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(2),貯功德(3),示福田(4),以諸法藥(5)救療叁苦(6)。
《解》調和教導衆生,爲大衆宣布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佛教我們斷貪、嗔、癡,修戒、定、慧,遠離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精勤努力,累積功德,指示衆生修福的道理和方法。佛說一切法猶如良藥一樣,可以救治醫療一切衆生的苦難。
《注》
(1)(調)調伏教導。
(2)(宣)演說。(妙理)宇宙人生的真理。
(3)(貯)儲蓄、累積。(功德)指修戒、定、慧所得到的清淨心。
(4)(示)指示。(福田)能生福的意思。
(5)(諸法)佛所說的一切法。(藥)是比喻。
(6)(叁苦〉:1、“苦苦”—由苦事而生的苦惱。2、“壞苦”—由樂事失去了而生的苦惱。3、“行苦”—由變化無常所産生的苦惱。
升灌頂階(1),授菩提記。爲教(2)菩薩作阿阇黎(3),常習相應(4)無邊諸行,成熟(5)菩薩無邊善根(6)。無量(7)諸佛鹹共護念(8)。
《解》本經所說的道理和修學的方法,是幫助我們凡夫在此一生中,就可以提升到成佛的階位,將現前苦難的生活,改變爲佛菩薩大自在圓滿的生活,並且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成佛的預記。
爲了教導菩薩,才表現作善法的師範阿阇黎,常常不斷的學習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的佛法,並能運用在日常生活的一切行持上。這是贊歎這些大菩薩能成就其他初學菩薩的無邊善根,所以得到十方一切諸佛的護念。
《注》
(1)(升灌頂階)以大慈悲心將最高的修學方法傳授給我們。“升”是提升,“灌”指大慈悲心的護念。“頂階”指最高的修學方法。
(2)(教)教導。
(3)(阿阇黎)印度話,華語“軌範師”,通指教導善法的老師。
(4)(常習)恒常不斷的學習。(相應)理論與實踐相結合。
(5)(成熟)成就。
(6)(善根)“善”是身、口、意叁業沒有過失。“根”是譬喻,可以生長善法的意思。
(7)(無量)不可限量。
(8)(護)保護。(念)憶念。
諸佛刹(1)中,皆能示現(2)。譬善幻師(3),現衆異相(4)。于彼相(5)中,實無可得(6)。此諸菩薩,亦複如是(7)。
《解》這一段經文是說明佛菩薩的能力很大。他們能于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中,都能隨類化現無量無邊的身相。就如同善于變魔術的人,能變化出許多不同的形相。這些形相雖然很逼真,但是都實無可得,這些與會的菩薩也是這樣。
《注》
(1)(佛刹)十方諸佛的國土。
(2)(示現)隨類化現。
(3)(善幻師)比喻高明的魔術師。
(4)(現衆異相)能變化種種不同的形相。
(5)(彼相)指上面所說的“現衆異相”。
(6)(實無可得)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如夢幻泡影,了不可得,故能不執著。
(7)(亦複如是)這是說明菩薩對一切法的看法如善幻師一樣。
通諸法性(1),達衆生相(2)。供養(3)諸佛,開導群生(4)。化現其身(5),猶如電光(6)。裂魔見網(7),解諸纏縛(8)。遠超聲聞辟支佛(9)地,入空無相無願(10)法門。善立方便(11),顯示叁乘(12)。
《解》在會的大菩薩們,對于一切萬事萬物的本體現象作用,皆能通達明了。又以大慈悲爲衆生作孝敬供養親師的示範,誘導衆生悟入智覺境界。他們隨順衆生心意,變化各種不同的身分,像閃電般的快速,又無執著,故能破魔邪知惡見,解除一切煩惱的纏縛。
他們的成就,遠遠的超過所有的阿羅漢和辟支佛。他們都是已經證入“空、無相、無願”叁種解脫法門,並且善巧建立教學的方法。因爲衆生的根性有差別,所以才因材施教,建立菩薩、聲聞、緣覺叁種教學方法。
《注》
(1)(諸法性)一切法的本體。
(2)(衆生相)一切法的現相。
(3)(供養〉:1、財供養—用財物莊嚴道場、流通佛法、提供修道者的生活所需,稱爲財供養。2、法供養—依教奉行,做衆生的榜樣是法供養。
