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正宗分 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九十天。诸经所说克期求证的时日长短不同,以弥陀经为最短最简易,人人可行。何况无量寿经中又说:“昼夜常念,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,十日十夜,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,寿终皆得往生其国。”总而言之,只要一心,不论时间长短,都能往生。至于品位高下要看念佛工夫的浅深,所谓“浅深”者即在“相应”,与阿弥陀佛行愿相应者深,更简单的说法,与定慧相应,工夫深的,心定、慧开了,能断烦恼,破无明,品位自然高。念佛工夫浅,定慧弱,能伏烦恼,不能断烦恼,品位则低,不难体会。

  《解》一心亦二种。不论事持理持。持至伏除烦恼。乃至见思先尽。皆事一心。不论事持理持。持至心开。见本性佛。皆理一心。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。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。即修慧也。

  一心亦有两种,不管事持理持,因上一样,果上也一样。譬如我们凡夫虽然听说唯心净土,自性弥陀,对于什么叫心性没搞清楚,完全明白,就明心见性,是法身大士。上智是指法身大士,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乃属理持,未证得法身统称为事持。玄奘大师在八识规矩颂中说:“愚者难分识与根。”此“愚者”指阿罗汉而言。不论事持理持都是真信切愿一心持名,因是一样,等觉与凡夫是平等的,因平等果亦平等,生到西方皆圆证三不退。文殊普贤理持,莹珂是事持,他与文殊普贤一样。论工夫不论事持理持,伏住烦恼不起作用,平常称之为工夫成片,属事一心之工夫浅者。假如把见思断掉,乃是事一心之工夫深者。在教下讲,见惑三界有八十八品,思惑有八十品,能断几品乃事一心之浅者,若全断掉属事一心圆满,所以事一心中亦有三辈九品,不管那种持法,只论断烦恼工夫之深浅,不问事持理持。“持至心开,见本性佛”,“开”指“开悟”,念到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“见性”就是“见本性佛”。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见一分本性,谓之理一心。无明有四十一品,圆初住破一品无明,见一分本性佛,可见净宗所讲之理一心不乱是圆教初住菩萨,别教初地菩萨。理一心亦有四十一品,从初住到等觉,品位逐渐提升。得事一心不会被见思烦恼所乱,心是定的。三昧是定,念佛三昧即念佛的定地,心定在西方极乐世界,定在阿弥陀佛。除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之外,统统放下,不为六尘所动,世间法常讲“八风吹不动”。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动心了,出世间法亦不动心。得事一心,贪嗔痴慢疑都没有了。得理一心,“不为二边所乱”,此“二边”一词是指一切法均是相对的。世间人生活是在相对的空间,说大必有小,说长必有短,说是必有非。一切法均是两边对立的。如果证到理一心,两边也没有了,二边不立,中道无存。心清净一念不生,所谓“开口便错,动念即乖”。所有一切妄想执著都没有了。此谓之“修慧”。念佛如得不到受用,就不算是真修。他人赞叹我,心里很高兴,自觉得意,他人毁谤我,心生忿恨,均属烦恼。为什么人家能预知时至,自在往生?说穿了没有别的,他们对世出世间法不动心。我们稍微遇到一点挫折,心里就不高兴,虽然天天念佛,只可说与西方世界结个善缘而已,此生往生无望。往生的人不动心,他把这个世间统舍掉了,与我不相干,我借这个身体念佛往生极乐世界,不但毁谤赞叹不相干,打我骂我也不相干,连身体都不要了,何况身外之物,这是往生西方的起码工夫。所以看到荣华富贵,绝无一丝毫羡慕之心,这才能不为见思所乱。就通途说,不要说断见思,伏见思都非常困难,要靠定。所谓定共戒。定中有戒,戒中无定。定能伏见思而不能断见思,伏的工夫愈深,生天的等级愈高,天有二十八层。生天不能出三界,想出三界必须断见思烦恼,四禅八定谓之世间禅定。净土法门讲带业横超,有伏烦恼的工夫就能往生,伏烦恼要定,所以叫“念佛三昧”,念佛三昧就是定,亦即平常所说工夫成片,乃是最起码往生的条件。真正求愿往生的人要把这个世界真的放下,世出世间一切拉拉杂杂的东西统统是障碍,不要放在心上。

  《解》不为见思乱。故感变化身佛。及诸圣众现前。心不复起。娑婆界中。三有颠倒。往生同居方便。二种极乐世界。

  此段解文讲念佛最殊胜的果报,前面经文有一段说:“其人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与诸圣众,现在其前。是人终时,心不颠倒,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。”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,前来接引。“不为见思所乱”,此句最要。如达不到此标准即不能往生。平时对世法、佛法均能不起心不动念,即能不为境界所乱,决定往生。此种工夫是能感,佛来接引是所感。心中不再有娑婆世界的三有,“三有”是欲界有、色界有、及无色界有。换言之,天上人间一切境缘皆不动心,可生到凡圣同居土与方便有余土。

  《解》不为二边乱。故感受用身佛。及诸圣众现前。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。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。

