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十五卷)

  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十五卷)

  淨空法師講述

  中國深圳鳳凰衛視

  諸位同學,大家好!我們接著看下面的文字:

  【凡欲積善,決不可徇耳目,惟從心源隱微處,默默洗滌。純是濟世之心,則爲端;茍有一毫媚世之心,即爲曲。純是愛人之心,則爲端;有一毫憤世之心,即爲曲。純是敬人之心,則爲端;有一毫玩世之心,即爲曲。皆當細辨。】

  這一段告訴我們“端”跟“曲”的辨別。我們發心要想修善,發心要想積德,決定不能被耳目所欺騙;眼睛喜歡看、耳朵喜歡聽,要是隨順這種貪心,我們就錯了。必須從起心動念隱微之處,將自己的心洗得幹幹淨淨;換句話說,決不能讓邪惡的念頭,汙染了清淨心。佛經裏常說,佛在《十善業道經》裏面教我們修學的綱領,佛講“晝夜常念善法,思惟善法,觀察善法,不容毫分不善夾雜”,跟這個地方講的意思完全相同,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心完全清淨。全是濟世救人的心,這就叫直,裏面決定不夾雜一絲毫的委曲;這個“委曲”就是自私自利。底下舉的例子好,如果有一點點討好世俗的心,那就曲,就不直。“端”是端直。佛家所謂“直心是道場”,了凡先生在此地用端,端就是直,端心就是直心。端的反面是“曲”,你心裏還有一點討好世俗的心,這個錯了。

  全是愛人的心,“愛人”就是佛家講的大慈大悲,這個愛裏面沒有情,如果有感情就錯了,這個愛是清淨的愛心、平等的愛心、真誠的愛心,這是端。如果這裏面還有絲毫怨恨不平,這些地方非常微細,我們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勘驗:我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還有沒有討厭的?還有沒有不喜歡、厭倦的?如果還有這些念頭,我們發的心是曲,這個心不是端,就是不是直心。菩提心的心體是直心。《起信論》裏面講“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”,這叫菩提心。“菩提”是覺悟的意思,真正覺悟的人,他的心是直心。自受用是深心,深心是好善好德。那個善,前面講過,什麼叫好善?念念利益別人,念念利益衆生,這是善;如果裏面摻雜著自利的念頭,這就不善。這個標准要不能搞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真的,古人所講的,你自以爲是修善,殊不知在造業!所以你修行多少年,你都沒有辦法改變命運,你都得不到好的成績,毛病究竟發生在哪裏,自己不知道。

  所以,《了凡四訓》是一本好書,仔細去讀,讀了之後,細心去揣摩,認真去反省,于是自己就明白了,知道怎樣修善、怎樣積德。全是恭敬別人的心。這兩、叁年來,我們提出生活在感恩的世界,無論是順境、逆境,善緣、惡緣,都不把它放在心上;放在心上只有一個愛心,一個感恩的心,這是端。假如摻雜絲毫玩弄世人的心,那就是曲。這些地方應當細細的去辨別。下面跟我們講:什麼叫“陰陽”。

  【何謂陰陽】

  善有“陰善”、有“陽善”。

  【凡爲善而人知之,則爲陽善。爲善而人不知,則爲陰德。陰德,天報之;陽善,享世名。名,亦福也。】

  你現在修,現在已經把福就享盡了。

  【名者,造物所忌。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,多有奇禍。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,子孫往往驟發。陰陽之際微矣哉。】

  這一段說得好!陽善跟陰善好懂,比前面“端曲”容易懂得多了。“陽”是完全顯露出來,你做的好事人人都知道,報紙上表揚你,電視節目也在傳播、在贊揚你,你所做的這些好事,全都報掉了。“陰善”,你做的善事沒有人知道,自己也不會告訴任何一個人,這個好,這叫陰德,積陰德。“陰德天報之”,你將來得的果報厚,得的果報殊勝,得的果報長遠。如果是“陽善”,人家贊歎、贊揚你,恭敬你,這也是果報,這都報掉了。我們今天一般社會上講“知名度高”,提起來沒有人不知道的,這也是福,這都報掉了。實在講,不是一個好事情。

  可是古人有所謂“實至名歸”,你真有實德,自然有人贊歎。你藏得再隱密,總會有一天被人發現;被人發現,人家就會贊揚。譬如近代的印光大師,印光大師一生修善積德,積陰德,沒有人知道他。到他老人家七十歲的時候,有幾位居士,徐蔚如這些人;民國初年的大居士們,都是有學問、有道德。他們去朝普陀山,在普陀山藏經樓遇到印光法師,覺得印光法師的風度、言談跟一般出家人不一樣,于是常常親近他,常常向他請教,才知道這個老法師真的有德行。他們回到上海,寫了不少文章,在報紙、雜志上發表,于是印光大師的大名就這樣傳出來了。這不是印光大師委托他的,是他們這些人真正見到這樣一位高僧大德,普遍向廣大群衆介紹,這叫“實至名歸”。這個名不是虛名,真有實德,我們要明了。

