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九十天。諸經所說克期求證的時日長短不同,以彌陀經爲最短最簡易,人人可行。何況無量壽經中又說:“晝夜常念,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,十日十夜,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,壽終皆得往生其國。”總而言之,只要一心,不論時間長短,都能往生。至于品位高下要看念佛工夫的淺深,所謂“淺深”者即在“相應”,與阿彌陀佛行願相應者深,更簡單的說法,與定慧相應,工夫深的,心定、慧開了,能斷煩惱,破無明,品位自然高。念佛工夫淺,定慧弱,能伏煩惱,不能斷煩惱,品位則低,不難體會。

  《解》一心亦二種。不論事持理持。持至伏除煩惱。乃至見思先盡。皆事一心。不論事持理持。持至心開。見本性佛。皆理一心。事一心不爲見思所亂。理一心不爲二邊所亂。即修慧也。

  一心亦有兩種,不管事持理持,因上一樣,果上也一樣。譬如我們凡夫雖然聽說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,對于什麼叫心性沒搞清楚,完全明白,就明心見性,是法身大士。上智是指法身大士,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乃屬理持,未證得法身統稱爲事持。玄奘大師在八識規矩頌中說:“愚者難分識與根。”此“愚者”指阿羅漢而言。不論事持理持都是真信切願一心持名,因是一樣,等覺與凡夫是平等的,因平等果亦平等,生到西方皆圓證叁不退。文殊普賢理持,瑩珂是事持,他與文殊普賢一樣。論工夫不論事持理持,伏住煩惱不起作用,平常稱之爲工夫成片,屬事一心之工夫淺者。假如把見思斷掉,乃是事一心之工夫深者。在教下講,見惑叁界有八十八品,思惑有八十品,能斷幾品乃事一心之淺者,若全斷掉屬事一心圓滿,所以事一心中亦有叁輩九品,不管那種持法,只論斷煩惱工夫之深淺,不問事持理持。“持至心開,見本性佛”,“開”指“開悟”,念到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“見性”就是“見本性佛”。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見一分本性,謂之理一心。無明有四十一品,圓初住破一品無明,見一分本性佛,可見淨宗所講之理一心不亂是圓教初住菩薩,別教初地菩薩。理一心亦有四十一品,從初住到等覺,品位逐漸提升。得事一心不會被見思煩惱所亂,心是定的。叁昧是定,念佛叁昧即念佛的定地,心定在西方極樂世界,定在阿彌陀佛。除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之外,統統放下,不爲六塵所動,世間法常講“八風吹不動”。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動心了,出世間法亦不動心。得事一心,貪嗔癡慢疑都沒有了。得理一心,“不爲二邊所亂”,此“二邊”一詞是指一切法均是相對的。世間人生活是在相對的空間,說大必有小,說長必有短,說是必有非。一切法均是兩邊對立的。如果證到理一心,兩邊也沒有了,二邊不立,中道無存。心清淨一念不生,所謂“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”。所有一切妄想執著都沒有了。此謂之“修慧”。念佛如得不到受用,就不算是真修。他人贊歎我,心裏很高興,自覺得意,他人毀謗我,心生忿恨,均屬煩惱。爲什麼人家能預知時至,自在往生?說穿了沒有別的,他們對世出世間法不動心。我們稍微遇到一點挫折,心裏就不高興,雖然天天念佛,只可說與西方世界結個善緣而已,此生往生無望。往生的人不動心,他把這個世間統舍掉了,與我不相幹,我借這個身體念佛往生極樂世界,不但毀謗贊歎不相幹,打我罵我也不相幹,連身體都不要了,何況身外之物,這是往生西方的起碼工夫。所以看到榮華富貴,絕無一絲毫羨慕之心,這才能不爲見思所亂。就通途說,不要說斷見思,伏見思都非常困難,要靠定。所謂定共戒。定中有戒,戒中無定。定能伏見思而不能斷見思,伏的工夫愈深,生天的等級愈高,天有二十八層。生天不能出叁界,想出叁界必須斷見思煩惱,四禅八定謂之世間禅定。淨土法門講帶業橫超,有伏煩惱的工夫就能往生,伏煩惱要定,所以叫“念佛叁昧”,念佛叁昧就是定,亦即平常所說工夫成片,乃是最起碼往生的條件。真正求願往生的人要把這個世界真的放下,世出世間一切拉拉雜雜的東西統統是障礙,不要放在心上。

  《解》不爲見思亂。故感變化身佛。及諸聖衆現前。心不複起。娑婆界中。叁有顛倒。往生同居方便。二種極樂世界。

  此段解文講念佛最殊勝的果報,前面經文有一段說:“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,現在其前。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”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,前來接引。“不爲見思所亂”,此句最要。如達不到此標准即不能往生。平時對世法、佛法均能不起心不動念,即能不爲境界所亂,決定往生。此種工夫是能感,佛來接引是所感。心中不再有娑婆世界的叁有,“叁有”是欲界有、色界有、及無色界有。換言之,天上人間一切境緣皆不動心,可生到凡聖同居土與方便有余土。

  《解》不爲二邊亂。故感受用身佛。及諸聖衆現前。心不複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。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。

  往生所見的是化佛抑爲報佛,阿彌陀佛絕不分別,乃是衆生念佛行願所感,衆生有感,佛就有應。感應道交,法爾自然。這也正是說明了“生則決定生,去則實不去”。念到理一心,臨終接引的佛是報身佛。“心不複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”,生死是一邊,涅槃是一邊,一般人都有這種分別,認爲娑婆是一邊,極樂是一邊,念到理一心這些念頭均無,心真清淨,可生到西方實報土與常寂光土。

