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十六卷)

  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十六卷)

  淨空法師講述

  中國深圳鳳凰衛視

  諸位同學,大家好!我們接著再看半滿最後的一段:

  【又爲善而心不著善,則隨所成就,皆得圓滿。心著于善,雖終身勤勵,止于半善而已。譬如以財濟人,內不見己,外不見人,中不見所施之物,是謂叁輪體空,是謂一心清淨,則鬥粟可以種無涯之福,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,倘此心未忘,雖黃金萬镒,福不滿也。此又一說也。】

  “半、滿”說到這一段文,才算是究竟。但是,這樁事情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。由此可知,我們講半、講滿,半滿還是有等級的,不能夠一概而論。如果用此地這個標准,前面所說的滿都是半,都不是真正的圓滿,到叁輪體空才是真正圓滿。“叁輪體空”誰能做到?法身菩薩才能做到;不但六道衆生做不到,四聖法界裏面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也做不到。爲什麼?人不能無心。換句話說,他有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標准就不適用;什麼時候把妄想分別執著斷盡,就是這個標准。所以這個標准是法身菩薩的標准,我們要知道。知道了有好處,什麼好處?行善不會自以爲滿足,有這個好處。無論積多大的功德,自己心裏面總是以爲還不夠多,還是很少,這就好。不會自以爲滿足,你才肯認真努力發憤的去修善。這個道理你明白了,才知道諸佛菩薩他們的善行念念圓滿;無論他修的善事是大、是小,無一不圓滿。爲什麼?因爲他沒有妄心,他用的是真心,用的是本性,真心本性是圓滿的。所以,用真心本性行事,無一而不圓滿,道理在此地。這就是我們爲什麼要學佛,爲什麼要發願作佛。

  我們現在把這個文簡單解釋一下。“爲善而心不著善”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;“則隨所成就,皆得圓滿”,都是圓滿的,都是滿善。如果“心著于善,雖終身勤勵,止于半善而已”,你要是著相修善,就是一生勤奮勉勵積修,還是半善而已。什麼原因?你的善心裏頭夾雜;心裏頭有執著就是夾雜,夾雜著不善。所以你的善功不純,只得個半善而已。下面舉例來說明。“譬如以財濟人”,修財布施,應當要“內不見己”,我修財布施之後,不執著有我;“我能施,我用多少財物來布施”,他執著有個“我”在,這個心就不真、不純了。“外不見人”,我布施的那個人,也不要放在心上;“我能布施,他接受我布施”,你永遠不會忘記,這就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,把你純善的心破壞了。還要“中不見所施之物”,你布施多少錢財,不要去計較。常常行布施,常常有“我布施,某個人接受我布施,我布施了多少財物”,這樣的心行布施,布施一輩子還是個半善。

  應該怎樣才是“滿善”?新加坡有個許哲居士,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她。我們去訪問她,做成錄像的光碟,現在隨著我們一般光碟流通到全世界。她今年一百零二歲,一生修布施,她的布施是滿善。她布施的財物不多,天天幹,沒有一天休息。她得滿善的果報,大家看見的,非常羨慕:一百零二歲,身體健康,一點毛病都沒有。我仔細觀察,她就掉一個牙齒,她的體能狀況跟叁、四十歲的人一樣。所以她常說:“我們要長壽,我們不要老,我們不要病。”她一生沒有生過病,活到一百零二歲,精神飽滿,天天爲一些老人、病人服務,那個服務就是布施。外財布施、內財布施,她真的做到“叁輪體空”。她不知道有自己,她也不會把別人,布施那個人、受她恩惠的人放在心上,她沒有,她心地空空洞洞、幹幹淨淨。也沒有想到:“我今天做多少事情,做多少好事”,沒有這個念頭,她真正做到叁輪體空。所以她的果報殊勝,沒有人能跟她相比,心地真誠清淨慈悲,就像《壇經》上所說的,“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”。我在新加坡這叁年,我舉出許哲居士做例子,現身說法,你們相信不相信?你們是不是很羨慕?羨慕就要學!我們舍要舍得幹淨,有很多人不明這個道理,不明事理真相,不敢舍,認爲什麼?“我都布施掉了、舍了,明天我怎麼辦?誰肯布施我?”所以,他念念不忘“我”,他就不敢真的放下;放下是放下,放下一半,那一半是永遠沒有辦法放下。因此,他修的善只有半善,不能達到滿善;他的果報只能得到一半,不能達到圓滿。這個事不能不認真去想想。如果你對這個道理了解不夠透徹,你行善不徹底,要想希求圓滿的果報,那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  佛在一切經論裏頭常常開導我們,一個人一生的財富從哪來的?你得財富是果報,果必有因。財富的因是什麼?財布施,愈施愈多。不會說“我布施,我把財布施出去之後,後面沒有收獲的”,這個不可能。你布施是種因,“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”,你種得多,你一定收獲得多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,愈是肯施財的人,這個人愈發財,他的財源滾滾不斷而來。但是你的心要真;我不是爲祈求發財才想布施。我要是求發財而行布施,這是因地不真。會不會發財?會發,不多,比你布施出去多一點點。爲什麼?加一點利息。如果沒有爲發財念頭而財施的,那個財就不得了,財就太多太多了。這個財來了,你一定拿這個財不是自己享受,你一定拿這個財去救濟一切苦難的衆生,你這個功德、果報愈來愈殊勝。你的果報決不在人間,人間沒有這麼大福,果報在天上,果報在華藏世界,果報在極樂世界。所以,你要懂得,你要會做。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財富、聰明、健康長壽都是果報,你要不懂得的修因,因要不純,因要不正,你怎麼能得到這些果報?