  了凡先生接著說,“名者造物所忌”,天地鬼神都忌諱,所以“名”不是好事情,出名不是好事情。“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,多有奇禍”,這在曆史上我們看到,現在這個社會上,你仔細去觀察,現世報!知名度很高的人,他沒有實德,往往他遇到意想不到的災害。在世間享盛名、最容易出名的是哪些人?在中國、在外國,大家都曉得,電影明星最容易出名。他出名,那也是福報;如果他沒有實德,確實往往遇到意想不到的災難。我們看到中國、外國這些大明星,有名的明星,真正能得善終的人不多。了凡先生這句話有應驗。不僅是影劇界,任何一個行業裏面,如果沒有真實的德行,他知名度愈高,潛伏著意想不到災害的機會也愈多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

  “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”,這個人沒有過失,是個善人、是個好人,行善積德,而被別人侮辱,被別人誤會,惡名廣布。大家提到這個人,都罵他幾句,這倒是個好事情。好在哪裏?他的罪障報掉了;每個人看到他,瞪他一眼,罵他幾句,這也是果報,把他無始劫以來的罪障都報掉了。“子孫往往驟發”,他的兒孫往往忽然之間發達了,也有少數自己晚年福報現前了。“陰陽之際微矣哉”,陰德、陽德的果報非常微妙!不能不加以辨別,我們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應該怎麼作法,自己就明白了。下面第四段說:

  【何謂是非】

  善有“是”、有“非”。先生舉曆史上的一個例子。

  【魯國之法】

  魯國是春秋時代孔老夫子的故鄉。

  【魯人有贖人臣妾于諸侯,皆受金于府。】

  這是魯國的法律。魯國的人,有的時候窮困,被人家賣到別的國家去作奴婢。有人能把這些人贖回來,魯國政府有獎金給他。

  【子貢贖人而不受金。孔子聞而惡之,曰:賜失之矣。】

  子貢是孔子的學生,他贖人,贖人回來之後,不接受政府的獎金。孔子聽到了,責備他。“賜”,是子貢的名字。“失之”,你錯了!錯在什麼地方?下面就說:

  【夫聖人舉事,可以移風易俗,而教道可施于百姓,非獨適己之行也。】

  孔老夫子教訓說:“你爲什麼錯了?聖賢人做事情,他有一個原則,這個原則是決定可以移風易俗;換句話說,幫助社會改良不好的風俗。這個事情可以做,能夠教化百姓,給百姓做榜樣。”現在我們在各地講經,標這個題目“學爲人師,行爲世範”,就是這個意思。我們所學的,必定能夠爲社會大衆做表率,我們應當要學;不能爲社會大衆做表率的,我們不學,我們不浪費那個時間,不浪費這個精力。換句話說,一定是利益社會的、利益衆生的,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學習。能夠爲社會大衆做榜樣、做模範的,這個事情我們要做。“子貢贖人而不受金”,不足爲世人做榜樣,所以孔老夫子責備他。“非獨適己之行也”;不能隨自己的愛好,“我喜歡怎麼做”,不可以,你要顧全社會大衆。

  【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衆】

  他就講到現前魯國這個社會,富貴的人家少,貧窮人家多。

  【受金則爲不廉】

  子貢贖人,接受政府的獎賞,好像自己不廉潔了,這種影響太大了。

  【何以相贖乎】

  還有誰敢去做贖人的事情?這是被子貢破壞了。換句話說,要懂得聖人的意思,子貢贖人一定歡歡喜喜接受政府的獎勵,鼓勵社會大衆有錢的人,把自己國家人民在外面作奴婢的都贖回來,這才是好事情。你今天贖人不接受獎金,以爲自己很廉潔,接受獎金就不廉潔,對于自己來說是說得過去,但是對于整個社會風俗來說,你錯了。

  【自今以後,不複贖人于諸侯矣。】

  這個諸侯是別的國家的諸侯。還有誰去贖人?由此可知,聖人的是非標准,跟一般人是非標准不相同。下面又舉一個例子:

  【子路拯人于溺,其人謝之以牛,子路受之。孔子喜曰:自今魯國多拯人于溺矣。】

  這是孔老夫子的眼光。子路也是孔夫子的學生,他看到一個人掉到水裏面,快淹死了,他下去把他救起來。這個人對他非常感激,送一頭牛去謝謝他,子路接受了;子路沒有拒絕,接受了。孔老夫子聽到了很歡喜,孔老夫子說:“自今之後,魯國就會有很多人在水裏面去救那些快淹死的人了。”爲什麼?接受人家的報酬。這兩樁事情:

  【自俗眼觀之,子貢不受金爲優。】

  這是值得贊歎。

  【子路之受牛爲劣】

  這是比不上子貢。可是:

  【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】

  孔子他的看法跟我們不一樣,贊歎子路。“由”是子路的名字,“賜”是子貢的名字。他贊歎子路,責備子貢。

  【乃知人之爲善,不論現行而論流弊,不論一時而論久遠,不論一身而論天下。】

  這叁句話非常重要!我們要牢牢的記住。我們行善,這個善的影響,面要廣,時間要長,這個善就“是”,這是大善。如果影響的面很小,影響的時間很短,這是小善,在這一段裏面講,“非善”。“不論現行而論流弊”,“流弊”用今天講,就是影響。“不論一時而論久遠”,決不在一時,它影響的時間長。“不論一身而論天下”,得的利益不是我一身,而是叫天下人受益,這個善就“是”。

  【現行雖善,而其流足以害人,則似善而實非也。】

  子貢的例子就是這個。他現行做的善,好像是善事,但是他留下不好的影響,這個影響會阻礙許多人去贖人回國;你阻礙別人,你不就害…

《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十五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