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 至心精進 第五

  至心精進第五

  淨空法師講述

  【至心(1)精進第五】

  《解》以至誠心精進修行。

  《注》

  (1)(至心)真誠心到了極處。

 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,而白佛言。我今爲菩薩道,已發無上正覺之心,取願作佛,悉令如佛。

  《解》法藏比丘在世間自在王佛面前,說了以上的偈頌之後,又向佛報告:我現在爲教菩薩示範修道,已經發了真正覺悟的心,發願成佛,願一切心行都像佛一樣。

  願佛爲我廣宣經法(1),我當奉持(2),如法修行(3)。拔諸勤苦生死根本(4),速成無上正等正覺。

  《解》希求世尊爲我詳細深說經法,我一定如法依教奉行。拔除一切勤勞造作惡業的生死根本。斷除貪、嗔、癡等煩惱。希望快速成佛。

  《注》

  (1)(經法)指諸佛如來爲一切衆生,講解宇宙人生真相的言語文字。

  (2)(奉持)恭敬接受。

  (3)(如法修行)“如法”是依佛所說的教法。“修”是修正,“行”是行爲。“修行”是把自己錯誤的思想、見解、行爲修正過來。

  (4)(拔諸勤苦生死根本)“拔”拔除。“勤苦”是勤勞作苦。“生死根本”指貪心、嗔心、癡心是生死輪回的根本。此句意思是拔除一切勤勞造作惡業的生死根本。

  欲令我(1)作佛時,智慧光明。所居國土,教授名字(2),皆聞十方。諸天人民及蜎蠕類,來生我國,悉作菩薩。我立是願,都勝無數諸佛國者,甯可得否。

  《解》希望我成佛時,我的智慧光明,我所居住的國土,我的名號都能傳遍十方諸佛國土。十方世界一切六道衆生,發願來生我的國土,統統都作菩薩。我立的這個願都超過一切諸佛世界,不知能否如願。

  《注》

  (1)(欲令我)“欲”希望。“令我”使我。

  (2)(教授名字)指成佛後的名號,以及觀音、勢至菩薩等名號。

  世間自在王佛,即爲法藏而說經言,譬如大海,一人鬥(1)量,經曆劫數,尚可窮(2)底。人有至心求道,精進不止,會當克果(3),何願不得。

  《解》世間自在王佛就對法藏比丘說,譬如大海非常深廣,一個人用鬥來量大海的水,經曆了多劫的時間,海水尚且可以量盡。如果有人堅定志願,至心求道,勇猛精進,永不中止,決定可以證得佛果。還有什麼願不能成就的呢!

  《注》

  (1)(鬥)是量米的計量器。

  (2)(窮)盡。

  (3)(會當克果)“會”必然,“克”得,“果”願望的圓滿。即必然證得佛果。

  汝自思惟,修何方便,而能成就佛刹莊嚴。如所修行,汝自當知,清淨佛國,汝應自攝。

  《解》佛說:你自己細心深入的想想,修什麼方便的法門,才能成就佛刹的種種莊嚴。要怎樣如法修行,你自己應當知道。要怎樣建立清淨佛國,也是你自己應當去決定選擇。

  法藏白言,斯義宏深(1),非我境界。惟願如來應正遍知(2),廣演諸佛無量妙刹(3)。若我得聞,如是等法,思惟修習(4),誓滿所願。

  《解》法藏比丘回答說:佛所說的義理太深廣了,這不是我的境界所能理解的。唯願如來應正遍知,爲我廣泛演說諸佛無量無邊的莊嚴刹土。我如果聽聞了佛爲我宣說的妙法之後,我一定認真的思惟學習,來圓滿我所發的大願。

  《注》

  (1)(斯義宏深)指世間自在王佛以上所說的經義。

  (2)(如來應正遍知)“應”應供,“正遍知”是等正覺。這是佛十號當中的叁號,以此代表佛的十號。

  (3)(妙刹)指微妙莊嚴的佛土。

  (4)(思惟修習)“思惟”是深入的理解。“修”修正,“習”實習。修正錯誤的行爲,落實到日常生活中。

 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(1),志願深廣。即爲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(2)功德嚴淨,廣大圓滿之相(3),應(4)其心願,悉現與之。說是法時,經千億歲。

  《解》世間自在王佛知道法藏比丘德行高尚,智慧明朗,所發的宏願深廣無比,就爲他宣說了十方諸佛刹土的種種功德、嚴淨、廣大、圓滿的無邊妙相。佛爲了滿足法藏比丘的心願,還把諸佛世界以神異能力展現在他的面前,讓他親自見聞。而且還爲他說法,時間長達千億年(那時代人壽很長)。

