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至心精进 第五

  至心精进第五

  净空法师讲述

  【至心(1)精进第五】

  《解》以至诚心精进修行。

  《注》

  (1)(至心)真诚心到了极处。

  法藏比丘说此偈已,而白佛言。我今为菩萨道,已发无上正觉之心,取愿作佛,悉令如佛。

  《解》法藏比丘在世间自在王佛面前,说了以上的偈颂之后,又向佛报告:我现在为教菩萨示范修道,已经发了真正觉悟的心,发愿成佛,愿一切心行都像佛一样。

  愿佛为我广宣经法(1),我当奉持(2),如法修行(3)。拔诸勤苦生死根本(4),速成无上正等正觉。

  《解》希求世尊为我详细深说经法,我一定如法依教奉行。拔除一切勤劳造作恶业的生死根本。断除贪、嗔、痴等烦恼。希望快速成佛。

  《注》

  (1)(经法)指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,讲解宇宙人生真相的言语文字。

  (2)(奉持)恭敬接受。

  (3)(如法修行)“如法”是依佛所说的教法。“修”是修正,“行”是行为。“修行”是把自己错误的思想、见解、行为修正过来。

  (4)(拔诸勤苦生死根本)“拔”拔除。“勤苦”是勤劳作苦。“生死根本”指贪心、嗔心、痴心是生死轮回的根本。此句意思是拔除一切勤劳造作恶业的生死根本。

  欲令我(1)作佛时,智慧光明。所居国土,教授名字(2),皆闻十方。诸天人民及蜎蠕类,来生我国,悉作菩萨。我立是愿,都胜无数诸佛国者,宁可得否。

  《解》希望我成佛时,我的智慧光明,我所居住的国土,我的名号都能传遍十方诸佛国土。十方世界一切六道众生,发愿来生我的国土,统统都作菩萨。我立的这个愿都超过一切诸佛世界,不知能否如愿。

  《注》

  (1)(欲令我)“欲”希望。“令我”使我。

  (2)(教授名字)指成佛后的名号,以及观音、势至菩萨等名号。

  世间自在王佛,即为法藏而说经言,譬如大海,一人斗(1)量,经历劫数,尚可穷(2)底。人有至心求道,精进不止,会当克果(3),何愿不得。

  《解》世间自在王佛就对法藏比丘说,譬如大海非常深广,一个人用斗来量大海的水,经历了多劫的时间,海水尚且可以量尽。如果有人坚定志愿,至心求道,勇猛精进,永不中止,决定可以证得佛果。还有什么愿不能成就的呢!

  《注》

  (1)(斗)是量米的计量器。

  (2)(穷)尽。

  (3)(会当克果)“会”必然,“克”得,“果”愿望的圆满。即必然证得佛果。

  汝自思惟,修何方便,而能成就佛刹庄严。如所修行,汝自当知,清净佛国,汝应自摄。

  《解》佛说:你自己细心深入的想想,修什么方便的法门,才能成就佛刹的种种庄严。要怎样如法修行,你自己应当知道。要怎样建立清净佛国,也是你自己应当去决定选择。

  法藏白言,斯义宏深(1),非我境界。惟愿如来应正遍知(2),广演诸佛无量妙刹(3)。若我得闻,如是等法,思惟修习(4),誓满所愿。

  《解》法藏比丘回答说:佛所说的义理太深广了,这不是我的境界所能理解的。唯愿如来应正遍知,为我广泛演说诸佛无量无边的庄严刹土。我如果听闻了佛为我宣说的妙法之后,我一定认真的思惟学习,来圆满我所发的大愿。

  《注》

  (1)(斯义宏深)指世间自在王佛以上所说的经义。

  (2)(如来应正遍知)“应”应供,“正遍知”是等正觉。这是佛十号当中的三号,以此代表佛的十号。

  (3)(妙刹)指微妙庄严的佛土。

  (4)(思惟修习)“思惟”是深入的理解。“修”修正,“习”实习。修正错误的行为,落实到日常生活中。

  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(1),志愿深广。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(2)功德严净,广大圆满之相(3),应(4)其心愿,悉现与之。说是法时,经千亿岁。

  《解》世间自在王佛知道法藏比丘德行高尚,智慧明朗,所发的宏愿深广无比,就为他宣说了十方诸佛刹土的种种功德、严净、广大、圆满的无边妙相。佛为了满足法藏比丘的心愿,还把诸佛世界以神异能力展现在他的面前,让他亲自见闻。而且还为他说法,时间长达千亿年(那时代人寿很长)。

