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房間的作惡的簿子反而輕;他這一卷行善的很少很少,就像一張紙卷起來一樣,反而重。
【仲達曰】
衛仲達說:
【某年未四十】
他不到四十歲。
【安得過惡如是多乎】
我怎麼會有這麼多的過惡?
【曰】
閻羅王就說:
【一念不正即是,不待犯也。因問軸中所書何事?】
你一生造的惡太多太多了。起個惡念,陰間就已經把善惡簿子裏頭,那個惡的本子上記上一筆,不等待你犯;你要是犯了,是大惡,你念頭才一動,是小惡。大小惡的本子擺滿一地,所以才有這麼多,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。他就又問,他說:“善的那一卷裏頭,那是什麼東西?你記載的是什麼?”閻羅王就講:
【曰:朝廷嘗興大工】
朝廷想做一個大的工程。
【修叁山石橋】
這是在福州城裏面有叁座山,注解裏頭有,九仙山、閩山、越王山,所以稱爲“叁山”,在叁山這裏要修一個石橋。
【君上疏谏之,此疏稿也。】
你曾經上疏建議給皇帝,不要興這個工程,勞民傷財,因爲這個工程不是必要的,不是必須要修的,可以不必。
【仲達曰】
仲達就說:
【某雖言,朝廷不從,于事無補,而能有如是之力。】
我是有這麼一個建議,但是朝廷並沒有接納,叁山石橋還是照做,我這篇奏稿會有這麼大的力量嗎?閻羅王告訴他:
【曰:朝廷雖不從,君之一念,已在萬民;向使聽從,善力更大矣。】
這個地方我們要多想想,因爲他這一念,不是爲自己,是爲一切人民。政府要做這個工程,這個錢是老百姓納的稅,是多少人民辛辛苦苦的血汗錢,朝廷在可以不用的時候,把它用掉了,這個錢用得不當。所以他來谏诤,他這個心是爲人民著想的,這個善就大了。如果朝廷采納,你的善就更大;雖然沒有采納,你的心已經是爲國爲民,這個善大。這底下總結:
【故志在天下國家,則善雖少而大;茍在一身,雖多亦小。】
如果你只顧著你自己個人、你家庭的利益,你做得再多、做得再大,也是小善。這個道理,還是佛法裏面所說的“境隨心轉”。所以,我們存心一定要爲衆生;你爲衆生境界愈廣大,你善的力量愈大。我念念爲這個深圳市,這個善就很大。深圳市居民有四百多萬,我今天在報紙上看到的;如果包括到這邊來做生意不是定居的這些旅遊的人,人口達到七百萬。我們的存心念念爲七百萬人的福利著想,這個善大。如果你要是爲整個廣東省著想,爲全國著想,爲全世界著想,那這個善就更大了。但是,如果要比法身菩薩,我們這麼大的善,爲整個世界人著想的善,還是半還不是滿。爲什麼?法身大士起心動念是盡虛空遍法界,不是爲一個世界,不是爲一個星系。我們講太陽系、銀河系,不是的,那還小,法身菩薩起心動念是爲盡虛空遍法界,所以人家點滴之善都不可思議,都無量無邊。這個道理、事實真相,我們一定要懂得,怎樣去學古聖先賢、諸佛菩薩修積大善。末後這一段講到“難易”:
【何謂難易】
說到這一條,了凡先生先引用儒家講存養的功夫。
【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。夫子論爲仁,亦曰先難。】
先要從難的下手,容易的自然就都做到了。所以他說,古時候儒家講求克己的功夫。“克己”,是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。要從哪裏做起?要從難克服的地方克將去。譬如我們一般人,有人貪財、愛財,有人好色、貪色,有人好名、貪名,每個人煩惱習氣不相同。怎樣克服自己的習氣、毛病?自己習氣哪一條最重,譬如我對財看得最重,貪財這個念頭、煩惱習氣最重,我要從這一條下手,其他的都容易了。
