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十六卷)

 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十六卷)

  净空法师讲述

 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

  诸位同学,大家好!我们接著再看半满最后的一段:

  【又为善而心不著善,则随所成就,皆得圆满。心著于善,虽终身勤励,止于半善而已。譬如以财济人,内不见己,外不见人,中不见所施之物,是谓三轮体空,是谓一心清净,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,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,倘此心未忘,虽黄金万镒,福不满也。此又一说也。】

  “半、满”说到这一段文,才算是究竟。但是,这桩事情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。由此可知,我们讲半、讲满,半满还是有等级的,不能够一概而论。如果用此地这个标准,前面所说的满都是半,都不是真正的圆满,到三轮体空才是真正圆满。“三轮体空”谁能做到?法身菩萨才能做到;不但六道众生做不到,四圣法界里面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也做不到。为什么?人不能无心。换句话说,他有妄想分别执著,这个标准就不适用;什么时候把妄想分别执著断尽,就是这个标准。所以这个标准是法身菩萨的标准,我们要知道。知道了有好处,什么好处?行善不会自以为满足,有这个好处。无论积多大的功德,自己心里面总是以为还不够多,还是很少,这就好。不会自以为满足,你才肯认真努力发愤的去修善。这个道理你明白了,才知道诸佛菩萨他们的善行念念圆满;无论他修的善事是大、是小,无一不圆满。为什么?因为他没有妄心,他用的是真心,用的是本性,真心本性是圆满的。所以,用真心本性行事,无一而不圆满,道理在此地。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佛,为什么要发愿作佛。

  我们现在把这个文简单解释一下。“为善而心不著善”,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;“则随所成就,皆得圆满”,都是圆满的,都是满善。如果“心著于善,虽终身勤励,止于半善而已”,你要是著相修善,就是一生勤奋勉励积修,还是半善而已。什么原因?你的善心里头夹杂;心里头有执著就是夹杂,夹杂著不善。所以你的善功不纯,只得个半善而已。下面举例来说明。“譬如以财济人”,修财布施,应当要“内不见己”,我修财布施之后,不执著有我;“我能施,我用多少财物来布施”,他执著有个“我”在,这个心就不真、不纯了。“外不见人”,我布施的那个人,也不要放在心上;“我能布施,他接受我布施”,你永远不会忘记,这就是你的妄想分别执著,把你纯善的心破坏了。还要“中不见所施之物”,你布施多少钱财,不要去计较。常常行布施,常常有“我布施,某个人接受我布施,我布施了多少财物”,这样的心行布施,布施一辈子还是个半善。

  应该怎样才是“满善”?新加坡有个许哲居士,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她。我们去访问她,做成录像的光碟,现在随著我们一般光碟流通到全世界。她今年一百零二岁,一生修布施,她的布施是满善。她布施的财物不多,天天干,没有一天休息。她得满善的果报,大家看见的,非常羡慕:一百零二岁,身体健康,一点毛病都没有。我仔细观察,她就掉一个牙齿,她的体能状况跟三、四十岁的人一样。所以她常说:“我们要长寿,我们不要老,我们不要病。”她一生没有生过病,活到一百零二岁,精神饱满,天天为一些老人、病人服务,那个服务就是布施。外财布施、内财布施,她真的做到“三轮体空”。她不知道有自己,她也不会把别人,布施那个人、受她恩惠的人放在心上,她没有,她心地空空洞洞、干干净净。也没有想到:“我今天做多少事情,做多少好事”,没有这个念头,她真正做到三轮体空。所以她的果报殊胜,没有人能跟她相比,心地真诚清净慈悲,就像《坛经》上所说的,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。我在新加坡这三年,我举出许哲居士做例子,现身说法,你们相信不相信?你们是不是很羡慕?羡慕就要学!我们舍要舍得干净,有很多人不明这个道理,不明事理真相,不敢舍,认为什么?“我都布施掉了、舍了,明天我怎么办?谁肯布施我?”所以,他念念不忘“我”,他就不敢真的放下;放下是放下,放下一半,那一半是永远没有办法放下。因此,他修的善只有半善,不能达到满善;他的果报只能得到一半,不能达到圆满。这个事不能不认真去想想。如果你对这个道理了解不够透彻,你行善不彻底,要想希求圆满的果报,那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  佛在一切经论里头常常开导我们,一个人一生的财富从哪来的?你得财富是果报,果必有因。财富的因是什么?财布施,愈施愈多。不会说“我布施,我把财布施出去之后,后面没有收获的”,这个不可能。你布施是种因,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”,你种得多,你一定收获得多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,愈是肯施财的人,这个人愈发财,他的财源滚滚不断而来。但是你的心要真;我不是为祈求发财才想布施。我要是求发财而行布施,这是因地不真。会不会发财?会发,不多,比你布施出去多一点点。为什么?加一点利息。如果没有为发财念头而财施的,那个财就不得了,财就太多太多了。这个财来了,你一定拿这个财不是自己享受,你一定拿这个财去救济一切苦难的众生,你这个功德、果报愈来愈殊胜。你的果报决不在人间,人间没有这么大福,果报在天上,果报在华藏世界,果报在极乐世界。所以,你要懂得,你要会做。法布施得聪明智慧,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。财富、聪明、健康长寿都是果报,你要不懂得的修因,因要不纯,因要不正,你怎么能得到这些果报?