  《解》當知執持名號。既簡易直捷。仍至頓至圓。以念念即佛故。不勞觀想。不必參究。當下圓明。無余無欠。

  這一句佛號是整個佛法的大總持法門,不但釋迦佛一生所說一切法,乃至十方叁世諸佛所說無量法門都離不開這一句阿彌陀佛,所以阿彌陀佛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度衆生成佛道的第一殊勝法門。必須簡單容易個個都能修,方可稱爲第一。“至頓至圓”,“頓”是頓超,從凡夫地一下就成佛,“至圓”是圓滿到了極處。初學佛時同參道友討論佛法,提出一個問題,假如一個衆生造極重罪立刻就要墮叁塗,佛有無能力立時超度此人?如無能力,則萬德萬能乃是對佛贊美之詞,非真實也。讀淨土經後,方知佛確有此能力。觀經中說五逆十惡臨終十念或一念均能往生,往生之後即圓證叁不退,頓到極點,圓到極點,問題在信不信。大乘經說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念念想佛,佛就現前。凡夫想貪嗔癡慢,墮叁惡道。貪心重變餓鬼,嗔恚心重墮地獄,愚癡心重變畜生。念佛人念念緣佛,與西方極樂世界,起了感應道交,生西有望。

  《解》上上根。不能踰其阃。下下根亦能臻其域。其所感佛。所生土。往往勝進。亦不一概。可謂橫該八教。豎徹五時。所以徹底悲心。無問自說。且深歎其難信也。

  “阃”是範圍,“上上根”指等覺菩薩,如文殊普賢華嚴會上發願求生淨土;“下下根”指地獄衆生,九法界盡包無遺,平等普度,平等成就。至于個人修學的工夫,各有深淺,而到達西方皆能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身體、相好、光明、智慧、神通、德能,皆與阿彌陀佛一樣,真不可思議。可謂“橫赅八教,豎徹五時”。古來大德把釋迦佛一代時教分成“化儀四教”、“化法四教”,化法中有藏、通、別、圓,化儀中有頓、漸、秘密、不定。“豎徹五時”是指佛四十九年說教分華嚴、阿含、方等、般若、法華涅槃五時。一句阿彌陀佛包括五時八教無余無欠。佛講此法門以徹底悲心,無問自說,確實難信。

  《解》問。觀經專明作觀。何謂不勞觀想。答。此義即出觀經。彼經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。故于第十叁。別開劣像之觀。而障重者。猶不能念彼佛。故于第十六。大開稱名之門。今經因末世障重者多。故專主第十六觀。當知人根雖鈍。而丈六八尺之像身。無量壽佛之名字。未嘗不心作心是。故觀劣者。不勞勝觀。而稱名者。並不勞觀想也。

  此爲大師假設之問答,破除我們的疑惑。有人問,觀經中專說觀想念佛,何以不勞觀想呢?應知不勞觀想就出在觀經,從第一落日懸鼓到第十二觀,都是觀想念佛,不是我們凡夫心力所能觀成的,最簡單的是第一觀,太陽下山時爲懸鼓,開眼見太陽,閉眼也看見太陽,此是最簡單者,以後一層比一層複雜,絕非末法衆生所能作到。智者大師是修觀修成功的,他是唐朝人,尚在像法時期。第十叁觀是觀像念佛,觀丈六金身,泥塑木雕亦可,天天看把佛像印在腦海中。修行人家中有佛堂,有大福報不須工作,生活有人照顧供養,天天看佛像。離開佛像,工夫就間斷了。最後第十六觀爲持名念佛,一切時一切處皆可念佛,不受環境限製,工夫能不斷。末法時期,衆生業障深重,觀想不能成就,觀像沒有福報,所以開念佛法門,簡單易行無比殊勝。單單憑一句佛號成就者,在淨土聖賢錄與往生傳中比比皆是。觀想、觀像、持名都是“心作心是”。“心作”,是心作佛;“心是”,是心是佛,道理相同。

  《解》問。天奇毒峰諸祖。皆主參念佛者是誰。何謂不必參究。答。此義即出天奇諸祖。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釋迦徹底悲心。故傍不甘。直下诘問。一猛提醒。何止長夜複旦。我輩至今日。猶不肯死心念佛。苦欲執敲門瓦子。向屋裏打親生爺娘。則于諸祖成惡逆。非善順也。

  天奇毒峰均禅宗祖師。天奇是本瑞禅師,毒蜂是本善禅師,他們皆主張參究念佛是誰。古人所謂禅淨雙修。大師真正有見地,他透徹明了祖意才能說出這些話來。一般人聽了只是依文解義,其實不知意在言外,把話錯聽了。看到念佛人沒有真信切願,不能死心蹋地念佛求生,辜負了釋迦佛的徹底悲心。“故傍不甘”就是看在眼裏不甘心。世尊把他自己修行成佛的法門,和盤托出,完全說出來,絲毫不隱瞞,如前面所說,華嚴、法華諸大乘經典,如同十四的月亮,此經是佛徹底悲心之宣示,才是十五的月亮。天奇諸祖看到大家雖依教奉行,而不知“心作心是”,所以才說出這一句話,問他念佛是誰。語錄是這樣記錄的,天奇示衆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