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舉西方?所以第二個理由是阿彌陀佛本願勝故,彌陀爲了接引衆生在因地時所發四十八願,超越其他諸佛之願,至爲殊勝圓滿,所以特指西方。(叁)阿彌陀佛與此土特別有緣,世出世間一切法均在緣上,若無緣彼此見面均不相識。十方諸佛不如阿彌陀佛與此土之緣來得殊勝。所以我們求生西方淨土就比較容易。世尊在大乘經中講,世界是緣生,因緣生法,人與人亦皆如此,某人與你特別有緣,你說話他就相信。緣有善緣與惡緣,佛法是善緣,而末法時期,佛教徒有很多藉佛騙人。在觀經與無量壽經中多有述及。不但佛教,基督教亦謂時值末代,災禍頻仍,魔僞時現,所見略同。果能依教奉行,能令本性開悟,魔障不得其便。諸佛如來證得圓滿法身,法身爲宇宙萬有的本體,諸佛覺悟,知道盡虛空遍法界與自己是一體,謂之“固結緣種”。既爲一體,必予照顧。衆生的緣成熟了,佛即來度。“尊隆于教乘”,“教”是十二分教,“乘”是叁乘佛法,此經在一切經教中最爲隆重。“舉揚于海會”,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講經道場沒有不講阿彌陀經的。“沁入于苦海”,“苦海”指六道,阿彌陀佛及一切諸佛與此土緣深,宣揚此法門,衆生都能深信不疑,發願求生。“慈契于寂光”,“慈”是慈悲,諸佛介紹此凡夫成佛的法門,慈悲到了極處,大乘經講菩薩成佛,聲聞緣覺不能成佛,人天更沒份兒。這法門從阿鼻地獄到常寂光是通的,一下就提升到寂光圓滿佛果,此大乘之大乘,了義之了義。“所以萬德欽承,群靈拱極”,“萬德”指諸佛,十方一切諸佛皆敬重承事。“群靈”指西方諸上善人,亦可解釋爲十方無量菩薩,皆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。“佛種從緣起,緣即法界”,“遍緣法界”是圓初住以上法身大士才能作到,他要具備平等心清淨心,才能遍緣。淨宗的理論與方法與清淨平等暗合,一心念佛求生淨土,一心即清淨平等,無分別、無執著、無界限。“一生一切生”,生到西方淨土就是生到十方一切刹土,一香一華,一聲一色,乃至受忏授記,摩頂垂手,起心動念,沒有一樣無不遍融,此是常住真心。我們的心是妄心,而未常住,所謂心猿意馬。用念佛的方法達到這種境界,使真心本性時時刻刻現前,念佛方法絕不能小看。真正發願求生淨土的人,他就是“遍緣法界”。“淺位人”指無工夫之人,是煩惱重、業障深的,沒有力量靠自己了生死出叁界,應下決心專求往生西方。“深位人”有功夫,能斷煩惱,了生死,出叁界,證菩提,也不必繞圈子舍西方而先求入華藏。等生到華藏世界,見到普賢菩薩,還要靠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
《經》舍利弗。于汝意雲何。何故名爲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舍利弗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聞是經受持者。及聞諸佛名者。是諸善男子。善女人。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。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是故舍利弗。汝等皆當信受我語。及諸佛所說。
舍利弗雖爲大智,佛問他:“于汝意雲何?”舍利弗一句話也答不出來。于是佛對他解釋說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此“善”乃善根福德成熟者,聽了歡喜,深信不疑,誠心接受,發願求生,這種人即爲諸佛之所護念,“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”,此是自己果證的利益。從上上品至下下品往生,均能得到,並無例外。如我們認爲自己煩惱重,恐怕不能得到圓證叁不退,這是懷疑自己,自失善利。應知此經字字句句說的非常肯定,沒有模棱兩可之語。最後佛叫著舍利弗說:你們一定要信受我的話以及一切諸佛所說。
《解》此經獨诠無上心要。諸佛名字。並诠無上圓滿究竟萬德。故聞者皆爲諸佛護念。又。聞經受持。即執持名號。阿彌名號。諸佛所護念故。
“獨”是唯獨,明顯的爲我們說出無上心要。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的名字,圓滿究竟的萬德,“無上心要”即能念的心性,所以念一尊阿彌陀佛即是念一切諸佛如來,一即一切。諸佛因圓果滿,智慧達到究竟,法身、般若、解脫叁德,皆達到圓滿,念一句名號,即與圓滿叁德起感應道交作用。衆生雖未證得,但是自性本具,與諸佛如來果證的叁德相應,所以前邊說,念佛名號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。
《解》問。但聞諸佛名。而未持經。亦得護念不退耶。答。此義有局有通。占察謂。雜亂垢心。雖誦我名。而不爲聞。以不能生決定信解。但獲世間善報。不得廣大深妙利益。若到一行叁昧。則成廣大微妙行心。名得相似無生法忍。乃爲得聞十方佛名。此亦應爾。故須聞已執持。至一心不亂。方爲聞諸佛名。蒙諸佛護念。此局義也。通義者。諸佛慈悲。不可思議。名號功德。亦不可思議。故一聞佛名。不論有心無心。若信若否。皆成緣種。況佛度衆生。不簡怨親。恒無疲倦。苟聞佛名。佛必護念。又何疑焉。然據金剛叁論。根熟菩薩。爲佛護念。位在別地圓住。蓋約自力。必入同生性。乃可護念。今仗他力。故相似位。即蒙護念。乃至相似位以還。亦皆有通護念之義。下至一聞佛名。于同體法性。有資發力。亦得遠因。終不退也。阿耨多羅。此雲無上。叁藐叁菩提。此雲正等正覺。即大乘果覺也。圓叁不退。乃一生成佛異名。故勸身子等。皆當信受。聞名功德如此。釋迦及十方諸佛。同所宣說。可不信乎。初勸信流通竟。