  往生所见的是化佛抑为报佛,阿弥陀佛绝不分别,乃是众生念佛行愿所感,众生有感,佛就有应。感应道交,法尔自然。这也正是说明了“生则决定生,去则实不去”。念到理一心,临终接引的佛是报身佛。“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”,生死是一边,涅槃是一边,一般人都有这种分别,认为娑婆是一边,极乐是一边,念到理一心这些念头均无,心真清净,可生到西方实报土与常寂光土。

  《解》当知执持名号。既简易直捷。仍至顿至圆。以念念即佛故。不劳观想。不必参究。当下圆明。无余无欠。

  这一句佛号是整个佛法的大总持法门,不但释迦佛一生所说一切法,乃至十方三世诸佛所说无量法门都离不开这一句阿弥陀佛,所以阿弥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殊胜法门。必须简单容易个个都能修,方可称为第一。“至顿至圆”,“顿”是顿超,从凡夫地一下就成佛,“至圆”是圆满到了极处。初学佛时同参道友讨论佛法,提出一个问题,假如一个众生造极重罪立刻就要堕三涂,佛有无能力立时超度此人?如无能力,则万德万能乃是对佛赞美之词,非真实也。读净土经后,方知佛确有此能力。观经中说五逆十恶临终十念或一念均能往生,往生之后即圆证三不退,顿到极点,圆到极点,问题在信不信。大乘经说,一切法从心想生。念念想佛,佛就现前。凡夫想贪嗔痴慢,堕三恶道。贪心重变饿鬼,嗔恚心重堕地狱,愚痴心重变畜生。念佛人念念缘佛,与西方极乐世界,起了感应道交,生西有望。

  《解》上上根。不能踰其阃。下下根亦能臻其域。其所感佛。所生土。往往胜进。亦不一概。可谓横该八教。竖彻五时。所以彻底悲心。无问自说。且深叹其难信也。

  “阃”是范围,“上上根”指等觉菩萨,如文殊普贤华严会上发愿求生净土;“下下根”指地狱众生,九法界尽包无遗,平等普度,平等成就。至于个人修学的工夫,各有深浅,而到达西方皆能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,身体、相好、光明、智慧、神通、德能,皆与阿弥陀佛一样,真不可思议。可谓“横赅八教,竖彻五时”。古来大德把释迦佛一代时教分成“化仪四教”、“化法四教”,化法中有藏、通、别、圆,化仪中有顿、渐、秘密、不定。“竖彻五时”是指佛四十九年说教分华严、阿含、方等、般若、法华涅槃五时。一句阿弥陀佛包括五时八教无余无欠。佛讲此法门以彻底悲心,无问自说,确实难信。

  《解》问。观经专明作观。何谓不劳观想。答。此义即出观经。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。故于第十三。别开劣像之观。而障重者。犹不能念彼佛。故于第十六。大开称名之门。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。故专主第十六观。当知人根虽钝。而丈六八尺之像身。无量寿佛之名字。未尝不心作心是。故观劣者。不劳胜观。而称名者。并不劳观想也。

  此为大师假设之问答,破除我们的疑惑。有人问,观经中专说观想念佛,何以不劳观想呢?应知不劳观想就出在观经,从第一落日悬鼓到第十二观,都是观想念佛,不是我们凡夫心力所能观成的,最简单的是第一观,太阳下山时为悬鼓,开眼见太阳,闭眼也看见太阳,此是最简单者,以后一层比一层复杂,绝非末法众生所能作到。智者大师是修观修成功的,他是唐朝人,尚在像法时期。第十三观是观像念佛,观丈六金身,泥塑木雕亦可,天天看把佛像印在脑海中。修行人家中有佛堂,有大福报不须工作,生活有人照顾供养,天天看佛像。离开佛像,工夫就间断了。最后第十六观为持名念佛,一切时一切处皆可念佛,不受环境限制,工夫能不断。末法时期,众生业障深重,观想不能成就,观像没有福报,所以开念佛法门,简单易行无比殊胜。单单凭一句佛号成就者,在净土圣贤录与往生传中比比皆是。观想、观像、持名都是“心作心是”。“心作”,是心作佛;“心是”,是心是佛,道理相同。

  《解》问。天奇毒峰诸祖。皆主参念佛者是谁。何谓不必参究。答。此义即出天奇诸祖。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释迦彻底悲心。故傍不甘。直下诘问。一猛提醒。何止长夜复旦。我辈至今日。犹不肯死心念佛。苦欲执敲门瓦子。向屋里打亲生爷娘。则于诸祖成恶逆。非善顺也。

  天奇毒峰均禅宗祖师。天奇是本瑞禅师,毒蜂是本善禅师,他们皆主张参究念佛是谁。古人所谓禅净双修。大师真正有见地,他透彻明了祖意才能说出这些话来。一般人听了只是依文解义,其实不知意在言外,把话错听了。看到念佛人没有真信切愿,不能死心蹋地念佛求生,辜负了释迦佛的彻底悲心。“故傍不甘”就是看在眼里不甘心。世尊把他自己修行成佛的法门,和盘托出,完全说出来,丝毫不隐瞒,如前面所说,华严、法华诸大乘经典,如同十四的月亮,此经是佛彻底悲心之宣示,才是十五的月亮。天奇诸祖看到大家虽依教奉行,而不知“心作心是”,所以才说出这一句话,问他念佛是谁。语录是这样记录的,天奇示众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正宗分 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