“夫子論爲仁”,孔老夫子講到“爲仁”,也說到“先難”;換句話說,如何能做到仁,也必須從難的地方下功夫。難在哪裏?難在你要想做一個仁人,必須要把自私自利克服掉。自私自利,難!有自私自利,仁就沒有了。“仁”這個字,這個文字是個符號,你看看這個符號是什麼樣子:它一邊是個“人”,一邊是個“二”,這是會意,教我們從這個符號體會這個意思,要做到自他不二。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這是仁的意思;想到別人立刻就想到自己,想到自己立刻就想到別人,這叫做仁。佛法裏面講“自他不二”,自他是一不是二;換句話說,如果我們有私心、有自私自利,“仁”這個字就沒有了。菩薩稱爲“仁者”,在佛法經論裏面,佛常常稱菩薩稱仁者,仁者是菩薩,沒有自私自利。前面跟諸位舉過例子,《金剛經》上講“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”,這種人是仁者,這個標准高。所以夫子說“先難”,克服自己自私自利這個念頭難,要從這裏下手;在佛法講無我,要從“無我相”這個地方下手。下面,了凡先生舉幾個例子,當然這幾個例子還沒有達到夫子論仁的標准,這個標准太高了,那是聖人的標准,是佛菩薩的標准,不是凡人。現在把這個放下,我們先來看看凡人。
【必如江西舒翁】
江西有個舒老先生。
【舍二年僅得之束修,代償官銀,而全人夫婦。】
這是有一對夫婦很貧窮,大概欠了國家的稅收,沒有辦法完納稅收。遇到舒老先生。舒老先生也不容易,他是個教書的,大概是個教私塾的,兩年得到學生一點束修,就是一點供養,不多。遇到這些苦難的人,沒有辦法繳付罰款,我們以罰款來說,他統統把它代償,保全這一對夫婦,這個不容易!在有錢的人,做這個事情不難;沒有錢,兩年辛辛苦苦教書的收入,都幫助別人。第二個故事:
【與邯鄲張翁】
邯鄲張老先生。
【舍十年所積之錢,代完贖銀,而活人妻子。】
他也是遇到這一家可憐的人,把十年的積蓄統統拿出來幫助人完贖銀,成全這一家人。
【皆所謂難舍處能舍也】
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。
【如鎮江靳翁,雖年老無子,不忍以幼女爲妾,而還之鄰。】
這是一個鄰居,看到他年老無子,把他的女兒送給他作妾,女兒很年輕,他不忍心,把她送還。
【此難忍處能忍也。故天降之福亦厚。凡有財有勢者,其立德皆易。】
做好事容易。
【易而不爲,是爲自暴。】
自暴自棄,把積善積德修福的機會錯過了,他不肯幹;在他幹,太容易了。
【貧賤作福皆難,難而能爲,斯可貴耳。】
難能可貴。舉的例子都是非常貧窮,在社會上沒有財富、沒有地位,看到別人有急難,他能夠不顧一切,把他的全部財富拿出來去幫助別人,解決別人的困苦,這難能可貴!所以,他們的果報也厚。但是我們要明了,他當時做這個事情的時候,只是知道幫助解決別人的苦難,沒有想到自己的果報;如果想到自己的果報,可能他就不幹了。所以這八段文字我們讀了,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,“自私自利,名聞利養,五欲六塵,貪嗔癡慢”,這十六個字必須克服。這十六個字不能克服,我們這一生斷惡,惡斷得不幹淨。修善,善修得不圓滿,總是一些小善、半善。果報雖然在來世,因爲只有大善、滿善才能改變自己的業報,像了凡先生他做的,他改變了命運。有很多人修善積德,依舊被命運所轉,改不了命運,原因在此地;他斷惡斷得不幹淨,修善修得不圓滿,道理在此地。如果再學佛,學佛的目的是要開悟,是要求明心見性,是要求往生淨土,這十六個字如果不把它克服,這十六個字就造成嚴重的障礙;不僅是明心見性被它障礙了,大徹大悟也被它障礙了,不僅如是,連我們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被它障礙了,我們不能不知。所以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原因在什麼地方,我們就明白了。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《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十六卷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