  《注》

  (1)(高明)指德行高尚,智慧明朗。

  (2)(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)“二百一十亿”并不是具体的数字,佛法中常以七、十、十六、二十一等数字代表大圆满。此处是代表尽虚空中所有的诸佛世界。

  (3)(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)“功”是所修的因,“德”是所得的果;“功德”是指诸佛国土中的事理因果。“严净”是指诸佛国土的人事、物质一切的环境清净美好。“广大”是指国土的大小。“圆满”是指诸佛世界的美好而无缺欠。

  (4)(应)满足的意思。

 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,皆悉睹见,起发无上殊胜之愿(1)。于彼天人善恶,国土粗妙(2),思惟究竟(3)。便一其心(4),选择所欲,结得(5)大愿。

  《解》法藏比丘求学的时候,对佛所介绍诸佛世界种种的现象,都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因此发起了无上殊胜大愿;并且对于诸佛世界天人的善恶,国土粗妙等,他都能够了解得很彻底,于是就一心选择自己所希望的清净美好的世界,形成了他伟大无比的“四十八大愿”。

  《注》

  (1)(殊胜之愿)就是下一品所讲的四十八愿。

  (2)(于彼天人善恶,国土粗妙)“彼”指十方三世诸佛刹土。“天人善恶”指人事环境(正报)。“国土粗妙”指物质环境(依报)。

  (3)(思惟究竟)是了解得彻底。

  (4)(便一其心)即一心,心无异念。

  (5)(结得)形成的意思。

  精勤求索(1)。恭慎保持。修习功德,满足五劫(2)。于彼二十一俱胝(3)佛土,功德庄严之事,明了通达,如一佛刹。所摄佛国,超过于彼。

  《解》法藏比丘立定大愿之后,精勤不懈怠的学习求索,总是为了给一切众生提供一个修习的好环境。于是恭敬慎重,一心专注奉持佛的教导。经过五劫长久的时间,修积功德。对于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的功德庄严、因缘、果报,都能够明了通达,就好像面对一个佛刹那样清楚明白。他所建立的西方极乐世界自然就超过了一切诸佛国土。

  《注》

  (1)(求索)是寻求探索。

  (2)(修习功德,满足五劫)“修”是修行,“习”为学习,“功德”是指修习所成就的四十八愿。这是说法藏比丘用五劫的时间来修行学习成就四十八愿,帮助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修证佛果。

  (3)(二十一俱胝)“二十一”表圆满的意思,“俱胝”是印度话,中文是“千万”。“二十一俱胝”就是前面经文所说的二百一十亿。

  既摄受已,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。稽首礼足(1),绕佛三匝(2),合掌而住(3)。白言世尊。我已成就庄严佛土,清净之行(4)。

  《解》法藏比丘在完成了摄取佛国(极乐世界)的具体大愿之后,他又来到老师世间自在王佛面前,稽首礼足,然后绕佛三圈,行最敬礼,站立合掌说:我已成就了庄严的极乐世界(依报庄严),同时我已成就了最极清净的修持(正报庄严)。

  《注》

  (1)(稽首礼足)是佛教最恭敬的礼节。“稽首”是头面著地,“礼足”将头接触佛足。

  (2)(绕佛三匝)绕佛三圈,这也是古印度最恭敬的礼俗。

  (3)(合掌而住)“住”是站住。“合掌而住”是两手合十站住,合十表一心恭敬。

  (4)(清净之行)谓心离杂念,身心、境界皆清净的行持。

  佛言善哉!今正是时。汝应具说(1),令众(2)欢喜。亦令大众(3),闻是法已,得大善利(4)。能于佛刹(5),修习摄受(6)满足无量大愿(7)。

  《解》佛赞叹法藏比丘:今天正是时候,你应该具体说明,让你的同学、大众们欢喜,也让与会的大众以及将来有机缘听到这一部经法的大众们,得到一生平等成佛的大善利。十方众生生到极乐世界,修习摄受来满足自己成佛的大愿,也满足你普度众生的大愿。

  《注》

  (1)(汝应具说)“汝”是“你”的意思,“具说”是具体说明。

  (2)(令众)“令”是“让”的意思,“众”指法藏比丘的同学。

  (3)(大众)这里的“大众”是指在会的菩萨、声闻及将来一切有缘见闻此经的众生。

  (4)(大善利)指“十念必生,不退成佛”的弥陀本愿,能令十方众生当生皆得平等究竟圆满的解脱。

  (5)(佛刹)此处即是指极乐世界。

  (6)(摄受)“摄”是摄取,“受”为受持。是说摄取弥陀本愿,加以修持成为自己的功德。

  (7)(满足无量大愿)满足众生往生净土一愿,所有一切大愿都得到满足。

  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