大師答覆說:此義有局有通,“局”是狹義的,“通”是廣義的。地藏經有叁經:(一)爲地藏菩薩本願經,流通最廣,(二)地藏菩薩十輪經,以及(叁)占察善惡業報經。占察經中有一段話說:雜亂垢心,雖誦我名,而不爲聞。此言雜心念佛無功德。雖無功德,但獲世間善報,不得“廣大深妙利益”,此指得定開悟,了生死出叁界。“若到一行叁昧,則成廣大微妙行心,名得相似無生法忍,乃爲得聞十方佛名”。六祖壇經惠能大師重視一行叁昧。淨土宗有念佛叁昧,其實念佛叁昧即一行叁昧,亦稱一相叁昧。楞嚴經大勢至菩薩開示的標准“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”,就是一行叁昧,在本經中叫一心不亂。“一心不亂”就是“一行叁昧”,也是“念佛叁昧”。一心不亂有功夫淺深之別,念到見思煩惱斷了,叫事一心不亂,念到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叫理一心不亂。此處所講的境界是剛剛達到理一心不亂,稱之爲“廣大微妙行心”,得相似的無生法忍。真正得無生法忍,仁王經上講的很清楚,是七地菩薩,七地以前均稱相似的無生法忍。七地是下品、八地是中品、九地是上品的無生法忍。
再往上十地叫下品寂滅忍,等覺菩薩叫中品寂滅忍,如來果地叫上品寂滅忍。念佛法門亦與此同理,此是局義。至于通義者,乃是諸佛慈悲不可思議,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。用一句“阿彌陀佛”能令業障極重的凡夫一生圓滿成佛。一聞佛名,不論有心無心,若信不信,成佛的種子已經種下去了。佛心清淨平等,無分別執著,普及衆生,只論緣成熟與否,不論怨親,造極惡之罪,如阿阇世王,造五逆十惡,臨命終時忏悔,一心念佛,亦得往生。佛在經中宣說,阿阇世王生到西方,其品位是在上中品,真不可思議。往生有兩種,一爲平時斷惡修善,專心念佛。一爲業重者臨終真心忏悔,亦得往生。無論何人單單持名,不念經亦必蒙佛護念,不必懷疑。
佛在大乘經中的講法,一般人一定要別教初地以上,圓教初住以上,此皆法身大士才能蒙佛護念。因其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其心清淨平等,一切障礙均無,從此以往,心心流入薩婆若海。但本宗不同,靠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十方諸佛也跟著加持,若不修這個法門,阿彌陀佛加持不上,其他諸佛也就不管了。讀了要解之後,這句佛號不能不念。至于不到相似位也必定蒙諸佛護念。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成佛的種子,一生中聽到一句阿彌陀佛,但今生未能往生,來生來世,或他生他世,得人身,又遇此法門,在阿賴耶識中之種子起現行,能信能願能行,他也必定往生。
“阿耨多羅,此雲無上,叁藐叁菩提,此雲正等正覺”,如用現代話說,即“究竟圓滿的智慧”。圓證叁不退,乃一生成佛之異名。此經世尊與十方一切諸佛苦口婆心的都勸我們皆當信受,我們能不相信嗎?
2、勸願流通
《經》舍利弗。若有人。已發願。今發願。當發願。欲生阿彌陀佛國者。是諸人等。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于彼國土。若已生。若今生。若當生。是故舍利弗。諸善男子。善女人。若有信者。應當發願。生彼國土。
《解》已願已生。今願今生。當願當生。正顯依信所發之願無虛也。非信。不能發願。非願。信亦不生。故雲。若有信者。應當發願。又。願者。信之券。行之樞。尤爲要務。舉願。則信行在其中。所以殷勤叁勸也。複次願生彼國。即欣厭二門。厭離娑婆。與依苦集二谛。所發二種弘誓相應。欣求極樂。與依道滅二谛。所發二種弘誓相應。故得不退轉于大菩提道。
此段文是勸願流通,大師說,已經發願者已往生,現在發願,這一生一定往生,當來發願,將來一定往生。當發願者指我們現在,亦如過去人一樣,正顯依信所發之願無虛,深信一點懷疑皆無,非信不能發願,通常有真信、正信、迷信,有不少法師大德,勸他人念佛,他自己不念,他以爲尚有其他更高的法門。此之謂正信。“願者,信之券”,“券”爲憑證,信亦是行之樞紐,叁資糧中信特別重要,如真肯發願往生,他必然有很深的信心,必肯老實念佛,屬于行。勸信勸行只各有一次,勸願佛勸了叁次。可見佛對此非常重視,第一次是在正宗分第二段內,佛說了依正莊嚴,衆生生者皆得不退。勸“衆生聞者,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”。第二次是在正宗分末後一段,“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我見是利,故說此言,若有衆生聞是說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”。此處是第叁次勸,又說:“若有信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”不怕麻煩,不怕重複,本師對我們慈悲懇切,實在希望我們一生中永脫輪回,圓成佛道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流通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