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時說:“終日念佛,不知全體是佛,如不知,只看念佛者是誰。”直下诘問,一猛提醒,希望在這一句話下,使大家忽然開悟,絕不是叫你找念佛的是誰。自己念佛還要問念佛是誰,豈非笑語。“何止長夜複旦”,“長夜複旦”是比喻,衆生無始劫來一念不覺,搞生死輪回,祖師這一句話使人猛然驚醒,破了無明,見了本性,謂之“複旦”。何止破迷開悟,假如只是破迷開悟,豈不等于參究,此乃直接指給行者求生淨土。真正見性覺悟者無一不求生淨土,文殊普賢馬鳴龍樹都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,尚求生淨土,因爲求生淨土來得快,不生淨土,明心見性之後,修到成佛,華嚴經說還要無量劫,是真話。世尊說成佛需叁大阿僧祇劫乃是權說,說多了怕衆生生退縮之心。真正明白的人,誰願意走冤枉路。像我們見思煩惱一品未破,到西方後不會超過四劫即可成佛。因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不過十劫,經中說:“衆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,其中多有一生補處,其數甚多。”可見上善人數,超過半數,均是在十劫內成就的,占西方人數之大多數,故到西方成佛不會超過四劫。
我們今天還不肯死心蹋地念佛,還想研究其他法門經典,乃大錯特錯。“敲門瓦子”是用以叫門之用,俗稱“敲門磚”。抗戰前還有此習慣,富有人家的房子有幾進,外邊叫門裏邊聽不見,客人用小石頭敲門。釋迦佛徹底悲心是叫我們念佛求生淨土,學佛的人原本應照著老師的教導專心念佛,並非在念佛中加以參究,如今學生誤解老師的意思,即等于以敲門磚打房主人。
《解》進問。此在肯心者則可。未肯者何得相應。曰噫。正唯未肯。所以要你肯心相應。汝等正信未開。如生牛皮。不可屈折。當知有目者。固無日下燃燈之理。而無目者。亦何必于日中苦覓燈炬。大勢至法王子雲。不假方便。自得心開。此一行叁昧中。大火聚語也。敢有觸者。甯不被燒。
“肯者”是肯死心念佛,若有不肯者若何?肯念佛者,何必诃斥。就是因爲不肯死心念佛,祖師才對他們說出種種誨谕。“當知有目者,固無日下燃燈之理,而無目者,亦何必于日中苦覓燈炬”。“有目者”比喻已生正信,真心切願,一心持名。“無目者”正信未開,最要緊的是死心蹋地念佛。淨宗往生者十之八九正信未開,如無知無識之齋公齋婆,對理論事實均無了解,而他們能成功。應知念佛法門乃無上大智慧法門,有無量的福慧與妙義,又何必再求其他的理論與方法,如白晝之覓燈炬。大師又引楞嚴經一段文字,證明不必參究。“若衆生心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”“不假方便”就是不需要參究觀想等其他法門來幫助,只是這一句佛號就行了。如同大火聚,敢有觸者,甯不被燒。
《解》問。臨終佛現。甯保非魔。答。修心人不作佛觀。而佛忽現。非本所期。故名魔事。念佛見佛。已是相應。況臨終非致魔時。何須疑慮。
地藏經上說,世人臨命終時,看見已亡的家人眷屬,不是真的,皆是冤家債主冒充家人來接引此人到惡道中去,以作報複。念佛人臨終時佛來接引,會不會是魔變的?大師說:“修心人不作佛觀,而佛忽現,非本所期,故名魔事。”“修心人”多指參禅之人,他們平常不念佛,念佛一聲要漱口叁日,如果臨終佛來接引,並非其所期,恐是魔事。念佛人不然,念佛見佛乃是相應,臨終佛來接引是佛的本願。楞嚴經講有五十種陰魔,每種又有若幹,時時刻刻環繞在修行人身邊,但是對念佛人,魔亦無可奈何。
《解》問。七日不亂。平時耶。臨終耶。答。平時也。間七日不亂之後。複起惑造業。亦得生耶。答。果得一心不亂之人。無更起惑造業之事。問。大本十念。寶王一念。平時耶。臨終耶。答。十念通二時。晨朝十念。屬平時。十念得生。與觀經十念稱名同。屬臨終時。一念。則但約臨終時。問。十念一念並得生。何須七日。答。若無平時七日工夫。安有臨終十念一念。縱下下品逆惡之人。並是夙因成熟。故感臨終遇善友。聞便信願。此事萬中無一。豈可僥幸。淨土或問。斥此最詳。今人不可不讀。
我們平常打佛七,克期取證,求一心不亂,有人懷疑,如得到一心不亂之後,又複起惑造業,該當如何呢?大師解釋說,果能得到一心不亂,是永遠得到,不會再失掉,否則功力脆弱,經不起誘惑,心又亂了,乃是當初並未得到一心不亂。又有人問,無量壽經講十念,寶王經講一念,究指平時還是臨終?大師答複是“十念通二時”,工作忙之人早晚課用十念法,每日早晚不缺,亦符合無量壽經所說的“一向專念”。臨命終時念佛的心懇切,忏悔心重,力量特大,所以臨終一念十念得以往生,如張善和之類。或有人說十念一念均可往生,何必平時念佛?大師說,若無平時七日功夫,安有臨終一念十念?一般人最後十念決定往生,但此機緣不多。有人臨終時業障現前,即不能念。不得善終乃是福薄,平時要修福。臨終忽然遇到佛法,聞後即發心求願往生,乃多生多劫善根福德現前,絕非偶然。所以我們不可存僥幸之心。何況臨命終時遇到善緣,必須具足叁個條件,第一、臨終神智清楚。第二、遇善知識,勸其念佛求生淨土。第叁,他一聽就接受,同時信願行叁資糧具足。縱下下品逆惡之人,夙因成熟,故感臨終遇善友,此事萬中無一。淨土或問一書在淨土十要中,對此事講的非常清楚。希望大家閱讀,才不會存僥幸之心。