  我們在許許多多同修當中,這些話我們不能夠勉強勸人;勉強勸人,人家還以爲我有企圖。我勸他財布施,“這個法師貪財,他動腦筋想要我的錢”,不能說!只有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多說一些,讓他聽到自己覺悟。我不要人的錢,我如果說是用心機把你的錢騙來了,沒有錯,你是修了布施,你會得福,我可要遭難了。我欺騙人、造作罪業,我要墮落的,我怎麼會幹這種事情?我勸導你,我比你做得幹淨,所以我得的果報比你圓滿。財圓滿,這個圓滿不是說我有很多的財富,不是的,我每天生活不缺乏,這就是圓滿。你有萬億財産,你每天也是日食叁餐,夜眠六尺,也不過如此而已。我一分錢沒有,我每天叁餐不缺,我每天晚上睡得很好,跟你沒有什麼差別,要懂得這個道理。這個福就是“滿”;身體健康長壽,沒有病苦,沒有煩惱,沒有憂慮,沒有牽挂,這是真正的滿福。

  我接觸佛法、修學佛法,今年整整五十年了。這五十年當中,我得到老師的教誨,讓我破迷起信,接著依教奉行。當初初接觸的時候,老師告訴我“修學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”,我真的得到了。老師沒有欺騙我,我非常感激。我這一生如果沒有遇到這個法門,我自己知道,這一生會過得非常痛苦,也活不到今天;壽命不必去計較,長與短是一樣的事情,苦樂的差別太大了,死後那一個果報差別,那就難以想像了。所以遇到佛法,帶給我這一生的幸福美滿,帶給我來世的,我相信決定超過這一生許多倍的福分。所以這個道理要懂,事實真相要了解。

  “叁輪體空”重要,做再多的善事都不要放在心上。別人偶爾提起,心裏想想,是有這麼回事情;沒人提起,忘得幹幹淨淨,這就對了。它基本的道理就是“一心清淨”。我們修淨土宗,淨土主要修學的就是這一句;《彌陀經》上講的“一心不亂”,這是淨宗學人修學主要的目標。“一心”是真心,一心裏面沒有界限,所以是等虛空遍法界,你的絲毫之善跟你的心量一樣大。所以,“鬥粟可以種無涯之福”,一鬥米不多,一鬥米的布施種無量無邊的福報。爲什麼?你是一心清淨布施,你是不著相的布施,這個福報就這麼大。人能夠到不著相,就是菩薩,就不是凡人;《金剛經》上說的,“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”,這個人是菩薩。如果這個人著相,經上講:“有我相、有人相、有衆生相、有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”菩薩與非菩薩的差別,《金剛經》這個標准太好了。你心裏還有我、還有人、還有是非,你是凡夫,你不是菩薩;你心裏頭沒有我、也沒有人、也沒有衆生、也沒有壽者;壽者是時間的觀念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統統都沒有了。這種分別執著都沒有了,這個人是菩薩。這個人一鬥米的布施,福報是無量無邊,一文錢的布施可以“消千劫之罪”。

  所以我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境界,境界愈高修福愈容易。要想提高境界,必須從斷惡下手,惡要斷得幹淨。一般人是在這用功夫,但是依舊是不幹不淨;他是斷了,斷得不幹淨,因此果報不殊勝。許哲斷得幹淨,所以果報殊勝、果報圓滿。末後這幾句話說,“倘此心未忘”,就是沒有忘我,也沒有忘他,也沒有忘掉你做的這些好事;“雖黃金萬镒”,這是講你布施錢財之多;“福不滿也”,你是半福,你不是滿福。“此又一說也”,對于“半”跟“滿”了凡先生講得很多,我們要知道修圓滿的福報。接著再跟我們講:

  【何謂大小】

  什麼是大的福?什麼是小福?

  【昔衛仲達爲館職】

  “衛仲達”,好像是宋朝時候人,他的故事在中國古人著作裏引用得很多。由此可知,他確確實實是事實,他不是一個虛構的。“館職”是在翰林院任職,大概職位也不是太高。

  【被攝至冥司】

  這一句話是說,他被小鬼帶到陰曹地府裏面去了。

  【主者命吏呈善惡二錄】

  這是被鬼抓去了。“主者”是閻羅王。閻羅王,“吏”是判官,叫判官把衛仲達的善惡簿子;你作惡、作善,陰間都有記錄,等于說都有檔案在,把他的檔案調出來看看。

  【比至】

  他拿來了。

  【則惡錄盈庭,其善錄一軸。】

  衛仲達一生造的惡,惡的檔案擺滿了一地,都是造惡的;善的,善的只有一卷,太少了。

  【僅如箸而已】

  如箸,就像我們吃飯的筷子那麼樣的細,卷成一卷。閻羅王看到這個樣子:“好,拿秤來稱一稱。”

  【索秤稱之,則盈庭者反輕,而如箸者反重。】

  這一稱之下,那個擺滿一…

《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十六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