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十五卷)

 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十五卷)

  净空法师讲述

 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

  诸位同学,大家好!我们接著看下面的文字:

  【凡欲积善,决不可徇耳目,惟从心源隐微处,默默洗涤。纯是济世之心,则为端;茍有一毫媚世之心,即为曲。纯是爱人之心,则为端;有一毫愤世之心,即为曲。纯是敬人之心,则为端;有一毫玩世之心,即为曲。皆当细辨。】

  这一段告诉我们“端”跟“曲”的辨别。我们发心要想修善,发心要想积德,决定不能被耳目所欺骗;眼睛喜欢看、耳朵喜欢听,要是随顺这种贪心,我们就错了。必须从起心动念隐微之处,将自己的心洗得干干净净;换句话说,决不能让邪恶的念头,污染了清净心。佛经里常说,佛在《十善业道经》里面教我们修学的纲领,佛讲“昼夜常念善法,思惟善法,观察善法,不容毫分不善夹杂”,跟这个地方讲的意思完全相同,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心完全清净。全是济世救人的心,这就叫直,里面决定不夹杂一丝毫的委曲;这个“委曲”就是自私自利。底下举的例子好,如果有一点点讨好世俗的心,那就曲,就不直。“端”是端直。佛家所谓“直心是道场”,了凡先生在此地用端,端就是直,端心就是直心。端的反面是“曲”,你心里还有一点讨好世俗的心,这个错了。

  全是爱人的心,“爱人”就是佛家讲的大慈大悲,这个爱里面没有情,如果有感情就错了,这个爱是清净的爱心、平等的爱心、真诚的爱心,这是端。如果这里面还有丝毫怨恨不平,这些地方非常微细,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勘验:我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还有没有讨厌的?还有没有不喜欢、厌倦的?如果还有这些念头,我们发的心是曲,这个心不是端,就是不是直心。菩提心的心体是直心。《起信论》里面讲“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”,这叫菩提心。“菩提”是觉悟的意思,真正觉悟的人,他的心是直心。自受用是深心,深心是好善好德。那个善,前面讲过,什么叫好善?念念利益别人,念念利益众生,这是善;如果里面掺杂著自利的念头,这就不善。这个标准要不能搞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真的,古人所讲的,你自以为是修善,殊不知在造业!所以你修行多少年,你都没有办法改变命运,你都得不到好的成绩,毛病究竟发生在哪里,自己不知道。

  所以,《了凡四训》是一本好书,仔细去读,读了之后,细心去揣摩,认真去反省,于是自己就明白了,知道怎样修善、怎样积德。全是恭敬别人的心。这两、三年来,我们提出生活在感恩的世界,无论是顺境、逆境,善缘、恶缘,都不把它放在心上;放在心上只有一个爱心,一个感恩的心,这是端。假如掺杂丝毫玩弄世人的心,那就是曲。这些地方应当细细的去辨别。下面跟我们讲:什么叫“阴阳”。

  【何谓阴阳】

  善有“阴善”、有“阳善”。

  【凡为善而人知之,则为阳善。为善而人不知,则为阴德。阴德,天报之;阳善,享世名。名,亦福也。】

  你现在修,现在已经把福就享尽了。

  【名者,造物所忌。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,多有奇祸。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,子孙往往骤发。阴阳之际微矣哉。】

  这一段说得好!阳善跟阴善好懂,比前面“端曲”容易懂得多了。“阳”是完全显露出来,你做的好事人人都知道,报纸上表扬你,电视节目也在传播、在赞扬你,你所做的这些好事,全都报掉了。“阴善”,你做的善事没有人知道,自己也不会告诉任何一个人,这个好,这叫阴德,积阴德。“阴德天报之”,你将来得的果报厚,得的果报殊胜,得的果报长远。如果是“阳善”,人家赞叹、赞扬你,恭敬你,这也是果报,这都报掉了。我们今天一般社会上讲“知名度高”,提起来没有人不知道的,这也是福,这都报掉了。实在讲,不是一个好事情。

  可是古人有所谓“实至名归”,你真有实德,自然有人赞叹。你藏得再隐密,总会有一天被人发现;被人发现,人家就会赞扬。譬如近代的印光大师,印光大师一生修善积德,积阴德,没有人知道他。到他老人家七十岁的时候,有几位居士,徐蔚如这些人;民国初年的大居士们,都是有学问、有道德。他们去朝普陀山,在普陀山藏经楼遇到印光法师,觉得印光法师的风度、言谈跟一般出家人不一样,于是常常亲近他,常常向他请教,才知道这个老法师真的有德行。他们回到上海,写了不少文章,在报纸、杂志上发表,于是印光大师的大名就这样传出来了。这不是印光大师委托他的,是他们这些人真正见到这样一位高僧大德,普遍向广大群众介绍,这叫“实至名归”。这个名不是虚名,真有实德,我们要明了。

