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十四卷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】

  都是做好事。我們讀了之後想一想,都是利益別人的事情,全心全力利益別人、利益社會、利益國家。今天我們的心量更要拓開,念念要想到利益全世界。我們哪有這麼大的能耐,能夠利益全世界?縱然是小小的善事,我們有一個願望,希望給全世界的人做一個好樣子,這就是利益世界。事,無論大小,但看你用心,所以諺語常說“量大福大”。如果我們心量大,一點點的小善,都變成無量無邊的善德;如果心量小,做的善事再多,福報也不太大。由此可知,心轉境界是真的。下面,了凡先生進一步再教訓他的兒子,告訴他什麼是“善”,這很重要!必須有能力辨別。請看原文:

  【若複精而言之,則善有真有假,有端有曲,有陰有陽,有是有非,有偏有正,有半有滿,有大有小,有難有易。】

  一口氣說了八對。

  【皆當深辨】

  都應當辨別,應當清楚。

  【爲善而不窮理,則自謂行持,豈知造孽,枉費苦心,無益也。】

  現在這個世間有許多人都在修善,佛門裏面人更多。學佛多年,行善多年,沒有好的果報,于是懷疑:佛法不靈。轉過頭來去學其他的法門、去學其他的宗教,那你就能夠得到好的果報嗎?未必。爲什麼會有這個情況發生?就是對于這個“善”,到底是真是假、是邪是正、是偏是圓不知道,自以爲是善;經過這些有智慧德行的人跟我們一分析,原來是罪業。我們要想修善積德,首先得把這些事情搞清楚,現在我們一樁一樁的來研究。底下是第一段“真假”:

  【何謂真假】

  這個必須要辨別。他舉例子說:

  【昔有儒生數輩】

  “儒生”是念書的學生。

  【谒中峰和尚】

  “中峰和尚”,元朝時候人,這是一代高僧,他的著述很多。我們淨宗學會成立,有時候也不免隨俗,做超度的法會。我們的超度,跟一般寺院做的不一樣,我們只采取一個方法,多半是在佛七圓滿之後的一天,我們做一堂《叁時系念》的佛事。《叁時系念》這個佛事儀規就是中峰和尚做的,他的作品。這個佛事冥陽兩利。這些年來,我們在中國、在外國普遍的宣揚,所以淨宗同修對中峰和尚不會生疏。

  【問曰】

  這是有一些念書人向中峰和尚請教。

  【佛氏論善惡報應,如影隨形。】

  佛家跟道家都常講,“善惡報應,如影隨形”。

  【今某人善,而子孫不興;某人惡,而家門隆盛;佛說無稽矣。】

  佛這個說法靠不住!爲什麼看到這個人作善,他的子孫不發達?這個人作惡,他的家道非常興隆?現前社會上這些事情有,我們不但聽說過,我們也親眼見過。中峰和尚怎麼跟他解釋?

  【中峰雲:凡情未滌,正眼未開,認善爲惡,指惡爲善,往往有之。不憾己之是非顛倒,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。】

  中峰禅師這個話說得非常之深,一般人不懂。我們是凡夫,凡夫這種情染沒有洗滌幹淨,我們的法眼、慧眼沒有開,所以常常把事情看錯、看顛倒了,把善看作惡,把惡看作善。有這個事嗎?真有!所以,你不感到自己是非顛倒,反而去責怪天的報應不公平,你是罪上加罪。

  【衆曰】

  這些學生們講:

  【善惡何致相反】

  我們爲什麼把善惡看顛倒了?

  【中峰令試言其狀】

  老和尚有智慧,老和尚有教學的手段,不必解釋,教他們自己說一說,“你們講,什麼是善,什麼是惡?講給我聽聽。”

  【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,敬人禮人是善。】

  有個學生就講:“罵人、打人,這是惡;恭敬人、禮敬人,這是善。”

  【中峰雲:未必然也。】

  你說的話未必。

  【一人謂】

  又有一個學生說:

  【貪財妄取是惡,廉潔有守是善。中峰雲:未必然也。衆人曆言其狀。】

  許多學生各人說各人對善惡的看法,中峰禅師全不同意。可見得這些年輕人知識淺薄,看問題只看表面,沒有深究,往往把問題看錯了。

  【中峰皆謂不然。因請問。】

  中峰禅師把他們的看法否定了。這些學生就向中峰禅師請教:到底什麼是善,什麼是惡?

