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十五卷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了人嗎?所以這是似善而實非善。這個理深,能夠見到的人不多,聖人見到。

  【現行雖不善,而其流足以濟人,則非善而實是也。】

  子路就是如此。子路救了一個人,人家送他一頭牛,他就接受了。好像是不善,但是他能影響別人,使其他的人聽到子路這種行爲,他看到別人掉水裏,也會很勇敢的下去救人。這看起來好像不善,實在它是善。

  【然此就一節論之耳】

  這是舉這一樁事情來說。

  【他如非義之義,非禮之禮,非信之信,非慈之慈,皆當抉擇。】

  是非的事情太多了,我們都要懂得。什麼叫做“義”?什麼是“不義”?我們都要有能力去辨別。什麼是“禮”?什麼是“信”?什麼是“真正的慈悲”?在這個裏面,譬如說有一個人做壞事、做惡事,決定要懲罰他,決不能夠寬恕他;有人寬恕了這個罪人,這個事情算不算是義?你一定要觀察這個人。假如這個人做錯事情被寬恕,這個壞人他反而膽子更大,他將來會做更多的壞事,使許許多多人受害,你這個寬恕是錯誤;如果你要是警誡他、懲罰他,他以後不敢作奸犯科,這是真正的義。這一種叫“非義之義”。“禮”是人人有的,但是要有分寸。用禮貌待人是禮;如果過分去恭惟、去贊歎,這個人漸漸傲慢起來了,那就叫“非禮”。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不能不謹慎,不能不細心。

  信用很要緊,也要看狀況。如果顧全小信,這是信,因爲顧全小信卻失了大信,那就錯了。聖人顧全大信,有的時候可以能夠放棄小信,這就叫“非信之信”。“慈”是慈愛,慈愛不能過分,過分往往變成不仁慈;“非慈之慈”。這些都是說你本來是好的,你用得不恰當。義是好的,你用錯了;禮是好的,你也用錯了;信用是好的,你也錯用了;慈悲是好的,你也錯用了。佛家常講“慈悲多禍害,方便出下流”,慈悲、方便是佛家教學最重要的方法。佛門常講“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”,怎麼會慈悲變成禍害,方便變成下流?用得不恰當,非慈之慈,非方便之方便,用錯了。第五段講“偏正”:

  【何謂偏正?昔呂文懿公,初辭相位,歸故裏,海內仰之,如泰山北鬥。有一鄉人,醉而詈之,呂公不動,謂其仆曰:醉者勿與較也。閉門謝之。逾年,其人犯死刑入獄。呂公始悔之曰:使當時稍與計較,送公家責治,可以小懲而大戒;吾當時只欲存心于厚,不謂養成其惡,以至于此。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。】

  呂文懿公,文懿是谥號,他的名字叫原,呂原,號叫逢源,他是浙江秀水縣人,生在明朝英宗正統年間,做過宰相。這個人非常之好,是個好人,是個忠厚的長者。他罷相回鄉的時候,“初辭相位”,這是告老還鄉,辭職之後歸故裏,還鄉的時候。雖然辭去宰相的職務,他老人家的德行、事業,“海內仰之,如泰山北鬥”,就是得到社會大衆的尊敬,如同仰慕泰山北鬥一樣,這兩個是形容詞。

  有一次他遇到一個鄉人,同鄉的人,酒喝醉了,罵他。“呂公不動”,聽了酒醉的人罵他,他不動心,告訴他的隨從:“他醉了,不要跟他計較,不理他”,“閉門謝之”。過了一年,這個人犯了死刑,被關到監獄裏。呂老先生聽到這樁事情開始後悔,他就說:“假使去年他酒醉罵我的時候,我要是把他送到官府去治他的罪,這種小的懲罰,使他能生起戒心,他就不至于做出更大的壞事。”他說:“當時我只是想存心于厚道,沒有想到這樣反而養成他的過惡,以至于此。”這樁事情是善心做了惡事。

  【又有以惡心而行善事者】

  再講一個相反的。

  【如某家大富】

  有這麼一個大富人家。

  【值歲荒】

  遇到荒年。

  【窮民白晝搶粟于市。】

  “粟”是糧食、稻米。荒年,窮人白天搶糧食。這個大富人家,他家裏有糧,窮人到他家來搶糧。

  【告之縣,縣不理。】

  這個富人向縣府告狀,縣官沒有理會。

  【窮民愈肆】

  這些窮民來搶劫的,愈放肆了。

  【遂私執而困辱之,衆始定;不然,幾亂矣。】

  這個富人逼得沒有辦法,自己在家裏頭私設刑堂,把這些搶劫的人抓來審判,懲罰他,這樣把搶劫平定了。不然的話,這就變成暴民,會把社會治安擾亂了。這是舉一個例子,他是以惡心做了一樁好事情。

  【故善者爲正,惡者爲偏,人皆知之。】

  這大家都知道。

  【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,正中偏也。以惡心而行善事者,偏中正也。不可不知也。】

  如果對于這些道理、事實真相了解不夠透徹,往往我們自以爲是善事,未必是真善,所以行善講求可多了。底下一段說:

  【何謂半滿】

  你行善,善的功德是不是圓滿的?還是只有一半?