  《注》

  (1)(高明)指德行高尚,智慧明朗。

  (2)(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)“二百一十億”並不是具體的數字,佛法中常以七、十、十六、二十一等數字代表大圓滿。此處是代表盡虛空中所有的諸佛世界。

  (3)(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)“功”是所修的因,“德”是所得的果;“功德”是指諸佛國土中的事理因果。“嚴淨”是指諸佛國土的人事、物質一切的環境清淨美好。“廣大”是指國土的大小。“圓滿”是指諸佛世界的美好而無缺欠。

  (4)(應)滿足的意思。

 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,皆悉睹見,起發無上殊勝之願(1)。于彼天人善惡,國土粗妙(2),思惟究竟(3)。便一其心(4),選擇所欲,結得(5)大願。

  《解》法藏比丘求學的時候,對佛所介紹諸佛世界種種的現象,都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因此發起了無上殊勝大願;並且對于諸佛世界天人的善惡,國土粗妙等,他都能夠了解得很徹底,于是就一心選擇自己所希望的清淨美好的世界,形成了他偉大無比的“四十八大願”。

  《注》

  (1)(殊勝之願)就是下一品所講的四十八願。

  (2)(于彼天人善惡,國土粗妙)“彼”指十方叁世諸佛刹土。“天人善惡”指人事環境(正報)。“國土粗妙”指物質環境(依報)。

  (3)(思惟究竟)是了解得徹底。

  (4)(便一其心)即一心,心無異念。

  (5)(結得)形成的意思。

  精勤求索(1)。恭慎保持。修習功德,滿足五劫(2)。于彼二十一俱胝(3)佛土,功德莊嚴之事,明了通達,如一佛刹。所攝佛國,超過于彼。

  《解》法藏比丘立定大願之後,精勤不懈怠的學習求索,總是爲了給一切衆生提供一個修習的好環境。于是恭敬慎重,一心專注奉持佛的教導。經過五劫長久的時間,修積功德。對于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的功德莊嚴、因緣、果報,都能夠明了通達,就好像面對一個佛刹那樣清楚明白。他所建立的西方極樂世界自然就超過了一切諸佛國土。

  《注》

  (1)(求索)是尋求探索。

  (2)(修習功德,滿足五劫)“修”是修行,“習”爲學習,“功德”是指修習所成就的四十八願。這是說法藏比丘用五劫的時間來修行學習成就四十八願,幫助十方世界一切衆生修證佛果。

  (3)(二十一俱胝)“二十一”表圓滿的意思,“俱胝”是印度話,中文是“千萬”。“二十一俱胝”就是前面經文所說的二百一十億。

  既攝受已,複詣世自在王如來所。稽首禮足(1),繞佛叁匝(2),合掌而住(3)。白言世尊。我已成就莊嚴佛土,清淨之行(4)。

  《解》法藏比丘在完成了攝取佛國(極樂世界)的具體大願之後,他又來到老師世間自在王佛面前,稽首禮足,然後繞佛叁圈,行最敬禮,站立合掌說:我已成就了莊嚴的極樂世界(依報莊嚴),同時我已成就了最極清淨的修持(正報莊嚴)。

  《注》

  (1)(稽首禮足)是佛教最恭敬的禮節。“稽首”是頭面著地,“禮足”將頭接觸佛足。

  (2)(繞佛叁匝)繞佛叁圈,這也是古印度最恭敬的禮俗。

  (3)(合掌而住)“住”是站住。“合掌而住”是兩手合十站住,合十表一心恭敬。

  (4)(清淨之行)謂心離雜念,身心、境界皆清淨的行持。

  佛言善哉!今正是時。汝應具說(1),令衆(2)歡喜。亦令大衆(3),聞是法已,得大善利(4)。能于佛刹(5),修習攝受(6)滿足無量大願(7)。

  《解》佛贊歎法藏比丘:今天正是時候,你應該具體說明,讓你的同學、大衆們歡喜,也讓與會的大衆以及將來有機緣聽到這一部經法的大衆們,得到一生平等成佛的大善利。十方衆生生到極樂世界,修習攝受來滿足自己成佛的大願,也滿足你普度衆生的大願。

  《注》

  (1)(汝應具說)“汝”是“你”的意思,“具說”是具體說明。

  (2)(令衆)“令”是“讓”的意思,“衆”指法藏比丘的同學。

  (3)(大衆)這裏的“大衆”是指在會的菩薩、聲聞及將來一切有緣見聞此經的衆生。

  (4)(大善利)指“十念必生,不退成佛”的彌陀本願,能令十方衆生當生皆得平等究竟圓滿的解脫。

  (5)(佛刹)此處即是指極樂世界。

  (6)(攝受)“攝”是攝取,“受”爲受持。是說攝取彌陀本願,加以修持成爲自己的功德。

  (7)(滿足無量大願)滿足衆生往生淨土一願,所有一切大願都得到滿足。

  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