  【中峰告之曰:有益于人是善,有益于己是惡。】

  這把善惡的標准定出來了。你起心動念、言語作爲是利益別人的,是利益社會的,是利益大衆的,這是善;如果是自私自利的,那是惡。

  【有益于人,則毆人、詈人皆善也。】

  你對這個人有利益,你打他、罵他,善!父母教訓兒女,有時候打、有時候罵,爲什麼?爲小孩好,那不是惡,那是善。學生不守規矩,老師處罰他,在過去有體罰,現在學校好像沒有了。我念書的時候受過體罰,老師打手心、罰跪,我們都遇到過。這不是惡,這是善。

  【有益于己,則敬人、禮人皆惡也。】

  如果是爲了自私自利,恭敬人、禮敬人,那是巴結,那是惡,那不是善。這是中峰禅師教導這一幫年輕人。

  【是故人之行善,利人者公,公則爲真;利己者私,私則爲假。】

  真善、假善一定要搞清楚。決定沒有私心,決定沒有自利,起心動念、言語作爲都是利益社會、利益大衆,今天講是利益世界。利人,大公無私,公是真的,這個善是真的。利己,那你是私心;私心,這個善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

  【又根心者真,襲迹者假。】

  這再進一步說。如果你這個發心,是從你真心裏面發出來,利益大衆的,這是真的。如果看到別人做,我們也去模仿,“襲迹”是模仿,這是假的,不是從你真心裏頭生出來的。爲善最重要的是真心。我們前面讀的十個例子,這十個人修善,後面都有好的果報,什麼原因?真心;只知道幫助別人,絕不求一點自私自利。真假要從這裏辨別。

  【又無爲而爲者真,有爲而爲者假,皆當自考。】

  自己要細心去考察。“無爲而爲”,就是我們所做的這個善事,不露痕迹,不需要讓人知道,你做的這個善事是真的,這叫陰德。如果是“有爲而爲”,你是有企圖、是有目的,你才做這樁善事,這個善事是假的。這些地方都要自己認真好好的去省察。第二是“端曲”:

  【何謂端曲】

  了凡先生說:

  【今人見謹願之士,類稱爲善而取之;聖人則甯取狂狷。至于謹願之士,雖一鄉皆好,而必以爲德之賊。是世人之善惡,分明與聖人相反。推此一端,種種取舍,無有不謬。】

  這一段說:什麼叫端,什麼叫曲。現在的人,看到謹慎、不倔強的人,都稱他“這是善人”,社會上都很尊重他。可是,古時候的聖賢,他甯願欣賞這個人有志氣、肯進取,或者是安分守己不肯亂來的人;因爲這樣的人,他才有膽識,他才真正能夠爲群衆服務,爲國家擔當大任。如果這個鄉裏的人,雖然很謹慎,雖然是個好人,個性非常柔弱,隨波逐流,沒有志氣,沒有擔當,這樣的人夫子稱爲“鄉願”,以爲“德之賊”。德之賊,他不是一個好榜樣,人人都學他,那就壞了。所以,世間人對于善人、惡人的標准跟聖人恰恰相反。“推此一端,種種取舍,無有不謬”。“謬”是錯誤。聖人怎麼樣取舍?聖人是個明白人,有學問、有德行、有經驗的人,他們能夠辨別善人、惡人。底下幾句話說得好:

  【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,皆與聖人同是非,而不與世俗同取舍。】

  這是講到天地鬼神,他們的見解跟聖賢人相同,與世俗人的看法確確實實不一樣。鬼神如何“福善禍淫”?前面舉的這些例子,我們都能夠觀察得到。我們要問:鬼神是不是有權將禍福降臨于人?沒有。這個要懂得,鬼神並沒有權。就好像我們這個世間人,有人行了善事,有人做了惡事。執法的人員,那些刑警來加刑罰給你,是不是他有權加?不是,是因爲你犯了罪,他才拿手鐐、腳铐來铐你。你不犯罪,他不敢侵犯你。天地鬼神就像刑警一樣,是因爲你自己造作的善與不善,所以他來嘉獎你,他來懲罰你,這個獎勵、懲罰都是自作自受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我們今天講到此地。

  

《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十四卷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