  【易曰:善不積,不足以成名;惡不積,不足以滅身。】

  這是舉《易經》上兩句話,善跟惡都是靠積,報應才會現前。

  【書曰:商罪貫盈。】

  這是《書經》上一句話,商朝末年造的罪孽太多,所以武王起義滅了殷商。底下用比喻來說明:

  【如貯物于器】

  儲藏東西在器皿裏頭。

  【勤而積之,則滿。】

  我們很勤快,常常累積,它就滿了。

  【懈而不積,則不滿。】

  “懈”是懈怠;不常常去積存,它就不會滿。

  【此一說也】

  這是講“半善”、“滿善”的一種說法,這個說法要知道,那就是勤而積,你的善是圓滿的。如果你懈怠,偶爾遇到,行一點善,並不是把心放在利益一切衆生上,你做的這個善只有半善,不能夠做到圓滿,這是一個說法。下面又有一個說法,他舉一個例子:

  【昔有某氏女入寺】

  這是說從前有一戶人家的女子到寺廟裏。

  【欲施而無財,只有錢二文,捐而與之,主席者親爲忏悔。】

  這是個貧女,身上只有兩文錢,她把這兩文錢都拿出來捐獻給寺廟裏。寺廟的住持,“主席”就是住持和尚,親自來給她誦經忏悔。

  【及後入宮富貴,攜數千金入寺舍之。】

  過了幾年,這個女孩子被選到宮廷裏面做了嫔妃,享受人間的富貴。她帶“數千金入寺舍之”,這次到廟裏面,大概也是來還願的;年輕的時候在這個廟裏面,常常到廟裏燒香許願,這一生果然富貴了,再到廟裏面來燒香,帶了許許多多的財物來布施。

  【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。】

  這個住持和尚不親自給她回向,叫他的徒弟代表給她回向就可以了。

  【因問曰】

  這個女孩子就問:

  【吾前施錢二文,師親爲忏悔。】

  她說:我從前年輕的時候到這裏來,我布施兩文錢,師父親自爲我忏悔。

  【今施數千金,而師不回向,何也?】

  今天我到這個地方來,帶了幾千兩銀兩來供養,老師父您不給我回向,爲的是什麼?

  【曰】

  老和尚說:

  【前者物雖薄,而施心甚真,非老僧親忏,不足報德。今物雖厚,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。】

  從前你到廟裏來燒香拜佛供養兩文錢,你的心真誠,我不親自給你忏悔,不能報你的德。今天你帶的供養雖然豐厚,你的心不像從前那樣的真切。

  【令人代忏足矣】

  我讓我的徒弟代表給你忏悔就可以了。這裏面我們要細細想想。

  【此千金爲半,而二文爲滿也。】

  這個善,心真,布施雖少,你得的善福是圓滿的。心不誠,她做了嫔妃,我們俗話講做了娘娘,免不了帶著富貴貢高傲慢的習氣,你的德就損掉了;這個時候來拜佛,前呼後擁,不可一世,實際上你修的福才半善而已。下面了凡先生又舉了一個故事:

  【鍾離授丹于呂祖】

  漢鍾離,八仙之一,他要度呂洞賓,教給呂洞賓:

  【點鐵爲金,可以濟世。】

  你要想救濟窮苦的人需要錢,他有一套法術能夠“點鐵成金”。

  【呂問曰:終變否】

  呂洞賓就問:我把這個鐵變成金,會不會還原,這個金又變成鐵?

  【曰:五百年後,當複本質。】

  漢鍾離說:五百年之後,還會還原。呂洞賓就說:

  【呂曰: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,吾不願爲也。】

  我不幹這個事情,我不需要。

  【曰】

  漢鍾離就說:

  【修仙要積叁千功行,汝此一言,叁千功行已滿矣。此又一說也。】

  他講“半”跟“滿”舉了叁個例子,叁種說法。所以,我們自己要想一想,我們修善積德,到底我們的善,是滿善還是半善?我們現前得的果報,是圓滿的還是有欠缺的?“半”就是欠缺,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。學佛的人一般本質都好,心都好,非常可惜,他沒有這個智慧,沒有這個見識,所以在理論、方法上有了偏差,往往修善,得的果報不圓滿,道理都在此地。我們不讀這些書,你怎麼能想得到?希望我們念了之後,回過頭來想想自己一生所作所爲,應該得什麼樣的果報。好,就講到此地。

  

《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十五卷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