地方要特別留意,要好好地學習。還有一點,這很重要的,修學的“態度”,我們修學成敗的樞紐就在這個地方。

  記得在十年前,我初到臺北來講經,有不少的同修來請教,希望我教給他們講經的方法。我當時告訴他們,學佛態度重于方法。方法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,實在說充其量只占百分之十,而態度是成敗關鍵,它要占百分之九十。那麼由此可知,這個求學的態度是成敗之樞紐,決定我們修學成功與失敗。良好的態度自然産生良好的方法,所以諸位如果一昧只求方法,不明了修學態度,這是迷失了方向,很難談得上成就。

  那麼在方法裏面第一條“至誠感通”,這是我過去求學,老師教給我的。因爲老師問我的志願,我的願望是希望能夠像曆代的祖師大德弘法利生。老師點點頭,而後告訴我,這一樁事情不容易。因爲弘法利生必須要通達佛法,那就是叁藏經典。諸位想一想,中文所翻譯的經典,當時大正藏的書本在臺灣影印流通;這一部藏經,正藏所收集的,九千零六卷,有這樣多的分量。一個人一生去研修,能不能通達,都不敢說。可是如果你只通達佛法,而不能夠通達世間法,還是枉然。換一句話說,世間法也得要通達。

  世間法,外國的學術,我們暫時不談,以我們中國的學術作一個比喻,四庫全書,這個分量大大地超過了大藏經。這一些年來,蔡念生老居士們幾個人編輯的中華大藏經,所收集的經典已經有好幾萬卷了。諸位想想,世出世間都要通達才能夠弘法利生;這一些典籍,等于說這一些教科書,是不是我們一生當中能夠念得完的?因此老師就告訴我,不通達無法擔當弘法利生的責任,通達又不是一生時間能夠做得到的,那這個事情難啊!那我們應當怎麼辦呢?所以老師講,如果要通達世出世間法,唯一的辦法,就是誠。不僅僅是要誠,要誠到極處—至誠,這就是求感應。要求感應才能夠通達,我們俗話講,求佛菩薩保佑,感應就是保佑。

  沒有佛菩薩神力加持,沒有佛菩薩真正保佑,沒有辦法通達的。那麼你求佛菩薩保佑,怎麼個求法呢?以誠敬來求,正是印祖所說的“一分誠敬,得一分利益;兩分誠敬得兩分利益。”那麼你有十分誠敬,當然得十分利益。所以老師教給我至誠感通。

  那麼我在此地,不敢自己居有,今天在這個地方貢獻給諸位,這個是態度裏頭,比什麼都重要。通是通達世出世間法,這是要求感應的,求佛菩薩保佑的。求的方法,是用至誠心。至誠心就是直心,菩提心裏的直心。在無量壽經裏面,佛說的至誠心、深心、發願回向心,這是比什麼都可貴,比什麼都重要。這個是態度裏頭大根大本,實際上這四個字,最重要就是這兩個字“至誠”,他自然就感通了。

  那麼另一個,就是助緣,那就是師友,這是一個修學人絕對不能缺少的。你要以禮去“事師”,要以禮去“親友”,“友”是同志,“師”是我們的旨v,有老師有同學。而這個同學,乃是同志,志趣完全相投的同學。老師指導我們,同學幫助我們,互相在一起切磋琢磨,我們才會有成就。老師這個教導,也是相當不容易,也是很難。

  古人親近一個老師,老師確實負責任來指導。那麼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;老子有一句話說“爲學日益,爲道日損。”這個就說明了世間的學問,爲學,求學,你這個學術知識是要一天一天增長,這是你有進步,你有成就。可是修道,就完全不相同了。修道是要日損,損就是一天一天減少,減少的什麼?知見減少,煩惱減少。老子這兩句話,與佛法所講的根本原理完全相同。佛法在原理上講,斷煩惱障,斷所知障,豈不是完全相同嗎?所以爲道,是要日損。

  那麼一個善知識,一個好老師來教導,他不希望學生天天增長知見,每一天讀經聽經,他知道了很多很多事,這個就壞了。爲什麼呢?如果他要是讀這些經,讀這些理論,讀這些方法,他都記住了,一天一天地腦子裏面道理多了、方法多了,在世間法講,好事啊!在佛法裏講,壞事。這正是清涼大師所說的“增長邪見”,那有什麼好事?

  佛法的修學,天天給你講經說法,讀誦大乘經典,目的在那裏?目的是要斷你的知見,這個是佛法難處就難在此地,他是要斷知見的。他是要在讀誦、聽經,達到一個什麼目的呢?達到像六祖所說的“本來無一物”,達到這個目的。我們本經所提的目的呢,達到什麼?“一心不亂”。一心不亂就是本來無一物。那你要是增長許多知見,你怎麼能達到一心呢?這一樁事情,我們在壇經裏面看到,智常禅師所提出來的問題請教六祖,就恍然大悟啊!才真正明了,佛無法可說。

  所以我在講席當中告訴大衆說,你聽經,天天聽經,不是不聽,天天聽經沒有聽得一個字,你就開悟了。天天看經,沒有看著一個字,天天聽天天看,自己得的是什麼?一心不亂。得的是什麼?本來無一物,你開悟了。所以佛法的講演,釋迦牟尼佛講經,佛祖講經,教你去讀誦大乘經典,這個語言、文字是什麼東西,是一把掃把,把你心裏面無明、邪見,把它掃得幹幹淨淨。