《解》問。西方去此十萬億土。何得即生。答。十萬億土。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。以心性本無外故。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。何難即生。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。層數宛然。實無遠近。一照俱了。見無先後。從是西方。過十萬億佛土。有世界名曰極樂。亦如是。其土有佛。號阿彌陀。今現在說法。亦如是。其人臨命終時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。現在其前。是人終時。心不顛倒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亦如是。當知。字字皆海印叁昧。大圓鏡智之靈文也。
此疑西方與此地距離遙遠,何能即達。大乘經講十法界均是心性變現之物,心性是能變,十方諸佛刹土是所變。能變的心性無量,所變的刹土也是無量無邊。西方極樂世界距我們娑婆世界,佛說只有十萬億佛土,若比無量心性乃是很短的距離。所以經上說,念佛人往生西方在一彈指間就到達了。阿彌陀佛也是我們自性之內的阿彌陀佛,絕非自性外還有一個阿彌陀佛。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再加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威神加持接引,往生有何困難。如把此根本道理搞明白,大小乘經典所有的道理都可迎刃而解。又如以一面鏡子照外面山水,不會近的先照,遠的後照,鏡中景物,實無遠近。諸佛菩薩盡虛空遍法界,想到那裏立刻即到那裏,華嚴經將此事說得清楚,因爲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,不能契入這種情況,若無妄想分別執著則遠近大小都沒有了。
經雲:“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,現在其前,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”這是講往生,佛與聖衆,不來而來,不去而去。說去來是從事上講,說不來不去是從理上講。“當知,字字皆海印叁昧,大圓鏡智之靈文也”,此經字字句句皆是海印叁昧,“海”比喻廣大,外面境界都照在海面上,比喻心性,心性具足一切法界,形容森羅萬象與景觀均照在大海之中。從事上說,大圓鏡圓光普照,十法界依正莊嚴,無法不現。“海印叁昧”表心性之體,“大圓鏡智”表心性之用,其用無所不知,無法不現,說明本經字字句句均是海印叁昧大圓鏡智之靈文,此二句總結,說明此經在整個佛法中之崇高地位與重要性。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精華,無量壽經是阿彌陀經的詳說。所以我建議大家專念無量壽經。現代人根性劣,阿彌陀經單看文字,如神話小說,嘗不到味道。
《解》問。持名判行行。則是助行。何名正行。答。依一心說信願行。非先後。非定叁。蓋無願行。不名真信。無行信。不名真願。無信願。不名真行。今全由信願持名。故信願行叁。聲聲圓具。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。觀經稱佛名故。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此之謂也。若福善不多。安能除罪如此之大。
“持名判行行”是蕅益大師所判,“信願”判作“慧行”,“行”判作“定行”,所以念佛中有定有慧。不少人對淨宗沒下工夫,毫無認識,說念佛是小乘。其實念佛是大乘的大乘,明理,念這一句佛號是大乘;不明理,念這一句佛號也是大乘。他的成就所有一切大乘菩薩都比不上,極圓極頓。信願是慧,持名是行,就是定慧等學,句句佛號充滿了定慧。而且是圓定圓慧。“依一心說信願行,非先後,非定叁”,爲了說話方便起見,說信願行。此叁資糧在一心當中,在一念之中,一句佛號與信相應,與願相應,與行相應,一即是叁,叁即是一,此之謂相應,如念佛號其中無信願,不具足叁資糧,即不相應。無願行非真信,無信行非真願,無信願非真行。若一心持名,一心即真心,真心即圓滿具足信願行。一心念佛的人少,而叁心二意念佛的人多,所以念佛人多,往生者少。阿賴耶識、末那識、意識,此爲叁心。末那是意根,第六是意識,此爲二意。凡夫若用“叁心二意”之心念佛、持咒、研究教理,均不相應。
六祖大師說:“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。”“自性”就是本經所說的“一心”。每一聲佛號圓滿具足叁資糧、叁學、叁慧,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。觀經說,稱佛名故,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如果善根福德不多,如何能除罪如此之多。讀此經後,如覺此說似有過分,則看念佛時用何心態,若用叁心二意去念,當無顯著之效。
《解》問。臨終猛切。能除多罪。平日至心稱名。亦除罪否。答。如日出。群闇消。稱洪名。萬罪滅。問。散心稱名亦除罪否。答。名號功德。不可思議。甯不除罪。但不定往生。以悠悠散善。難敵無始積罪故。當知積罪。假使有體相者。盡虛空界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