(4)(開導)開示教導。(群生)一切衆生。
(5)(化現其身)化作種種身形,就是一個人在社會上顯示種種不同的身分,如中國古人說的五倫十義。
(6)(猶如電光)比喻菩薩化身的快速,相狀美好,體性空寂。
(7)(魔見)邪知邪見,也就是不正確的見解。(網)比喻多、雜。
(8)(纏縛)用繩子綁起來的意思。比喻煩惱。
(9)(遠超)遠遠超過。(聲聞)聞佛音聲教化而覺悟的一類人叫做聲聞。(辟支佛)印度話,辟支佛的意思就是“緣覺”,是聞佛說十二因緣教法而覺悟的一類人叫做辟支佛。
(10)(空、無相、無願)通常稱爲叁解脫門。修學時隨依任何一門,都可以永斷煩惱,解脫生死,究竟成佛。“空”是從理體上說,一切法都是衆多條件和合而成,並沒有一個實在的自體。當體即空,所以說體空(自性空)。“無相”是從事相上說,一切事相由種種條件和合而産生的,且不斷的在變化,虛妄不實,所以說無相(無有一定不變的現相)。“無願”也稱爲“無作”,是從作用上說的,觀察現相起作用時,與空性相應,毫無分別、執著,就稱爲無願。
(11)(善立)善巧建立。(方便)方法便用。
(12)(叁乘)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是佛教化的叁類學生。
于此中下(1),而現滅度(2)。
《解》這二句是菩薩示現成佛的第八相—“入涅槃”相。這是爲了利益中下根性的衆生,所以對他們示現滅度,借此提高他們修學的警覺。
《注》
(1)(中下)指中下根性的衆生。
(2)(滅度)印度話稱爲“涅槃”,中文譯爲滅度,也譯爲圓寂。滅度就是滅除煩惱,度脫生死的意思;圓寂是功德圓滿,清淨寂滅的意思。
得無生無滅諸叁摩地(1),及得一切陀羅尼門(2)。隨時悟入華嚴叁昧(3),具足總持百千叁昧(4)。住深禅定(5),悉睹(6)無量諸佛。于一念頃(7),遍遊(8)一切佛土。
《解》這些大菩薩們雖然示現滅度,實際上他們都已經證得不生不滅的境界,同時也掌握了一切事物道理的總綱領。能夠隨時通達明了自己的本心,也具足了無量無邊的叁昧。他們安住于很深的禅定,也就是安住在念佛叁昧當中,就能見到無量無邊的諸佛。能在很短的時間之內,就可以旅遊觀光無量諸佛國土,禮拜供養諸佛。
《注》
(1)(無生無滅)不生不滅。(叁摩地)印度話,古時亦稱“叁昧”。中文的意思是正定、正受,沒有分別、執著、憂慮等煩惱;就是正常的享受。
(2)(陀羅尼)印度話,中文意思是“總持”。“總”是總攝一切法,“持”是能持無量義。也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總綱領。(門)比喻修學佛法的必經之門路。
(3)(華嚴叁昧)“華”是比喻菩薩一切殊勝的修學,“嚴”是莊嚴。修行成果,功德圓滿,用圓滿的修行功德來美化生活環境,得到至善的佛果,能如實明白自己本心的體相作用,就是“華嚴叁昧”。
(4)(總持)就是前文所講的“陀羅尼”。(百千叁昧)“百千”不是具體的數字,而是代表多的意思。“百千叁昧”就是無量無邊的正定,就是生活、工作、環境等正常清淨平等自在快樂的享受。
(5)(禅定)“禅”指外不著相,“定”指內不動心。
(6)(悉睹)全部看見。
(7)(一念頃)表示很短的時間。
(8)(遍遊)周遍旅遊。
得佛辯才(1),住普賢行。善能分別衆生語言,開化顯示真實之際(2)。超過世間諸所有法。
《解》諸大菩薩們,證得與佛陀的無上智慧相應,得到如佛一樣的無礙辯才,安住于普賢菩薩的大行中,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對于所有衆生的語言文字都能自然通達,隨機說法,所以能方便開示一切諸法的理事真相,教化一切衆生皆能通達明了。因此贊歎他們超過世間諸所有法。
《注》
(1)(辯才)能靈活巧妙對機說法。
(2)(開化)開導教化。(顯示)明顯指示。(真實之際)一切法的理體現象作用的真實相。
心常谛住度世之道(1)。于一切萬物(2),隨意自在(3)。爲諸庶類(4),作不請之友。受持如來甚深法藏(5),護佛種性(6)常使不絕。