  我们在许许多多同修当中,这些话我们不能够勉强劝人;勉强劝人,人家还以为我有企图。我劝他财布施,“这个法师贪财,他动脑筋想要我的钱”,不能说!只有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多说一些,让他听到自己觉悟。我不要人的钱,我如果说是用心机把你的钱骗来了,没有错,你是修了布施,你会得福,我可要遭难了。我欺骗人、造作罪业,我要堕落的,我怎么会干这种事情?我劝导你,我比你做得干净,所以我得的果报比你圆满。财圆满,这个圆满不是说我有很多的财富,不是的,我每天生活不缺乏,这就是圆满。你有万亿财产,你每天也是日食三餐,夜眠六尺,也不过如此而已。我一分钱没有,我每天三餐不缺,我每天晚上睡得很好,跟你没有什么差别,要懂得这个道理。这个福就是“满”;身体健康长寿,没有病苦,没有烦恼,没有忧虑,没有牵挂,这是真正的满福。

  我接触佛法、修学佛法,今年整整五十年了。这五十年当中,我得到老师的教诲,让我破迷起信,接著依教奉行。当初初接触的时候,老师告诉我“修学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”,我真的得到了。老师没有欺骗我,我非常感激。我这一生如果没有遇到这个法门,我自己知道,这一生会过得非常痛苦,也活不到今天;寿命不必去计较,长与短是一样的事情,苦乐的差别太大了,死后那一个果报差别,那就难以想像了。所以遇到佛法,带给我这一生的幸福美满,带给我来世的,我相信决定超过这一生许多倍的福分。所以这个道理要懂,事实真相要了解。

  “三轮体空”重要,做再多的善事都不要放在心上。别人偶尔提起,心里想想,是有这么回事情;没人提起,忘得干干净净,这就对了。它基本的道理就是“一心清净”。我们修净土宗,净土主要修学的就是这一句;《弥陀经》上讲的“一心不乱”,这是净宗学人修学主要的目标。“一心”是真心,一心里面没有界限,所以是等虚空遍法界,你的丝毫之善跟你的心量一样大。所以,“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”,一斗米不多,一斗米的布施种无量无边的福报。为什么?你是一心清净布施,你是不著相的布施,这个福报就这么大。人能够到不著相,就是菩萨,就不是凡人;《金刚经》上说的,“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”,这个人是菩萨。如果这个人著相,经上讲:“有我相、有人相、有众生相、有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”菩萨与非菩萨的差别,《金刚经》这个标准太好了。你心里还有我、还有人、还有是非,你是凡夫,你不是菩萨;你心里头没有我、也没有人、也没有众生、也没有寿者;寿者是时间的观念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统统都没有了。这种分别执著都没有了,这个人是菩萨。这个人一斗米的布施,福报是无量无边,一文钱的布施可以“消千劫之罪”。

  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境界,境界愈高修福愈容易。要想提高境界,必须从断恶下手,恶要断得干净。一般人是在这用功夫,但是依旧是不干不净;他是断了,断得不干净,因此果报不殊胜。许哲断得干净,所以果报殊胜、果报圆满。末后这几句话说,“倘此心未忘”,就是没有忘我,也没有忘他,也没有忘掉你做的这些好事;“虽黄金万镒”,这是讲你布施钱财之多;“福不满也”,你是半福,你不是满福。“此又一说也”,对于“半”跟“满”了凡先生讲得很多,我们要知道修圆满的福报。接著再跟我们讲:

  【何谓大小】

  什么是大的福?什么是小福?

  【昔卫仲达为馆职】

  “卫仲达”,好像是宋朝时候人,他的故事在中国古人著作里引用得很多。由此可知,他确确实实是事实,他不是一个虚构的。“馆职”是在翰林院任职,大概职位也不是太高。

  【被摄至冥司】

  这一句话是说,他被小鬼带到阴曹地府里面去了。

  【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】

  这是被鬼抓去了。“主者”是阎罗王。阎罗王,“吏”是判官,叫判官把卫仲达的善恶簿子;你作恶、作善,阴间都有记录,等于说都有档案在,把他的档案调出来看看。

  【比至】

  他拿来了。

  【则恶录盈庭,其善录一轴。】

  卫仲达一生造的恶,恶的档案摆满了一地,都是造恶的;善的,善的只有一卷,太少了。

  【仅如箸而已】

  如箸,就像我们吃饭的筷子那么样的细,卷成一卷。阎罗王看到这个样子:“好,拿秤来称一称。”

  【索秤称之,则盈庭者反轻,而如箸者反重。】

  这一称之下,那个摆满一…

《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十六卷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