  你們看金剛經,佛一面說一面否定,把你掃得幹幹淨淨。破無明,破邪見,你才能夠得到佛法的受用。諸位要明了,如果有這樣一個好老師來指點你,這是明師;這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,講的明師,是真正善知識。如果他要是教你,這個東西要記住,這很重要啊!不要忘掉啊!你要記得多啊!將來你講的時候才有材料啊!給諸位說,那叫邪見,爲什麼?增長知見。或者有老師講,這個修行要得定,這個東西最好統統不要,也不要聽,也不要看,把見聞覺知統統堵塞起來,你天天在那邊打坐就行了,這個辦法,增長無明。什麼東西,一無所知啊!這個不行。

  真正佛法,又要了了分明,又要沒有執著,這是佛法。般若經裏面所謂的“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。”金剛經講“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”這是佛法,這才是正覺啊!所以它的確是遠離無明,遠離知見。中國禅宗,達摩祖師傳來的,所標榜“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。”原理就在此地。不立文字,禅宗文字比那一宗都多,可見得它要不要文字?要文字,文字是工具啊!它不執著文字,就是不立文字。我們天天念經,不執著文字,天天念,愈念心愈清淨,愈念愈沒有妄想,愈念愈是大徹大悟,這是善知識,這是真正的好老師。我們能夠得這樣的老師來指導我們、來幫助我們,在佛法上那有不成就的道理呢?

  所以這個信這一條裏面,我們信佛,信我們的根本老師;信法,佛所教給我們這個方法,理論是正確的,我們不要懷疑;信善知識,我們認識這個善知識、好老師,我們相信他。他指給我們的路是正確的,他教給我們這個方法是正確的,我們依照這個路,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,我們一定有所成就。這個成就,得清淨心。

  那麼這個都是修學基本的態度,我們在佛法修學上,我們應該如何做一個好學生;自己具足好學生的條件,你必定會遇到好老師,自己要是沒有具備好學生的條件,縱然遇到真正的善知識、好老師,你也會當面錯過。在他會下,沒有成就,那是多麼可惜!因此這個事師親友,關系就太大了。因爲老師有老師的尊嚴,不能常常給老師聊天,不能給老師開玩笑;有許多的疑難,不是重要的,在老師面前不敢提起,所以老師有尊嚴。那麼這個,就需要同學了。同學在一起,互相切磋琢磨,可以在一起擡摃,可以在一起辯論得面紅耳赤,沒有關系,同學嘛!彼此不服氣。可是辯論完了之後,回去再想一想,某人說的話是有的道理。實在不服氣,想不通,問老師,請老師作最後決定。所以在修學過程當中,同學幫忙,那個幫助的力量確實不亞于老師。所以師與友對于我們的幫助,對于我們的恩德,都是十分之厚。那麼這是在態度上,我們必須要具備的,就是要懂得的。

  那麼底下講“善財典型”,華嚴經裏面,善財童子,他給我們作了一個模範,作了一個示範。換句話說,我們不曉得怎麼個修學,也不知道應該以什麼態度、什麼樣的禮節、什麼樣的言語、什麼樣的方式來承師老師,那麼善財都做出一個樣子給我們看。這是從前方東美先生對于華嚴經特別贊歎。他老人家說,不但經典裏面有非常好的理論、方法,而且善財童子還表演給我們看。這個書實在是太圓滿了,帶表演的,真正是一部非常完美的智慧的教學。他認爲是最理想,最好的教科書,就是華嚴經。

  那麼在修學上面來說,前面也說過離不開戒定慧,這是佛法根本的學問—叁學。初期是以叁學爲根本,到後來,則是以叁慧爲主修的,到什麼時候才以叁慧爲主修呢?到慧成就了,戒定開了智慧。以我們本經來說,因戒生定,這個定,初級的定“功夫成片”;中級的定是“事一心不亂”;高級的定是“理一心不亂”。必須在高級定裏面,慧發生了。那就是說理一心不亂而後開慧了,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,與禅宗裏頭的明心見性沒有兩樣,事一心不亂。到這個時候,這是以“聞思修”叁慧爲修學的主要的科目了。所以說“初叁學,後叁慧。”這就是小乘,可以說是人天、小乘、權教菩薩,都是叁學。到大乘實教的菩薩了,叁慧。以我們本經來說,事一心以前,是叁學;理一心,這是後,這是以叁慧。“終大覺”終極就是成佛了,成就大覺。

  那麼在佛法的修學,跟世間法也不相同,它在方法上說,“有行布”,有“圓融。”所謂行步就是次第,按部就班的,有順序,有個程序。圓融是頓超,不要按次序,那麼這是講圓融。這個兩種在大乘法裏,可以同時地修學。譬如說“生活教育”,以“戒”;儒家則是以“禮”,這是生活教育。私生活,小乘戒;大衆在一塊,團體生活,菩薩戒;比丘戒是私生活的生活規範,菩薩戒是團體生活的生活規範;像我們今天政府所訂的國民須知,那就是一種生活規範。

  在“心理教育”上,講求的是“定”學,儒家講“靜”,講靜定;在“精神教育”上,佛法講“慧”,戒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