《解》這些大菩薩的心,常安住在幫助一切衆生了生死、出叁界,往生不退成佛之中。他們對一切法都不執著,又能通達無礙,隨緣度化一切衆生。並且不等待衆生的請求,主動來幫助勸導衆生發菩提心,修普賢行,執持名號。不但自己一向專念,並且能把這部經的修學方法介紹給一切衆生。
《注》
(1)(谛住)真實安住。(度世之道)教化衆生的理論與方法。
(2)(萬物)指一切諸法。
(3)(自在)通達無礙。
(4)(庶類)指一切有情衆生。
(5)(受持)“受”接受,“持”保持不失去。(如來甚深法藏)指如來所說的一切經典,在本宗是指此經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。
(6)(護)保護、護持。(佛種性)菩提心和稱佛名號。
興大悲,愍有情(1)。演慈辯,授法眼(2)。杜惡趣,開善門(3)。于諸衆生,視若自己,拯濟負荷(4),皆度彼岸。
《解》諸菩薩們發起大慈悲心,憐愍一切衆生,不僅講經說法,還要身體力行,做衆生的好榜樣。並且把自己明了諸法的能力和智慧傳授給衆生,勸導衆生念佛。因此杜絕了衆生墮落到叁惡道的門路,開啓大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善門。
又因爲菩薩看待衆生受苦跟自己受苦一樣,生起同體大悲。所以發大誓願負責、承擔救度一切衆生,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,從生死的此岸到達究竟安樂彼岸的重大使命。依照本經來說,就是教導一切衆生念佛,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《注》
(1)(興大悲,愍有情)“興”是興起,“愍”哀愍。就是菩薩發起同情憐愍衆生的心,把念佛法門介紹給衆生,幫助一切衆生了脫生死,就是這兩句的具體表現。
(2)(演慈辯,授法眼)“演”是演說,“辯”是無礙辯才。也就是說菩薩發大慈悲心,不僅說法,還要身體力行,做好樣子讓衆生學習。“授”傳授、教導。“法眼”是能夠認識一切諸法的真相,稱爲法眼。“授法眼”就是說菩薩見到了一切法的真相,他們把這種能力與智慧傳授給衆生。
(3)(杜惡趣)“杜”杜絕,“惡趣”指地獄、餓鬼、畜生叁惡道。“杜惡趣”就是杜絕衆生墮落到叁惡道的門路。(開善門)是說明往生極樂世界的門路,令一切衆生的智慧、德能都和佛一樣,這才是真正的開善門。
(4)(拯濟負荷)“拯濟”救度、幫助,“負荷”承擔。這是說佛菩薩承擔救度、幫助衆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的偉大艱巨任務。
悉獲(1)諸佛無量功德,智慧聖明(2),不可思議(3)。如是等諸大菩薩,無量無邊,一時來集。
《解》凡是向往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菩薩們,他們都能獲得諸佛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及聖明的智慧。在此處可以見到與普賢、文殊、彌勒的身分、地位相等的大菩薩無量無邊,同時都來參加這一次的大法會。
《注》
(1)(悉獲)全部獲得。
(2)(聖明)正確深明事理。
(3)(不可思議)這裏有兩個意思:1、不是凡夫衆生的思惟、意識所能想像理解。2、不是世間的語言文字所能言喻表達的。這是說佛菩薩的智慧、德能無量無邊,不是我們凡夫衆生所能推測想像的,也不是世間的語言文字所能形容表達的。
又有比丘尼(1)五百人,清信士(2)七千人,清信女(3)五百人。欲界天,色界天,諸天(4)梵衆,悉共大會。
《解》又有比丘尼五百人,男居士七千人,女居士五百人,還有欲界天、色界天、諸天的天人大衆,都共同來參加這一次佛說無量壽經的大法會。
《注》
(1)(比丘尼)尼衆,是指出家後受了大戒的女子。
(2)(清信士)在家學佛的男居士。
(3)(清信女)在家學佛的女居士。
(4)(諸天)指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諸天大衆。
《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 德遵普賢 第二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