  了凡先生接著说,“名者造物所忌”,天地鬼神都忌讳,所以“名”不是好事情,出名不是好事情。“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,多有奇祸”,这在历史上我们看到,现在这个社会上,你仔细去观察,现世报!知名度很高的人,他没有实德,往往他遇到意想不到的灾害。在世间享盛名、最容易出名的是哪些人?在中国、在外国,大家都晓得,电影明星最容易出名。他出名,那也是福报;如果他没有实德,确实往往遇到意想不到的灾难。我们看到中国、外国这些大明星,有名的明星,真正能得善终的人不多。了凡先生这句话有应验。不仅是影剧界,任何一个行业里面,如果没有真实的德行,他知名度愈高,潜伏著意想不到灾害的机会也愈多,这个我们要知道。

  “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”,这个人没有过失,是个善人、是个好人,行善积德,而被别人侮辱,被别人误会,恶名广布。大家提到这个人,都骂他几句,这倒是个好事情。好在哪里?他的罪障报掉了;每个人看到他,瞪他一眼,骂他几句,这也是果报,把他无始劫以来的罪障都报掉了。“子孙往往骤发”,他的儿孙往往忽然之间发达了,也有少数自己晚年福报现前了。“阴阳之际微矣哉”,阴德、阳德的果报非常微妙!不能不加以辨别,我们断恶修善、积功累德应该怎么作法,自己就明白了。下面第四段说:

  【何谓是非】

  善有“是”、有“非”。先生举历史上的一个例子。

  【鲁国之法】

  鲁国是春秋时代孔老夫子的故乡。

  【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,皆受金于府。】

  这是鲁国的法律。鲁国的人,有的时候穷困,被人家卖到别的国家去作奴婢。有人能把这些人赎回来,鲁国政府有奖金给他。

  【子贡赎人而不受金。孔子闻而恶之,曰:赐失之矣。】

 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,他赎人,赎人回来之后,不接受政府的奖金。孔子听到了,责备他。“赐”,是子贡的名字。“失之”,你错了!错在什么地方?下面就说:

  【夫圣人举事,可以移风易俗,而教道可施于百姓,非独适己之行也。】

  孔老夫子教训说:“你为什么错了?圣贤人做事情,他有一个原则,这个原则是决定可以移风易俗;换句话说,帮助社会改良不好的风俗。这个事情可以做,能够教化百姓,给百姓做榜样。”现在我们在各地讲经,标这个题目“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我们所学的,必定能够为社会大众做表率,我们应当要学;不能为社会大众做表率的,我们不学,我们不浪费那个时间,不浪费这个精力。换句话说,一定是利益社会的、利益众生的,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学习。能够为社会大众做榜样、做模范的,这个事情我们要做。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”,不足为世人做榜样,所以孔老夫子责备他。“非独适己之行也”;不能随自己的爱好,“我喜欢怎么做”,不可以,你要顾全社会大众。

  【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】

  他就讲到现前鲁国这个社会,富贵的人家少,贫穷人家多。

  【受金则为不廉】

  子贡赎人,接受政府的奖赏,好像自己不廉洁了,这种影响太大了。

  【何以相赎乎】

  还有谁敢去做赎人的事情?这是被子贡破坏了。换句话说,要懂得圣人的意思,子贡赎人一定欢欢喜喜接受政府的奖励,鼓励社会大众有钱的人,把自己国家人民在外面作奴婢的都赎回来,这才是好事情。你今天赎人不接受奖金,以为自己很廉洁,接受奖金就不廉洁,对于自己来说是说得过去,但是对于整个社会风俗来说,你错了。

  【自今以后,不复赎人于诸侯矣。】

  这个诸侯是别的国家的诸侯。还有谁去赎人?由此可知,圣人的是非标准,跟一般人是非标准不相同。下面又举一个例子:

  【子路拯人于溺,其人谢之以牛,子路受之。孔子喜曰: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。】

  这是孔老夫子的眼光。子路也是孔夫子的学生,他看到一个人掉到水里面,快淹死了,他下去把他救起来。这个人对他非常感激,送一头牛去谢谢他,子路接受了;子路没有拒绝,接受了。孔老夫子听到了很欢喜,孔老夫子说:“自今之后,鲁国就会有很多人在水里面去救那些快淹死的人了。”为什么?接受人家的报酬。这两桩事情:

  【自俗眼观之,子贡不受金为优。】

  这是值得赞叹。

  【子路之受牛为劣】

  这是比不上子贡。可是:

  【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】

  孔子他的看法跟我们不一样,赞叹子路。“由”是子路的名字,“赐”是子贡的名字。他赞叹子路,责备子贡。

  【乃知人之为善,不论现行而论流弊,不论一时而论久远,不论一身而论天下。】

  这三句话非常重要!我们要牢牢的记住。我们行善,这个善的影响,面要广,时间要长,这个善就“是”,这是大善。如果影响的面很小,影响的时间很短,这是小善,在这一段里面讲,“非善”。“不论现行而论流弊”,“流弊”用今天讲,就是影响。“不论一时而论久远”,决不在一时,它影响的时间长。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”,得的利益不是我一身,而是叫天下人受益,这个善就“是”。

  【现行虽善,而其流足以害人,则似善而实非也。】

  子贡的例子就是这个。他现行做的善,好像是善事,但是他留下不好的影响,这个影响会阻碍许多人去赎人回国;你阻碍别人,你不就害…

《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十五卷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